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表面分割方式对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马学虎
汪琳
+2 位作者
陈嘉宾
朱晓波
安家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实验研究了滴膜面积比为1:1且滴状区域采用较厚的有机涂层时,垂直管外滴膜共存表面的滴膜区域分割方式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面分割方式一定时,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传热性能随着表面分割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总仍是介于全部...
实验研究了滴膜面积比为1:1且滴状区域采用较厚的有机涂层时,垂直管外滴膜共存表面的滴膜区域分割方式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面分割方式一定时,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传热性能随着表面分割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总仍是介于全部表面为滴状冷凝和全表面为膜状冷凝型态之间的传热特性。分析表面分割数分别为2和4的滴膜共存表面的传热结果,发现凝液环的缓冲作用对于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强化传热具有重要作用。滴膜共存表面上滴状冷凝区面积对其下游膜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不仅与滴膜区域的面积比有关,而且实验操作条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最佳匹配值,即此时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分割方式
滴膜共存冷凝
传热特性
实验研究
滴
膜
区域
面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
被引量:
5
2
作者
马学虎
徐敦颀
+1 位作者
林纪方
王补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35-540,共6页
滴状冷凝具有很高的传热速率,其冷凝传热系数是膜状冷凝的几倍至几十倍,但是,由于长期维持滴状冷凝表面制备技术的限制,该技术距工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滴状冷凝的研究过程中,经常发现滴膜共存冷凝现象,而且传热系数较普通的膜状...
滴状冷凝具有很高的传热速率,其冷凝传热系数是膜状冷凝的几倍至几十倍,但是,由于长期维持滴状冷凝表面制备技术的限制,该技术距工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滴状冷凝的研究过程中,经常发现滴膜共存冷凝现象,而且传热系数较普通的膜状冷凝有较大的提高,在以往的实验研究中,往往不能肯定地排除蒸汽中有机杂质的影响,滴膜共存表面的实验研究也间接地证实了蒸汽中是不含有机杂质的,滴膜共存表面也是强化冷凝传热很实用的技术,是滴状冷凝传热过程全面工业化的过渡阶段.所以,研究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Kumagai等报道了在竖平面上垂直分割的滴膜共存表面上冷凝传热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滴状冷凝区和膜状冷凝区的面积比为1:1时,平均热负荷要高于在通常表面上滴状冷凝和膜状冷凝热负荷的算术平均值,而且平均热负荷与表面分割方式和分割数目有关.他们在一种特殊分割形式的表面上得到的最大热负荷高于当全部表面为滴状冷凝时的最大热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膜共存冷凝
强化
冷凝
传热
涂层
PTFE
冷凝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滴膜共存理论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模型
被引量:
1
3
作者
齐宝金
张莉
+2 位作者
徐宏
朱登亮
孙岩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17,共5页
引入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理论分析管内存在滴状冷凝的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将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表示为滴状区和膜状区传热之和建立传热模型。滴状区,以Rose冷凝传热模型计算单个液滴的传热,基于随机分形理论建立了液滴的空间和尺度分布函数...
引入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理论分析管内存在滴状冷凝的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将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表示为滴状区和膜状区传热之和建立传热模型。滴状区,以Rose冷凝传热模型计算单个液滴的传热,基于随机分形理论建立了液滴的空间和尺度分布函数,进而求解整个滴状区的热通量。膜状区,根据Nusselt竖壁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进行热通量的计算。通过沟流级别计算滴状区和膜状区的面积比率,从而建立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传热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能够反应热管冷凝段传热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膜共存冷凝
热虹吸管
分形
传热模型
钛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表面分割方式对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马学虎
汪琳
陈嘉宾
朱晓波
安家明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出处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06002)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1999]747号)资助项目。
文摘
实验研究了滴膜面积比为1:1且滴状区域采用较厚的有机涂层时,垂直管外滴膜共存表面的滴膜区域分割方式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面分割方式一定时,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传热性能随着表面分割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总仍是介于全部表面为滴状冷凝和全表面为膜状冷凝型态之间的传热特性。分析表面分割数分别为2和4的滴膜共存表面的传热结果,发现凝液环的缓冲作用对于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强化传热具有重要作用。滴膜共存表面上滴状冷凝区面积对其下游膜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不仅与滴膜区域的面积比有关,而且实验操作条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最佳匹配值,即此时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关键词
表面分割方式
滴膜共存冷凝
传热特性
实验研究
滴
膜
区域
面积比
Keywords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分类号
TQ026.2 [化学工程]
TQ021.3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
被引量:
5
2
作者
马学虎
徐敦颀
林纪方
王补宣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35-540,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9070276).
文摘
滴状冷凝具有很高的传热速率,其冷凝传热系数是膜状冷凝的几倍至几十倍,但是,由于长期维持滴状冷凝表面制备技术的限制,该技术距工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滴状冷凝的研究过程中,经常发现滴膜共存冷凝现象,而且传热系数较普通的膜状冷凝有较大的提高,在以往的实验研究中,往往不能肯定地排除蒸汽中有机杂质的影响,滴膜共存表面的实验研究也间接地证实了蒸汽中是不含有机杂质的,滴膜共存表面也是强化冷凝传热很实用的技术,是滴状冷凝传热过程全面工业化的过渡阶段.所以,研究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Kumagai等报道了在竖平面上垂直分割的滴膜共存表面上冷凝传热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滴状冷凝区和膜状冷凝区的面积比为1:1时,平均热负荷要高于在通常表面上滴状冷凝和膜状冷凝热负荷的算术平均值,而且平均热负荷与表面分割方式和分割数目有关.他们在一种特殊分割形式的表面上得到的最大热负荷高于当全部表面为滴状冷凝时的最大热负荷.
关键词
滴膜共存冷凝
强化
冷凝
传热
涂层
PTFE
冷凝
传热
Keywords
dropwise and film coexisting condensation mode,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polymer film
分类号
TQ021.3 [化学工程]
TQ026.2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滴膜共存理论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模型
被引量:
1
3
作者
齐宝金
张莉
徐宏
朱登亮
孙岩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17,共5页
基金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B503)
文摘
引入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理论分析管内存在滴状冷凝的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将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表示为滴状区和膜状区传热之和建立传热模型。滴状区,以Rose冷凝传热模型计算单个液滴的传热,基于随机分形理论建立了液滴的空间和尺度分布函数,进而求解整个滴状区的热通量。膜状区,根据Nusselt竖壁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进行热通量的计算。通过沟流级别计算滴状区和膜状区的面积比率,从而建立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传热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能够反应热管冷凝段传热本质。
关键词
滴膜共存冷凝
热虹吸管
分形
传热模型
钛热管
Keywords
dropwise and film co-existing condensation
thermosyphon
fractal
heat transfer model
titanium heat pipe
分类号
TK12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表面分割方式对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马学虎
汪琳
陈嘉宾
朱晓波
安家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
马学虎
徐敦颀
林纪方
王补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滴膜共存理论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模型
齐宝金
张莉
徐宏
朱登亮
孙岩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