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职生心理健康素养类别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潜在转变分析
1
作者 彭申立 王斐娟 王哲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56-62,共7页
心理健康素养是维持健康发展的重要能力,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深刻而长远的促进作用。对岳阳市两所中职学校457名学生进行两次纵向追踪调查,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方法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异质性,并通过多元方差分析揭示中职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素养是维持健康发展的重要能力,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深刻而长远的促进作用。对岳阳市两所中职学校457名学生进行两次纵向追踪调查,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方法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异质性,并通过多元方差分析揭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不同类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具有群体异质性;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类别会发生转变;不同类别个体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跨时间一致性的差异。基于此,应将增进学生幸福感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开展规范化、常态化测评,分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养 主观幸福感 潜在转变分析 中职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睡眠质量的潜在转变及情绪的影响
2
作者 吴旻 李双妍 +1 位作者 宋文琦 郑天鹏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以722名小学生为被试开展为期1年的3次追踪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睡眠质量潜在类别的转变及情绪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睡眠质量存在异质性分化,每个时间点下存在3个类别;(2)“双减... 以722名小学生为被试开展为期1年的3次追踪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睡眠质量潜在类别的转变及情绪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睡眠质量存在异质性分化,每个时间点下存在3个类别;(2)“双减”政策颁布后,小学生良好组稳定性较强,其余存在睡眠问题的亚组易向良好组转变,且T2~T3较T1~T2的转变概率增大;(3)“双减”政策颁布9个月后,积极情绪对小学生睡眠质量的转变具有积极影响,而消极情绪则会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睡眠质量潜在类别的发展变化及情绪的影响作用,还为小学生睡眠质量的“分类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质量 潜在转变分析 情绪 小学生 “双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欺凌受害与青少年攻击性发展的关系: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晋逸 郭成 +1 位作者 刘鑫 聂倩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455,共11页
基于个体中心视角,利用潜在转变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青少年攻击性的分化模式、发展转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2498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时间6个月的3次施测,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攻击模式可分化为低攻击组、中等攻击组和高身体攻击... 基于个体中心视角,利用潜在转变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青少年攻击性的分化模式、发展转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2498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时间6个月的3次施测,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攻击模式可分化为低攻击组、中等攻击组和高身体攻击组;(2)低攻击组和中等攻击组稳定性较高,高身体攻击组则存在较大转变概率;(3)遭受校园欺凌的个体更大概率进入中等攻击组和高身体攻击组;随着受欺凌程度的提高,中等攻击组更容易转变为高身体攻击组;(4)T1和T2时刻,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多处于中等攻击组;T2和T3时刻,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少处于高身体攻击组;在发展转变过程中,男生更大概率从低攻击组和中等攻击组进入高身体攻击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潜在转变分析 攻击性 校园欺凌受害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个案自我转变与个案间差异的分离 被引量:4
4
作者 温聪聪 朱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73-1782,共10页
传统的潜在转变分析属于单水平分析,但其同样也可以看作二水平分析。Muthén和Asparouhov就以二水平分析的视角在单水平分析框架内提出了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其中跨时间点产生的自我转变可以看作在水平1进行分析,跨时间... 传统的潜在转变分析属于单水平分析,但其同样也可以看作二水平分析。Muthén和Asparouhov就以二水平分析的视角在单水平分析框架内提出了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其中跨时间点产生的自我转变可以看作在水平1进行分析,跨时间点不变的个案间差异可以看作在水平2进行分析,使个案的自我转变和个案间的初始差异分离,避免了高估保留在初始类别的概率。某研究型大学2016级本科生的追踪调查数据被用于演示使用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的过程。该方法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引入随机截距避免了高估保留在本类别的转变概率。未来研究可以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探究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模型的适用性,也可以用多水平分析的思路为灵感,探究多水平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转变分析 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 单水平分析 多水平分析 蒙特卡洛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生化学宏微结合能力水平潜在转变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
5
作者 黄郁郁 王后雄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30,共7页
基于Rasch模型开发初中生宏微结合能力水平测评工具,对武汉市九年级学生进行跨时间点施测,基于潜在转变模型探讨化学成绩等因素对初中生宏微结合能力水平潜在转变发展轨迹的影响,对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 初中生 宏微结合能力 潜在转变 学业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资源与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一项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侯晴晴 郭明宇 +2 位作者 王玲晓 吕辉 常淑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7-930,共14页
以1012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与潜在转变分析考察了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亚组分化与转变情况,以及学校资源与性别在青少年发展适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初一时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分化成2个亚组:... 以1012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与潜在转变分析考察了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亚组分化与转变情况,以及学校资源与性别在青少年发展适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初一时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分化成2个亚组:适应良好组与内化问题组,初二与初三时青少年分化成4个适应亚组:适应良好组、内化问题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2)从初二到初三,适应良好组和内化问题组的青少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同伴拒绝组和外化问题组的青少年向适应良好组转变的概率最高;(3)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青少年更可能处于或保留在适应良好组,同时在初二时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的青少年在初三时更可能向适应良好组转变;(4)初二时女生更大概率地进入内化问题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理解,并提示教育人员有必要对青少年适应状况进行全面筛查和动态监测,以便针对适应亚组和性别特点制定更为复杂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资源 早期青少年 心理社会适应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类别转变: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爱楼 欧贤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1,共8页
选取湖北地区高校1 553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参与自杀倾向测试,从类别转变的视角探究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性别、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自杀风险类别转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 选取湖北地区高校1 553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参与自杀倾向测试,从类别转变的视角探究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性别、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自杀风险类别转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自杀风险可划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2)两种自杀风险类型的趋势变化显示,低风险群体相对稳定,保持原有状态者比例更大;而高风险组中约有25%的个体在一年后转而进入低风险组;(3)自杀风险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中,性别、父母教养方式可起到显著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风险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吴国婷 张敏强 +3 位作者 倪雨菡 杨亚威 漆成明 吴健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1-1070,共10页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项目组,追踪5442名老年人4年,两次测量其孤独感。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孤独感存在4个潜在类别:低孤独感组、社交...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项目组,追踪5442名老年人4年,两次测量其孤独感。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孤独感存在4个潜在类别:低孤独感组、社交孤独组、情感孤独组和高孤独感组。潜在转变分析结果表明,低孤独感组和高孤独感组稳定性较强,其他两组转变程度较大。其中,社交孤独组倾向于向低孤独感组转变,情感孤独组倾向于向高孤独感组转变。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老年人更可能陷入情感孤独;高水平社会支持、积极老化态度和生活态度取向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结论是,老年人孤独感可分4类,不同类别间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且转变方向受各种影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孤独感 潜在转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控制亚型及其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妍 袁柯曼 +1 位作者 张明明 边玉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9,共15页
父母控制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养活动的过程中,用以控制、管理子女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初中生的两年追踪数据,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父母控制的亚... 父母控制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养活动的过程中,用以控制、管理子女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初中生的两年追踪数据,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父母控制的亚型、转变特点及其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1)父母控制可以分成三种亚型:低心理控制-中行为控制(低-中控制)、中心理控制-中行为控制(中-中控制)和高心理控制-高行为控制(高-高控制),在两个时间点都是中-中控制亚型的家长比例最多,分别约占六成和五成。(2)父母控制亚型会随着时间产生转变,从初一到初二,近七成的父母控制亚型保持稳定,约有三成出现转变。初一的中-中控制亚型约有三分之二在初二时没有变化,约两成在初二时变成高-高控制亚型。(3)父母控制亚型对主观幸福感、网络成瘾、亲子冲突等适应结果有显著影响,其中高-高控制亚型最不利于青少年适应的发展,低-中控制亚型最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的发展。本研究为不同类型的父母控制进行精准干预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控制 青少年适应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雇佣者抑郁症状的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其容 杨艳宇 +1 位作者 李春萱 龚淑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56-862,共7页
目的:探索自雇佣者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并进一步分析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对抑郁症状潜在状态及转变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T1)和2018年(T2)中1355名自雇佣者,采用CFPS中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简表(CES-D 8)、不平... 目的:探索自雇佣者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并进一步分析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对抑郁症状潜在状态及转变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T1)和2018年(T2)中1355名自雇佣者,采用CFPS中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简表(CES-D 8)、不平等量表(IS)与家庭观念量表(FCS),使用潜在转变分析(LTA)探讨抑郁症状的变化模式以及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对其变化模式的作用。结果:根据LTA及各条目得分情况,借助程度命名法分为低抑郁症状组(n=774)、过渡组(n=497)和高抑郁症状组(n=84);各抑郁症状组保持原组的概率为70.5%、65.5%和47.6%;高、低抑郁症状组向过渡组转变的概率为32.0%和25.7%,过渡组向低抑郁症状组转变的概率为23.9%﹔公平感作用下,高抑郁症状组在T1时间点的发生比(OR)为0.73,过渡组转变为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0.70;家庭观念作用下,低抑郁症状组中男、女性转变为过渡组的发生比(OR)分别为1.01、1.15。结论:自雇佣者抑郁症状存在3个类别,从T1到T2倾向于从高程度组向低程度组转变;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在其潜在状态与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雇佣者 抑郁症状 公平感 家庭观念 潜在转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抑郁症状的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春萱 李其容 杨艳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探索农民工抑郁症状的分类及转变,检验人口学变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抑郁症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筛选完整填答2016年(T1)和2018年(T2)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相关量表的1993名农民工,对流调中心用抑郁简版量表(CES-D8... 目的:探索农民工抑郁症状的分类及转变,检验人口学变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抑郁症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筛选完整填答2016年(T1)和2018年(T2)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相关量表的1993名农民工,对流调中心用抑郁简版量表(CES-D8)、工作满意度量表(WSS)填答情况进行潜在转变分析(LTA)。结果:根据CES-D8条目得分将农民工分为低抑郁症状组、积极预期过渡组、消极预期过渡组、高抑郁症状组4组。农民工在T2仍处于T1组的概率依次为38.6%、64.4%、47.3%、47.5%;从T1到T2,低抑郁症状组、积极预期过渡组有39.1%和18.4%的概率向消极预期过渡组转变;高抑郁症状组有25.0%的概率向积极预期过渡组转变。年龄、性别与子女数作为协变量时,处于或转变为消极预期过渡组与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1.03~2.38;老人数作用下,处于或转变为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0.59~0.99。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症状越严重组,WSS得分越低。结论:农民工抑郁症状分为4组且多处于或易转变为中高抑郁症状组;高龄、女性、子女数多与老人数少的农民工抑郁症状更高且易转变为消极预期过渡组与高抑郁症状组;高抑郁症状伴随低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抑郁症状 潜在转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潜在类别转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靖渊 于晓 +2 位作者 张婧漪 卢骊霏 杨智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310,共16页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低学习投入组”、“中等学习投入组”、“高专注低活力组”和“高学习投入组”四种不同类别;(2)“双减”政策实施后,“中等学习投入组”和“高学习投入组”稳定性较强,“低学习投入组”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在政策实施半年后,“高专注低活力组”学生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政策实施一年后,该组学生保持在“高专注低活力组”的概率较高;(3)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学习投入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还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潜在转变分析 学习投入 纵向研究 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生实习期共情疲劳类别转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曾令好 李媛媛 +3 位作者 胡含波 洪梦莹 彭丽 陈蕾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59-63,共5页
目的调查护生实习期共情疲劳的类别转变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改善共情疲劳水平的早期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249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实习早期(实习≤2个月)、中期(实习5~6个月)、末期(实习≥9个月)采用中文版共情疲... 目的调查护生实习期共情疲劳的类别转变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改善共情疲劳水平的早期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249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实习早期(实习≤2个月)、中期(实习5~6个月)、末期(实习≥9个月)采用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在实习早期、中期、末期中重度共情疲劳的发生率分别为32.1%、34.1%、47.8%。潜在剖面分析识别出高共情适应型、平衡临界型、职业倦怠主导型和创伤应激主导型4类亚型,在实习早期至中期4类原亚型保持率依次为63.0%、59.8%、58.7%和0.0%,而在中期至末期原亚型保持率依次为43.8%、51.3%、76.2%和16.7%。多因素分析显示,实习护生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促进实习早-中期职业倦怠主导型的转变;积极应对方式抑制实习中-末期平衡临界型的转变。结论实习护生的共情疲劳会随着实习期推进不断增加,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是影响护生实习期共情疲劳特定亚型转变的重要因素,可据此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预防护生实习期共情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护生 共情疲劳 护理专业自我概念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临床实习环境 潜在转变分析 护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潜在类别转变及其父母教育卷入效应:3年纵向考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司继伟 郭凯玥 +4 位作者 赵晓萌 张明亮 李红霞 黄碧娟 徐艳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5-370,共16页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类别转变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中的作用。以1720名三、四年级儿童为被试,对其数学焦虑和感知到的父母教育卷入进行3次追踪,每次间隔1年。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数学焦...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类别转变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中的作用。以1720名三、四年级儿童为被试,对其数学焦虑和感知到的父母教育卷入进行3次追踪,每次间隔1年。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数学焦虑存在低数学焦虑组、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和高数学获得焦虑组3种不同类别;(2)随时间的推移,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倾向于向低数学焦虑组转变,高数学获得焦虑组倾向于向高数学评估焦虑组转变,而低数学焦虑组稳定性较强;(3)父亲/母亲教育卷入对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因不同的数学焦虑类别而异。上述发现为深入理解数学焦虑的形成机制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儿童 数学焦虑 父母教育卷入 潜在转变分析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被引量:155
15
作者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类别模型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类别概率 条件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护生问题性网络使用演变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大志 姜文龙 +4 位作者 霍淑慧 金茜 李梦甜 尹斐 杨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识别本科护生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转变模式,分析不同转变模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关联。方法便利抽样选取901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2年9月(T1)、2023年9月(T2),采用... 目的识别本科护生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转变模式,分析不同转变模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关联。方法便利抽样选取901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2年9月(T1)、2023年9月(T2),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和青少年NSSI评定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潜在类别分析识别PIU类别,潜在转变分析探讨PIU转变模式,Logistic回归探索不同转变模式与NSSI关联。结果T1和T2时点护生PIU均有3个类别:低PIU组(26.97%/36.07%)、中PIU组(41.95%/39.96%)、高PIU组(31.08%/23.97%)。本科护生PIU整体呈缓解趋势,但13.54%护生仍维持高PIU,命名为高PIU持续组;4.44%、1.89%护生由低PIU转变为中PIU、高PIU,8.55%护生由中PIU转变为高PIU,命名为PIU进展组。进展组(OR=2.73,95%CI:1.62~4.26)及高PIU持续组(OR=3.80,95%CI:2.25~6.12)与NSSI增加有关(均P<0.01)。结论本科护生PIU有3个潜在类别,各类别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且对NSSI有不同影响,护理教育者应重点关注保持高PIU组和转变为更高水平PIU组护生,提供相关干预以降低NS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性网络使用 非自杀性自伤 潜在转变分析 本科护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