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
1
作者 苏文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李锦 初玉 高新莲 郭小伟 姜峻 李国振 连杰 林丽莎 汪树超 杨淇越 张志山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经过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生成了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本数据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可作为亚洲中部干旱问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模型输入数据、模拟结果验证数据等,也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中亚 西北干旱区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林铁路及沿线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量的影响
2
作者 石立 张乃畅 +2 位作者 耿启明 寇晓梅 曹永翔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04-310,共7页
西藏地区由于长日照、高辐射导致生态修复进程中水分蒸散量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蒸散成为直接决定生态修复成败的关键。拉林铁路沿雅鲁藏布江两岸布设,铁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破坏雅鲁藏布江流域沿线的植被和土壤,给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系统... 西藏地区由于长日照、高辐射导致生态修复进程中水分蒸散量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蒸散成为直接决定生态修复成败的关键。拉林铁路沿雅鲁藏布江两岸布设,铁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破坏雅鲁藏布江流域沿线的植被和土壤,给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以拉林铁路沿线站点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P-M)模型计算了月、季及年的潜在蒸散量(PE),分析了拉林铁路沿线站点PE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林铁路沿线站点潜在蒸散量PE受温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风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温度和风速分别成为主导PE增加和降低的关键因子。干季的PE大小由温度和水汽压的共同作用决定,湿季则主要受参考作物表面净辐射直接影响。拉林铁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沿线站点PE以及平均PE显著升高,进而减缓铁路沿线的生态修复进程。平均温度是影响拉林铁路沿线站点PE的首要因素,参考作物表面净辐射和降雨量对PE也有极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林铁路 潜在蒸散量 温度 水汽压 风速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4
3
作者 左德鹏 徐宗学 +1 位作者 李景玉 刘兆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61,共7页
根据渭河流域20个气象站1959~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以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的各站逐日潜在蒸散量作为标准值,对基于气温的Hargreaves法进行参数校正以使其适用于渭河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将HadCM3输出数据降尺度到各站点,生... 根据渭河流域20个气象站1959~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以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的各站逐日潜在蒸散量作为标准值,对基于气温的Hargreaves法进行参数校正以使其适用于渭河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将HadCM3输出数据降尺度到各站点,生成A2,B2两种情景下各站未来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将其输入校正参数后的Hargreaves模型,从而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站校正后Hargreaves法可用于估算未来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两种情景下流域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年潜在蒸散量较基准期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B2情景低于A2情景下增幅;各区域年潜在蒸散变化量在未来3个时期均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增幅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岸,而渭河北岸大部分变幅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卓玛兰草 刘普幸 +2 位作者 张亚宁 王洪岩 曹立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5,287,共6页
基于甘肃黄土高原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a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 基于甘肃黄土高原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a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潜在蒸散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四季中,潜在蒸散量的值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潜在蒸散量的值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其中最大值在景泰为1 105.82mm,最小值在岷县为772.31mm。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辐射项主要受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辐射项的值都远大于动力项。不同气候区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斜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斜率为0.41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影响因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陕西潜在蒸散量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5
5
作者 韦振锋 陈思源 黄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33-1041,共9页
基于1981-2010年陕西地区16个气象站观测日值数据,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Mann-Kendall突变检验、Sen趋势度以及小波分析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气候因子... 基于1981-2010年陕西地区16个气象站观测日值数据,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Mann-Kendall突变检验、Sen趋势度以及小波分析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气候因子对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 1981-2010年潜在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增速约为3.1 mm/a,没有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呈"弱减-强增-减"变化波动。2研究区潜在蒸散量存在2 a、5a、8 a、22 a、32 a左右的震荡周期,震荡能量最大是32 a,其次是22 a。在1992年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突变,刚好是震荡能量最大32 a周期上发生波动。3纬度跨度大和地形复杂使得陕西地区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明显。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在166.9-1 367.5 mm之间,其中秦巴山一带潜在蒸散量值偏高,其次是陕北地区,关中平原潜在蒸散量值最低。变化趋势呈南北递减,陕南地区潜在蒸散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关中地区呈增加趋势,陕北地区呈减少趋势。4 HURST指数分布沿东西向递减,其中在0.4-0.5之间占整个研究区的77.11%,说明大部分地区未来潜在蒸散量变化将与过去变化呈弱的反相持续性变化。5潜在蒸散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和春季变化最明显,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其中夏季贡献占主导,其次是春季,贡献最少的是秋季和冬季。6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潜在蒸散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平均气温的作用最大且呈正影响,其次是相对湿度的影响,但对潜在蒸散量呈负作用。而日照时数和平均气压对潜在蒸散呈弱的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陕西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辐射的潜在蒸散量估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左德鹏 徐宗学 +1 位作者 程磊 赵芳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5-574,共10页
根据不同气候区4个站的历史数据,选取8种基于辐射的PET估算方法,以FAO56-PM法计算的PET作为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20 cm蒸发皿蒸发量对所有方法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其结果表明,采用初始参数时,Hargreaves法在不同气候区... 根据不同气候区4个站的历史数据,选取8种基于辐射的PET估算方法,以FAO56-PM法计算的PET作为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20 cm蒸发皿蒸发量对所有方法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其结果表明,采用初始参数时,Hargreaves法在不同气候区估算的逐月以及多年月平均PET误差均较小,其它方法则产生较大误差。校正参数后8种辐射法在不同气候区的估算结果均得到明显改进,且误差随站点湿润程度增大而减小,Makkink法在干旱以及半干旱区的民勤和延安站误差最小,Hargreaves法在半湿润以及湿润区的侯马和上海站表现最好。校正参数后所有方法在不同气候区4个站与20 cm蒸发皿蒸发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就校正参数后的辐射法而言,建议在干旱或半干旱区优先选择Makkink法,湿润或半湿润区优先选择Hargreaves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蒸发皿蒸发 辐射 气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四季潜在蒸散量时空演变的主导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谢平 龙怀玉 +1 位作者 张杨珠 张认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基于1981—2011年云南省52个站点气象数据,通过敏感系数和贡献率法,定量分析了各站点冬春夏秋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1981—1990年、1991—2011年春、夏、秋季,云南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均对平均气温最敏感,其次是相对湿度... 基于1981—2011年云南省52个站点气象数据,通过敏感系数和贡献率法,定量分析了各站点冬春夏秋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1981—1990年、1991—2011年春、夏、秋季,云南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均对平均气温最敏感,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风速的敏感性最低;冬季有部分站点以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大。(2)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因季节不同而不同。1981—1990年,绝大多数站点冬季蒸散量变化主导因子为平均气温,其他季节多数站点主导因子为日照时数;1991—2011年,冬、春、秋季,多数站点以平均气温为主导因子,夏季则以日照时数为主导因子的站点居多。(3)主导因子空间分布格局有差异。平均气温是云南省东部地区冬季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是中南部地区夏季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春、秋季节,前后时间段主导因子区域差异较大。这些结果表明云南省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具有阶段性、季节性和区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潜在蒸散量 季节 气象因子 敏感系数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姹 李志 +1 位作者 刘文兆 王小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600-5608,共9页
潜在蒸散量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变量,分析其当前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对于区域干旱和水文特征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15个气象站点的日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以及HadCM3的预测数据,在分析当前潜在蒸散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降尺度方法... 潜在蒸散量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变量,分析其当前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对于区域干旱和水文特征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15个气象站点的日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以及HadCM3的预测数据,在分析当前潜在蒸散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泾河流域21世纪的潜在蒸散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61—2005年泾河流域潜在蒸散量年均值为934.6 mm,且存在空间差异,整体由东向西南方向递减;时间变化上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21世纪泾河流域潜在蒸散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但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增幅较大而冬季增幅较小;空间分布基本保持现有模式,但区域差异增大。潜在蒸散量增加可能加剧泾河流域的干旱状况,需提前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潜在蒸散量 统计降尺度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对景泰灌区年潜在蒸散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韩松俊 刘群昌 +1 位作者 胡和平 杨大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4-369,共6页
基于蒸散发互补相关原理,定量分析和预测了引黄灌溉发展对甘肃景泰灌区年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景泰灌区从1972年开始引黄灌溉,年蒸发皿蒸发量和潜在蒸散量随着灌溉引水消耗的增大而减小,其中空气动力学项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潜在蒸散量的... 基于蒸散发互补相关原理,定量分析和预测了引黄灌溉发展对甘肃景泰灌区年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景泰灌区从1972年开始引黄灌溉,年蒸发皿蒸发量和潜在蒸散量随着灌溉引水消耗的增大而减小,其中空气动力学项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主要受到风速下降和相对湿度增大的影响,与引黄灌溉有密切关系。根据互补相关平流-干旱模型分析了年潜在蒸散量随灌区耗水量的变化规律,并在假定年降水量和年潜在蒸散量中辐射项保持多年平均值的情况下,预测了不同耗水量情景下的年潜在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潜在蒸散量 互补相关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付新峰 杨胜天 刘昌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共4页
文中用NOAA数据、DEM数据结合实测气象数据对Penman公式进行修正,再用修正后的Penman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方法上,把气象与水文站点点数据如气温、总云量、风速、水汽压、地面温度、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等用遥感软件转... 文中用NOAA数据、DEM数据结合实测气象数据对Penman公式进行修正,再用修正后的Penman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方法上,把气象与水文站点点数据如气温、总云量、风速、水汽压、地面温度、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等用遥感软件转换成流域面上的栅格数据,并使其投影与NOAA数据一致,在DEM的支持下,用修正的Penman公式计算出流域面上的潜在蒸散量。验证流域潜在蒸散量需要把流域站点20 cm口径的蒸发皿蒸发量转换成大型蒸发池蒸发量。结果表明,流域大部分站点的潜在蒸散量计算精度在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enman公式 遥感 NOAA 雅鲁藏布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媛 谢应忠 王亚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680-4688,共9页
潜在蒸散量(PE,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的估算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监测农业旱情、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利用FAO Penman-Monteith(FPM)公式计算研究区1975—2012年PE日值的基础上,采用去趋势预置白Man... 潜在蒸散量(PE,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的估算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监测农业旱情、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利用FAO Penman-Monteith(FPM)公式计算研究区1975—2012年PE日值的基础上,采用去趋势预置白Mann-Kendall检验法及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历年来PE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将Matlab与Arc GIS相结合,研究了PE及其时序趋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多年平均PE月值呈现倒U形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多年来,同心县PE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盐池和海原县则表现为微弱的减少。就影响因素而言,年际尺度上,同心县PE的主导因素为温度和风速,海原县为风速和水汽压,盐池县则以风速为主;月际水平上,温度的变化幅度最大,特别是在植物的生长季节(5—9月份)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研究区内PE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盐池县表现为沿经向递减,同心和海原县则表现为沿纬向递增;就PE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而言,盐池县大部分区域的PE变化不明显,显著增加的区域仅占该县总面积的2.52%,同心县显著和极显著增加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61.98%,海原县PE则以微弱减少和微弱增加为主,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比例小于3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敏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6年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代海燕 梁显丽 +2 位作者 宝秋利 边玉明 都瓦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3,27,共7页
近46a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毛乌素沙地乌审旗ET0处于显著下降的趋势,降水量微弱上升,地区暖湿化趋势明显;科尔沁沙地奈曼旗ET0呈逐渐上升趋势,降水量微弱减少,有弱的暖干化趋势。毛乌素沙地乌审旗ET0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温... 近46a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毛乌素沙地乌审旗ET0处于显著下降的趋势,降水量微弱上升,地区暖湿化趋势明显;科尔沁沙地奈曼旗ET0呈逐渐上升趋势,降水量微弱减少,有弱的暖干化趋势。毛乌素沙地乌审旗ET0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且仅与最低温度达到显著水平;科尔沁沙地奈曼旗ET0与温度变化趋势一致,ET0与最高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毛乌素沙地乌审旗ET0,风速的贡献率为58.53%,温度的整体贡献率为39.98%;而对于科尔沁沙地奈曼旗ET0,风速的贡献率为38.81%,温度的整体贡献率为56.99%。影响内蒙古东西部两大沙地ET0的主要气象因子差异明显,西部区毛乌素沙地主要受风速的影响,而东部区科尔沁沙地则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科尔沁沙地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潜在蒸散量演变规律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永强 齐静威 +2 位作者 王菲 李玲慧 路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19-3525,共7页
根据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65-2017年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法、小波分析法、敏感系数和因子分析法探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主要气象要素多年变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变化趋势来看,在时间尺度上,辽宁省... 根据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65-2017年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法、小波分析法、敏感系数和因子分析法探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主要气象要素多年变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变化趋势来看,在时间尺度上,辽宁省潜在蒸散量下降趋势显著,变化率为2.89 mm/a,多年平均值为955.82 mm,21个气象站点中有20个气象站点潜在蒸散量呈递减趋势,仅有1个气象站点呈递增趋势;在空间尺度上,辽宁省潜在蒸散量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2)潜在蒸散量对相对湿度最为敏感,对最低气温敏感性最小。(3)平均风速是对潜在蒸散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相对湿度与潜在蒸散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法 时空分析 因子分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潜在蒸散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顺谦 马振峰 张玉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9-736,共8页
Penman-Monteith法是FAO-56推荐的计算潜在蒸散量的标准方法,但由于涉及的气象要素较多,难于在业务中应用。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利用1971—2000年四川省15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Pen-man-Monteith法计算结果作为标准... Penman-Monteith法是FAO-56推荐的计算潜在蒸散量的标准方法,但由于涉及的气象要素较多,难于在业务中应用。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利用1971—2000年四川省15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Pen-man-Monteith法计算结果作为标准,分析了Thornthwaite法和Hargreaves法对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年、月潜在蒸散量的估算精度,建立了可供业务应用的ET0估算模型,并应用于2006年四川省特大伏旱监测,结果表明:Thorn-thwaite法反映不出ET0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显著偏小,而Hargreaves法对ET0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与Thornthwaite法相比,其ET0年、月估算值更接近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且Hargreaves法估算值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引入风速和相对湿度两个订正因子后,Hargreaves订正值的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基于该文ET0估算模型计算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四川干旱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潜在蒸散量 精度比较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在蒸散量对青海湖流域干旱气候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白爱娟 假拉 徐维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9-957,共9页
通过分析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及其水平分布与年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与中国其它流域的蒸发皿观测和估算的蒸发量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了青海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与潜在蒸散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以西干旱沙漠地... 通过分析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及其水平分布与年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与中国其它流域的蒸发皿观测和估算的蒸发量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了青海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与潜在蒸散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以西干旱沙漠地区是潜在蒸散量的高值区,流域以东是潜在蒸散量的低值区,青海湖是从干旱的高蒸发量区向半干旱的低蒸发量区的过渡地带,体现了其作为"我国西北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作用。总体而言,近37 a来青海湖流域潜在蒸散量有减弱的趋势,但在1985年以后呈上升趋势,这与黄河上游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和其它方法估算的蒸发量变化结果相似,与我国其它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也相似,与预期的随着西北地区气温显著升高,蒸发量相应增加的结论相反,与青海省西北部和东南部蒸发量的增加趋势也相反。虽然青海湖流域的潜在蒸发量与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有负相关的关系,但青海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是多个要素综合的结果,简单地从气温的升高得到蒸发量增强会引起谬误。青海湖流域潜在蒸散量减弱的趋势,以及降水量的增加,使青海湖流域的干旱气候有所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潜在蒸散量 气候 降水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aney-Criddle方法估算潜在蒸散量的评价与校准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浩 刘匣 +3 位作者 褚晓升 丁奠元 余坤 李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9-167,共9页
为提高Blaney-Criddle(BC)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估算精度,以Penman方法(PE)为标准,利用1960—1999年陕西关中地区6个站点逐日资料对BC方法进行适用性评价和参数修正,并使用2000—2015年资料对修正的BC方法进行验证,得到基于温度的潜在... 为提高Blaney-Criddle(BC)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估算精度,以Penman方法(PE)为标准,利用1960—1999年陕西关中地区6个站点逐日资料对BC方法进行适用性评价和参数修正,并使用2000—2015年资料对修正的BC方法进行验证,得到基于温度的潜在蒸散量估算方法(CBC方法)。结果表明:BC方法计算的月均ETp(潜在蒸散量)在温度较低时低估,在温度较高时高估。通过改进后,CBC与PE方法计算的月均ETp回归曲线的斜率更接近于1(改进前0.685,改进后0.999 7)。与PE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比,改进后BC(CBC)计算月均ETp相对误差由-18.022%~16.269%变为1.290%~3.630%,均方根误差由0.529~0.921 mm/d降为0.214~0.283 mm/d;平均偏差由-0.063~0.601 mm/d变为-0.001 121~0.000 737 mm/d。修正前后BC方法计算月均ETp值与PE方法计算值拟合的决定系数由0.942提高到0.966。通过年累计ETp和年内月累计ETp的验证,CBC与PE计算的ETp变化趋势和数值更为接近。综合分析表明,CBC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潜在蒸散量的计算精度(ETp),可以应用于陕西关中地区ETp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关中地区 Blaney-Criddle方法 Penman方法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平 张杨珠 +2 位作者 龙怀玉 雷秋良 曹祥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0-947,共8页
根据云南省52个气象站点1981-2011年气象数据,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各年的潜在蒸散量(ET0),应用M-K趋势检验法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1年来,云南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年际间变化无一致规律,各站点... 根据云南省52个气象站点1981-2011年气象数据,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各年的潜在蒸散量(ET0),应用M-K趋势检验法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1年来,云南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年际间变化无一致规律,各站点变异系数范围在2.8%~9.0%;从全省来看,潜在蒸散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不显著,年际变化率为0.19 mm·a^(-1)。2 20世纪80、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全省平均潜在蒸散量呈下降—上升变化;3个年代蒸散量变化率分别为1.71、2.55、2.70 mm·a^(-1)。3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中部偏北地区为高值区,西南和东部边缘地区值偏小;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潜在蒸散量变化幅度不同,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80年代潜在蒸散量下降区域占了全省面积的69.7%;21世纪10年代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上升区域面积达到了76.0%,而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仅为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年际变化 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蒸散量对SWAT模型寒区典型流域径流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淑琴 丁星臣 +1 位作者 王斌 彭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9,共9页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SWAT模型为例,利用对比研究方法,以欧根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及修正的20 cm蒸发皿观测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PET)。研究不同...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SWAT模型为例,利用对比研究方法,以欧根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及修正的20 cm蒸发皿观测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PET)。研究不同PET驱动的SWAT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以子流域为尺度对PET计算结果进行插值的方式较粗略,不能较好反映PET的空间分布情况,在大面积森林覆盖的不同子流域,月平均PET值随不同子流域内森林物种的种类和分布不同数值变化较小,并非在考虑地形影响下SWAT模型模拟的日径流量结果均好,在未考虑地形影响下Penman-Monteith模型与考虑地形影响下的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模拟结果较好,其中Penman-Monteith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好,率定期与验证期的Ens值分别为0.651、0.686,说明Penman-Monteith模型更适合用于高寒森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地形 高寒森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黄土地区气候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升 王全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0-278,共9页
根据黄土地区1951—2000年14个站点的日气象资料以及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逐月潜在蒸散量,分析近50 a各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年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并据此分析ET0... 根据黄土地区1951—2000年14个站点的日气象资料以及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逐月潜在蒸散量,分析近50 a各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年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并据此分析ET0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近50 a来黄土地区基本都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速率为0.039~0.396℃/10a,与全国平均水平0.22℃/10a相当;降雨量、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2)潜在蒸散量年际间除驻马店和介休显著下降外,其他大部分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3)敏感性分析表明黄土地区潜在蒸散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湿度,其次是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和气温,风速变化的影响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敏感性分析 黄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潜在蒸散量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穆文彬 孙素艳 +1 位作者 马伟希 韩宇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6-724,共9页
蒸散发是湿地水文过程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湿地的水文生态系统。以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区,基于湿地及其周边6个气象站1963-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了站点与湿地的潜在蒸散量(ET0),并分别从趋势性、... 蒸散发是湿地水文过程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湿地的水文生态系统。以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区,基于湿地及其周边6个气象站1963-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了站点与湿地的潜在蒸散量(ET0),并分别从趋势性、突变性以及周期性角度分析了ET0的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探讨了ET0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季节和年际ET0在时间尺度上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夏、秋季和年际尺度下,增加非常显著;在空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增加非常显著的地区,在秋季表现为整个区域,年际尺度下则贯穿于整个东、西部;同时,若尔盖湿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暖干化的趋势。春、冬季和年尺度ET0的突变年份均为2002年,而夏季和秋季则分别在1988年和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春、夏、秋季以及年际尺度下,ET0变化的第一主周期可能为28年,冬季则为22年;此外,春、秋、冬季以及年尺度下,ET0的第一影响要素以温度为主,夏季则为日照时数。不同站点间,以冬季若尔盖和红原站最为突出,相对湿度为ET0的第一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若尔盖湿地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潜在蒸散量 趋势性 突变性 周期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