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演替动态 被引量:23
1
作者 缪宁 周珠丽 +1 位作者 史作民 冯秋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661-3671,共11页
为阐明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 m的阴坡选择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演替10、20、30、40和50a阶段的次生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进行了研究... 为阐明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 m的阴坡选择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演替10、20、30、40和50a阶段的次生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进行了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的树木均呈显著聚集分布。按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将该演替序列划分为3个类型:悬钩子-蔷薇灌丛、白桦阔叶林和桦木-岷江冷杉针阔混交林。随次生演替,乔木和灌木种的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而草本种的物种丰富度趋于减少;乔木和灌木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趋于增大,而草本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趋于减小;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趋于增大;乔木层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趋于减小,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演替0—40年阶段趋于增大,而在演替50a阶段趋于减小。在该演替序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均呈耐荫种替代非耐荫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次生群落 川西亚高山 演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嵛山天然林13年演替动态--生物多样性变化、物种周转与食叶害虫的短期干扰 被引量:13
2
作者 梁军 孙志强 +5 位作者 朱彦鹏 张星耀 于善栋 张英军 杨晓燕 唐晓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7,共9页
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所设立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物种周转率以及食叶害虫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危害程度,评判食叶害虫对林分结构变化的短期潜在功能作用。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内灌草Shanno... 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所设立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物种周转率以及食叶害虫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危害程度,评判食叶害虫对林分结构变化的短期潜在功能作用。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50和0.79,分别低于1996年的2.69和0.85;黑松混交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27和0.79,分别高于1996年的1.85和0.77。赤松和黑松混交林下的灌草种类13 a的整体物种周转率达到125.9%;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严重林分(虫口密度>25头.株-1)的树木死亡率(平均13.35%)极显著高于腮扁叶蜂发生较轻的林分(P=0.003 8),树木死亡率与腮扁叶蜂虫口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与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但与林分密度不相关;腮扁叶蜂发生严重林分的树木胸径平均增长量略高于发生较轻的林分,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昆嵛山,与未发生腮扁叶蜂的林分相比,腮扁叶蜂危害导致树木死亡率升高有可能加速林分密度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赤松 昆嵛山腮扁叶蜂 物种周转率 演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地区果园叶螨类害虫演替动态与防治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顾耘 曹婷婷 《烟台果树》 2017年第3期25-27,共3页
果园叶螨类害虫一直是胶东果园的重要靶标害虫,如苹果全爪螨(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 (Koch)、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二斑叶螨T.urticae Koch、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在蓬莱小门家和... 果园叶螨类害虫一直是胶东果园的重要靶标害虫,如苹果全爪螨(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 (Koch)、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二斑叶螨T.urticae Koch、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在蓬莱小门家和牟平酒馆处采到的样品与果苔螨(Bryobiarub rioculus (Scheuten))十分相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螨类害虫 胶东地区 防治技术 演替动态 果园 苹果红蜘蛛 苹果全爪螨 山楂叶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大围山和八面山香果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演替动态比较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明月 刘楠楠 +2 位作者 刘佳 王蕾 廖文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03-1615,共13页
选取湖南大围山和八面山3处典型的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群落,通过分析香果树种群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年龄结构,绘制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图,并与其他不同地区3处香果树群落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纬度、不同立地生境对香果树种群的年... 选取湖南大围山和八面山3处典型的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群落,通过分析香果树种群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年龄结构,绘制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图,并与其他不同地区3处香果树群落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纬度、不同立地生境对香果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演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围山上游香果树群落的优势种群为多脉榆(Ulmus castaneifolia)、香果树和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大围山下游香果树群落的优势种群为黄檀(Dalbergia hupeana)、香果树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八面山香果树群落的优势种群为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香果树和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2)大围山上游香果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60科96属118种,大围山下游香果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6科120属163种,大围山上游和下游香果树群落地理成分均表现为温带成分高于热带成分;八面山香果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61科95属108种,地理成分表明热带成分高于温带成分。(3)根据年龄结构和生存分析,香果树种群在不同的群落中所处演替阶段不同,大围山上游为衰退型种群,大围山下游为稳定型种群,八面山为增长型种群,均具有代表性。(4)经分析对比,纬度位置、岩石裸露度、郁闭度、群落内优势种群的生长状况和人为破坏程度等是影响香果树种群生长趋势的因素,建议对大围山的2个香果树群落应加强后续监测,并参照八面山的香果树种群生存状况针对岩石裸露度、郁闭度等进行适当人工干扰和管理,以保障香果树种群的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果树 物种多样性 年龄结构 演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播草地植被演替动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振林 《内蒙古草业》 1995年第1期35-38,共4页
通过对飞播草地进行定位观测、统计分析,证明飞播草地植被处于明显的演替变化之中,其演替方向是向着原生植被方向进行的。其中飞播牧草生长的高度、进度、产量动态呈凸形曲线型演替,频度逐年减小。呈直线型下降,而原生牧草其高度、... 通过对飞播草地进行定位观测、统计分析,证明飞播草地植被处于明显的演替变化之中,其演替方向是向着原生植被方向进行的。其中飞播牧草生长的高度、进度、产量动态呈凸形曲线型演替,频度逐年减小。呈直线型下降,而原生牧草其高度、盖度、产量、频度都呈直线型上升。飞播草地产量高峰出现在第三一五年,可利用年限为五一七年。根据植被演替动态,草地应进行合理利用,适时改良和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播草地 植被演替动态 高度 盖度 频度 产量 原生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主要针阔混交林类型的演替动态初步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汉远 王定江 伍铭凯 《贵州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根据黔东南 16个县 (市 )的 78个针阔混交林样地调查材料 ,对黔东南针阔混交林的五个主要类型进行的演替动态分析表明 ,黔东南的针阔混交林是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极不稳定的群落 ,研究分析其演替规律 。
关键词 演替动态 针阔混交林 类型 黔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体植物生长模型的森林动态演替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程越 林旻 +1 位作者 杨刚 黄心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106,共11页
森林动态演替过程的计算模拟历来是森林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于传统宏观式的模拟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体植物生长模型、自下而上的模拟方法。首先构建了参数化的个体植物生长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植物内部属性、外部环境、邻... 森林动态演替过程的计算模拟历来是森林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于传统宏观式的模拟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体植物生长模型、自下而上的模拟方法。首先构建了参数化的个体植物生长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植物内部属性、外部环境、邻域竞争3种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因素,综合模拟出植物在不同环境状况下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构成一片森林的大量植物个体进行遍历式、迭代化的计算,从而模拟出整片森林区域的生长演替现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模拟出植被在复杂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动态变化效果,可表现出自然稀疏、物种竞争、物种演替等多种典型的植被演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个体 健康值 森林动态演替 可视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运动性对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8
作者 牟嘉仪 胡晓梦 +3 位作者 彭莉华 竹攸汀 梁箫 杨金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0-208,共9页
为研究海洋细菌的运动性在生物被膜形成和贝类附着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野生型菌株和ΔcheW菌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性能分析,调查了运动性能不... 为研究海洋细菌的运动性在生物被膜形成和贝类附着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野生型菌株和ΔcheW菌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性能分析,调查了运动性能不同的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膜厚、细菌密度以及胞外产物的动态变化,探究了其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研究发现,野生型菌株和ΔcheW菌株在6、12、24、48、72和96h等不同时间的运动性能差异显著(P<0.05)。同时,对2株菌株形成菌圈的半径进行测量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菌圈的半径不断增加,均在96h达到最大。整体上,野生型菌株在不同时间段形成的菌圈大于ΔcheW菌株。在运动性的作用下,2株菌株随着时间的变化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及膜厚在48h达到最大值,在72h后开始扩散。在运动性的影响下,野生型菌株在不同时间段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附着诱导效果显著高于ΔcheW菌株。在运动性介导下,2株菌株形成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在48 h达到最高,在72 h后开始降低,这一结果与不同时间段下形成生物被膜的胞外产物变化一致,且胞外产物分泌与细菌运动性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性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且在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介导了生物被膜的膜厚、细菌密度以及胞外产物的分泌,从而影响了厚壳贻贝的附着。本研究为后续开展细菌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和厚壳贻贝互作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海洋经济物种的生产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假交替单胞菌 运动性 生物被膜 动态演替 厚壳贻贝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山地森林珍稀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18
9
作者 沈泽昊 金义兴 +2 位作者 赵子恩 吴金清 黄汉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00-807,共8页
为探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珍稀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特征 ,调查了长江三峡大老岭地区 6类珍稀树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 ,分析它们植物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及其空间格局、珍稀树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 :1这些珍... 为探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珍稀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特征 ,调查了长江三峡大老岭地区 6类珍稀树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 ,分析它们植物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及其空间格局、珍稀树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 :1这些珍稀植物群落的区系构成中 ,东亚、东亚 -北美和中国特有成份的比例更高 ;2群落内物种非常丰富 ,乔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尤高 ;3各珍稀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相似 ,却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退化次生的混交林不同 ;4种间关系分析反映了 3个相对集中的种组 ,DCCA排序表明它们分布格局的主要分异因子是海拔、坡位和坡度。5除穗花杉外 ,其它 5种在群落中占据优势的珍稀树种均为阳性种。这些珍稀植物群落及荟萃其中的古老特有植物代表了我国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特有的一类生物多样性组分 ,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一种区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植物群落 种间关系 演替动态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丝入坛发酵对安岳坛子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演替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岚 何莲 +4 位作者 安潘宇 李娟 鲜丹丹 杨瑶 杜双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2-78,共7页
目的:了解萝卜丝入坛发酵对坛子肉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演替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集4个不同发酵时间阶段的坛子肉、萝卜丝作为样品,对样品中细菌16S rDNA V3-V4区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萝卜丝入坛发酵对坛子肉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演替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集4个不同发酵时间阶段的坛子肉、萝卜丝作为样品,对样品中细菌16S rDNA V3-V4区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8组样品获得序列数平均为27563条,发酵20 d坛子肉平均OTU数量687、40 d坛子肉654、60 d坛子肉814、75 d坛子肉507,发酵20 d萝卜丝平均OTU数量380、40 d萝卜丝431、60 d萝卜丝872、75 d萝卜丝452。样品中总体细菌组成较为复杂,含有8个门、39个属。门水平上,各样品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高达88%以上。属水平上,各样品中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高达87%以上。不同发酵时间节点的坛子肉及萝卜丝中的优势菌群种类差异较大,60 d坛子肉中色彩值大于1的主要优势菌属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螺杆菌属(Helicobacter)。60 d萝卜丝中色彩值大于1的优势菌属有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结论:发酵坛子肉菌群组成与萝卜丝菌群组成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发酵坛子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子肉 萝卜丝 发酵 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群落多样性 动态演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洋畈生态公园次生植被群落分类与演替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全璨璨 张红梅 高淑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2017—2021年重点对江洋畈生态公园淤泥库区内的次生植被进行现场调查,探明了植物群落的生境特征、群落类型、优势群落变化、群落动态演替规律以及群落演替影响因素,并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了江洋畈生态公园相关生态保...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2017—2021年重点对江洋畈生态公园淤泥库区内的次生植被进行现场调查,探明了植物群落的生境特征、群落类型、优势群落变化、群落动态演替规律以及群落演替影响因素,并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了江洋畈生态公园相关生态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特征 群落类型 动态演替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伦古湖水生植被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文朝 杨清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于1987年7月和1989年7,8月对乌伦古湖水生植被及其生态环境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水位回升扭转了水生植被的退缩趋势,新生滩地上次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使得Ⅳ区以北的水生植被总面积由1985年的813ha增加到1989年的4365ha,总储量由7700t增加到... 于1987年7月和1989年7,8月对乌伦古湖水生植被及其生态环境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水位回升扭转了水生植被的退缩趋势,新生滩地上次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使得Ⅳ区以北的水生植被总面积由1985年的813ha增加到1989年的4365ha,总储量由7700t增加到41750t。芦苇占现有植被区面积的81%。和总储量的68%。现有水生植被正处在迅速演变之中,随着植被的发育,植被总面积将会减小到3500ha左右,但总储量将会逐年增加。植被现有生产力约58955t,对渔业和环境十分重要,应加强对其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伦古湖 水生植被 演替动态 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山杨林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文增 《河北林果研究》 200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山杨林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分布、生境、种类组成、外貌特征 (生活型谱、叶级、叶形、叶缘 )、结构特征 (层次、层片、综合数量特征 ) ,并对其演替动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山杨林 群落特征 演替动态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 分布 生态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制曲过程中产酶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晓昆 陈文浩 刘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4-59,共6页
本文旨在研究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制曲过程中的产酶细菌。利用传统筛选方法、16S rRNA和DNA促旋酶A亚基基因(gyrA gene)序列分析鉴定及RAPD分子分型技术研究了本实验室提供的制曲3个过程的细菌资源。结果显示10株具有产淀粉酶、蛋白酶... 本文旨在研究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制曲过程中的产酶细菌。利用传统筛选方法、16S rRNA和DNA促旋酶A亚基基因(gyrA gene)序列分析鉴定及RAPD分子分型技术研究了本实验室提供的制曲3个过程的细菌资源。结果显示10株具有产淀粉酶、蛋白酶的细菌菌株,确定了其精确的分类地位,其中8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并发现其中1株贝莱斯芽孢杆菌能在制曲过程中纵向传递与积累。该研究为揭示大曲功能微生物及其作用、增强白酒风味、提高白酒产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香型白酒 高温大曲 分离鉴定 淀粉酶 蛋白酶 动态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大头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进菊 李宇昂 +3 位作者 王梓杭 郑婷婷 于博 余海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117,共6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襄阳大头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4份大头菜发酵液样本共检测出19个门、32个纲、67个目、133个科、293个属、482个种、658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襄阳大头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4份大头菜发酵液样本共检测出19个门、32个纲、67个目、133个科、293个属、482个种、658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26.14%~78.12%和8.33%~70.12%。属水平上,盐厌氧菌属(Halanaerobium)、弧菌属(Vibrio)、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5个细菌属为优势菌属,在发酵过程中此消彼长。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24个样本可根据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划分为2个聚类,将发酵的整个过程分为发酵前期和后期。本研究揭示了襄阳大头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演替,为今后大头菜生产的改进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菜 细菌多样性 动态演替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