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低频参数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龚敏明 卞景季 +3 位作者 孙丙香 王占国 阮海军 何锡添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4,共9页
基于EIS建立了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对阻抗谱进行拟合时,发现分数阶模型能以更少的元件得到和多阶RC模型一样的精度;在低频区,分析了不同荷电状态(SOC)下模型的参数变化规律,对比了1阶RC电路的精度,结果显示分数阶模型有更小的拟合误差... 基于EIS建立了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对阻抗谱进行拟合时,发现分数阶模型能以更少的元件得到和多阶RC模型一样的精度;在低频区,分析了不同荷电状态(SOC)下模型的参数变化规律,对比了1阶RC电路的精度,结果显示分数阶模型有更小的拟合误差。研究了模型参数随频率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模型的内阻元件几乎不随激励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常相位元件参数与激励的周期呈一次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阻抗谱 分数阶模型 参数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及外加剂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景富 徐明 +1 位作者 高丽丽 肖海东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38,共4页
水泥浆流变性与水灰比、水泥颗粒的粒度和形状、水泥化学组分及颗粒表面上组分的相对分布、外加剂种类和加量、试验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特定浆体流变模式及流变规律的确定结果,往往因研究者及实验条件不同而存在... 水泥浆流变性与水灰比、水泥颗粒的粒度和形状、水泥化学组分及颗粒表面上组分的相对分布、外加剂种类和加量、试验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特定浆体流变模式及流变规律的确定结果,往往因研究者及实验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别。以嘉华G级油井水泥为研究对象,以流变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高温高压流变仪获得的流变测试曲线为依据,采用赫切尔-巴尔克莱模式本构关系确立了在不同井温下水泥浆体流变模型,探讨了温度、外加剂等对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本质,为深井水泥浆体系设计及流交学计算提供了基础。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流变模式及确定的流变参数值具有良好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外加剂 水泥浆 流变性 演变参数 水泥外加剂 赫切尔-巴尔克莱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中新显式云物理方案的建立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3
作者 赵震 雷恒池 吴玉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9-619,共11页
在MM5动力框架内,在其中Reisner2方案基础上采用双变参数方案,增加了云水、雨水、雪和霰的数浓度预报方程。云中凝结核CCN的数浓度采用超几何函数表示;云水向雨水的自动转换过程考虑了云滴谱的特征和发展变化对该过程的影响,而不是采用... 在MM5动力框架内,在其中Reisner2方案基础上采用双变参数方案,增加了云水、雨水、雪和霰的数浓度预报方程。云中凝结核CCN的数浓度采用超几何函数表示;云水向雨水的自动转换过程考虑了云滴谱的特征和发展变化对该过程的影响,而不是采用原方案给定阈值的方法描述该过程;对连续碰并方程不再将粒子落速差作为常量提出积分号外,而是直接作为粒子直径函数在积分号内求解,这样处理可以回避使用粒子群的平均落速带来的误差;增加了霰和雪、霰和冰晶的碰并微物理过程。粒子引入Г分布谱函数,对微物理过程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增加新预报量的计算和输出程序,在MM5的显式方案中新增加了一个可选方案,并称之为新方案。模拟了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在区域二分别采用了新方案和Reisner2方案以作对比。新旧方案降水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新方案在降水范围和强度的预报效果有所改进。模拟结果给出了层状云的合理微观结构和它的一些特征,增强了MM5研究微观云物理的能力;通过单站微物理过程分析,揭示了降水过程的可能形成机制。说明新方案可以为层状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降水物理过程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参数演变方案 云凝结核 微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赵震 雷恒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3-334,共12页
利用MM5中增加的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模拟了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对小雨的预报评分较高,对中雨以上评分低而且位置有一定偏差,即对层状云降水模拟效果较好。模式中增加了雷达反射率的计算,与延安站雷达RHI回波相比... 利用MM5中增加的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模拟了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对小雨的预报评分较高,对中雨以上评分低而且位置有一定偏差,即对层状云降水模拟效果较好。模式中增加了雷达反射率的计算,与延安站雷达RHI回波相比较,模拟的回波结构基本符合层状云回波特征,存在0℃层亮带。采用三层模型解释模拟的层状云降水形成机制和过程:第一层为冰晶区,无过冷水;第二层存在过冷水,为各种冰相粒子增长区,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分界不固定;第三层和第二层的分界在0℃,为暖云。第一层对第二层播种冰晶,第二层为第一层播种下的冰晶供给过冷水,使冰晶快速增长;第二层对第三层播种雪和霰,使其在第三层融化成雨,第三层同时消耗云水。模拟给出了三层模型层状云场的空间结构,延安站不同时刻微物理量垂直分布和各种水凝物粒子的生成源项分析揭示了三层模型降水形成机制和主要微物理过程。三层模型可以完整和全面地解释层状云降水形成机制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演变方案 三层模型 微物理过程 雷达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顾文欢 杨宝泉 +2 位作者 苑志旺 尚凡杰 张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2-36,共5页
疏松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油藏大孔道的出现,导致油水井间注入水无效循环,影响油藏开发效果。针对油藏大孔道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将其演化过程看作局部渗透率增加的过程,同时考虑储层渗透率改变造成的相对渗透率变化... 疏松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油藏大孔道的出现,导致油水井间注入水无效循环,影响油藏开发效果。针对油藏大孔道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将其演化过程看作局部渗透率增加的过程,同时考虑储层渗透率改变造成的相对渗透率变化,编制三维两相油藏数值模拟器,分析不同情况下大孔道的演化过程及发育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均质各向同性油藏生产井相同采液强度条件下,大孔道发育方向为油水井连线方向;2均质各向异性油藏生产井相同采液强度条件下,大孔道的发育方向偏离油水井连线,各向异性程度越大,偏离程度越高;3非均质各向同性油藏生产井不同采液强度条件下,储层初始条件下的相对高渗带最终形成油藏大孔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储层参数演变 数值模拟器 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区中尺度涡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龙霜 董庆 殷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27,共10页
本文利用1993年2月至2016年1月共23年的中尺度涡数据,对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区(即印-太暖池区,15°S~15°N,60°E~170°W)中尺度涡的生命周期、振幅和半径等属性特征以及生命周期内各参数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 本文利用1993年2月至2016年1月共23年的中尺度涡数据,对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区(即印-太暖池区,15°S~15°N,60°E~170°W)中尺度涡的生命周期、振幅和半径等属性特征以及生命周期内各参数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印-太暖池区中尺度涡生成个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及与厄尔尼诺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印-太暖池区大部分中尺度涡存在生命周期短、非线性、向西移动的特征;气旋涡与反气旋涡各参数的统计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印-太暖池区中尺度涡生成个数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会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太暖池 中尺度涡 参数分布与演变特征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