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李忠贤
陈海山
+1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3-430,共8页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进行了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的22a(1979—2000年)5—8月的2组集合试验。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表层土壤湿度情况下,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进行了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的22a(1979—2000年)5—8月的2组集合试验。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表层土壤湿度情况下,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采用气候态的土壤湿度时,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的潜在可预报性偏低;而采用年际变化的土壤湿度时,模拟的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有所提高,尤其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后者模拟的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比前者的模拟结果提高0.1以上。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年际变化的土壤湿度时,模式可以更好地模拟出中国西北地区的地表蒸发量和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进而使得模式对该地区夏季气候的预报技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可预报性
夏季气候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
被引量:
14
2
作者
乐群
曹俊武
+1 位作者
林振山
马开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利用中国74个测站1960~1991年日平均温度研究了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气候噪声是在Yamamoto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设计的方法估计的,而潜在可预报性则是用月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与自然变化(气候噪声)之比表示的。一般...
利用中国74个测站1960~1991年日平均温度研究了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气候噪声是在Yamamoto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设计的方法估计的,而潜在可预报性则是用月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与自然变化(气候噪声)之比表示的。一般情况下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随纬度和高度增加而增加,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变性大陆干冷气团对气候噪声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海洋对气候噪声起着调节和减弱作用(除了热带海洋在春秋过渡季节外)。月平均温度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的来说中国月平均温度在α=0.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是潜在可预报的。这些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有季节和区域的差异,所以不能要求用一个气候模式在任何时候对每一地区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要对各月的气候进行预报,需根据不同月份至少不同季节建立区域气候模式可能更有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噪声
潜在可预报性
月平均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西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被引量:
8
3
作者
吴洪宝
王盘兴
林开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52,共8页
研究和评价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必须了解月或季平均量的年际变率有多少是可以被预报出来的。通常认为,总的年际变率能够被划分为主要来源于大气下边界条件持续性强迫的可预报成分和来源于“天气噪声”的不可预报成分,这两个成分的方差之比...
研究和评价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必须了解月或季平均量的年际变率有多少是可以被预报出来的。通常认为,总的年际变率能够被划分为主要来源于大气下边界条件持续性强迫的可预报成分和来源于“天气噪声”的不可预报成分,这两个成分的方差之比给出潜在预报性的测度。文章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及日降水量独立和相关假设下的方差分析方法估计了广西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的气候信号方差和天气噪声方差。结果表明:全区都存在潜在可预报信号,在中部和东部气候信号最强,南部最弱。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则预报正确率上限在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约为72%,南部约为59%,北部和西部约为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量
气候信号
气候噪声
潜在可预报性
日降水量
估计
夏季
广西
噪声方差
年际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温强迫下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特征
被引量:
6
4
作者
李忠贤
陈海山
+1 位作者
曾刚
倪东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7,共7页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进行22a(1979—2000年)、每年8个初值的集合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海温强迫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潜在可预报性总体偏低,在中国区域呈东南高...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进行22a(1979—2000年)、每年8个初值的集合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海温强迫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潜在可预报性总体偏低,在中国区域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850hPa纬向风场、对流层500~200hPa平均温度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低纬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明显高于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东亚大部分地区大于0.5,尤其华南地区大于0.7。夏季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与正常年份相比,在夏季南海海温偏暖或者偏冷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可预报性
夏季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东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被引量:
10
5
作者
赵晓川
吴洪宝
何浪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9-827,共9页
利用中国130个测站1961—2004年的日降水量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法估计了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
利用中国130个测站1961—2004年的日降水量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法估计了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小,而且内陆的季节变化比东南沿海的季节变化显著。季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体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降水量是潜在可预报的。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作为预测正确标准,全国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的预报正确率上限为5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降水量
气候噪声
潜在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气再分析资料中潜在可预报性的特征及其差异
6
作者
吴玲玲
张建伟
+1 位作者
邓伟涛
王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9-516,共8页
利用1957年9月—2002年8月ECMWF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了冬季和夏季SLP(sea level pressure,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200hPa纬向风和850hPa经向风年际变率的潜在可预报性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
利用1957年9月—2002年8月ECMWF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了冬季和夏季SLP(sea level pressure,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200hPa纬向风和850hPa经向风年际变率的潜在可预报性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尤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而中高纬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则较低。比较两套资料潜在可预报性的异同后发现:南半球的差异均明显大于北半球,特别是南极地区;低层变量的差异均大于中高层变量;东亚大陆在冬、夏季均具有一定的潜在可预报性;冬季各变量均表现出东亚冬季风具有较高的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且两套资料的差异较小;500hPa位势高度表现的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较一致,而低层变量(SLP和850hPa经向风)表现的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析资料
潜在可预报性
东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云南地区季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
3
7
作者
叶坤辉
肖子牛
刘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2-410,共9页
利用云南地区42年气候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方法,估计了该地区季节降水量和季节气温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随着季节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空间上主要是由南往北减小,...
利用云南地区42年气候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方法,估计了该地区季节降水量和季节气温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随着季节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空间上主要是由南往北减小,夏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显著大于其他季节,季气温的气候噪声方差则随着季节气温的减小而增加,空间上春、冬季由东往西减小而夏、秋季由南往北增加;冬季气温的气候噪声方差显著大于其他季节;(2)云南季降水量和季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同样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云南春季的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均显著大于其他季节,夏季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均较其他三个季节小;春、秋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西部大于东部,夏季北部大于南部,冬季则是南部大于北部,云南季气温除夏季外均是西部大于东部。(3)季风和冷空气活动可能对云南地区的季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预报
潜在可预报性
季风活动
冷空气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被引量:
1
8
作者
李娇
丁瑞强
+2 位作者
吴志伟
秦箭煌
李保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2-312,共11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和东印度洋-西太平洋(EIOWP)的海表温度(SS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大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强,使得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增强,从而提高了潜在可预报性;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小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弱,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进而减弱,潜在可预报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强度
信噪比
潜在可预报性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省月平均气温潜在长期可预报性的估计
被引量:
6
9
作者
吴洪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282-287,共6页
讨论了气候信号与气候噪声的相互关系和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问题。用青海省25个站逐日气温的多年资料,按3种方法估计了气候信号和气候噪声的方差。结果得出,如果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的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则青...
讨论了气候信号与气候噪声的相互关系和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问题。用青海省25个站逐日气温的多年资料,按3种方法估计了气候信号和气候噪声的方差。结果得出,如果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的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则青海省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约为66%~72%,冬季与夏季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平均气温
气温
长期
预报
潜在可预报性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1
10
作者
王秋良
张立凤
关吉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988-3998,共11页
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和增长模繁殖法,分别在气候海温和预测海温强迫下,进行了动力延伸集合预报试验.基于方差分析思想,利用集合预报结果,定义和计算了初值影响指数、海温强迫影响指数、潜在可预报性指数以及波动活动指数.通过分析四...
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和增长模繁殖法,分别在气候海温和预测海温强迫下,进行了动力延伸集合预报试验.基于方差分析思想,利用集合预报结果,定义和计算了初值影响指数、海温强迫影响指数、潜在可预报性指数以及波动活动指数.通过分析四个指数,揭示了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以及潜在可预报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初值影响指数分布具有地域和季节的差异,初值的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大于热带地区;相同季节,海温强迫影响指数分布与初值影响指数分布相似;潜在可预报性指数呈带状分布,大值集中在热带地区,且在低纬度地区,高层的潜在可预报性大于低层;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的影响,依赖于大气环流形势,初值和海温强迫影响的显著区正是大气长波的活跃区和西风急流区,急流区的强风切变为长波活动提供了斜压不稳定能量,而长波的发展调控着初值和海温强迫的影响,这说明延伸期的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流依赖性,大气外强迫的作用也与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期
预报
初值影响
海温强迫影响
潜在可预报性
流依赖
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半球海冰强迫作用下大气可预报性研究
被引量:
4
11
作者
王嘉
郭裕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1-305,共15页
使用LASG/IAPGOALS耦合模式中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分量AGCMR1 5L9的计算结果 ,在其他外强迫维持气候值不变的情况下 ,用方差分析的方法 ,以外部方差与总方差之比Re 作为衡量标准 ,考察该模式关于海冰的季节和跨季节潜在可预报性的大小。...
使用LASG/IAPGOALS耦合模式中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分量AGCMR1 5L9的计算结果 ,在其他外强迫维持气候值不变的情况下 ,用方差分析的方法 ,以外部方差与总方差之比Re 作为衡量标准 ,考察该模式关于海冰的季节和跨季节潜在可预报性的大小。结果发现 ,从总体上看 ,北半球海冰变化所造成的潜在可预报性较小 ,只有在大气低层的一些气候要素 ,如温度、湿度的结果中 ,才存在Re>0 .5的现象。潜在可预报性结果的局地特征比较明显 ,高值往往发生在海冰年际变率大的区域里。与中低纬海温在中高纬地区的影响相比 ,不排除海冰的作用更大的可能性。另外 ,如果分区域看 ,北半球某些区域的海冰 ,在若干挑选出的其区域海冰面积发生大异常年份中的潜在可预报性可能会比不做挑选的总体结果要大。这说明北半球某些区域海冰在面积发生较大异常的时候 ,可能对同期或 (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潜在可预报性
大气环流
气候值
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亚夏季风降雨的可预报性研究
12
作者
刘成璟
章向明
唐佑民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9,共13页
本文根据CMAP(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观测资料,使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对CHFP2(Coupled Historical Forecast Project,phase 2)的2个模式对东亚夏季降雨的季节预报技巧作出评价。在完美...
本文根据CMAP(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观测资料,使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对CHFP2(Coupled Historical Forecast Project,phase 2)的2个模式对东亚夏季降雨的季节预报技巧作出评价。在完美模式的理论框架下,分别使用基于信噪比的潜在相关系数和基于信息熵的潜在可预报性指标,对该区域主要针对夏季降雨的可预报性作出评价。通过最可预报分量分析(PrCA),得到季节降雨的最可预报型。将最可预报型投影到海温场,得到了降水最可预报型对应的海温分布。研究发现:相关系数所反映的预报和观测的线性相关程度总体上是低纬度海洋区域比高纬度陆地区域高,而均方根误差反映的则是在海洋区域降雨预报偏离实际值的程度较陆地区域大,预报水平与目前降雨的季节预报水平相符。潜在可预报性估计表明,潜在可预报率存在空间上的变化,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从海洋到内陆,呈衰减趋势。同时,信号和噪音的分析表明,信号成分占主导作用,形成了潜在可预报率的空间分布格局,暗示了海洋外强迫的重要作用;中国大陆缺少像海洋区域那样明显的外强迫,因此降水季节预报技巧相比热带海洋区域非常有限。海温投影的分析表明海洋的外强迫是东亚降雨季节预报的重要来源。尽管厄尔尼诺本身的复杂性,它对东亚夏季风的重要影响及其与东亚降雨预报之间的遥相关揭示了它们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降雨
季节
预报
潜在可预报性
最
可预报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IPRC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预测能力的初步检验
被引量:
11
13
作者
苏志重
余锦华
+3 位作者
孙丞虎
任福民
王玉清
梁潇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利用夏威夷大学IPRC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主要气旋活动季节(6—10月)热带气旋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场进行了17年的模拟试验,检验了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潜在季节预测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西北太平洋...
利用夏威夷大学IPRC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主要气旋活动季节(6—10月)热带气旋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场进行了17年的模拟试验,检验了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潜在季节预测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大尺度环境场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模拟的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数与实况的相关系数为0.77,季节内各月生成频数相关系数为0.82,显示出良好的潜在预测能力;生成源地分布与实况较一致;总能量(PDI)的年际变化趋势模拟也较为理想。但模拟的路径频数在南海地区明显偏多,北上热带气旋偏少,最大风速的峰值区间模拟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潜在可预报性
区域气候模式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在多模式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雷蕾
伍艳玲
唐佑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63,共13页
本文采用北美多模式集合产品数据,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在不同模式中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可预报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的有效预报时效在不同模式中差别较大,从2个月到4个月不等。其中东极子海温异...
本文采用北美多模式集合产品数据,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在不同模式中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可预报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的有效预报时效在不同模式中差别较大,从2个月到4个月不等。其中东极子海温异常在不同模式中预报技巧的差别较西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更明显,表明模式误差和初始误差对东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演变的影响更为显著。另外,印度洋偶极子的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预报技巧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潜在预报技巧高的模式,其实际预报技巧也高。最后,本文诊断、分析了厄尔尼诺对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的影响,发现在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相关性较高的气候模式中,印度洋偶极子实际预报技巧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实际
预报
技巧
潜在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李忠贤
陈海山
倪东鸿
曾刚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3-43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05045)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文摘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进行了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的22a(1979—2000年)5—8月的2组集合试验。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表层土壤湿度情况下,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采用气候态的土壤湿度时,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的潜在可预报性偏低;而采用年际变化的土壤湿度时,模拟的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有所提高,尤其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后者模拟的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比前者的模拟结果提高0.1以上。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年际变化的土壤湿度时,模式可以更好地模拟出中国西北地区的地表蒸发量和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进而使得模式对该地区夏季气候的预报技巧得到提高。
关键词
潜在可预报性
夏季气候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Keywords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summer climate
surface soil moisture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45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
被引量:
14
2
作者
乐群
曹俊武
林振山
马开玉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基金
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
文摘
利用中国74个测站1960~1991年日平均温度研究了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气候噪声是在Yamamoto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设计的方法估计的,而潜在可预报性则是用月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与自然变化(气候噪声)之比表示的。一般情况下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随纬度和高度增加而增加,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变性大陆干冷气团对气候噪声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海洋对气候噪声起着调节和减弱作用(除了热带海洋在春秋过渡季节外)。月平均温度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的来说中国月平均温度在α=0.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是潜在可预报的。这些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有季节和区域的差异,所以不能要求用一个气候模式在任何时候对每一地区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要对各月的气候进行预报,需根据不同月份至少不同季节建立区域气候模式可能更有发展前景。
关键词
气候噪声
潜在可预报性
月平均温度
Keywords
Climatic nois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分类号
P423.3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西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被引量:
8
3
作者
吴洪宝
王盘兴
林开平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52,共8页
基金
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项目"珠江流域广西境内流域雨量预报与汛期洪涝检测业务体系研究"(37020)课题资助
文摘
研究和评价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必须了解月或季平均量的年际变率有多少是可以被预报出来的。通常认为,总的年际变率能够被划分为主要来源于大气下边界条件持续性强迫的可预报成分和来源于“天气噪声”的不可预报成分,这两个成分的方差之比给出潜在预报性的测度。文章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及日降水量独立和相关假设下的方差分析方法估计了广西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的气候信号方差和天气噪声方差。结果表明:全区都存在潜在可预报信号,在中部和东部气候信号最强,南部最弱。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则预报正确率上限在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约为72%,南部约为59%,北部和西部约为62%。
关键词
夏季降水量
气候信号
气候噪声
潜在可预报性
日降水量
估计
夏季
广西
噪声方差
年际变率
Keywords
Summer precipitation Climate signal Climate nois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分类号
P468.02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温强迫下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特征
被引量:
6
4
作者
李忠贤
陈海山
曾刚
倪东鸿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05045)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文摘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进行22a(1979—2000年)、每年8个初值的集合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海温强迫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潜在可预报性总体偏低,在中国区域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850hPa纬向风场、对流层500~200hPa平均温度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低纬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明显高于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东亚大部分地区大于0.5,尤其华南地区大于0.7。夏季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与正常年份相比,在夏季南海海温偏暖或者偏冷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
关键词
潜在可预报性
夏季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东亚地区
Keywords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summ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ast Asia
分类号
P45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被引量:
10
5
作者
赵晓川
吴洪宝
何浪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出处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9-827,共9页
基金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KLME060211)
文摘
利用中国130个测站1961—2004年的日降水量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法估计了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小,而且内陆的季节变化比东南沿海的季节变化显著。季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体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降水量是潜在可预报的。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作为预测正确标准,全国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的预报正确率上限为50%-60%。
关键词
季降水量
气候噪声
潜在可预报性
Keywords
seasonal precipitation
climatic nois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分类号
P45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气再分析资料中潜在可预报性的特征及其差异
6
作者
吴玲玲
张建伟
邓伟涛
王根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9-51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5035
61173072)
+3 种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3KJB170013
10KJB170007)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1_0627)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KLME1104)
文摘
利用1957年9月—2002年8月ECMWF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了冬季和夏季SLP(sea level pressure,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200hPa纬向风和850hPa经向风年际变率的潜在可预报性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尤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而中高纬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则较低。比较两套资料潜在可预报性的异同后发现:南半球的差异均明显大于北半球,特别是南极地区;低层变量的差异均大于中高层变量;东亚大陆在冬、夏季均具有一定的潜在可预报性;冬季各变量均表现出东亚冬季风具有较高的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且两套资料的差异较小;500hPa位势高度表现的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较一致,而低层变量(SLP和850hPa经向风)表现的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再分析资料
潜在可预报性
东亚季风
Keywords
reanalysis data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East Asian monsoon
分类号
P45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地区季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
3
7
作者
叶坤辉
肖子牛
刘波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2-41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0833602)资助
文摘
利用云南地区42年气候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方法,估计了该地区季节降水量和季节气温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随着季节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空间上主要是由南往北减小,夏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显著大于其他季节,季气温的气候噪声方差则随着季节气温的减小而增加,空间上春、冬季由东往西减小而夏、秋季由南往北增加;冬季气温的气候噪声方差显著大于其他季节;(2)云南季降水量和季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同样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云南春季的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均显著大于其他季节,夏季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均较其他三个季节小;春、秋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西部大于东部,夏季北部大于南部,冬季则是南部大于北部,云南季气温除夏季外均是西部大于东部。(3)季风和冷空气活动可能对云南地区的季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季节
预报
潜在可预报性
季风活动
冷空气活动
Keywords
seasonal forecast,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monsoon activity, cold air
分类号
P457.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被引量:
1
8
作者
李娇
丁瑞强
吴志伟
秦箭煌
李保生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气候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2-312,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22502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GASI-IPOVAI-06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5BAC03B07~~
文摘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和东印度洋-西太平洋(EIOWP)的海表温度(SS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大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强,使得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增强,从而提高了潜在可预报性;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小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弱,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进而减弱,潜在可预报性降低。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强度
信噪比
潜在可预报性
年代际变化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Signal to noise ratio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nter-decadalchange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省月平均气温潜在长期可预报性的估计
被引量:
6
9
作者
吴洪宝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
出处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282-287,共6页
文摘
讨论了气候信号与气候噪声的相互关系和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问题。用青海省25个站逐日气温的多年资料,按3种方法估计了气候信号和气候噪声的方差。结果得出,如果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的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则青海省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约为66%~72%,冬季与夏季差别不大。
关键词
月平均气温
气温
长期
预报
潜在可预报性
青海
Keywords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climatic signals and noises,potential long-rangepredictability
分类号
P45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1
10
作者
王秋良
张立凤
关吉平
机构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解放军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988-399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5031)资助
文摘
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和增长模繁殖法,分别在气候海温和预测海温强迫下,进行了动力延伸集合预报试验.基于方差分析思想,利用集合预报结果,定义和计算了初值影响指数、海温强迫影响指数、潜在可预报性指数以及波动活动指数.通过分析四个指数,揭示了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以及潜在可预报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初值影响指数分布具有地域和季节的差异,初值的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大于热带地区;相同季节,海温强迫影响指数分布与初值影响指数分布相似;潜在可预报性指数呈带状分布,大值集中在热带地区,且在低纬度地区,高层的潜在可预报性大于低层;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的影响,依赖于大气环流形势,初值和海温强迫影响的显著区正是大气长波的活跃区和西风急流区,急流区的强风切变为长波活动提供了斜压不稳定能量,而长波的发展调控着初值和海温强迫的影响,这说明延伸期的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流依赖性,大气外强迫的作用也与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密切相关.
关键词
延伸期
预报
初值影响
海温强迫影响
潜在可预报性
流依赖
性
Keywords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Initial error, SST forcing,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Flow-dependent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半球海冰强迫作用下大气可预报性研究
被引量:
4
11
作者
王嘉
郭裕福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1-305,共1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 9980 40 90 3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ZKCX2 SW 2 1 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 0 1 3 5 0 2 0 )资助
文摘
使用LASG/IAPGOALS耦合模式中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分量AGCMR1 5L9的计算结果 ,在其他外强迫维持气候值不变的情况下 ,用方差分析的方法 ,以外部方差与总方差之比Re 作为衡量标准 ,考察该模式关于海冰的季节和跨季节潜在可预报性的大小。结果发现 ,从总体上看 ,北半球海冰变化所造成的潜在可预报性较小 ,只有在大气低层的一些气候要素 ,如温度、湿度的结果中 ,才存在Re>0 .5的现象。潜在可预报性结果的局地特征比较明显 ,高值往往发生在海冰年际变率大的区域里。与中低纬海温在中高纬地区的影响相比 ,不排除海冰的作用更大的可能性。另外 ,如果分区域看 ,北半球某些区域的海冰 ,在若干挑选出的其区域海冰面积发生大异常年份中的潜在可预报性可能会比不做挑选的总体结果要大。这说明北半球某些区域海冰在面积发生较大异常的时候 ,可能对同期或 (及 )
关键词
海冰
潜在可预报性
大气环流
气候值
方差
Keywords
Boreal sea ic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Local sea ice
分类号
P731.1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亚夏季风降雨的可预报性研究
12
作者
刘成璟
章向明
唐佑民
机构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出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9,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276029)
文摘
本文根据CMAP(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观测资料,使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对CHFP2(Coupled Historical Forecast Project,phase 2)的2个模式对东亚夏季降雨的季节预报技巧作出评价。在完美模式的理论框架下,分别使用基于信噪比的潜在相关系数和基于信息熵的潜在可预报性指标,对该区域主要针对夏季降雨的可预报性作出评价。通过最可预报分量分析(PrCA),得到季节降雨的最可预报型。将最可预报型投影到海温场,得到了降水最可预报型对应的海温分布。研究发现:相关系数所反映的预报和观测的线性相关程度总体上是低纬度海洋区域比高纬度陆地区域高,而均方根误差反映的则是在海洋区域降雨预报偏离实际值的程度较陆地区域大,预报水平与目前降雨的季节预报水平相符。潜在可预报性估计表明,潜在可预报率存在空间上的变化,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从海洋到内陆,呈衰减趋势。同时,信号和噪音的分析表明,信号成分占主导作用,形成了潜在可预报率的空间分布格局,暗示了海洋外强迫的重要作用;中国大陆缺少像海洋区域那样明显的外强迫,因此降水季节预报技巧相比热带海洋区域非常有限。海温投影的分析表明海洋的外强迫是东亚降雨季节预报的重要来源。尽管厄尔尼诺本身的复杂性,它对东亚夏季风的重要影响及其与东亚降雨预报之间的遥相关揭示了它们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
东亚降雨
季节
预报
潜在可预报性
最
可预报
成分
Keywords
East-Asian precipitation
seasonal forecast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most predictable component
分类号
P457.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IPRC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预测能力的初步检验
被引量:
11
13
作者
苏志重
余锦华
孙丞虎
任福民
王玉清
梁潇云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国家气候中心
夏威夷大学IPRC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基金
2008中国气象局业务建设项目:热带气旋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60,40775046)
+3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806009)
973项目课题(2006CB403601)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07KJB17006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开放课题(2007LASW09)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夏威夷大学IPRC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主要气旋活动季节(6—10月)热带气旋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场进行了17年的模拟试验,检验了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潜在季节预测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大尺度环境场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模拟的热带气旋年生成频数与实况的相关系数为0.77,季节内各月生成频数相关系数为0.82,显示出良好的潜在预测能力;生成源地分布与实况较一致;总能量(PDI)的年际变化趋势模拟也较为理想。但模拟的路径频数在南海地区明显偏多,北上热带气旋偏少,最大风速的峰值区间模拟效果较差。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潜在可预报性
区域气候模式
西北太平洋
Keywords
tropical cyclones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PRC- RegCM
northwestern Pacific
分类号
P43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在多模式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雷蕾
伍艳玲
唐佑民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63,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309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41805066)。
文摘
本文采用北美多模式集合产品数据,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在不同模式中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可预报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的有效预报时效在不同模式中差别较大,从2个月到4个月不等。其中东极子海温异常在不同模式中预报技巧的差别较西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更明显,表明模式误差和初始误差对东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演变的影响更为显著。另外,印度洋偶极子的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预报技巧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潜在预报技巧高的模式,其实际预报技巧也高。最后,本文诊断、分析了厄尔尼诺对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的影响,发现在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相关性较高的气候模式中,印度洋偶极子实际预报技巧也较高。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实际
预报
技巧
潜在可预报性
Keywords
Indian Ocean dipole
actual prediction skill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分类号
P732.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忠贤
陈海山
倪东鸿
曾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
乐群
曹俊武
林振山
马开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广西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吴洪宝
王盘兴
林开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海温强迫下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特征
李忠贤
陈海山
曾刚
倪东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赵晓川
吴洪宝
何浪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大气再分析资料中潜在可预报性的特征及其差异
吴玲玲
张建伟
邓伟涛
王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云南地区季降水量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分析
叶坤辉
肖子牛
刘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李娇
丁瑞强
吴志伟
秦箭煌
李保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青海省月平均气温潜在长期可预报性的估计
吴洪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的影响
王秋良
张立凤
关吉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北半球海冰强迫作用下大气可预报性研究
王嘉
郭裕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东亚夏季风降雨的可预报性研究
刘成璟
章向明
唐佑民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IPRC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预测能力的初步检验
苏志重
余锦华
孙丞虎
任福民
王玉清
梁潇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在多模式中的对比研究
雷蕾
伍艳玲
唐佑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