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C值反映EB病毒LMP1基因表达的可行性
1
作者 李卉 王德玲 +2 位作者 尹韶晗 耿志君 谢传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ADC值反映EB病毒潜伏膜蛋白质1(LMP1)基因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建立LMP1(+)组[包括CNE2-LMP1(+)亚组、HONE1-LMP1(+)亚组]和LMP1(-)组[包括CNE2-LMP1(-)亚组、HONE1-LMP1(-)亚组]的皮下种植瘤裸鼠模型(每组15只)。待移植瘤体积达9... 目的探讨ADC值反映EB病毒潜伏膜蛋白质1(LMP1)基因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建立LMP1(+)组[包括CNE2-LMP1(+)亚组、HONE1-LMP1(+)亚组]和LMP1(-)组[包括CNE2-LMP1(-)亚组、HONE1-LMP1(-)亚组]的皮下种植瘤裸鼠模型(每组15只)。待移植瘤体积达90~110mm^3后,对实验动物进行常规MR及DWI检查,分别获得两组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束后,观察两组实验裸鼠种植瘤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LMP1(+)组肿瘤体积[(98.23±11.42)mm^3]明显大于LMP1(-)组[(87.42±15.14)mm^3;t=6.31,P=0.03]。常规MR扫描示LMP1(+)组肿瘤内坏死较LMP1(-)组更明显。LMP1(+)组肿瘤ADC值为(0.68±0.12)×10^(-3) mm/s^2,LMP1(-)组肿瘤ADC值为(0.87±0.23)×10^(-3) mm/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4,P<0.01)。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与LMP1(-)组相比,LMP1(+)组肿瘤细胞更密集,坏死更多见。结论 ADC值可有效反映裸鼠移植瘤中EB病毒LMP1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潜伏膜蛋白基因1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