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碱基延伸和酶放大系统”的SNP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唱凯 陈伟 +6 位作者 张泉 徐泽刚 靳晓军 张可珺 王云霞 王丰 陈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方法。方法分别在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反应体系加入2条仅存在一个碱基不同(A/G)的靶序列,与固定的探针杂交。利用酶生物信号放大系统,结合单碱... 目的探讨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方法。方法分别在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反应体系加入2条仅存在一个碱基不同(A/G)的靶序列,与固定的探针杂交。利用酶生物信号放大系统,结合单碱基延伸技术,观察其杂交信号的改变。结果靶位点为完全匹配的A时,相位下降(6.47°±0.42°);而靶位点为错配的G时,相位下降仅为(0.77°±0.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SNP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 信号放大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条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云霞 府伟灵 +2 位作者 陈鸣 丁毅 曹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系统的影响因素。方法构建检测和参比双路延迟线,并观察在不同影响因素如离子浓度、缓冲液pH值及不同粘度的甘油PBS溶液中两路延迟线的相位变化规律。结果检测延迟线声表面波信号的相位值随溶液粘... 目的探讨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系统的影响因素。方法构建检测和参比双路延迟线,并观察在不同影响因素如离子浓度、缓冲液pH值及不同粘度的甘油PBS溶液中两路延迟线的相位变化规律。结果检测延迟线声表面波信号的相位值随溶液粘度、离子浓度、pH值的增大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参比通道的相位曲线变化不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检测技术平台,并探索了溶液的粘度、离子浓度、pH等因素对传感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 传感器 延迟线 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漏声表面波传感器生物信号放大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云霞 张立群 +7 位作者 罗阳 丁毅 施建峰 徐清华 汪广杰 曹亮 陈鸣 府伟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研究利用"RecA蛋白-互补单链DNA"探针与bis-PNA/dsDNA复合物相结合,作为生物信号放大系统提高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可行性。方法漏声表面波传感器检测通道金膜表面先固定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的bis-PNA探针,加入HPV基因组... 目的研究利用"RecA蛋白-互补单链DNA"探针与bis-PNA/dsDNA复合物相结合,作为生物信号放大系统提高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可行性。方法漏声表面波传感器检测通道金膜表面先固定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的bis-PNA探针,加入HPV基因组DNA与之完全反应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RecA蛋白-互补单链DNA"探针,在反应过程中加入ATPγS提供能量,分别探索优化RecA蛋白及ATPγS的最佳反应浓度。结果当RecA蛋白浓度为45μg/ml,所引起的相位变化值为(11.74±1.03)°,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1);在最佳RecA蛋白浓度下,当ATPγS浓度为2.5 mmol/L时,所引起的相位变化值为(10.71±0.73)°,显著高于其他ATPγS浓度组(P<0.01)。结论"RecA蛋白-互补单链DNA"探针复合体与bis-PNA/dsDNA复合物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并明显缩短检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 传感器 肽核酸 RecA蛋白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表面波DDT有机氯农药免疫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明艳 毛伟 +2 位作者 贝伟斌 陈芳 叶学松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采用自组装DDT抗体固定化技术,研制了以36°-YX LiTaO3为基底的双通道水平剪切声表面波(SH-SAW)DDT免疫生物传感器.在静态注射的测试方法下,研究了该传感器在液相痕量DDT检测中的原理和应用.实验表明,基于双通道声表面波检测技术的... 采用自组装DDT抗体固定化技术,研制了以36°-YX LiTaO3为基底的双通道水平剪切声表面波(SH-SAW)DDT免疫生物传感器.在静态注射的测试方法下,研究了该传感器在液相痕量DDT检测中的原理和应用.实验表明,基于双通道声表面波检测技术的DDT免疫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优点,传感器的检测下限为<1.57×10-9μg/L;在6×10-9μg/L^29×10-9μg/L检测范围内,传感器输出频率的变化与DDT的浓度成较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免疫生物传感器 自组装固定化 DDT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袁小平 何杰 +1 位作者 刘荣贵 邱海莲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5-871,875,共8页
声表面波(SAW)生物传感器技术因具有实时、高速、高精度及微量信息敏感的特点,而成为现代传感器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该文概述了SAW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叉指换能器(IDT)结构,系统介绍了SAW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路径;对SAW生... 声表面波(SAW)生物传感器技术因具有实时、高速、高精度及微量信息敏感的特点,而成为现代传感器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该文概述了SAW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叉指换能器(IDT)结构,系统介绍了SAW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路径;对SAW生物传感器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融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综述了SAW生物传感器的典型应用,提出了工程应用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 微量信息 敏感 生物传感器 典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表面波器件的仿生嗅觉受体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杜立萍 吴春生 +4 位作者 王镝 王乐 刘清君 赵鲁杭 王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1-606,共6页
嗅觉受体可以与气味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这一机理不仅在生物嗅觉系统分辨和识别气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解决传统嗅觉传感器特异性低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从仿生设计角度,利用嗅觉受体对其配体特异性识别的机理,提高... 嗅觉受体可以与气味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这一机理不仅在生物嗅觉系统分辨和识别气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解决传统嗅觉传感器特异性低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从仿生设计角度,利用嗅觉受体对其配体特异性识别的机理,提高嗅觉传感器的特异性。以嗅觉受体作为敏感元件,声表面波器件作为二级传感器,构建一种可用于特异性气味检测的新型嗅觉受体传感器。选择秀丽线虫嗅觉受体ODR-10作为生物识别元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其表达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质膜上,提取含有ODR-10的细胞质膜组分,将其涂覆在声表面波器件的敏感区域。结果表明,ODR-10可以有效地表达于MCF-7的细胞质膜上,用这种异源表达的ODR-10构建的仿生嗅觉传感器对ODR-10的配体丁二酮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实验结果证实,这种基于嗅觉受体的仿生嗅觉传感器不仅适用于特异性气味检测,也适用于筛选特异性的嗅觉受体-配体对,将进一步推动嗅觉传导机理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 嗅觉受体 气味检测 表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液pH值对LSAW-bisPNA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烨 府伟灵 +4 位作者 陈鸣 王云霞 曹亮 丁毅 齐永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61-1163,共3页
目的探讨PBS缓冲液pH值对LSAW-bisPNA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LSAW-bisPNA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1.0μmol/L的bis-PNA探针,然后分别在pH5.8~8.0的PBS缓冲液中和相应的靶序列杂交,记录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在不同p... 目的探讨PBS缓冲液pH值对LSAW-bisPNA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LSAW-bisPNA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1.0μmol/L的bis-PNA探针,然后分别在pH5.8~8.0的PBS缓冲液中和相应的靶序列杂交,记录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bis-PNA与靶序列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有明显差异(P<0·01),pH6.6与pH6.8时传感器响应信号最大,但两者反应所达到的平衡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pH值6.6时检测所需时间更短。结论选择pH6.6作为bis-PNA和靶序列dsDNA反应的最适pH值,在该pH值条件下传感器响应信号大,反应达平衡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肽核酸 表面波 基因传感器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脑炎病毒靶序列浓度对LSAW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清华 陈鸣 +6 位作者 陈伟 府伟灵 王云霞 丁毅 施建峰 曹亮 汪广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65-767,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靶序列浓度值对漏声表面波(LSAW)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0.5μmol/L的JEV探针,然后用pH7.6的10mmol/L PBS缓冲液(含Na+0.3mol/L)中和终... 目的探讨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靶序列浓度值对漏声表面波(LSAW)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0.5μmol/L的JEV探针,然后用pH7.6的10mmol/L PBS缓冲液(含Na+0.3mol/L)中和终浓度为0.05、0.1、0.5、1.0、1.5、2.0μmol/L的JEV靶序列杂交,分别记录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与JEV探针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是先缓慢上升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1.0μmol/L靶序列浓度为分界线;杂交平衡时间上除0.05μmol/L的时间短以外,其他的未见明显变化趋势,当靶序列浓度为1.0μmol/L,杂交反应平衡时间为33min。结论随着靶序列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呈典型的饱和曲线趋势;靶序列浓度为1.0μmol/L、杂交反应的平衡时间为33min,是LSAW基因传感器杂交的最适反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 基因传感器 相位 乙型脑炎病毒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