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古代漏壶的理论与技术——沈括的《浮漏议》及其它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美东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2年第1期21-33,共13页
一、引言漏壶,即西方所谓的水钟,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计时仪器。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为提高计时的精确度,对漏壶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作过许多研究,曾出现过许多专著。仅据宋《通志·艺文略》所载,有关漏刻的书名就有十五种之多。又... 一、引言漏壶,即西方所谓的水钟,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计时仪器。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为提高计时的精确度,对漏壶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作过许多研究,曾出现过许多专著。仅据宋《通志·艺文略》所载,有关漏刻的书名就有十五种之多。又如,沈括(公元1031—1095年)积十余年的实践与研究,写成了《熙宁晷漏》四卷,当是我国漏壶发展史上很有份量的著作。可惜的是,这些以漏刻计时作为研究课题的专著均已失传。虽然如此,古代史籍中还是保存下来若干有关的资料,沈括的《浮漏议》就是其中最完整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理论与技术 漏壶 沈括 实践与研究 李约瑟 流量 粘滞系数 发展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印度的单壶泄水漏壶——基于《虎耳譬喻经》以及相关文献记载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利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虎耳譬喻经》(ārdūlakarn āvadāna,简称《虎耳经》)是一部包含着星宿占卜内容的佛经,拥有诸如《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摩登伽经》在内的梵藏汉多种文本存世。与中国的漏刻法相比,《虎耳经》中所记载的印度漏刻法,是有漏无... 《虎耳譬喻经》(ārdūlakarn āvadāna,简称《虎耳经》)是一部包含着星宿占卜内容的佛经,拥有诸如《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摩登伽经》在内的梵藏汉多种文本存世。与中国的漏刻法相比,《虎耳经》中所记载的印度漏刻法,是有漏无刻的模型。较之后期成熟的受水型漏壶,《虎耳经》中所体现的漏壶,是现存中印两国文献中记载较少的泄水型漏壶,反映了印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的时间计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刻法 单壶泄水漏壶 古代印度 《虎耳譬喻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铜漏壶的保护修复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忙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4,共6页
为配合西安航天工业园区的建设,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凤栖原考古队对园区的汉墓群进行清理时,在K4陪葬坑发现了一件铜漏壶。通过对漏壶的保护修复及表面附着物的显微观察,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粉状锈,而且还发现了铜漏壶上携带的大量实物... 为配合西安航天工业园区的建设,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凤栖原考古队对园区的汉墓群进行清理时,在K4陪葬坑发现了一件铜漏壶。通过对漏壶的保护修复及表面附着物的显微观察,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粉状锈,而且还发现了铜漏壶上携带的大量实物信息,这些遗留物到底为何物,与漏壶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漏壶本身是如何计时的?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为研究西汉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礼制、丧葬制度及计时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铜漏壶 保护修复 附着物显微观察 计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起元漏壶的复原
4
作者 王立兴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6年第4期341-345,共5页
清代乾嘉之际,福建贡生陈起元曾制造过一种漏壶(以下称陈壶),关于这种漏壶的机构不见于记载,但其性能在《福建通志》上却说得很清楚。就其性能看,这是一种颇值得研究的民间计时仪器。笔者对有关史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1981年对这种漏... 清代乾嘉之际,福建贡生陈起元曾制造过一种漏壶(以下称陈壶),关于这种漏壶的机构不见于记载,但其性能在《福建通志》上却说得很清楚。就其性能看,这是一种颇值得研究的民间计时仪器。笔者对有关史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1981年对这种漏壶进行了复原设计,复原件(图1)于1982年送加拿大参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壶 复原 设计方案 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 乾嘉之际 童子 计时仪器 性能 昼夜长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上漏刻辨 被引量:4
5
作者 郭盛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190-193,共4页
该文对马上漏刻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不大可能是。由计量流体的流量来确定时刻的漏壶,而与辊弹漏刻更为接近。
关键词 马上漏刻 漏壶 辊弹漏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汉漏刻的特点和刻箭的分划 被引量:3
6
作者 全和钧 阎林山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年第3期212-217,共6页
在西洋钟表传入中国以前的几千年里,漏刻一直是我国古代计时的主要仪器。它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天文学对时间精确度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十四世纪欧洲出现的日差±30分钟的机械时钟要精确得多。直到十七世... 在西洋钟表传入中国以前的几千年里,漏刻一直是我国古代计时的主要仪器。它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天文学对时间精确度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十四世纪欧洲出现的日差±30分钟的机械时钟要精确得多。直到十七世纪,开始用摆控制时钟以及随之发明了擒纵钳后,机械摆钟的精确度才大大提高,从而超过了漏刻。西汉漏刻,在我国计时器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出土了好几具西汉漏壶。本文拟从这几具漏壶及图录史料中对两具汉漏壶的尺寸记载,探讨单壶漏刻的型式、特点、刻箭的不均匀分划以及单壶的尺寸与这种分划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度 漏壶 西汉初期 分划 计时器 我国古代 十七世纪 不均匀 计时制 机械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上刻漏考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强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0年第4期334-339,共6页
马上刻漏是一种袖珍式计时器,在古代典籍中对其有过一些记载,但是有关它的体积大小、内部结构和使用特点等,却没有详细描述。本文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物和著录中的西汉计时器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它体积与汉代错银漏接近;它的内部结构分上... 马上刻漏是一种袖珍式计时器,在古代典籍中对其有过一些记载,但是有关它的体积大小、内部结构和使用特点等,却没有详细描述。本文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物和著录中的西汉计时器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它体积与汉代错银漏接近;它的内部结构分上下两室,可以连续使用;它使用的特点是计量较短的一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特点 漏壶 内部结构 计时器 计量 西汉 袖珍式 精确度 长时间 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汉千章铜漏的使用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强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66-71,共6页
西汉千章铜漏是一件有明确纪年、保存完好、容量很大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作者通过试验和文献考察,证明这种单漏是记述某段时刻的记时器,不能用于天文观测。
关键词 西汉 千章铜漏 记时器 三世水型 沉箭式 漏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