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关系“内卷化”:叙事概念、生发机理与演进结果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新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5-105,共11页
乡-村关系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乡-村关系“内卷化”是基层治理主体的经济理性、国家能力结构的内在张力与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相互作用、彼此耦合的结果。其进一步演化会引发资源利用异化、政策执行梗阻、基层负担加重等乡村治理难... 乡-村关系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乡-村关系“内卷化”是基层治理主体的经济理性、国家能力结构的内在张力与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相互作用、彼此耦合的结果。其进一步演化会引发资源利用异化、政策执行梗阻、基层负担加重等乡村治理难题。对此,需要逐步突破政府单一主导的乡村治理范式、重新整合乡村社会文化关系网络、强化基层政府的行政伦理建设以及村庄社会的“三治融合”等,以化解乡-村关系“内卷化”困局及由此衍生的基层治理顽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关系“内卷化” 耗散结构 生成机理 演进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源 段丁允 +1 位作者 冯宗宪 张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3,共13页
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测度各省市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以及地区差异,识别新质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逻辑关系及作用路径,并通过障碍度计算主要发展... 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测度各省市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以及地区差异,识别新质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逻辑关系及作用路径,并通过障碍度计算主要发展障碍因子,提出区域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结果显示:①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包括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以及山东,按区域划分,东部沿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②各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存在较大差异,高水平地区对低水平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③技术合作流动、未来产业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影响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分析框架,为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熵值法 动态演进 DEMATEL—ISM模型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时空演进——基于粗糙集与未确知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韶华 张学娇 张伟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2,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引入时间加权的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引入时间加权的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考察地区差异及时空演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地区间差异始终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除云南外的1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等级不断提升,且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研究结论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时空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卫星锂离子蓄电池在轨管理策略的演进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利然 周蓉 +2 位作者 张文芳 刘鹏 姜垚先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由于锂离子蓄电池具有比能量高的突出优势,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空间储能设备已由氢镍蓄电池替代为锂离子蓄电池。上一代卫星采用60~100 Ah锂电池组作为储能设备,实现了锂电池组首次在我国GEO轨道通信卫星上的应用。最新一代卫星采用... 由于锂离子蓄电池具有比能量高的突出优势,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空间储能设备已由氢镍蓄电池替代为锂离子蓄电池。上一代卫星采用60~100 Ah锂电池组作为储能设备,实现了锂电池组首次在我国GEO轨道通信卫星上的应用。最新一代卫星采用150~250 Ah大容量、高比能量锂电池组首飞成功,象征着我国大容量、高比能量锂电池组的成熟应用。随着大容量、高比能量锂离子蓄电池的广泛应用,充电控制方式和均衡方式相应进步,针对锂电池组的在轨管理策略也有相应的变化,阐述了两代卫星锂电池组在轨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GEO卫星 在轨管理策略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美沂 刘漩 +1 位作者 张宗宾 樊庆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究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时序演变中周期波动较大,高质量维度时序演进与其他维度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一枝独秀”的断层式发展格局,两极分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理基础、历史演进与实践遵循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9-300,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有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学术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的研究还较少。此研究以国家文化公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有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学术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的研究还较少。此研究以国家文化公园为实践解读对象,运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维,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在联系。并从历史维度,分析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构建、规划实施和建设推进,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逐步体系化、学理化的演进过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逐步推进的结果。进而,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在联系,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当前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实践的重要实验场和试金石。因此,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需充分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此,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确保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确政治导向;需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构筑人民精神信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人民群众创造性,涵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人民性;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以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为己任,最终实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强国 学理基础 历史演进 实践遵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行业数字经济赋能水平的测度、动态演进与差异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华 王爱爱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23,共7页
文章测度了2002—2020年传统行业的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并借助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矩阵、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其动态演进趋势和差异特征。研究发现: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显著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 文章测度了2002—2020年传统行业的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并借助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矩阵、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其动态演进趋势和差异特征。研究发现: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显著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数字经济赋能进程最快,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慢。从不同维度来看,制造赋能的贡献度最大,技术赋能次之,服务赋能最小。在动态演进趋势方面,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和制造赋能、技术赋能、服务赋能三个子维度的水平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传统行业数字经济赋能水平的等级具有流动性弱、持续性强的特点。在差异特征方面,全行业数字经济赋能水平的差异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产业内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赋能水平 动态演进 行业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研究热点、演进势态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沐纯 毛明晨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全面推进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是实现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关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 全面推进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是实现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关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于区块链赋能智慧农业发展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全面系统化地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热点与演进态势。结果表明,国内区块链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2019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阶段;各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群体间联系较少,暂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群;区块链、农产品安全、智慧农业是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须紧抓数字化机遇,促新兴技术融入智慧农业,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区块链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与效能优化,推动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技术范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智慧农业 研究热点 演进势态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助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发展60年:演进、成就及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千华 关清文 +1 位作者 郭学松 张阳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45,共11页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以下简称“体科会”)在助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的60年征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历史演进、显著成就等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其更高水平助力我国体育科学发展提供思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历经了“引介国外理念,发...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以下简称“体科会”)在助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的60年征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历史演进、显著成就等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其更高水平助力我国体育科学发展提供思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历经了“引介国外理念,发展自然科学”—“人文观念融入,走向协调发展”—“体育服务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助力奥运,倡导全民健身”—“科技赋能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等5次阶段性的议题转向,取得了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方法趋于综合、研究主题聚焦热点、研究服务社会需求等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体科会应明确会议发展定位、加强会议组织建设、丰富会议内容形式、强化会议对外衔接、提升会议学术创新和深化会议国际交流等,以此更好地助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体育科学研究 演进 成就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永生 张宇飞 雷洪博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5-70,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计量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对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计量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对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间虽存在差异,但整体差异具有收敛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状态大多呈现“高-高”和“低-低”集聚;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各类型均呈现向上演化趋势;农业科技创新、工业增加值、教育支出和个体就业发展水平均能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进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土空间效率演进特征与综合分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强 高威 江婉婷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4,共13页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空间效率分异特征与演进规律,构建国土空间效率综合分区为国土空间利用和治理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聚合法。研究结果:(1)各个空间效率均具上升态势,国土空间效率与城镇空间效率...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空间效率分异特征与演进规律,构建国土空间效率综合分区为国土空间利用和治理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聚合法。研究结果:(1)各个空间效率均具上升态势,国土空间效率与城镇空间效率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农业空间效率分异以粮食主产区为主体动态演进,生态空间效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各空间效率关联性均以集聚为主导。(2)分类型空间效率分区反映主导空间效率对主体功能要求的多元响应,但各主体功能与其所对应的主导空间效率的协调状态均不理想。(3)国土空间效率—主体功能共进区反映国土空间利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国土空间效率牵引—主体功能失衡区体现国土空间效率综合效应的带动作用,国土空间效率劣势—主体功能牵引区中主体功能借助主导空间效率发挥支撑作用,国土空间效率—主体功能共退区表征主体功能实现与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相对失衡。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效率存在优化空间且空间异质性显著,针对各分区的空间效率特点及所存问题,提出精细化国土空间利用优化策略,因地制宜地开展系统性国土空间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效率 演进特征 综合分区 超效率SBM模型 城市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核心意蕴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婧 岳子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共7页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核心意蕴体现为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内在统一。从理论意蕴来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初心使命、为什么确立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核心意蕴体现为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内在统一。从理论意蕴来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初心使命、为什么确立初心使命以及怎样践行初心使命”这一根本问题。从历史意蕴来看,这一初心使命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摆脱贫困、尽快实现共同富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实践意蕴来看,应当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把握和践行这一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彰显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初心使命 民族复兴 逻辑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演进:规律及其分析框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网络社会心态已经成为影响网络生态乃至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意义符码表征和影响机制两方面议题展开,未能把网络社会心态作为一个变动的主体,从历史的、演进的视角理解网络社会心态。从中观层面聚焦网络社会心态自涌现... 网络社会心态已经成为影响网络生态乃至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意义符码表征和影响机制两方面议题展开,未能把网络社会心态作为一个变动的主体,从历史的、演进的视角理解网络社会心态。从中观层面聚焦网络社会心态自涌现与演进规律的研究发现,网络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中长期社会泛在心理状态,在流动、变化的过程中,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现出主导性网络社会心态、底线型网络社会心态、高表达网络社会心态、极化等演进规律。进一步基于情境逻辑、文化逻辑、结构逻辑的研究思路,发展出以人为中心,以中国特色思想价值观念测量为基础,在演进的视角中勾连网络社会与现实世界的互联网研究取向,期冀为描述和解释中国网络舆论场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心态 社会价值观测量 网民认知 网络舆论 社会变迁 演进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卫恒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0-75,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揭示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揭示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高标准数据要素开放水平较低是制约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瓶颈;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且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国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水平的绝对差异均逐步缩小,东北地区则有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Dagum基尼系数法 核密度估计法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从传统到智能化的演进
16
作者 于雷 周雪妍 +3 位作者 易军 刘目兴 梁嘉怡 李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该文聚焦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剖析核心技术,挖掘应用潜力,审视现存挑战并展望未来趋向.数字土壤制图技术早期囿于技术瓶颈,土壤制图依赖传统实地勘查与手工绘制,成效欠佳,自1970年代个人计算机技术萌芽后开启数字化尝... 该文聚焦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剖析核心技术,挖掘应用潜力,审视现存挑战并展望未来趋向.数字土壤制图技术早期囿于技术瓶颈,土壤制图依赖传统实地勘查与手工绘制,成效欠佳,自1970年代个人计算机技术萌芽后开启数字化尝试,1980年代至2010年代历经地理信息技术革新与建模技术突破,2010年代后,多源数据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及全球协同合作共享渐次深化,推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日臻成熟完善.数字土壤制图的核心技术架构具有传统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特点,数据采集环节融合传统采样、遥感探测及近地传感等技术方法,全方位提升样本品质与数据丰富度、效率及分辨率;数据处理分析依托地统计学进阶与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强化土壤属性预测精密度、模型普适性与可阐释性;模型构建则将传统模型改良深度嵌入智能模型,模拟土壤过程细节、构建新颖算法框架,提升模拟效能与制图精度.数字土壤制图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为施肥灌溉及田间管理精准赋能,增益农业综合效益与可持续性;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指引土地规划布局、防治土壤侵蚀退化;应用于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适应协同;应用于土壤调查与普查领域,驱动土壤普查技术体系升级、深化土壤三普数据价值.目前,数字土壤制图虽仍困于数据质量参差、不确定性高、模型精度局限、跨学科协作阻滞及知识融合路径狭窄等难题,但是,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前沿科技深度交融,数字土壤制图必将开启智能化、精细化、实时化新纪元,借人工智能洞悉数据潜能、凭大数据构筑共享平台、依物联网达成实时感知传输,持续拓宽应用边际、深化融合层次,为全球土壤资源稳健管理、生态和谐稳定、农业绿色发展及气候变化积极应对筑牢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土壤制图 土壤地理 技术演进 挑战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研究——内涵要义、演进脉络与实施路径
17
作者 王威 朱峻佚 +3 位作者 夏陈红 王志涛 马东辉 郭小东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3-93,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兼具日常功能与应急响应能力的创新型设施,成为提升城市韧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兼具日常功能与应急响应能力的创新型设施,成为提升城市韧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键策略。本文系统梳理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和国内外实践案例,结合我国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从标准体系层面、空间治理层面、技术机制层面开展规划路径的探索。通过整合政策分析、案例研究与技术方法,构建了涵盖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技术标准的多维度规划框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与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 理念演进 国土空间 标准体系 规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研究生就业人口集聚的多维透视及动态演进分析
18
作者 李明磊 邱钰超 +1 位作者 王靖 王战军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7,共8页
基于经济地理学及人力资本外溢性理论,建立研究生就业人口集聚分析框架,构造了31个省域2000—2020年面板数据集,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索我国研究生就业人口的规模态势、集聚层级、集聚水平、集聚模式等,进一步归纳其时空动态演进特... 基于经济地理学及人力资本外溢性理论,建立研究生就业人口集聚分析框架,构造了31个省域2000—2020年面板数据集,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索我国研究生就业人口的规模态势、集聚层级、集聚水平、集聚模式等,进一步归纳其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就业人口集聚格局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及人口分布态势相适应;两极分化明显,且随时间推移加剧,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具体而言,“东密西疏”规模态势显著且存在空间惯性,东部集聚带状分布态势持续强化;北京、上海始终为两大集聚增长极,超半数省域集聚效应不显著;就业人口分布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但时空跃迁并不活跃;存在“高—高、低—低、低—高、高—低”四类集聚模式,就业人口集聚高地与洼地长期并存。由此,亟须深化“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需求耦合与协同联动、驱动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口规模提升与空间优化;充分发挥集聚核心区资源优势、改善人才结构;积极发挥研究生就业集聚的溢出效应、优化区域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研究生就业人口流动、缓解就业集聚格局的非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人口 集聚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发展指数测度、动态演进及其障碍因子
19
作者 徐中春 苏广见 +1 位作者 刘燕华 李宇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数、区域差异、演变特征与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由0.152升至0.240,平均增长率为5.34%,整体呈“N”形变化趋势,其中济南市、青岛市为主要增长极。②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平均基尼系数由0.288升至0.321,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差异来源平均贡献率依次为:地区间差距(64.760%)、超变密度(18.246%)和地区内差距(16.994%),并且区域极化现象逐渐增强。③4个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依次为:胶东地区>鲁中地区>鲁南地区>鲁西北地区,区域间呈现梯度差异特征。④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对角线元素大于非对角线元素且大于0.5,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等级锁定效应明显,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对角线元素随时间推移有变小趋势,各等级间流动性逐渐加强,但存在等级下滑的风险。⑤主要障碍因子是科技、数字生产力,集中表现为数字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出及其经济效益转化。为此,山东省需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完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统筹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市场建设,缩小地区差距,持续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评价 区域差异 演进特征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时空特征研究(1843—1949)
20
作者 万勇 牟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180,共12页
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反映了城市集聚地的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通过对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将上海在1843年至1949年间的空间形态演变划分为六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内外城”到“新旧城”,从“带状城”到... 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反映了城市集聚地的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通过对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将上海在1843年至1949年间的空间形态演变划分为六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内外城”到“新旧城”,从“带状城”到“三向城”,以及从“块状城”到“主副城”。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等特征,可归结为:江河主轴、一路向海;圈层发展、走向开放;多元发展、异质交织。厘清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进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挖掘更为丰富的城市历史人文内涵,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和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演进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