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来自伊利石结晶度及伊蒙混层的指示 被引量:2
1
作者 范立勇 祁凯 +5 位作者 刘新社 任战利 李进步 邢光远 张才利 崔军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3-682,共10页
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一直以来了解十分有限。本文通过对盆地内20余口钻井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开展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伊蒙混层系统性测试,试图从新的角度分析盆地中-上元古界—奥陶... 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一直以来了解十分有限。本文通过对盆地内20余口钻井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开展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伊蒙混层系统性测试,试图从新的角度分析盆地中-上元古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盆地不同部位伊利石结晶度与深度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整体具有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主要受控于古埋深及古地温梯度。盆地沉积盖层伊利石结晶度普遍大于0.25,未达到绿片岩相浅变质阶段;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伊利石结晶度大于0.42,表明处于成岩演化阶段;寒武系样品结晶度略小于奥陶系,整体处于成岩带中-晚期到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中元古界伊利石结晶度相对更低,对应热演化程度更高。此外,我们对比了伊利石结晶度和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分别恢复的地层最大古地温结果,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方法对研究我国古老地层热演化程度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伊蒙混层 演化程度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丰度低演化程度湖相页岩储层特征——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原园 姜振学 +5 位作者 喻宸 王朋飞 李廷微 郭天旭 赵若彤 唐相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1-552,共12页
页岩储层特征对于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含气量和后期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湖相页岩多处于生油窗阶段,其储层特征与海相页岩区别较大。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芯观察、有机地球化学分析、XRD矿物成分分析、低温氮... 页岩储层特征对于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含气量和后期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湖相页岩多处于生油窗阶段,其储层特征与海相页岩区别较大。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芯观察、有机地球化学分析、XRD矿物成分分析、低温氮气吸附、FE-SEM以及甲烷等温吸附等手段分析页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地化、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特征。结果表明,与海相页岩相比,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页岩具有"两高两低两种类型"的特点,即有机碳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高,热演化程度低、脆性矿物含量低,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较低的热演化程度导致样品有机质孔隙发育较少;有机酸的溶蚀作用及矿物的转化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海相页岩不同的是,高丰度低演化程度导致该演化阶段以产液态烃为主,且样品中可溶有机质含量较高,它对于样品的孔隙结构和甲烷赋存状态都有影响,表现为随比表面积增大,样品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高丰度低演化程度湖相页岩储层特征的研究,不仅为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完善了页岩气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湖相页岩 高丰度 演化程度 中侏罗统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中部长_(7)段中等热演化程度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霍萍萍 范柏江 +4 位作者 王妍妍 梁全胜 李亚婷 王霞 师良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56,共8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长_(7)段页岩热演化偏低以及页岩气赋存特征复杂的问题,利用基本地球化学方法以及气体解析实验开展对比性研究,揭示页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探索页岩气的赋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长_(7)段页岩热演化偏低以及页岩气赋存特征复杂的问题,利用基本地球化学方法以及气体解析实验开展对比性研究,揭示页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探索页岩气的赋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热演化程度为中等,有机碳含量平均为4.52%,游离烃含量为4.09 mg/g,热解烃含量为8.70 mg/g;研究区页岩气属于油型气,其地质成因为热解成因;页岩气的赋存相态为游离气、溶解气和吸附气共存,且吸附气含量和溶解气含量之和大于游离气含量;页岩对不同气体的吸附性能具有较大差异,对氮气的吸附性最弱;烃类气体中,小分子气体的初次运移能力强于大分子气体。由于热演化程度偏低,一方面使得页岩内部油气水共存,整体含气性不高,另一方面使得油气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得以大量保存。在针对长_(7)段的开发过程中,进行页岩油气的共同开发最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研究结果对长_(7)段下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演化程度 地球化学特征 长_(7)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膏盐岩对地层温度及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定量分析——以塔里木库车前陆盆地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吴海 赵孟军 +4 位作者 卓勤功 鲁雪松 桂丽黎 李伟强 徐祖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0-558,共9页
库车前陆盆地发育两套巨厚的膏盐岩,依据盆地东西向的二维地震剖面和边界条件,运用瞬态热流法进行模拟,定量分析膏盐岩厚度变化对地温及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当盐体总厚度一定时,盐体层数的变化不会对地温场造成影... 库车前陆盆地发育两套巨厚的膏盐岩,依据盆地东西向的二维地震剖面和边界条件,运用瞬态热流法进行模拟,定量分析膏盐岩厚度变化对地温及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当盐体总厚度一定时,盐体层数的变化不会对地温场造成影响;②地温随膏盐岩厚度的变化为:西部盐上地温增加0.3~0.6℃/100m,盐下地温减小0.6~1.0℃/100m;东部盐上地温增加1.9~2.3℃/100m,盐下地温减小0.2~2.6℃/100m;⑨镜质体反射率R0随膏盐岩厚度的变化为:西部平均滞后约0.02%/100m,东部平均滞后约0.05%/100m。膏盐岩本身的热导率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东部盐体埋藏较浅,地温相对较低,其总体热导率较高,导致地温和尺。值变化率比西部高。相对于泥岩,膏盐岩使下伏烃源岩热演化滞后,导致库车东部迪那2凝析气田油气充注时间滞后7.5~9.0Ma,使得其排烃充注时期与圈闭形成时期相匹配,有利于该地区的晚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岩 热导率 地层温度 烃源岩 演化程度 盆地模拟 库车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坳陷青南次凹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生烃史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波 程克明 +3 位作者 张大江 涂建琪 胡咏 杨智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8-293,共6页
应用可溶有机质演化、岩石热解、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等方法对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的研究表明 :次凹的生油门限深度为 4 0 0 0~ 4 10 0m ,中沟组绝大部分现处于未成熟阶段 ,中沟组底部和下沟组上部处于低... 应用可溶有机质演化、岩石热解、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等方法对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的研究表明 :次凹的生油门限深度为 4 0 0 0~ 4 10 0m ,中沟组绝大部分现处于未成熟阶段 ,中沟组底部和下沟组上部处于低成熟阶段 ,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上部处于生烃的成熟阶段 ,赤金堡组下部则处于湿气 -凝析油阶段。应用Easy Ro(% )数值模拟软件对青南次凹地热史的研究表明 ,白垩纪与第三纪的古地温梯度分别为 30℃ /km和 2 9℃ /km。烃源岩生烃史具有如下特点 :(1)青南次凹下白垩统烃源岩不存在二次生烃作用 ,其主要生油阶段为晚第三纪—第四纪 ;(2 )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上部的烃源岩经历了油气大量生成的成熟阶段 ,是油气生成的主力烃源岩 ;(3)下沟组上部和中沟组的烃源岩层 ,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较低 ,对生烃的贡献不大 ;(4 )赤金堡组底部的岩层热演化程度较高 ,但由于是一套较粗的碎屑岩 ,有机质丰度较低 ,生烃能力比较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次凹 烃源岩 演化程度 生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阿坝地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范明 秦建中 张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0-445,共6页
对松潘阿坝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选用了适合高演化区的成熟度指标:包裹体测温、沥青反射率及干酪根H/C等地化指标。研究认为:1)该区烃源岩在热演化程度普遍达到了成熟—高成熟阶段;2)沥青反射率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具有多期... 对松潘阿坝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选用了适合高演化区的成熟度指标:包裹体测温、沥青反射率及干酪根H/C等地化指标。研究认为:1)该区烃源岩在热演化程度普遍达到了成熟—高成熟阶段;2)沥青反射率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具有多期性,表明该区烃源岩经历了二次或多次生烃。3)平面上,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明显受动力变质、断裂带及岩浆活动的控制,总体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存在一个唐克为中心的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该区可作为勘探初期首选的靶区。4)纵向上,沥青反射率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变得不很明显。5)由于松潘阿坝地区在三叠系之上缺少了像四川盆地连续过渡的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出现了较大的热演化断层,下部烃源岩生烃早于四川盆地,从而使得烃源岩及三叠系保存条件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阿坝 烃源岩 演化程度 伊利石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风电齿轮箱故障程度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莹 刘三明 +2 位作者 王致杰 朱晓伟 潘志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5-1500,共6页
若能对齿轮箱的故障演化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则能通过相应手段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降低故障,进一步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MM)的评估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在Matlab上的仿真验证隐马尔科夫模型在实... 若能对齿轮箱的故障演化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则能通过相应手段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降低故障,进一步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MM)的评估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在Matlab上的仿真验证隐马尔科夫模型在实际齿轮故障程度识别中的有效性,得出齿轮的故障程度从点蚀、磨损、断齿程度逐渐增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齿轮箱 故障演化程度 隐马尔科夫模型 MATL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太平洋沉积岩样低成熟烃组成与演化及其受控因子对比
8
作者 杨丹 扈传昱 +5 位作者 于培松 武光海 倪建宇 张海生 姚龙奎 卢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106,共8页
定量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MP2001-01和ES0103沉积岩样中有机碳、可溶有机质(氯仿抽提物)及其族组成(总烃、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萜类化合物),在对两站区沉积岩样低熟烃的认定基础上,进行... 定量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MP2001-01和ES0103沉积岩样中有机碳、可溶有机质(氯仿抽提物)及其族组成(总烃、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萜类化合物),在对两站区沉积岩样低熟烃的认定基础上,进行物源和源性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它们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含量、族组成、演化程度、物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受控因子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是环境因素造成。两站柱样分别位于太平洋中心开阔深海盆地,它们之间被莱恩火山链隔开,它们的地理位置不同,两站区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氧化或还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南极底层流的影响是两站区低成熟烃组成特征、演化程度的主要环境受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类异戊二烯 萜类化合物 演化程度 受控因子 赤道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黄陵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科 翟刚毅 +7 位作者 包书景 宋腾 林拓 李浩涵 金春爽 孟凡洋 唐显春 张焱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近期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查在黄陵隆起南缘的下寒武统和震旦系取得重大突破,本文针对古老地层页岩气构造保存问题,研究黄陵隆起构造演化历史,反演钻井沉积地层埋藏史,通过二维地震剖面解析黄陵隆起南缘的构造学特征,统计分析相关地质年代... 近期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查在黄陵隆起南缘的下寒武统和震旦系取得重大突破,本文针对古老地层页岩气构造保存问题,研究黄陵隆起构造演化历史,反演钻井沉积地层埋藏史,通过二维地震剖面解析黄陵隆起南缘的构造学特征,统计分析相关地质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区域在约800 Ma经历了花岗岩侵入,形成了以花岗岩为主体的黄陵隆起基底;该区域在800~200 Ma构造较稳定,缺乏这一时期的构造年代学数据;中侏罗世震旦系陡山沱组埋深可达约8 km,晚侏罗世及以后经过多期抬升至现在的构造格局。本研究说明黄陵隆起的古老基底经过元古宙大量花岗岩侵入,可能均质性高而表现为刚性基底,后期所遭受构造改造程度较低,埋深相对较浅。因此,该地区页岩表现为演化程度适中,构造改造弱,后期热事件影响小,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是目前黄陵隆起南缘获得页岩气勘查突破的关键。并指出南方具有类似构造的雪峰山隆起、神农架背斜和汉南古陆周缘具有良好的下寒武统页岩气勘查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演化程度 黄陵隆起 构造演化 保存条件 油气资源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部库曲锂铍花岗质伟晶岩的稀有金属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谢磊 王汝成 +4 位作者 田恩农 陶湘媛 周威 刘小驰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32,共29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本次研究对库曲岩体中不同类型的花岗质伟晶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的研究。根据不同矿物组合和产出位置,将库曲伟晶岩分为四类:广泛分布的伟晶岩I,主要包含长石-石英-白云母;岩体西部桑玉村出露伟晶岩II(包含钠长石-石英-白云母带和细粒钠长石带)和伟晶岩III(锂辉石-钠长石-石英带);岩体东部出露细晶岩脉。库曲伟晶岩都含不同体积百分比的石榴石和电气石,以及典型的稀有金属矿物如绿柱石、铌铁矿族矿物和少量锡石。独居石和铌铁矿族矿物的U(-Th)-Pb同位素年代学结果显示库曲伟晶岩主要形成于~25Ma,还存在稍晚一期的岩浆活动,细晶岩形成于~14Ma。同时代的伟晶岩I、II和III全岩成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K_(2)O/Na_(2)O、Zr/Hf和Nb/Ta比值、REE总量和Eu/Eu^(*)呈降低趋势,而稀有金属(Li、Be、Nb、Ta、Rb和Cs)含量逐渐增加。矿物的成分变化趋势更明显,从伟晶岩I到III中白云母的K/Rb比值和MgO含量明显降低,电气石向更富集Li、石榴子石和铌铁矿族矿物向更富集Mn(在伟晶岩III中分别接近锰铝榴石和铌/钽锰矿端元组分)、绿柱石向更富集Li-Cs的方向变化。伟晶岩III中锡石含量相对增加,常与锂辉石共生。细晶岩脉的矿物学特征介于伟晶岩I和II之间。综合上述研究显示库曲伟晶岩是花岗质岩浆分异演化的最终产物,矿物是伟晶岩形成过程和分异程度的有效指示剂,库曲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显示出Be、Be-Nb-Ta(-Sn)、Li-Be-Nb-Ta-Sn(岩体最边缘)矿化的变化趋势。锂辉石是库曲伟晶岩中主要的原生锂矿物,次生的锂辉石和石英后成合晶可能是在富锂流体中形成的,而不是透锂长石降温过程中形成的,这与库曲伟晶岩侵入到白云母花岗岩的产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伟晶岩 绿柱石 演化程度 矿物指示剂 端元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加拿大盆地都沃内(Duvernay)海相页岩油气富集机制研究
11
作者 窦立荣 黄文松 +2 位作者 孔祥文 汪萍 赵子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1-205,共15页
西加拿大盆地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是最大海侵期形成的一套页岩油气富集与生产层系。为明确Duvernay页岩油气富集控制因素,在Duvernay页岩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3D孔隙重建信息及有机地化资料,对有机... 西加拿大盆地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是最大海侵期形成的一套页岩油气富集与生产层系。为明确Duvernay页岩油气富集控制因素,在Duvernay页岩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3D孔隙重建信息及有机地化资料,对有机质富集的沉积因素、流体分布、储层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Duvernay页岩油气富集主要受盆内成因的硅质页岩沉积环境、有机质热演化、页岩储层质量及稳定构造背景的共同控制。研究发现,Duvernay组为晚泥盆世的深水陆棚环境,岩性以泥灰岩、灰泥岩和泥页岩为主,可识别出10种岩石相,其中硅质页岩最为发育;Duvernay页岩中主要发育Ⅱ、Ⅲ型海相有机质,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中等,处于凝析气-湿气阶段,因此凝析油含量高;油气主要富集在黏土级矿物形成的富含有机孔的硅质页岩中,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和粒内孔为主,有效孔隙度占比高,连通孔隙非常发育且横向连续分布,并具有垂向上相互连通的特征;成岩作用改善了页岩储层物性,天然裂缝提高了页岩储层的渗透率,而稳定的构造发育特征是Duvernay页岩油能够较好地保存至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加拿大盆地 Duvernay页岩 岩石相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油气富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页岩油气的统一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3 位作者 李志明 万成祥 李楚雄 李倩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905,共17页
页岩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战略资源,具有赋存于页岩层系中、自生自储的特征。2012年我国涪陵页岩气获得突破,形成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 页岩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战略资源,具有赋存于页岩层系中、自生自储的特征。2012年我国涪陵页岩气获得突破,形成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的关键。近年来,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我国陆相页岩油同样具有“二元富集”特征。通过解剖我国典型页岩油气藏特征,将页岩油气纳入同一套成烃、成储、成藏体系中,进一步深化页岩油气“二元富集”理论内涵,形成页岩油气富集统一性新认识,并对未来深化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研究表明:①以半深水—深水陆棚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为主的沉积环境是页岩油气成烃控储的基础,不仅控制着页岩的有机质丰度与类型,也控制着优质储层和有利岩相组合的分布;②稳定的构造条件、有效的顶底板封盖和页岩自封闭性共同形成的以地层超压为依据的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油气成藏控产的关键,为页岩油气的富集与高产提供关键保障;③页岩油气形成与富集是一个统一的动态演化体系,以热演化为主线,有序形成页岩油、凝析油和页岩气;④今后研究中重点加强常非一体化的评价思路,深化常非油气资源的分配系数,从整体的角度思考油气的分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对深化页岩油气富集理论和指导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富集特征 沉积环境 保存条件 演化程度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鹿寨地区首次发现上泥盆统页岩气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思宇 陈榕 +3 位作者 高堋 周志 李世臻 张家政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9-1450,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南方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大南盘江地区石炭系和泥盆系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发育,页岩气资源前景广阔。目前石炭系已获得重要发现和突破,但针对泥盆系的页岩气调查效果总体不及预期,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清。对... 1研究目的(Objective)南方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大南盘江地区石炭系和泥盆系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发育,页岩气资源前景广阔。目前石炭系已获得重要发现和突破,但针对泥盆系的页岩气调查效果总体不及预期,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清。对比石炭系和泥盆系成藏地质条件,认为沉积相不清和构造改造复杂是泥盆系和石炭系页岩气成藏的共性难题,而热演化程度过高是泥盆系最突出的问题。以“高中找低”为核心,聚焦泥盆系热演化适中的地区,寻找相带有利区和构造相对稳定区,可能是实现泥盆系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成藏 演化程度 上泥盆统 富有机质页岩 相对稳定区 沉积相 潜力评价 构造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35
14
作者 郭旭升 李宇平 +1 位作者 刘若冰 王庆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6,共8页
页岩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藏储集能力和页岩气开采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和高压压汞实验对该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页岩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藏储集能力和页岩气开采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和高压压汞实验对该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径主要为纳米级,孔隙类型可分为有机质孔、无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矿物颗粒内构造缝、层间滑动缝、成岩收缩缝、有机质演化异常压力缝),以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为主,其中有机质孔分布最为广泛;②TOC与有机质孔含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底部优质泥页岩段(TOC〉2%)有机质孔最为发育,含量高达50%;③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呈开放形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孔及四边开放的平行板状孔为主,孔径大小主要分布在2~30nm,以中孔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结论认为,有机质丰度和热演化程度为其主控因素,黏土矿物含量对其影响相对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焦石坝地区 早志留世 页岩 微观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有机质孔 演化程度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主要地质因素分析——以威荣页岩气田为例 被引量:35
15
作者 庞河清 熊亮 +4 位作者 魏力民 史洪亮 董晓霞 张天操 蔡左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78-84,共7页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低陡构造带白马镇向斜的威荣页岩气田,是中石化继涪陵页岩气田之外的第二大页岩气田,亦是一个盆内埋深大于3500 m的深层页岩气田,其盆内"连续型"富集模式有别于盆缘涪陵页岩气田"构造型"模式。为...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低陡构造带白马镇向斜的威荣页岩气田,是中石化继涪陵页岩气田之外的第二大页岩气田,亦是一个盆内埋深大于3500 m的深层页岩气田,其盆内"连续型"富集模式有别于盆缘涪陵页岩气田"构造型"模式。为了找准盆内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开展相关科研攻关,对于突破埋深大于4000 m的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瓶颈大有裨益。为此,通过开展沉积微相、地球化学、储层特征、构造演化等地质综合研究,明确了该区深层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以及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威荣页岩气田深水陆棚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储层具有高孔、高TOC、高含气量、高硅、高脆、低黏土("五高一低")特征,其优良的地质条件、超高压的地层压力系数、发育的纹层及层理缝是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其富集规律体现出动、静结合的"历史主线式"概念,主控因素具有"优相控源、适演控位、良存控富"三元控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页岩 富集高产 三元富集 主控因素 演化程度 威荣页岩气田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卢氏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绿柱石矿物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46
16
作者 周起凤 秦克章 +2 位作者 唐冬梅 王春龙 马留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99-2012,共14页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矿石矿物,记录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东秦岭伟晶岩区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地之一。本文调查了东秦岭卢氏伟晶岩区中的南阳山矿区(703号脉锂矿化伟晶岩和302号脉铍矿化伟晶岩)、七里沟-前台矿区...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矿石矿物,记录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东秦岭伟晶岩区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地之一。本文调查了东秦岭卢氏伟晶岩区中的南阳山矿区(703号脉锂矿化伟晶岩和302号脉铍矿化伟晶岩)、七里沟-前台矿区(前台锂矿化伟晶岩)、蔡家沟矿区(大西沟和韭菜沟锂矿化伟晶岩)和瓦窑沟矿区(西山沟和瓦窑沟铍矿化伟晶岩)的伟晶岩内部结构分带,认为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为过铝质LCT型伟晶岩,属于稀有金属(REL)类REL-Li亚类。其中,703号脉、韭菜沟和大西沟伟晶岩属复杂型锂辉石亚型,前台伟晶岩属钠长石-锂辉石型,302号脉、瓦窑沟和西山沟伟晶岩属绿柱石型绿柱石-铌铁矿亚型。电子探针结果表明绿柱石富碱金属,贫铁和镁。绿柱石元素替代机制包括通道-八面体替代、通道-四面体替代以及通道中碱金属阳离子间的置换。西山沟和瓦窑沟绿柱石的替代机制分别是Na(Fe2+,Mg)-1Al-1和NaLi-1Be-1。302号脉、前台、大西沟和韭菜沟绿柱石的替代机制为(Na,Cs) Li-1Be-1。703号脉绿柱石的替代机制包括NaFe2+-1Al-1、NaCs-1和(Na,Cs)Li-1Be-1。绿柱石的Cs2O含量和Na/Cs值揭示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序列(由低至高)为瓦窑沟矿区→302号脉铍矿化伟晶岩→蔡家沟矿区→前台→703号脉锂矿化伟晶岩。铍矿化伟晶岩岩浆分异演化程度低于锂矿化伟晶岩岩浆。背散射图像显示绿柱石内部分带多样,包括均一结构、条带状、正/反蚀变边、补丁分带和复杂不规则分带。与铍矿化伟晶岩相比,锂矿化伟晶岩产出的绿柱石内部分带复杂多样,反映更为强烈的液相不混溶和交代作用。随伟晶岩岩浆分异演化程度升高,绿柱石FeO含量降低,内部分带更为复杂,发育蚀变边结构、补丁分带和不规则分带等。绿柱石FeO含量和内部分带特征可作为花岗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的潜在指示标志。锂矿化伟晶岩中绿柱石的化学组成和内部分带特征表明岩浆就位时是高度分异演化的稀有金属伟晶岩岩浆。大西沟、韭菜沟和前台锂矿化伟晶岩岩浆就位后未经历明显分异演化过程,而南阳山703号脉伟晶岩岩浆就位后经历了较充分的分异演化,导致稀有金属的进一步富集。锂矿化伟晶岩的稀有金属成矿机制是结晶分异和液相不混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柱石 元素替代机制 花岗伟晶岩演化程度指示标志 稀有金属矿化 卢氏县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岩中残留有机质的拉曼光谱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何谋春 吕新彪 +2 位作者 姚书振 刘艳荣 樊五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69,79,共4页
对沉积岩中残留的无烟煤、固体沥青和石墨3种有机质的拉曼光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者的拉曼光谱均具有明显的特征,石墨的拉曼光谱峰强而锋利,其2个一级峰之间的距离最小且变化不大,说明其演化程度比较高,有的甚至达到了结晶石墨的程度... 对沉积岩中残留的无烟煤、固体沥青和石墨3种有机质的拉曼光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者的拉曼光谱均具有明显的特征,石墨的拉曼光谱峰强而锋利,其2个一级峰之间的距离最小且变化不大,说明其演化程度比较高,有的甚至达到了结晶石墨的程度;无烟煤的拉曼光谱一级峰的强度比较弱,半高宽值也比较大,二级峰不明显;固体沥青的拉曼光谱峰形与无烟煤相似,不过其峰的半高宽比较窄,二级峰也比无烟煤要明显得多。另外,除了变质程度比较高的石墨外,其他2种有机质2个一级峰之间的距离均随着样品深度的增大而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有机质 拉曼光谱 演化程度 拉曼位移 半高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外围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 被引量:47
18
作者 郭彤楼 蒋恕 +1 位作者 张培先 曾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7-845,共9页
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常压页岩气的基本地质情况和生产特征,以及造成页岩气常压或低压的原因,再以四川盆地外围武隆、彭水、道真等残留向斜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为例,通过对比,指出美国常压、低压页岩气藏... 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常压页岩气的基本地质情况和生产特征,以及造成页岩气常压或低压的原因,再以四川盆地外围武隆、彭水、道真等残留向斜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为例,通过对比,指出美国常压、低压页岩气藏与四川盆地外围常压页岩气的最大差别有3点:一是美国页岩气藏的厚层富有机质页岩连续分布面积大;二是绝大多数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不高、吸附气含量高,多采用直井生产;三是页岩沉积后期经历的构造运动期次少、强度低。采用超轻支撑剂的氮气泡沫水平井压裂在美国Big Sandy地区Ohio低压页岩气开发中取得了成功。通过对3个残留向斜勘探开发进展的分析,提出改造期次、强度、埋深、分布面积等是盆外残留向斜保存条件差异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地层压力系数和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了下步盆地外围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与技术攻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页岩气 勘探开发 压裂 演化程度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外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及含油气性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周新科 许化政 +1 位作者 胡宗全 王传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1-217,共7页
晚三叠世是稳定的华北克拉通向构造活动剧烈的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的时期,在南华北西部及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济—洛地区上三叠统位于大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属滨浅湖(油坊庄、椿树腰组)向半深湖相(谭庄组)过渡的沉积,生... 晚三叠世是稳定的华北克拉通向构造活动剧烈的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的时期,在南华北西部及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济—洛地区上三叠统位于大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属滨浅湖(油坊庄、椿树腰组)向半深湖相(谭庄组)过渡的沉积,生油岩厚度和质量较长庆地区偏薄偏差。在燕山和喜山运动中,鄂尔多斯盆地庆阳—延安地区因构造稳定,油气生成、保存条件好,形成油气富集区;济源—洛阳地区则因构造活动剧烈,上三叠统在许多地方剥缺,早期油气藏遭受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度恢复 演化程度 成烃历史 烃源岩 原型盆地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卢进才 魏仙样 +2 位作者 魏建设 李玉宏 陈高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391,共8页
许多研究者认为,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和进行油气源对比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对额济纳旗及邻区典型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碳(TOC)的丰度、地球化学特征、热... 许多研究者认为,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和进行油气源对比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对额济纳旗及邻区典型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碳(TOC)的丰度、地球化学特征、热演化特征和干酪根C同位素分布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为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岩,TOC含量中等,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具有显著偏重的特点。并且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明显与热演化程度和有机碳丰度有关,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重碳同位素不断富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对C同位素的影响可达4‰~6‰。随着TOC含量的增加,干酪根C同位素显著偏轻,影响值可达4‰以上。由于研究区烃源岩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的分布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干酪根类型的影响相对降低或已不显著,不能再作为评价烃源岩干酪根类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额济纳旗及邻区 石炭系-二叠系 干酪根C同位素 干酪根类型 演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