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变暖和核电站温排水对大亚湾滨珊瑚钙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天然 余克服 +2 位作者 施祺 陈特固 王嵘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共9页
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钙化能力减弱,对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高纬度海域石珊瑚(Scleractinia)群落被认为是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避难所。通过分析大亚湾海域持续生长46年(1962—2007年)的滨珊瑚P... 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钙化能力减弱,对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高纬度海域石珊瑚(Scleractinia)群落被认为是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避难所。通过分析大亚湾海域持续生长46年(1962—2007年)的滨珊瑚Porites骨骼参数(生长率、密度和钙化率),研究相对高纬度海域石珊瑚钙化对全球变暖以及人为热排放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滨珊瑚平均生长率、密度和钙化率分别为0.97cm.a?1(0.41—1.32cm.a?1)、1.45g.cm?3(1.17—1.65g.cm?3)和1.40g.(cm2.a)?1[0.59—1.93g.(cm2.a)?1]。海表温度(SST)是该海域石珊瑚钙化的主导控制因素。1962—1993年,全球变暖、SST上升对大亚湾滨珊瑚生长有缓解冬季低温胁迫、促进骨骼钙化的作用。然而,随着SST持续上升以及大亚湾核电站的运行,全球变暖与核电站温排水对滨珊瑚骨骼形成高密度带造成抑制作用,导致自1993年以后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和钙化率呈下降趋势,并出现1997—2001年和2006年的低谷。因此,全球变暖,至少是初期,对相对高纬度海域石珊瑚钙化乃至珊瑚礁发育是有促进作用的。但随着SST持续上升,加上ENSO等极端高温事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在未来会出现相对高纬度海域的大面积石珊瑚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温排水 滨珊瑚 钙化 相对高纬度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沙老岸礁区滨珊瑚氧、碳同位素对气候的记录 被引量:13
2
作者 吕炳全 王红罡 +5 位作者 大场忠道 徐国强 岛村道代 丰田和弘 村山雅史 赵会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5-320,共6页
通过对海南岛沙老岸礁中正在连续生长的澄黄滨珊瑚骨骼进行氧、碳同位素的测定,对9年生长的珊瑚骨骼依次分析了352个样品,平均每旬有1~2个控制样品,以此来分析珊瑚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首先分析出每年雨季和旱季的差别,得到雨季和旱季... 通过对海南岛沙老岸礁中正在连续生长的澄黄滨珊瑚骨骼进行氧、碳同位素的测定,对9年生长的珊瑚骨骼依次分析了352个样品,平均每旬有1~2个控制样品,以此来分析珊瑚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首先分析出每年雨季和旱季的差别,得到雨季和旱季曲线的特征,并得出雨季在每年的春夏季,旱季在每年的秋冬季,表明海南岛礁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同时将珊瑚骨骼的氧同位素分析数值与相关记录的气温资料做比较,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97和0.79,并得出以氧同位素分析数值求气温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碳同位素 季风气候 沙老岸礁 海南岛 氧同位素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洲岛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变化对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天然 郑兆勇 +2 位作者 莫少华 周雄 陈特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4,共6页
较高纬度海域的珊瑚礁能否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珊瑚物种的"避难所"仍不明确,在南海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文章通过X光照相的方法,测定了采自涠洲岛的滨珊瑚Porites样品的骨骼生长率;利用涠洲岛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SST上升... 较高纬度海域的珊瑚礁能否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珊瑚物种的"避难所"仍不明确,在南海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文章通过X光照相的方法,测定了采自涠洲岛的滨珊瑚Porites样品的骨骼生长率;利用涠洲岛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SST上升速率,并计算出周热度指数和正、负水温异常值,清晰地展现历史上该海域的极端高、低温事件;结合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和水温参数的变化,研究涠洲岛滨珊瑚对全球变暖以及历史极端事件的响应和记录,并以此为例探讨南海北部较高纬度海域珊瑚对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增加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采集的滨珊瑚年龄覆盖27年,即1984—2010年,其平均骨骼生长率为6.3mm·a-1,变化于3.1—9.9mm·a-1之间。所有滨珊瑚的骨骼生长率一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1997年后比之前下降了26%。气候变暖、SST快速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导致了涠洲岛乃至全球范围内珊瑚生长率的下降。较高纬度海域的珊瑚应对气候持续、快速变暖的能力表现得较弱,尤其是面对极端事件频发的情况时其脆弱性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骨骼生长率 全球变暖 极端事件 涠洲岛 南海北部 相对高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三亚滨珊瑚生长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9
4
作者 施祺 张叶春 孙东怀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1-38,共8页
海南岛三亚不同珊瑚岸礁区两个不同生长年限滨珊瑚样品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生长率低,春季至秋季生长率高,并获取了滨珊瑚的季节生长率时间变化序列。珊瑚生长率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对比表明,滨珊瑚的生长率主要与海水... 海南岛三亚不同珊瑚岸礁区两个不同生长年限滨珊瑚样品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生长率低,春季至秋季生长率高,并获取了滨珊瑚的季节生长率时间变化序列。珊瑚生长率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对比表明,滨珊瑚的生长率主要与海水温度相关,而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率与冬季和早春(12~3 月)的海水温度相关,其他季节的生长率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初步认为低海水温度是三亚岸礁区滨珊瑚季节生长率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滨珊瑚生长带 生长率 环境 海水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龙湾港滨珊瑚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程继满 周韫韬 +4 位作者 刘羿 刘桂建 彭子成 聂宝符 陈特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8,共8页
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AES)技术,测定了1986—1997年海南省琼海市龙湾港(19°20′N、110°39′E)滨珊瑚中的Fe、Cu、Al、Ba、Zn、Mn、Cd、Ni 、Cr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1993 年珊瑚中 Fe的含量高出其平均值的1.03倍,受... 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AES)技术,测定了1986—1997年海南省琼海市龙湾港(19°20′N、110°39′E)滨珊瑚中的Fe、Cu、Al、Ba、Zn、Mn、Cd、Ni 、Cr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1993 年珊瑚中 Fe的含量高出其平均值的1.03倍,受到了较明显的Fe污染。另外,珊瑚中的Fe含量在1994、1995年,Cu在1986年,Mn在1993年,Zn在1995年的含量高出各自平均值的0 5~1倍,受到相应重金属的轻微污染。然而,与广东省电白县大放鸡岛滨珊瑚、南沙珊瑚礁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相比,龙湾港在近12年中海洋珊瑚受重金属的污染不显著。运用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重金属之间、重金属与降雨量和径流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提出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滨珊瑚 珊瑚 海南岛 海洋 南沙 沉积物 重金属含量 污染来源 微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滨珊瑚稀土元素的年际变化与海平面等因素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羿 彭子成 +4 位作者 韦刚健 陈特固 孙若愚 贺剑峰 刘桂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61,共7页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海南岛东部龙湾滨珊瑚1981—1996年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的年际含量。结果表明龙湾珊瑚的REE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年际下降趋势。线性回归显示,在年际的分辨率下,龙湾珊瑚REE同海平...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海南岛东部龙湾滨珊瑚1981—1996年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的年际含量。结果表明龙湾珊瑚的REE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年际下降趋势。线性回归显示,在年际的分辨率下,龙湾珊瑚REE同海平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5—-0.8。龙湾珊瑚REE含量与降雨量、径流量、海表温度(SST)以及珊瑚自身的生长率和钙化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分析表明,当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河口附近珊瑚受到来自河流的陆源物质影响减弱,海平面上升是控制该区域珊瑚REE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边缘海,通过珊瑚的REE记录,有利于开展海平面的重建工作,增进我们对过去数百年来海平面的变化序列以及全新世时期亚轨道尺度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周期以及变化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滨珊瑚 稀土元素 海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西贡滨珊瑚RE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刘羿 彭子成 +4 位作者 韦刚健 陈特固 P.O.Ang 贺剑峰 刘桂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1-539,共9页
用ICP-MS技术测定了位于珠江口西岸香港西贡滨珊瑚在1991~2002年(分辨率达到0.5a)的稀土元素(REE)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香港滨珊瑚REE具有Ce负异常、重稀土富集这种典型的海水相分布模式。香港滨珊瑚中REE含量处于目前已见报道中的高值范... 用ICP-MS技术测定了位于珠江口西岸香港西贡滨珊瑚在1991~2002年(分辨率达到0.5a)的稀土元素(REE)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香港滨珊瑚REE具有Ce负异常、重稀土富集这种典型的海水相分布模式。香港滨珊瑚中REE含量处于目前已见报道中的高值范围,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珊瑚的REE含量相当。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比较,香港珊瑚高REE含量很可能就是毗邻的珠江水体高REE的直接反映,而且同南海北缘半封闭边缘海的性质有关。香港珊瑚REE的来源主要为珠江口及其相邻的陆缘沉积物。此外,1991~2002年香港珊瑚REE含量年际下降趋势十分明显,Ce负异常和重稀土富集的程度也呈加剧的趋势,分布模式向海水相转化。REE含量与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0.9),而且重稀土与海平面的相关系数优于轻稀土。上述结果揭示了热带滨珊瑚对近期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所引起的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滨珊瑚 珠江口 海平面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美济礁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的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江勇 余克服 +1 位作者 成鑫荣 施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90,共6页
结合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和δ18O、δ13C的年际变化,对南沙群岛美济礁滨珊瑚骨骼岩心的密度条带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密度带变化模式多样,初步可归纳为如下3种类型:(1)宽度相近的高低密度条纹均匀、相间地排列,一对高低密度条带平均宽约4 mm;... 结合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和δ18O、δ13C的年际变化,对南沙群岛美济礁滨珊瑚骨骼岩心的密度条带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密度带变化模式多样,初步可归纳为如下3种类型:(1)宽度相近的高低密度条纹均匀、相间地排列,一对高低密度条带平均宽约4 mm;(2)在骨骼主生长轴上由近于均匀分布的细密度条带组成,高低密度条带对平均宽约4 mm,但在主生长轴的两侧,多条细密度条带合成一条较宽的密度条带,高低密度条带对平均宽约10mm;(3)主生长轴上和其两侧的骨骼密度条带均由细密度条带组成,合成的高低密度条带宽分别约7和4 mm。与滨珊瑚骨骼δ18O的对比分析表明,第1种类型的细密度条带对不代表骨骼一年的伸长量,因为高低密度带和δ18O的峰值和谷值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系。第2种和第3种类型中由细条带组成的宽的高低密度条带对很可能是年周期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骨骼密度条带 美济礁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珊瑚微结构的SEM分析及其对气候记录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谢露华 韦刚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造礁珊瑚是重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的理想载体,而珊瑚骨骼的微结构反映珊瑚的生长特征,了解珊瑚的微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珊瑚的古气候记录。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南海北部三亚和北海一些中全新世及现代滨珊瑚的微结构。在低放大倍... 造礁珊瑚是重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的理想载体,而珊瑚骨骼的微结构反映珊瑚的生长特征,了解珊瑚的微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珊瑚的古气候记录。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南海北部三亚和北海一些中全新世及现代滨珊瑚的微结构。在低放大倍数下(<1 000倍)观察到珊瑚单体、隔壁、隔壁齿、孔洞、隔膜、共骨、横梁等结构。在高放大倍数下(≥1 000倍)观察到具有鹅卵石状、蔟状、柱状及针状4种文石晶体的基本类型及文石晶体组成的钙化中心、隔膜等结构。根据这些基本微结构变化特征,可以清楚分辨出珊瑚死亡-恢复生长界线,并可观察到珊瑚的文石晶体是否受到后期蚀变的影响,例如充填、重结晶等。在所分析的三亚、北海滨珊瑚样品中,冬季最冷及夏季最热时期均没有发现死亡-恢复生长界线,指示持续生长的方式。经过测量,珊瑚隔膜横向延展形成的纹层生长时间约为一个月,这对于利用微区分析建立精细的超过月分辨率的气候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微结构显示北海地区的老珊瑚暗层具有较多的杂质充填,结合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变化特征,可以发现这些暗层形成于夏季,受高温以及海水强烈扰动而导致生长速率减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SEM分析 微结构 气候重建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碧海峡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牛文涛 田鹏 +4 位作者 林荣澄 陈彬 Suharsono 施晓峰 郑新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9-426,共8页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蓝碧海峡3个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地理群体(YM、YN、YS)的79个样本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基因(包括ITS1区和ITS2区)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探讨澄黄滨珊瑚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79条序列共获...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蓝碧海峡3个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地理群体(YM、YN、YS)的79个样本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基因(包括ITS1区和ITS2区)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探讨澄黄滨珊瑚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79条序列共获得63个单倍型,3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91 56)和高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26 81).Tajima'D检验、Fu's Fs检验和岐点分布检验(mismatch analysis)推测种群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澄黄滨珊瑚群体没有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遗传变异占1.22%,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8.78%.群体间固定指数(Fst)的绝对值为0.012 2,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弱.各群体间的基因流值均大于4,说明澄黄滨珊瑚在当地群体间随机交配,基因交流十分充沛,各珊瑚群体间没有地理隔离,可以互相作为造礁珊瑚修复用的来源补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澄黄滨珊瑚 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转录间隔区 蓝碧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徐闻地区滨珊瑚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丽 李文娟 刘楚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1-376,共6页
利用ITS区和12SrRNA基因对广东徐闻地区7种滨珊瑚科珊瑚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ITS1检测到在58个样本中有48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800—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5—62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2—0.09... 利用ITS区和12SrRNA基因对广东徐闻地区7种滨珊瑚科珊瑚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ITS1检测到在58个样本中有48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800—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5—62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2—0.094之间;基于ITS2检测到43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742—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22—75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7—0.175之间。基于ITS区所得遗传分化系数在0.00409—0.12170之间(P<0.001),遗传分化不明显,7种珊瑚中,二异角孔珊瑚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2)以12SrRNA基因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基本吻合,7种珊瑚被分成了3个支系,滨珊瑚属3种为一个支系,二异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其余3种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ITS区 12S RRNA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滨珊瑚骨骼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施祺 张叶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7,共7页
利用ICP-AES分析测定了南海北部三亚湾滨珊瑚(Porites)骨骼生长带1977-1999年间重金属Cr、Zn、Cd、Cu、Pb、Ni、V的含量。通过对重金属元素的因子分析,划分出2类元素组合:Zn、Cd、Cu、Pb、Ni组合和Cr、V组合。2类重金属元素组合与不同... 利用ICP-AES分析测定了南海北部三亚湾滨珊瑚(Porites)骨骼生长带1977-1999年间重金属Cr、Zn、Cd、Cu、Pb、Ni、V的含量。通过对重金属元素的因子分析,划分出2类元素组合:Zn、Cd、Cu、Pb、Ni组合和Cr、V组合。2类重金属元素组合与不同季节表层海水温度、降水量以及冬、夏季风指数等相关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反映出具不同的重金属元素有不同的环境影响因子,其中Zn、Cd、Cu、Pb、Ni组合主要受春季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Cr、V组合主要受冬季风强弱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Porites) 重金属 因子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电白县大放鸡岛滨珊瑚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子成 刘军华 +4 位作者 刘桂建 贺剑峰 聂宝符 陈特固 温孝胜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1期5-12,共8页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 (ICP -MS)技术 ,测定了 1 982— 2 0 0 1年广东省电白县大放鸡岛 (1 1 1°1 1′E、2 1°2 1′N)滨珊瑚中的Pb、Cd、Cu、Co、Cr、Mn、Ni、Zn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 ,珊瑚中有高的Ni和Zn含量的平均值 ,且在...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 (ICP -MS)技术 ,测定了 1 982— 2 0 0 1年广东省电白县大放鸡岛 (1 1 1°1 1′E、2 1°2 1′N)滨珊瑚中的Pb、Cd、Cu、Co、Cr、Mn、Ni、Zn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 ,珊瑚中有高的Ni和Zn含量的平均值 ,且在 1 990和 2 0 0 1年Zn的含量高出平均值 1 8和 2 3倍 ;1 997和1 998年 ,Pb的含量高出平均值 3 .5和 2 .3倍 ;1 987年Cu的含量高出平均值 1 5倍。这表明珊瑚样品在上述的年段内受到了Zn、Ni、Pb和Cu较显著的污染。其他重金属元素未构成明显的影响。此外 ,还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率与气候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重金属含量 相关性 广东 电白县 大放鸡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缩滨珊瑚(Porites compressa Dana)化学成分的研究
14
作者 徐石海 李筱玲 +1 位作者 郭书好 刘英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76-80,共5页
 利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技术研究扁缩滨珊瑚(PoritescompressaDana)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a-十八碳烷醇甘油醚(鲨肝醇)(Ⅰ)、N-1-羟基甲基-2-羟基-(E,E)-3,7-十七碳二烯基十六酸酰胺(Ⅱ);同时经GC-MS鉴定6个甾醇:...  利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技术研究扁缩滨珊瑚(PoritescompressaDana)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a-十八碳烷醇甘油醚(鲨肝醇)(Ⅰ)、N-1-羟基甲基-2-羟基-(E,E)-3,7-十七碳二烯基十六酸酰胺(Ⅱ);同时经GC-MS鉴定6个甾醇:麦角甾烷醇、豆甾-22-烯-3β-醇、麦角甾-5-烯-3β醇、胆甾-5-烯-3β-醇、麦角甾-5,22-二烯-3β-醇和豆甾-5,22-二烯-3β-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缩滨珊瑚 神经酰胺 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雷州地区3种滨珊瑚系统发生关系的研究
15
作者 刘皓 骆学贤 +1 位作者 周操 刘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7-21,共5页
对雷州常见的3种滨珊瑚科珊瑚: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灰黑滨珊瑚(Porites nigrescens)、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共32个样本的12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研究其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所得的3种珊瑚... 对雷州常见的3种滨珊瑚科珊瑚: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灰黑滨珊瑚(Porites nigrescens)、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共32个样本的12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研究其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所得的3种珊瑚的12S rRNA基因长度在728~908 bp之间,G+C含量在34.3%~39.2%之间,遗传距离在0.004~0.019之间。利用邻接(NJ)法、最大似然(ML)法和不加权对群分析(UPGMA)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种珊瑚被分成了2个支系,澄黄滨珊瑚和灰黑滨珊瑚聚合在一个分支上,而普格滨珊瑚在另一支,这一研究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12S RRNA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珊瑚不怕气候变化
16
作者 胡德良 Elizabeth Pennisi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197,共1页
虽然全球变暖给珊瑚造成巨大的破坏,但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些珊瑚其实正得益于这个变暖的世界。在较为寒冷的地区,气候变暖使一种珊瑚长得更快,远远弥补了海水酸化的负面影响。然而,至于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其他珊瑚,过度变暖是否会最终导... 虽然全球变暖给珊瑚造成巨大的破坏,但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些珊瑚其实正得益于这个变暖的世界。在较为寒冷的地区,气候变暖使一种珊瑚长得更快,远远弥补了海水酸化的负面影响。然而,至于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其他珊瑚,过度变暖是否会最终导致这些珊瑚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沙市美济礁滨珊瑚记录的近百年海面温度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林紫云 余克服 +2 位作者 施祺 陈天然 陶士臣 《热带地理》 2016年第1期27-33,共7页
利用南沙群岛美济礁滨珊瑚Sr/Ca建立与海面温度(SST)的关系式,后报近百年南沙群岛海区高分辨率的SST序列。结果显示:美济礁近百年SST的年平均值为28.4℃,最高值为29.2℃(1998 AD),最低值为27.6℃(1917 AD),相差1.6℃。近百年SST呈增暖趋... 利用南沙群岛美济礁滨珊瑚Sr/Ca建立与海面温度(SST)的关系式,后报近百年南沙群岛海区高分辨率的SST序列。结果显示:美济礁近百年SST的年平均值为28.4℃,最高值为29.2℃(1998 AD),最低值为27.6℃(1917 AD),相差1.6℃。近百年SST呈增暖趋势,升温速率为0.025℃/10 a,但存在年代际的温度波动,其中1906―1927 AD呈降温态势,1928―1938 AD呈增温态势,1939―1957 AD呈降温态势,1958年后SST呈波动上升趋势。近百年SST呈现3.5 a、33 a周期,显示受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SST Sr/Ca比值 美济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分子标记应用于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可行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鹏 牛文涛 +2 位作者 林荣澄 陈彬 Suharsono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46-52,共7页
利用PCR技术对澄黄滨珊瑚的2种分子标记(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OI和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ITS)进行测序,探讨COI序列和ITS序列在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群体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从中选出最适合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 利用PCR技术对澄黄滨珊瑚的2种分子标记(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OI和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ITS)进行测序,探讨COI序列和ITS序列在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群体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从中选出最适合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结果显示COI序列变异位点少,成对序列差异在群体内、群体间都很小,不适于澄黄滨珊瑚的群体研究;而ITS区序列个体内成对的序列差异仅为0.35%,可以作为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通过对ITS1、ITS2、5.8S rRNA、ITS1+ITS2及ITS区序列的比较,认为ITS1+ITS2序列是最适合研究澄黄滨珊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以后研究我国沿岸造礁石珊瑚澄黄滨珊瑚的群体遗传结构提供方法依据,从而为保护管理和恢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遗传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 澄黄滨珊瑚 群体遗传 分子标记 COI ITS1+IT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65年来中沙环礁中北暗沙滨珊瑚生长率及其对海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小菊 施祺 +3 位作者 陶士臣 杨红强 张喜洋 周胜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73,共10页
海水温度是控制珊瑚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温持续升高已成为珊瑚生长面临的全球性威胁。文章对采自中沙环礁中北暗沙水深约16m的澄黄滨珊瑚岩心样品开展了生长率分析,揭示出中沙环礁滨珊瑚近165年来的生长历史及... 海水温度是控制珊瑚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温持续升高已成为珊瑚生长面临的全球性威胁。文章对采自中沙环礁中北暗沙水深约16m的澄黄滨珊瑚岩心样品开展了生长率分析,揭示出中沙环礁滨珊瑚近165年来的生长历史及变化规律;并通过与西沙群岛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的对比,探讨了南海中部滨珊瑚生长的区域差异及其对海温升高的响应关系。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海区的平均海温分别为(27.4±0.37)℃和(27.09±0.36)℃,两个海区的海温均呈线性升高趋势,升温速率一致,约为0.43℃·ha^(-1)。过去100多年间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滨珊瑚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70±0.16)cm·a^(-1)和(1.19±0.16)cm·a^(-1),但中北暗沙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下降趋势,下降速率约为9.4%·ha^(-1);而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上升趋势,增长速率约为10.9%·ha^(-1)。过去100多年间两个礁区的滨珊瑚生长率均存在年代际波动,大致与海温的年代际波动对应。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在趋势上呈现非线性响应关系,存在滨珊瑚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7.25℃,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海域海温的增温趋势已经超出了滨珊瑚生长的适宜海温范围,限制了滨珊瑚的生长趋势,而永兴岛海域海温仍适宜滨珊瑚的生长。在年代际波动上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海温的年代际增温有利于滨珊瑚生长。在南海未来持续海水升温的情况下,中北暗沙珊瑚生长的下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并将严重威胁中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沙环礁 中北暗沙 滨珊瑚 生长率 海水升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TS基因研究徐闻滨珊瑚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文娟 刘楚吾 +1 位作者 刘丽 廖宝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6-60,共5页
分别研究了徐闻3种滨珊瑚的ITS1和ITS2基因的碱基组成和G+C含量,并和已上传至Genbank上的其他9种滨珊瑚的ITS序列进行比较,研究了徐闻3种滨珊瑚的系统发生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种滨珊瑚的ITS1的长度为205 bp~209 bp,G+C含量为37.6%... 分别研究了徐闻3种滨珊瑚的ITS1和ITS2基因的碱基组成和G+C含量,并和已上传至Genbank上的其他9种滨珊瑚的ITS序列进行比较,研究了徐闻3种滨珊瑚的系统发生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种滨珊瑚的ITS1的长度为205 bp~209 bp,G+C含量为37.6%~45.5%,ITS2的长度为192 bp~226 bp,G+C含量为45.1%~50.7%,利用MEGA4.1软件计算滨珊瑚属基于ITS1和ITS2基因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97和0.200。基于ITS1和ITS2的NJ系统进化树都显示出,灰黑滨珊瑚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原始的类群,普格滨珊瑚是进化类群,澄黄滨珊瑚是过渡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 ITS基因 系统发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