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23年“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时空变化及潜在源分析
1
作者 闫劲烨 马正权 +2 位作者 孙萱萱 阿力木·阿巴斯 帕丽达·牙合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20,共16页
使用HYSPLIT模型等方法解析2015—2023年“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的时空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2019—2022年“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浓度在城市中心和西北部... 使用HYSPLIT模型等方法解析2015—2023年“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的时空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2019—2022年“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浓度在城市中心和西北部较高,PM_(10)浓度与海拔成反比。(2)从2015—2023年“乌-昌-石”城市群的时间尺度来看,在年际尺度上,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PM_(2.5)与PM_(10)年均浓度呈现整体下降趋势,石河子市和五家渠市的PM_(2.5)与PM_(10)年均浓度直到2023年才显著下降。在季节尺度上,PM_(2.5)与PM_(10)季均浓度总体下降,相对下降幅度春季最大,夏秋次之,冬季最小。在月尺度上,PM_(2.5)与PM_(10)月均浓度呈现“U”型分布,其中1月降幅显著。在周尺度上,工作日大量堵车等原因使4个城市的PM_(2.5)周均浓度呈现“负周末效应”,而PM_(10)周均浓度只在乌鲁木齐市呈现“正周末效应”。在日尺度上,冬季PM_(2.5)与PM_(10)日均浓度远高于其他季节,PM_(2.5)日均浓度整体下降,高浓度天数减少,PM_(10)日均浓度受沙尘影响波动较大。(3)2019—2021年“乌-昌-石”城市群的污染物来源表现为:2019年以本地源为主,污染源广泛且浓度高;2020年由于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本地排放减少,污染源向中亚地区转移;2021年污染源再次扩大并转向国内。研究可为“乌-昌-石”城市群的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与PM_(10) “乌-昌-石”城市群 时空变化 潜在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安本底站2010~2015年PM_(10)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岳毅 李金娟 马千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77-2887,共11页
利用长江三角洲区域代表性站点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2010~2015年的PM_(10)质量浓度和各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PM_(10)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相比,2010~2015年PM_(10)质量浓... 利用长江三角洲区域代表性站点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2010~2015年的PM_(10)质量浓度和各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PM_(10)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相比,2010~2015年PM_(10)质量浓度达标率为96.17%;日变化中峰值出现在09:00和20:00,低值出现在06:00和13:00,并表现出周末比平时高的"周末效应";月份和季度的变化为7月最低、1月最高,夏季最低、冬季最高,与能见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年均值从2010年的79μg/m^3到2015年的56μg/m^3,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间水平.相对湿度、日降水量和气压与PM_(10)质量浓度有更好的相关性,风速越大对PM_(10)质量浓度影响越大.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潜在源贡献解析结果表明,临安本底站在2010~2015年不同季节中,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气团大部分来自西北和北方,夏季更多的是来自东部海洋和沿海地带,而不同年份里,每年的气团轨迹均以北方居多,其次是南方和东部海洋.总体分析得出,2010~2015年临安本底站的气团主要来自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北方地区,并且PM_(10)高值主要来源于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等长三角附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本底站 PM10 气象因素 后向轨迹 潜在贡献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