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瑶 陈雪荣 +2 位作者 谢洪芳 田艳丽 胡白石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122,共10页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确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适生性,根据其在全球的最新分布数据,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ArcGIS软件预测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平均AUC(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大于0.9,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在历史气候条件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适生区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以及部分华北、东北地区,占我国面积的47.36%。影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潜在分布区域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份降水量和最干季平均温度。未来气候情景无论是低环境强迫还是高环境强迫,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长的趋势,预示着随着气候的变化,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建议应加强检疫监测和防控,严防其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朱顶红花叶病毒的潜在地理分布
2
作者 刘静远 杨宇超 +7 位作者 于子祥 田沂民 何坤林 汪莹 秦誉嘉 滕凯 余慧 于翠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为探究朱顶红花叶病毒(Hippeastrum mosaic virus,HiMV)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HiMV在全球的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与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预测HiMV在历史和未来的2个不同气候场景条件下(低强迫场景SSP126、高强迫场景SSP585)... 为探究朱顶红花叶病毒(Hippeastrum mosaic virus,HiMV)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HiMV在全球的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与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预测HiMV在历史和未来的2个不同气候场景条件下(低强迫场景SSP126、高强迫场景SSP585)的潜在地理分布。MaxEnt模型的测试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40,预测结果可靠性高。对HiMV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是:最干季均温(bio 9)、最湿月降水量(bio 13)、最干月降水量(bio 14)、最湿季均温(bio 8)和月平均昼夜温差(bio 2)。在历史气候条件下,HiMV在欧洲、中美洲及南美洲中南部、亚洲南部、大洋洲及非洲中部广泛适生;在我国除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西藏及四川西部以外的地区适生;在未来气候情景下,HiMV分布在欧洲呈现向东扩的趋势,在我国的适生区可向北延伸至吉林、黑龙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顶红花叶病毒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3 位作者 吴金明 牟希东 董芳 张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生物入侵 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野生大豆在中国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常雪沛 张书杰 +3 位作者 贺建武 李强 罗金 颜瑾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8-781,共14页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Zucc.)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和重要的种质资源,其遗传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对其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预测气候变化下潜在地理分布的演化对保护我国...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Zucc.)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和重要的种质资源,其遗传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对其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预测气候变化下潜在地理分布的演化对保护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rcGis 10.8与MaxEnt 4软件分析了野生大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征,并预测了2000—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和2081—2100年4种碳排放情景(可发展持续发展路径SSP1-2.6、中间路径SSP2-4.5、竞争路径SSP3-7.0和化石燃料为主的发展路径SSP5-8.5)下其潜在地理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AUC值为0.888,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2)最适宜生长条件为:最湿月份降水量150~350 mm、等温性20~27、最暖季度平均温度22~27.5℃、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745~910和最暖季度降水量375~625 mm;(3)未来中高适生区可能会向西南方向迁移,渤海沿岸高适生区可能会大幅缩减,松辽平原也存在减少和破碎化的趋势,在湖南的分布可能会增多且集中;(4)新疆温泉县、哈巴河县、内蒙古阿巴嘎旗与新巴尔虎右旗可能会出现适生区。研究可为我国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我国未来大豆产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模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海南杜鹃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云英英 范秋云 史佑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039,共9页
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 Merr.)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研究其生态需求和适生范围,对于海南杜鹃的保护与栽培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海南杜鹃现有地理分布信... 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 Merr.)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研究其生态需求和适生范围,对于海南杜鹃的保护与栽培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海南杜鹃现有地理分布信息和气候因子,模拟海南杜鹃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具体分析影响海南杜鹃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适宜阈值。结果表明:在当代气候情景下(1970—2000年),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杜鹃适生区进行模拟的准确度较高,气温和降水对海南杜鹃的影响较大,其中影响海南杜鹃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暖季降水量(bio18)和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在5~7℃区间、最暖季降水量(bio18)在610~3990 mm区间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海南杜鹃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海南杜鹃的出现概率会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中国区域,海南杜鹃比较适应海南、广西、广东、台湾地区、四川东部、重庆以及贵州等地的气候环境,当代气候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为132.36×10^(4) km^(2),总适生区范围整体上会随着未来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增大。本研究旨在为海南杜鹃的保护与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杜鹃 最大熵模型 气候响应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气候变化下杏树鬃球蚧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6
作者 郭发城 王玉丽 +1 位作者 欧阿力别克·巴依朱马 高桂珍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7,共8页
【目的】杏树鬃球蚧在天山野果林暴发成灾,对野杏的生存以及野果林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危害栽培果园。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杏树鬃球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可为农林部门开展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关于杏树鬃球蚧的... 【目的】杏树鬃球蚧在天山野果林暴发成灾,对野杏的生存以及野果林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危害栽培果园。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杏树鬃球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可为农林部门开展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关于杏树鬃球蚧的分布点与气候数据,采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的适生区。【结果】MaxEnt模型中的AUC值为0.949,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季度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等温性是影响杏树鬃球蚧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杏树鬃球蚧在我国分布区较为广阔。该模型预测杏树鬃球蚧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环渤海区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陕西省中部、甘肃和陕西的临界处,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勒泰地区,中适生区以高适生区为核心向外蔓延。其高、中、低适生区分别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62%、6.69%、18.77%。未来气候情景下,高适生区呈进一步扩散趋势,尤其在新疆地区,高适生区大面积扩散。【结论】杏树鬃球蚧适生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0.08%,有继续扩张和大面积暴发风险,在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应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树鬃球蚧 MaxEnt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阔叶红松林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贾翔 马芳芳 +4 位作者 周旺明 周莉 于大炮 秦静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4-473,共10页
物种地理分布主要取决于它对气候、地形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基于22个环境因子和阔叶红松林的4类主要建群树种——红松、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的地理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模拟了阔叶红松林的潜在分布区域,并分析决定阔叶红松林地理... 物种地理分布主要取决于它对气候、地形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基于22个环境因子和阔叶红松林的4类主要建群树种——红松、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的地理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模拟了阔叶红松林的潜在分布区域,并分析决定阔叶红松林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和地形因子,最后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3种排放场景(SRES-A2、SRES-A1B、SRES-B1)下2020、2050、2080年的气候数据预测阔叶红松林的未来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各树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都大于0.8,说明模型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影响阔叶红松林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年降雨量、季节性降雨量、海拔、年平均温度、最湿季度的平均温度。在基准气候条件下,阔叶红松林的高度适宜分布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69%,低度适宜区面积、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和65.3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在A2、A1B和B1气候情景下,阔叶红松林高度适宜区的南界与北界都向北移动,其面积有缩减的趋势,而低度适宜区的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气候变化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axEnt预测橡胶南美叶疫病菌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50
8
作者 曾辉 黄冠胜 +2 位作者 林伟 梁忆冰 李志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2,共5页
橡胶南美叶疫病菌在美洲地区引起橡胶树严重的落叶病害,是亚太地区国家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在MaxEnt预测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适宜该菌存活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寄主分布推测该菌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显示,在54个天然橡胶种植国... 橡胶南美叶疫病菌在美洲地区引起橡胶树严重的落叶病害,是亚太地区国家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在MaxEnt预测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适宜该菌存活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寄主分布推测该菌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显示,在54个天然橡胶种植国家或地区中,除了该菌目前分布国家或地区、几内亚比绍和马里,其余33个国家或地区气候适宜值大于10的区域为该菌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加强这些区域的调查监测对保护当地橡胶种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南美叶疫病菌 MAXENT 潜在地理分布 适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栎林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主导因子 被引量:18
9
作者 殷晓洁 周广胜 +2 位作者 隋兴华 何奇瑾 李荣平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4,共5页
利用影响植物分布的8个变量(年均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冷月温度、最暖月温度、大于5℃积温、湿润指数、年辐射量和海拔)以及辽东栎林地理分布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筛选出影响辽东栎林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即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气温、大... 利用影响植物分布的8个变量(年均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冷月温度、最暖月温度、大于5℃积温、湿润指数、年辐射量和海拔)以及辽东栎林地理分布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筛选出影响辽东栎林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即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气温、大于5℃积温和年辐射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辽东栎林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辽东栎林的潜在地理分布,其潜在分布区覆盖了我国东北南部、华北中南部、华中西北部、华东北部、西南东部部分地区及西北东部地区。影响辽东栎林潜在分布的各主导因子阈值分别为:年均降水量340~1060mm、最冷月气温-17~4℃、大于5℃积温800~3700℃·d-1、年辐射量1.08×105~1.41×105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林 潜在地理分布 主导因子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气候适生性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杰 张旸 +2 位作者 李敏 敖子强 杨春燕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牛茄子(Solanum capsicoides)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气候环境影响因子,为3种茄科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获取3种茄... 【目的】探究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牛茄子(Solanum capsicoides)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气候环境影响因子,为3种茄科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获取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已知分布点,结合生物环境空间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其在我国的3 km×3 km分辨率适生性空间分布概率,并分析3种茄科入侵植物地理分布的空间重叠特征及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环境因子。【结果】喀西茄、牛茄子和曼陀罗3种茄科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入侵分布区广泛,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0.09%、25.69%和62.49%,但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局部空间重叠。其中,曼陀罗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区均有其适生区,而喀西茄和牛茄子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喀西茄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西南云贵高原,是其入侵的重灾区,尤其是云南、广西、贵州及其周边的省份;牛茄子分布范围较喀西茄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适生性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结论】我国西南地区是喀西茄和牛茄子入侵的集中适生区和重灾区。3种茄科植物在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均有气候适宜重叠区,是入侵茄科植物的未来重点防疫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西茄 牛茄子 曼陀罗 入侵植物 潜在地理分布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桃儿七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彦龙 卫海燕 +1 位作者 顾蔚 张海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0-778,共9页
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濒危藏药。依据模糊物元模型建立桃儿七分布点位以及其产量数据与12个气候环境因子之间的模糊隶属函数,采用最大信息熵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GIS空... 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濒危藏药。依据模糊物元模型建立桃儿七分布点位以及其产量数据与12个气候环境因子之间的模糊隶属函数,采用最大信息熵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我国西部7省桃儿七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区桃儿七不适宜生境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1.76%;低适宜生境占20.11%;中适宜生境占7.70%;高适宜生境占10.43%,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甘肃、青海境内次生植被丰富、地形复杂的高海拔地区。结果显示基于GIS与模糊物元构建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准确的对我国西部7省桃儿七生境适宜性做出科学综合评价,量化适宜生境面积和空间分布,为其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儿七 模糊物元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IS和Maxent预测南方红豆杉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保护建议 被引量:8
12
作者 万基中 王春晶 +1 位作者 韩士杰 于景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49-352,共4页
预测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在保护生物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通过GIS和Maxent模拟南方红豆杉的潜在地理分布,结合Google Earth对其潜在地理分布进行观测,并针对涉及到物种潜在分布区的省(自治区)和保护区进行有... 预测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在保护生物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通过GIS和Maxent模拟南方红豆杉的潜在地理分布,结合Google Earth对其潜在地理分布进行观测,并针对涉及到物种潜在分布区的省(自治区)和保护区进行有效分析,评价这些地区对南方红豆杉的保护能力。经过研究发现,南方红豆杉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在我国华南大部分地区,西南地区有少量分布。浙江和湖南两省潜在地理分布面积较大,其中湖南省南方红豆杉较多分布在保护区内。通过总结过去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GIS分析,丰富其内容,特别是在野生濒危植物保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 GIS 南方红豆杉 保护区 Google EARTH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IMEX和ArcGIS的槟栉盾蚧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方焱 李志红 +3 位作者 黄冠胜 吴杏霞 傅辽 吕文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4,71,共7页
槟栉盾蚧[Hemiberlesia rapax(Comstock)],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栉圆盾蚧属(Hemiberlesia),是我国进境水果检疫所关注的害虫。根据槟栉盾蚧的已知地理分布及其相关的气候参数,运用CLIMEX适生性分析软件及ArcGI... 槟栉盾蚧[Hemiberlesia rapax(Comstock)],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栉圆盾蚧属(Hemiberlesia),是我国进境水果检疫所关注的害虫。根据槟栉盾蚧的已知地理分布及其相关的气候参数,运用CLIMEX适生性分析软件及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该虫在我国的适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面积约为全国面积的42.48%,其中低度适生区占6.67%,中度适生区占4.09%,高度适生区占31.72%。基于中国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和2050年,适生区面积分别增至46.49%和49.1%,其中低、中度适生区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鉴于槟栉盾蚧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结果,建议对其加大检疫力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严防该虫的入侵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栉盾蚧 CLIMEX ARCGIS 潜在地理分布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山花楸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兴旺 李垚 +2 位作者 谢艳萍 包先明 方炎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41,共11页
基于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ü) 24条现代有效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探讨了黄山花楸的现代地理分布特征和潜在分布区,评估了制约黄山花楸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对RCP4. 5和RCP8. ... 基于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ü) 24条现代有效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探讨了黄山花楸的现代地理分布特征和潜在分布区,评估了制约黄山花楸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对RCP4. 5和RCP8. 5气候情景下2050年和2070年的黄山花楸适宜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黄山花楸水平分布在北纬24°57'~31°19'、东经109°01'~120°17',其现代地理分布呈现狭域和间断的特点。与整个研究区面积相比,现代气候条件下黄山花楸总适生区面积所占比例为12. 00%,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东南部和北部以及台湾东北部;影响其现代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变量为温度(平均日温差、最暖季均温和年均温)和降水(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且温度较降水的影响更大。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黄山花楸不同等级适生区的面积均较现代适生区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且整体上看适生区有向高海拔区域迁移的趋势;与未来其他3种气候情景相比,2050年RCP4. 5气候情景下的异常程度最高;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和平均日温差可能是导致黄山花楸适生区发生变化的重要气候因子。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黄山花楸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花楸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害青檀的新物种——青檀绵叶蚜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伟伟 季英超 +2 位作者 安广池 赵洋民 周成刚 《生物安全学报》 2013年第4期265-270,共6页
【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的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 【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的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下梭梭潜在地理分布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付贵全 徐先英 +3 位作者 马剑平 徐梦莎 刘江 丁爱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73-2179,共7页
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梭梭已知地理分布坐标和20个高分辨率环境因子图层,基于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探讨了水热条件对梭梭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梭梭在我国的潜在... 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梭梭已知地理分布坐标和20个高分辨率环境因子图层,基于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探讨了水热条件对梭梭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梭梭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为新疆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西南、甘肃中部以北、宁夏西北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间地带以及西藏西南部。其中最佳适生区为准噶尔盆地大部分地区、博罗科努山西南、哈尔他乌山东南,吐鲁番和库尔勒有零星分布,阿拉善左旗、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的东南部,武威东北部、张掖大部分地区,格尔木以东以及乌兰县和都兰县西北零星分布。以上面积合计为2.95×105 km^2。2)年降水量(贡献率27.5%)、最湿季节降水量(贡献率20.3%)、年均气温(贡献率14.2%)和最干季节平均温度(贡献率10.1%)是影响梭梭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3)各主要影响因子的阈值分别为年降水量15.0-114.5mm;最湿季节降水量8.0-59.5mm;年均气温-12.7-29.2℃;最干季节平均温度-33.3-35.9℃。上述研究结果可应用于梭梭适生区的种植区和保护区区划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阈值 影响因子 潜在地理分布 梭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和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单叶蔓荆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亚领 李浩 +2 位作者 杨旋 郭彦龙 李维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共10页
单叶蔓荆为我国常用中药蔓荆子的来源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能很好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获得的单叶蔓... 单叶蔓荆为我国常用中药蔓荆子的来源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能很好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获得的单叶蔓荆126个地理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单叶蔓荆在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了4种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单叶蔓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预测单叶蔓荆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较高(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方的平均面积为0.988),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最干月份降水量是影响单叶蔓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由模型预测可知,在4种气候情景下,单叶蔓荆在全国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适宜生境增加较快,低适宜生境增加缓慢;到205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5.03%分别上升到15.88%、17.00%、17.59%和23.11%;低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8.86%分别上升到11.09%、10.31%、11.53%和12.96%;到207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21.22%、22.21%、24.57%和30.66%;低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11.85%、12.07%、13.99%和14.66%。空间分布上,单叶蔓荆的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范围及几何中心都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湖南和江西两省的适宜生境比例增长较快,尤其在四川境内,当前只有很小比例的低适宜生境,随着气候的变化,低适宜生境面积有所上升,并且适宜生境开始出现且增长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海灰翅夜蛾潜在地理分布区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浩翔 冼晓青 +4 位作者 郭建洋 张桂芬 王瑞 刘万学 万方浩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2,48,共8页
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是全球范围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农业入侵害虫,也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对欧洲、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农作物产生严重危害,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基于海灰翅夜蛾的世界617个分布记录和8个... 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是全球范围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农业入侵害虫,也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对欧洲、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农作物产生严重危害,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基于海灰翅夜蛾的世界617个分布记录和8个生物气候因子,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其在全球和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并进一步分析其在我国的传入、定殖和扩散风险。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海灰翅夜蛾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因子。其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位于北美洲南部、南美洲、非洲、亚洲西部和东部、欧洲南部和大洋洲,在我国主要位于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我国,其潜在地理分布区范围内有着较多的贸易口岸和广泛的寄主分布,增大了其传入我国的风险,并为其定殖和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海关口岸、农林行业部门加强对海灰翅夜蛾的检疫、调查和监测工作,严防海灰翅夜蛾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灰翅夜蛾 生物入侵 潜在地理分布 MAX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84
19
作者 秦誉嘉 蓝帅 +4 位作者 赵紫华 孙宏禹 朱晓明 杨普云 李志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7,60,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黏虫,起源于美洲,两年内扩散至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自2018年底入侵我国云南以来,5个月内已扩散至我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本研究基于MaxEnt分别利用草地贪夜蛾目前在全球的所有分布点以及全...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黏虫,起源于美洲,两年内扩散至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自2018年底入侵我国云南以来,5个月内已扩散至我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本研究基于MaxEnt分别利用草地贪夜蛾目前在全球的所有分布点以及全年分布点(去除季节性分布点)两套分布数据分别预测该虫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以期为有关部门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我国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等省需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全年监测及防控,在春、夏、秋季,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市(自治区)也需对该虫进行监测防控。关于该虫的潜在地理分布及潜在经济损失的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MAXENT 迁飞性害虫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白缘象甲潜在地理分布区识别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莉 冼晓青 +2 位作者 赵浩翔 郭建洋 刘万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34-1342,共9页
【目的】白缘象甲Naupactus leucoloma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农作物和栽培植物的潜在危害风险较高。自20世纪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以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内发生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对白缘象甲的潜在地理分布区进行... 【目的】白缘象甲Naupactus leucoloma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农作物和栽培植物的潜在危害风险较高。自20世纪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以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内发生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对白缘象甲的潜在地理分布区进行识别并进一步分析其定殖和扩散风险。【方法】基于白缘象甲的752个有效分布记录和10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白缘象甲的潜在地理分布区进行识别,同时综合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jackknife)检验评估制约其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结果】白缘象甲在全球的潜在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法国西南部地区、西班牙北部地区、土耳其西北部地区等地,在我国暂时没有其高适宜生境的分布。在我国适宜生境的分布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10余个省份。在影响白缘象甲潜在地理分布的环境变量中,以最干月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为重要影响变量,其中气温起主导作用。【结论】白缘象甲有一定的入侵、定殖和扩散风险。建议农林行业部门、海关口岸加强调查、检疫和监控工作,严防白缘象甲传入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缘象甲 生物入侵 潜在地理分布 环境变量 MaxEnt模型 刀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