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漂移流模型用于毛细管两相流数值计算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娅君 刘楚芸 +2 位作者 段毅 黄鑫风 赵明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307,共5页
毛细管作为家用空调器、电冰箱的节流元件,因为不能随制冷系统负荷变化而调节流量,所以设计毛细管合理参数至关重要。今将整个毛细管内的流动分为过冷液体区和气液两相区两个过程,建立了毛细管内制冷剂两相流动的漂移流模型;这一模型考... 毛细管作为家用空调器、电冰箱的节流元件,因为不能随制冷系统负荷变化而调节流量,所以设计毛细管合理参数至关重要。今将整个毛细管内的流动分为过冷液体区和气液两相区两个过程,建立了毛细管内制冷剂两相流动的漂移流模型;这一模型考虑了各相平均速度之间的差异,克服了以往均相流动模型的缺点。进一步考虑两相间相对运动和空隙率及流速沿截面的分布规律,对毛细管长度进行了数值计算。编制了毛细管长度计算的应用程序,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其误差在工程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 制冷 漂移流模型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移流模型分析两相自然循环系统静态漂移特性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扬 张荣华 +4 位作者 陈宏 姚伟 匡波 杨燕华 徐济鋆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6-70,共5页
基于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方法,运用漂移流模型分析典型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解图,并与均相流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用均相流模型得到的解图相比,用漂移流模型得到的静态分岔解图的不稳定运行区域和输热能力限相对... 基于分岔理论及其DERPAR数值方法,运用漂移流模型分析典型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解图,并与均相流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用均相流模型得到的解图相比,用漂移流模型得到的静态分岔解图的不稳定运行区域和输热能力限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流模型 两相自然循环系统 静态漂移特性 分岔解图 静态稳定性 输热能力限 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的并联矩形双通道密度波流动不稳定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熊万玉 唐瑜 陈炳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89-1996,共8页
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构建了并联矩形双通道密度波流动不稳定性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Zuber推荐的经验关系式计算两相流体空泡份额,采用Chisholm关系式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拟关系式计算两相流体的摩擦压降。求解过程中将质量方程、能... 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构建了并联矩形双通道密度波流动不稳定性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Zuber推荐的经验关系式计算两相流体空泡份额,采用Chisholm关系式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拟关系式计算两相流体的摩擦压降。求解过程中将质量方程、能量方程与动量方程解耦,并在计算域内沿流动方向依次求解方程组。计算过程中,首先开展稳态计算,在稳态解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流量或功率扰动,诱发流体周期性振荡,通过辨识瞬态计算中得到的流量振荡模式来获得流动不稳定边界。采用数值计算获得的密度波脉动图像与实验中观察到的密度波脉动现象的特征基本一致。最后,针对16组典型实验工况开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部分工况下计算不稳定界限热流密度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矩形双通道 密度波不稳定性 漂移流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热工况截面平均空泡率对漂移流模型分布参数C_0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奇 杨瑞昌 +2 位作者 赵华 蒋序伦 吴小航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66,共5页
空泡率是汽液两相流动的基本参数之一。在计算空泡率的众多模型中 ,Zuer Findlay漂移流模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根据受热工况下局部界面参数径向分布特性实验研究结果 ,并通过对现有实验数据的处理 ,分析了受热工况下垂直上升两相流漂移... 空泡率是汽液两相流动的基本参数之一。在计算空泡率的众多模型中 ,Zuer Findlay漂移流模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根据受热工况下局部界面参数径向分布特性实验研究结果 ,并通过对现有实验数据的处理 ,分析了受热工况下垂直上升两相流漂移流模型分布参数C0 随截面平均空泡率的变化规律。证实了从过冷沸腾泡状流到饱和沸腾弹状流工况 ,随着空泡率的增加 ,分布参数C0 从一个小于 1的值增加到 1 .0~ 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 空泡率 漂移流模型 分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漂移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稳态热工水力分析
5
作者 张小英 陈焕栋 +1 位作者 乔磊 厉井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7-454,共8页
为研究蒸汽发生器的稳态热工水力特性,建立了四方程漂移流模型,并开发了一维计算程序。对蒸汽发生器U型管管束空间考虑为由一次侧通道、二次侧通道和传热管构成,对一次侧通道和二次侧通道的过冷段采用单相流模型,二次侧通道的沸腾段采... 为研究蒸汽发生器的稳态热工水力特性,建立了四方程漂移流模型,并开发了一维计算程序。对蒸汽发生器U型管管束空间考虑为由一次侧通道、二次侧通道和传热管构成,对一次侧通道和二次侧通道的过冷段采用单相流模型,二次侧通道的沸腾段采用四方程漂移流模型,建立基于交错网格的一阶迎风差分方程,通过热平衡-自然循环压降的交叉迭代计算得到稳态热工水力参数。利用程序计算了秦山300 MW核电厂100%、75%、50%、30%、15%功率稳定运行工况下的热工水力特性,并与RELAP5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组结果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发生器 热工水力特性 稳态分析 四方程漂移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棒束换热(RBHT)试验对低压下堆芯漂移流模型的评价
6
作者 樊普 曹克美 徐财红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8-554,共7页
我国目前正在发展基于非能动技术的三代核电,为评价和改进非能动核电厂小破口失水事故在低压下棒束区的漂移流模型,采用燃料棒束换热(RBHT)试验对EPRI[6]、Cunningham-Yeh[4]模型,Bestion[7]漂移流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燃料棒束... 我国目前正在发展基于非能动技术的三代核电,为评价和改进非能动核电厂小破口失水事故在低压下棒束区的漂移流模型,采用燃料棒束换热(RBHT)试验对EPRI[6]、Cunningham-Yeh[4]模型,Bestion[7]漂移流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燃料棒束换热试验RBHT试验数据工况能涵盖非能动核电厂在低压下的参数,不需要建造针对燃料棒束的试验台架,Cunningham-Yeh[4]和Bestion[7]漂移流模型基本适用,而EPRI[6]在低压区过高预测了空泡份额,不适用非能动核电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流模型 失水事故 非能动核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漂移流模型的U形管蒸汽发生器动态仿真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卫军 臧希年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4-69,共6页
使用漂移流模型建立U形管蒸汽发生器瞬态分析模型。在瞬态方程的基础上 ,得到稳态工况的计算方程 ,提出了一个计算速度快 ,精度高的稳态方程求解方法 ;其分析结果与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静态工作特性符合得很好。在瞬态分析过程中 ,... 使用漂移流模型建立U形管蒸汽发生器瞬态分析模型。在瞬态方程的基础上 ,得到稳态工况的计算方程 ,提出了一个计算速度快 ,精度高的稳态方程求解方法 ;其分析结果与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静态工作特性符合得很好。在瞬态分析过程中 ,使用了自动变步长的非线性多步法 ,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 ,计算速度得以改善 ;其分析结果与经实验验证的FRAMATOME对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分析结果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流模型 蒸汽发生器 设计 动态分析 压水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移流模型在大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波 孙立成 +2 位作者 幸奠川 田道贵 刘靖宇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59,共4页
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方法对垂直上升管中空气-水两相流动的局部截面含气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选用的管径为100mm,气相、液相表观速度的范围分别为0~0.1m/s和0~1.0m/s。在对光纤探针法的测量精度进行评价和标定基础上,利用实验获得... 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方法对垂直上升管中空气-水两相流动的局部截面含气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选用的管径为100mm,气相、液相表观速度的范围分别为0~0.1m/s和0~1.0m/s。在对光纤探针法的测量精度进行评价和标定基础上,利用实验获得的截面含气率和气泡速度径向分布信息,得出了分布参数与漂移速度,在此基础上对几类漂移流模型进行评价,发现漂移速度的计算方法不同是导致几类模型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比较结果表明,Hibiki-Ishii(2003)漂移流模型计算截面含气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流模型 大管径 光纤探针 两相 含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大管径中两相流动漂移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田道贵 孙立成 +1 位作者 刘靖宇 孙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9-232,共4页
漂移流模型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模型,在反应堆热工水力及安全分析,特别是在空泡份额的计算方面,应用非常广泛。针对不同的通道及流型,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基于漂移流模型的计算方法。通过较大通道中两相流动过程的实验研究,对5种空泡份额计... 漂移流模型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模型,在反应堆热工水力及安全分析,特别是在空泡份额的计算方面,应用非常广泛。针对不同的通道及流型,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基于漂移流模型的计算方法。通过较大通道中两相流动过程的实验研究,对5种空泡份额计算模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常规通道的Hibiki-Ishii模型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14.1%。结合对气泡运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Jg〉β<0.027区,分布参数C0<1,据此,给出了在较大管径通道中计算精度更高的模型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流模型 空泡份额 较大管径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的低温管路预冷过程两相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淇栋 艾立强 +3 位作者 马原 吴胜宝 王磊 厉彦忠 《化工学报》 2025年第8期3842-3852,共11页
为进一步掌握低温管路预冷过程中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的特性规律,以液氮传输管路为对象构建低温管路预冷过程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重点考虑了气液相间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得到了预冷过程中管壁温度、含气率、热通量与气... 为进一步掌握低温管路预冷过程中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的特性规律,以液氮传输管路为对象构建低温管路预冷过程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基于一维漂移流模型重点考虑了气液相间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得到了预冷过程中管壁温度、含气率、热通量与气液相间滑移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时刻、不同管路位置及不同管长下平均速度和质量流速的波动情况。结果表明,漂移流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预冷过程的两相流动换热特性,壁面降温结果较均相流模型误差降低3.9%;预冷过程大部分为两相流动区间,气液相间滑移速度不可忽略,且含气率越高平均气相滑移速度较均相流模型偏移越大;预冷过程平均速度和质量流速存在显著波动,针对0.572 m长的管路,平均速度波动幅度接近1.5 m/s,平均质量流速波动的最大幅度接近45 kg/(m^(2)·s);管长对于质量流速波动影响显著,管路越长平均质量流速波动幅度越大,对于同一根管道,下游位置处的质量流速波动幅度比上游更剧烈。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和优化低温管路的预冷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管路预冷 预冷沸腾 气液两相 数值模拟 漂移流模型 滑移速度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丝网传感器的棒束通道两相流实验研究
11
作者 隆鹏陈 史昊鹏 +1 位作者 赵萌 程以炫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研究压水堆棒束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特性及演变规律,基于双层丝网传感器(WMS)在常温常压下开展了3×3棒束通道内的空气-水两相流型测量实验,流型包含泡状流、泡-帽状流和弹状流。结果表明:常温常压下横向升力方向发生反转的临界气... 为研究压水堆棒束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特性及演变规律,基于双层丝网传感器(WMS)在常温常压下开展了3×3棒束通道内的空气-水两相流型测量实验,流型包含泡状流、泡-帽状流和弹状流。结果表明:常温常压下横向升力方向发生反转的临界气泡直径范围为4~5.8 mm。此外,对于泡状流,气相表观速度较低时,空泡份额呈现“壁峰”分布;气相表观速度较高时,呈现“中心峰”分布。对于泡-帽状流,相邻子通道内,帽状气泡交叉分布,并引发液相在相邻子通道间的大尺度交混,空泡份额呈现“中心峰”分布。对于弹状流,大尺寸气泡沿轴向发展会跨越子通道间隙并聚合为弹状气泡,空泡份额“中心峰”分布更为明显。将实验数据用以评价部分漂移流模型,其中Bestion漂移流模型因高估漂移速度,导致空泡份额预测结果偏小;Ozaki漂移流模型对空泡份额预测较为精准,其平均相对误差为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 丝网传感器 空泡份额 气泡尺寸分布 漂移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漂移流理论的蒸汽发生器动态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宝芝 韩文静 +3 位作者 鲍杰 郑陆松 齐宏亮 干依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46-52,共7页
以大亚湾核电站U型管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为研究对象,根据蒸汽发生器上升通道沸腾段特点,建立了适合工程应用的漂移流模型动态方程。在验证稳态工作特性及与漂移流理论所涉及的关键参数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蒸汽发生器动态特性仿真与分... 以大亚湾核电站U型管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为研究对象,根据蒸汽发生器上升通道沸腾段特点,建立了适合工程应用的漂移流模型动态方程。在验证稳态工作特性及与漂移流理论所涉及的关键参数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蒸汽发生器动态特性仿真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漂移流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蒸汽发生器两相流的流动与换热特性。随着扰动的添加蒸汽发生器各参数都表现出合理的变化趋势,并准确地模拟出"虚假水位"现象,且负荷越高水位对扰动的响应速度与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发生器 漂移流模型 动态特性 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相漂移流理论的蒸汽发生器计算程序(CCM)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长领 周志伟 A.Hoeld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9-203,共5页
介绍了一个建立在两相漂移流和相边界可连续移动模型基础上的、可较为全面描述单相及两相流的传热和流动的程序CCM。该程序通过“修正的有限元方法”对控制体节点之间建立联系,保证模拟效果的同时,节省了计算时间。以CCM为基础的UTSG-3... 介绍了一个建立在两相漂移流和相边界可连续移动模型基础上的、可较为全面描述单相及两相流的传热和流动的程序CCM。该程序通过“修正的有限元方法”对控制体节点之间建立联系,保证模拟效果的同时,节省了计算时间。以CCM为基础的UTSG-3程序可较好地模拟U型管蒸汽发生器的稳态和瞬态过程,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通过不同运行参数的扰动研究了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动态响应过程,结果显示UTSG-3程序具有模拟U型管蒸汽发生器动态行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发生器 漂移流模型 CCM UTSG-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全流型域全倾角范围的井筒漂移流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娄文强 王志远 +4 位作者 李鹏飞 孙小辉 孙宝江 LIU Yaxin 孙大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5-615,共11页
针对定向井、大位移井等复杂结构井溢流过程及压井作业过程中的井筒多相流动模拟问题,建立了包括32个不同数据源共3561组实验数据的数据库,考虑流体黏度、管道尺寸、界面张力、流体密度、管道倾角等因素对多相流动参数的影响,开发了一... 针对定向井、大位移井等复杂结构井溢流过程及压井作业过程中的井筒多相流动模拟问题,建立了包括32个不同数据源共3561组实验数据的数据库,考虑流体黏度、管道尺寸、界面张力、流体密度、管道倾角等因素对多相流动参数的影响,开发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全流型域全倾角范围的气液两相漂移流关系。采用理论分析和数据驱动的方式建立了管道倾角为−90°~90°条件下的分布系数和气体漂移速度模型,并与3个现有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其预测准确率最高、性能最稳定。选取现场压回法压井案例对漂移流模型在管道倾角为−90°~80°的流动工况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井套压计算误差为2.58%,初始压回套压模拟误差为3.43%,调整排量时的套压误差为5.35%,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压回数据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压力控制 井筒多相 漂移流模型 气体漂移速度 分布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垂直管道内重油-水两相流动型态的持水率和压降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立华 王宜冉 +6 位作者 程修福 文梦鑫 康兴照 吕仁浩 张海鹏 何吉祥 杨矞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14908-14917,共10页
针对重油井筒举升流动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高黏重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重油-水在上升管中的流动特性,得到了五种重油-水两相流动型态。结果表明:与轻油-水流动不同,重油-水流动过程中未发生相转化,该现象与表面能方程的预测结果相似... 针对重油井筒举升流动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高黏重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重油-水在上升管中的流动特性,得到了五种重油-水两相流动型态。结果表明:与轻油-水流动不同,重油-水流动过程中未发生相转化,该现象与表面能方程的预测结果相似。通过持水率测量得到重油-水两相的滑移效应随油水混合流速降低或持水率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基于漂移流模型和动量守恒方程推导得到五种流态下重油-水两相流的持水率预测模型,相对误差率在20%以内。总压降梯度在低持水率时以重力压力梯度为主,高混合流速和高持水率时以摩擦压力梯度为主。采用基于Bannwart模型建立的重油-水中心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误差率在30%以内。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重油井筒举升流动参数的预测精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水 动型态 压力梯度 持水率 漂移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亚稳态的绝热毛细管模型与计算
16
作者 曹勇 刘楚芸 +2 位作者 李君 苏许辉 陈国栋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4,共6页
制冷剂在通过毛细管过程中,存在一个不稳定的亚稳态流动阶段。在考虑亚稳态现象的基础上,基于两相流动的漂移流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针对工质为R134a的制冷系统开发了绝热毛细管数值模拟程序,并对漂移流... 制冷剂在通过毛细管过程中,存在一个不稳定的亚稳态流动阶段。在考虑亚稳态现象的基础上,基于两相流动的漂移流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针对工质为R134a的制冷系统开发了绝热毛细管数值模拟程序,并对漂移流模型中的3个重要参数:空隙率、漂移速度和干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该程序在制冷系统毛细管的匹配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稳态 毛细管模型 计算 漂移流模型 数值模拟程序 绝热毛细管 R134A 稳态 两相 数学模型 动特性 系统开发 漂移速度 实用价值 制冷系统 制冷剂 不稳定 空隙率 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弹状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培华 李华 +4 位作者 蔺景德 张军 徐思渊 刘印华 钟兴福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2,28,共7页
在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相分布、相速度等流场特征信息对深入了解流动机理、提高模型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气液流动的复杂性与随机性,使得它们的准确测量较为困难。该研究基于快速电阻层析成像技术,首先对垂直向上气液管流中弹状流流... 在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相分布、相速度等流场特征信息对深入了解流动机理、提高模型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气液流动的复杂性与随机性,使得它们的准确测量较为困难。该研究基于快速电阻层析成像技术,首先对垂直向上气液管流中弹状流流型下多种工况的流动结构进行图像数据采集与重建;然后通过互相关算法得到轴向速度场分布,并与漂移流模型进行对比;再对按时序排列的横截面图像序列进行调整得到正确比例的空间三维图像;最后获得段塞长度、频率等特征信息。结果表明,快速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测得速度场分布、段塞长度、频率等特征信息,可用于优化与这些参数相关的理论模型和经验关系式,有助于提高气液两相流的模型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 电阻层析成像 互相关速度计算 漂移流模型 段塞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环空中赫-巴流体内气泡的上升速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浚羽 周英操 +2 位作者 张辉 蒋宏伟 朱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5-143,共9页
气泡在钻井环空中的运动规律是井筒多相流的一个研究重点,气泡上升速度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参数。井筒内各流型内气泡/气体上升速度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井筒多相流描述的精确性。为此,按照含气率对环空流型进行了划分,对各流型气泡... 气泡在钻井环空中的运动规律是井筒多相流的一个研究重点,气泡上升速度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参数。井筒内各流型内气泡/气体上升速度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井筒多相流描述的精确性。为此,按照含气率对环空流型进行了划分,对各流型气泡的运动行为进行了分析。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单气泡在无限流域中的滑脱速度及气泡纵横比的计算方法。利用赫-巴流变模式对气泡周围表观黏度进行了修正,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单气泡在赫-巴流体内滑脱速度几个计算公式,认为Rodrigue公式相对于Harmathy公式来说是极大的提高,能适应不同形状的气泡,可作为泡状流流域气泡滑脱速度计算的首选公式。通过对单气泡滑脱速度进行含气率、尺寸和井斜修正,得出了环空中各流型的气体滑脱速度计算方法,过渡流型的气泡滑脱速度则采用线性处理,并对环空气泡滑脱速度随含气率变化关系进行了实例分析。最终通过漂移流模型给出了计算环空气泡上升速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环空 赫-巴 气泡滑脱速度 漂移流模型 气泡上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多级可压缩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孔祥领 吕杨 +2 位作者 高进伟 曹杉 朱宏武 《石油机械》 2016年第5期77-81,86,共6页
基于漂移模型的基本理论,考虑多相输送泵中气体的可压缩性,建立了多相泵三维、多级可压缩数值计算模型,对在气相可压缩下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内流场进行探索性研究,着重研究多相泵的增压随着压缩单元级数的变化规律。对试验样机的研究表明... 基于漂移模型的基本理论,考虑多相输送泵中气体的可压缩性,建立了多相泵三维、多级可压缩数值计算模型,对在气相可压缩下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内流场进行探索性研究,着重研究多相泵的增压随着压缩单元级数的变化规律。对试验样机的研究表明,对比多级可压缩模型和不可压缩模型预测的增压发现,当含气体积分数超过30%时,两者误差超过16.45%,多相泵的增压随着级数不再呈线性增加,而是呈二次函数关系。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平均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可压缩模拟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泵 漂移流模型 多级可压缩 含气体积分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内气泡输运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莫政宇 杜敏 +3 位作者 邵梓一 谢果 刘洪涛 孙立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4-1039,共6页
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内气泡的输运和破碎过程。实验以水和空气为工质,水流量范围为15~20m3/h,气流量范围为0.6~0.7L/min,空泡份额在0.2%~0.3%之间。结果表明:不同于常规通道,气泡在从文丘里管喉部流出后具有一个... 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内气泡的输运和破碎过程。实验以水和空气为工质,水流量范围为15~20m3/h,气流量范围为0.6~0.7L/min,空泡份额在0.2%~0.3%之间。结果表明:不同于常规通道,气泡在从文丘里管喉部流出后具有一个明显的减速过程,使得气液相对速度随之增加,该减速过程对气泡变形和破碎存在极大影响;水流量对气泡的破碎位置无明显影响,气泡破碎位置通常发生在渐扩段距喉部8~10mm左右的范围,处于壁面涡流区与主流的交界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 气泡碎化 空泡份额 漂移流模型 平均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