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吕航 赵月 +3 位作者 龚绪龙 万佳俊 郭慧 许书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3,共19页
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滨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缺,改良利用滨海盐碱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然而,现有针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综述研究多以物理、化学等基于学... 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滨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缺,改良利用滨海盐碱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然而,现有针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综述研究多以物理、化学等基于学科的分类方式划分改良技术,难以指导实际工程中改良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因此,文章旨在系统梳理现有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总结更易于实践的技术分类方式,以指导实际工程应用。文章通过系统收集和筛选我国滨海盐碱地改良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对比和总结不同改良技术的优劣性及适用范围,依据其调控改良目标进行技术分类,并选取不同条件下高效改良方案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滨海盐碱地主要成因为成土盐分高、土壤理化性质差、毛细返盐作用强;(2)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可根据调控改良目标划分为淋滤除盐技术、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技术、抑制返盐技术、生物改良技术四类;(3)淋滤除盐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技术在滨海地区应用最广泛,抑制返盐技术多用于高盐地区,生物改良技术应根据盐分水平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在轻度盐碱化土壤中,适宜种植耐盐作物从而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基于对改良技术的总结分析,文章提出了滨海盐碱地针对性改良技术体系构建、滨海盐碱土改良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与安全利用、加强多学科交叉的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法研究及滨海盐碱地改良的长效性管理等研究方向,以期为滨海盐碱地的高效治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土壤盐碱 脱盐技术 改良策略 水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
2
作者 洪立洲 邢锦城 +7 位作者 乔干群 刘冲 张振华 郁凯 董静 朱小梅 陈环宇 王同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明确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探索了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裸地+免耕(CK),裸地+常规耕作15 cm深(T1),裸地+粉垄耕作30 cm深(T2),种植苕... 为了明确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探索了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裸地+免耕(CK),裸地+常规耕作15 cm深(T1),裸地+粉垄耕作30 cm深(T2),种植苕子并离田+常规耕作15 cm深(T3),种植苕子并还田+常规耕作翻压15 cm深(T4),种植苕子并还田+粉垄耕作30 cm深(T5)。通过采集种植一季玉米后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样品基本理化性状,分析了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种植绿肥并翻压可显著促进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有机碳组成。与CK相比,T5处理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均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达到32.9%;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2.000 mm、0.251~2.0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重量百分数提高,而0.050~0.250 mm、<0.05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重量百分数降低。T5处理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由此可见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可以显著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有效提升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因此,该耕作方式在滨海盐碱地上推广应用,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从而达到改善滨海盐碱地土壤碳封存,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耕地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绿肥粉垄耕作耦合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草治理南太海岛滨海盐碱地研究
3
作者 林兴生 苏日柏 +7 位作者 黄智新 钟思钦 罗礼泉 林治亭 田乐乐 林占森 林冬梅 林占熺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1期27-31,共5页
在南太岛国斐济土壤含盐量为1.67%、pH值为7.8的滨海盐碱地,比较采用不同起垄高度,巨菌草和芦竹扦插、育苗移栽、丛移栽及菌草菌糟有机肥不同施用量等措施对菌草生长特性和盐碱地治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高30 cm、采用丛移栽方法... 在南太岛国斐济土壤含盐量为1.67%、pH值为7.8的滨海盐碱地,比较采用不同起垄高度,巨菌草和芦竹扦插、育苗移栽、丛移栽及菌草菌糟有机肥不同施用量等措施对菌草生长特性和盐碱地治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高30 cm、采用丛移栽方法、施肥量为22 500 kg·hm^(-2)时,巨菌草生长和治理盐碱地综合效果最显著且优于芦竹,治理12个月后,巨菌草的成活率为96.7%,产量为172.50 t·hm^(-2),沟内土壤含盐量为0.63%,植株土壤含盐量为0.20%,根系土壤含盐量为0.32%,植株含盐量为0.20%,土壤pH值为7.1,但芦竹的耐盐能力强于巨菌草。菌草治理滨海盐碱地为南太地区盐碱地改良、增加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滨海盐碱地 治理 南太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宏伟 吴小宾 +4 位作者 王奥宇 郑福丽 陈晓影 谭德水 刘兆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为探明在盐碱地上实现轻简化施肥的可行性,明确其对滨海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在山东东营盐碱地进行了不同类型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肥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OPT)、控释氮肥A(CR... 为探明在盐碱地上实现轻简化施肥的可行性,明确其对滨海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在山东东营盐碱地进行了不同类型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肥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OPT)、控释氮肥A(CRFA,水基树脂包膜尿素)、控释氮肥B(CRFB,聚氨酯包膜尿素)和控释氮肥C(CRFC,腐植酸型尿素),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处理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OPT、CRFA、CRFB和CRFC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9%、17.6%、29.6%和17.2%;小麦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提高18.6%、121.9%、175.4%和144.6%;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74.4%、95.1%、172.0%和115.6%;土壤可溶性盐离子总量分别显著降低4.9%、7.2%、9.5%和9.1%。与FP处理相比,CRFA、CRFB和CRFC处理的>2 mm和0.5~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提高166.2%、133.8%、90.0%和40.3%、34.3%、62.7%;<0.053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比例显著降低78.4%、73.8%、52.5%。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可改善轻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本试验条件下以CRFB一次性施用对滨海盐碱土壤改良和小麦产量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小麦 控释氮肥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滨海盐碱地雨养旱作紫花苜蓿蒸散特性及其影响因子
5
作者 张立锋 谢楠 +11 位作者 崔素倩 孙国通 冯伟 石嘉琦 潘璇 智健飞 秦文利 李建明 张洪发 李亚楠 刘振宇 刘忠宽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5-585,共11页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较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近7万hm^(2)。为研究该地区紫花苜蓿的蒸散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并为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较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近7万hm^(2)。为研究该地区紫花苜蓿的蒸散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并为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对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内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蒸散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2021至2023年间,紫花苜蓿年蒸散量分别为609.9,644.3和678.5 mm,在第二茬和第三茬生长期日均蒸散量最高,而第三茬总蒸散量最大,蒸腾量分别占蒸散量的79.8%,80.6%与80.6%。蒸散与土壤蒸发的变化主要受净辐射、空气温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蒸腾则对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反应敏感。研究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满足苜蓿生长需求,但在前两茬生长期仍存在水分缺口,因此需加强这一时期的水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雨养旱作 紫花苜蓿 蒸发 蒸腾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
6
作者 韦还和 孟天瑶 +6 位作者 陈英龙 左文刚 姚荣江 高平磊 许轲 张洪程 戴其根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0,共8页
我国正积极推进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水稻生产。鉴于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高产栽培技术不够明晰,存在产量不高且不稳定等实际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了本团队在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滨海盐碱地水... 我国正积极推进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水稻生产。鉴于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高产栽培技术不够明晰,存在产量不高且不稳定等实际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了本团队在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需确保群体穗数充足且穗型较大,以此协同实现足够的群体库容量,并保持较高的库容充实度;(2)要稳定水稻前期生长量,合理增加中期光合生长量,显著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3)凭借良好的株型和群体支撑力,保障群体库容能够充分结实。围绕上述规律,我们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涵盖土壤脱盐关键技术、土壤培肥关键技术、耐盐水稻品种筛选与鉴定、适宜的密肥组合与微咸水灌溉技术,以及外源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并形成了“耕、晒、泡、旋、排”多次循环与增施有机肥相结合的快速高效脱盐培肥技术,以及以应用耐盐优质品种和“早播、勤灌、壮秧、密植、足肥”为特征的机插综合栽培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滨海盐碱地机插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滨海盐碱地取得了显著的改良土壤与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水稻 产量形成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特用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
7
作者 吕金垲 张振博 +6 位作者 盖子涵 李硕 周宝印 李铭皓 司锦程 刘振 宁堂原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筛选适宜山东省滨海盐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特用玉米品种,为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特用玉米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对10个特用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郑黄糯2... 为筛选适宜山东省滨海盐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特用玉米品种,为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特用玉米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对10个特用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郑黄糯2号和鲁黑甜糯201产量较高,分别为10011.51、8763.09 kg/hm^(2),且郑黄糯2号的千粒质量(313.90 g)和单位穗数(6.6万穗/hm^(2))表现最优。品质方面,SN7N05与鲁黑甜糯201的粗蛋白含量较高(13.10%、12.86%),山农201的粗淀粉含量最高(72.63%),鲁甜糯191的粗脂肪含量最高(6.78%);各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092%~3.426%,直链淀粉占比为0.861%~1.913%,赖氨酸含量无显著差异(0.24%~0.2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与粗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赖氨酸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品种分为3类,郑黄糯2号与山农201综合评分最高(88、86分),其产量与品质均衡,鲁黑甜糯201、鲁甜糯191次之(85分)。综上,郑黄糯2号、山农201、鲁甜糯191及鲁黑甜糯201综合性状优良,适应盐碱地环境,建议将其作为山东省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的优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用玉米 滨海盐碱地 产量 品质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和移栽密度对滨海盐碱地水稻耐盐性、根系和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干莹莹 裘高扬 +4 位作者 郭彬 傅庆林 张君波 刘俊丽 陈晓冬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08-1314,共7页
在杭州湾滨海盐碱地,以粤优938、中优208和协优205等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探讨不同品种与移栽密度对水稻的耐盐性、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6 g·L^(-1)NaCl溶液处理后,粤优938、中优208和协优205等3个水稻品种根的耐盐性... 在杭州湾滨海盐碱地,以粤优938、中优208和协优205等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探讨不同品种与移栽密度对水稻的耐盐性、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6 g·L^(-1)NaCl溶液处理后,粤优938、中优208和协优205等3个水稻品种根的耐盐性指数大于70%,芽的耐盐性指数大于80%;经10 g·L^(-1)NaCl溶液处理后只有协优205根的耐盐性指数大于60%,同时芽的耐盐性指数大于70%,由此认定协优205为耐盐品种。在水稻基本苗数为15万、30万、45万、60万株·hm^(-2)的4个移栽密度下,45万株·hm^(-2)基本苗数下的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和稻谷产量均为最高。因此,协优205是杭州湾滨海盐碱地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其适宜栽插的基本苗数为45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移栽密度 耐盐性 根系 滨海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耿林林 李洪秀 +1 位作者 李传浩 刘秀萍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15-118,共4页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但盐碱度高、土壤质地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开发利用。为此,从滨海盐碱地的成因、盐碱地改良制约因素以及改良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综述了当前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治理滨海盐...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但盐碱度高、土壤质地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开发利用。为此,从滨海盐碱地的成因、盐碱地改良制约因素以及改良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综述了当前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治理滨海盐碱地需要综合应用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等多种改良技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未来,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创新手段,有望更有效地提升盐碱地土壤地力水平,实现滨海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 成因 盐碱地改良 制约因素 改良措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环保型复合盐碱土壤调理剂助力滨海盐碱地地力提升
10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养分资源利用团队主要致力于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盐碱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创制的环保型复合盐碱土壤调理剂以水稻秸秆、牛粪、菇渣为主料,兼具离子置换、质地调节、培肥促生功能,同时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养分资源利用团队主要致力于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盐碱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创制的环保型复合盐碱土壤调理剂以水稻秸秆、牛粪、菇渣为主料,兼具离子置换、质地调节、培肥促生功能,同时构建了配套的滨海盐碱地增碳降盐快速改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地调节 秸秆 滨海盐碱地 菇渣 牛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江苏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3
11
作者 华建峰 汤诗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233-235,共3页
江苏盐碱地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利用其营建人工林,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综合分析了推动江苏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的现实背景,以及实现两者协... 江苏盐碱地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利用其营建人工林,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综合分析了推动江苏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的现实背景,以及实现两者协同增效面临的问题,并从厘清滨海盐碱地植物资源底数、选育耐盐碱高固碳树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和构建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专题数据库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江苏滨海地区生态修复及林业碳汇功能的最大化发挥提供技术支撑,加速“美丽江苏”建设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生态修复 碳中和 林业碳汇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滨海盐碱地区麦—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志会 杨梦颖 +6 位作者 马宏亮 李彤 杜卫军 苑国民 陆晴 宋茂兴 甄志华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12期29-30,共2页
唐山市坐落于渤海湾北岸,拥有可利用中轻度滨海盐碱耕地76.03万亩,因此,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对滨海地区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为此,笔者在不断寻求盐碱地改造与利用新途径的同时,积极探索滨海盐碱地适宜作... 唐山市坐落于渤海湾北岸,拥有可利用中轻度滨海盐碱耕地76.03万亩,因此,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对滨海地区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为此,笔者在不断寻求盐碱地改造与利用新途径的同时,积极探索滨海盐碱地适宜作物新品种与新种植模式,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和实践经验集成了“唐山市滨海盐碱地区麦—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用于指导当地小麦、水稻农户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新品种 种植习惯 滨海盐碱地 高效栽培技术 种植模式 开发利用潜力 麦—稻轮作 综合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滨海盐碱地区冬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志会 陆晴 +2 位作者 宋茂兴 马宏亮 甄志华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5期33-34,共2页
近些年,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盐碱旱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盐渍化已逐渐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我国农业盐碱地分布广泛,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极大程度影响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及滨... 近些年,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盐碱旱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盐渍化已逐渐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我国农业盐碱地分布广泛,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极大程度影响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及滨海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并已逐渐成为阻碍农作物产量提高、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北省盐碱地面积有1 000万亩左右,其中唐山市盐碱地面积约76万亩,并以滨海盐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乐亭县、曹妃甸区、滦南县、丰南区、汉沽管理区、玉田县等滨海县区,唐山市滨海盐碱地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面积 滨海盐碱地 土壤盐渍化 农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 丰南区 沿海地区 滨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投入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贵芹 王洪章 +7 位作者 郭新送 朱福军 高涵 张吉旺 赵斌 任佰朝 刘鹏 任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23-2334,共12页
探究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为滨海盐碱地夏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1-2022年夏玉米生长季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滨海盐碱型农田进行。有机物料类型及用量分别为腐植酸(3000 kg hm^(... 探究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为滨海盐碱地夏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1-2022年夏玉米生长季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滨海盐碱型农田进行。有机物料类型及用量分别为腐植酸(3000 kg hm^(–2), HA)、生物炭(15,000 kg hm^(–2), BC)、生物有机肥(15,000 kg hm^(–2), BO),以不添加有机物料为对照(CK),探究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pH值、电导率及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生物炭和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盐碱土理化性质。3种有机物料连续处理能有效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可显著降低0~10cm土层pH,分别平均降低0.17、0.08和0.20。连续施用2年后,腐植酸显著降低0~40cm土层电导率,平均降低32.74%;3种有机物料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中总有机碳的含量,其中生物炭处理能显著增加57.99%。腐植酸和生物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连续使用2年后腐植酸处理产量显著增加了11.01%,表现较好。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腐植酸施用后能改善土壤物理结构、降低0~10 cm土层pH、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促进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产量,且连续施用2年后较CK增加纯收益。故而腐植酸可作为改良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的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但仍需进行定位试验以验证其长期经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有机物料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笑晨 张贵芹 +9 位作者 王亚辉 任昊 王洪章 刘国利 林佃旭 王子强 张吉旺 赵斌 任佰朝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76-1786,共11页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碱地夏玉米田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玉米根系形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为滨海盐碱地区夏玉米田适宜土壤调理剂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2—2023年夏玉米季在山东省...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碱地夏玉米田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玉米根系形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为滨海盐碱地区夏玉米田适宜土壤调理剂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2—2023年夏玉米季在山东省滨州市滨海盐碱型农田进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土壤调理剂为对照(CK),设置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分别为硅钙钾镁型调理剂(T1)、硅钙钾镁沸石型调理剂(T2)和硅钙钾镁聚丙烯酰胺(PAM)型调理剂(T3)。研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0~4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玉米根系形态、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CK相比,玉米拔节期(V6)T1、T3处理20~30 cm土层土壤总盐含量和Na+含量分别降低6.88%和23.00%、28.82%和17.44%,土壤HCO3–含量分别升高10.97%、5.66%;吐丝期(R1)T2处理10~40 cm土层土壤总盐含量、Na+含量分别平均降低9.07%、14.11%,土壤HCO3–含量平均升高21.35%。土壤总盐含量降低有利于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与CK相比,吐丝期T1、T2和T3处理0~40 cm土层玉米单株平均根系长度分别提高17.56%、74.83%和33.53%;T2和T3处理单株平均根系表面积分别提高33.35%和27.44%,单株平均根系干重分别提高14.58%和11.93%。与CK相比,T1、T2和T3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积累量,最终提高了夏玉米产量。2022年T1、T2和T3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81%、8.22%和4.72%;2023年分别提高8.08%、18.88%和15.95%。综合分析可知,本试验条件下硅钙钾镁沸石型调理剂可有效降低玉米吐丝期土壤盐分含量,减轻盐分胁迫,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是滨海盐碱地降低盐碱胁迫促进夏玉米生长的最佳土壤调理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土壤调理剂 土壤盐分含量 根系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硅制剂对滨海盐碱地夏玉米叶片光合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照华 任昊 +7 位作者 王洪章 王子强 姚海燕 辛爱美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83-2395,共13页
硅是作物生长的有益元素,有助于缓解作物遭受的盐胁迫。本试验以大田试验种植的登海605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小喇叭口期(V9)、大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进行喷施硅制剂(8 g L^(–1) Si O_(2))处理,并以同期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旨在探讨... 硅是作物生长的有益元素,有助于缓解作物遭受的盐胁迫。本试验以大田试验种植的登海605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小喇叭口期(V9)、大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进行喷施硅制剂(8 g L^(–1) Si O_(2))处理,并以同期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旨在探讨不同时期叶面喷施硅制剂对滨海盐碱地夏玉米叶片光合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滨海盐碱地夏玉米抗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时期喷施叶面硅制剂,均能够显著增加盐碱地夏玉米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缓解光合器官的损伤和光合色素的降解;V9、V12、VT期叶面喷施硅制剂处理R6期,叶面积指数2年平均分别提高6.28%、7.16%、6.66%,2023年R3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6.62%、7.52%、7.47%。喷施硅制剂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以及胞间CO_(2)浓度(C_(i));V9、V12、VT期叶面喷施硅制剂处理R3期P_n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1.64%、11.73%、16.39%。光合速率提升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R6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8.46%、8.88%、9.67%,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最终籽粒产量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提升了7.24%、10.47%、12.94%和6.23%、7.99%、11.25%;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滨海轻中度盐碱地夏玉米生产过程中以VT期喷施叶面硅制剂的增产效果最佳,主要是缓解了氧化胁迫、提升了光合性能、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滨海盐碱地 光合性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立艳 潘洁 +5 位作者 赵杰 李梦琦 张慧 王春水 董昱辰 肖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31-35,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硫酸钙、硫酸铝、硫酸铁、硫酸亚铁、硫磺对土壤全盐、pH及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的种类不同,下渗水离子含量差异较大;第一次淋洗,硫酸钙、硫酸铝、硫酸铁处理... 为了探讨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硫酸钙、硫酸铝、硫酸铁、硫酸亚铁、硫磺对土壤全盐、pH及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的种类不同,下渗水离子含量差异较大;第一次淋洗,硫酸钙、硫酸铝、硫酸铁处理下渗水中Na^(+)和Cl-含量分别比CK高54.78%和58.25%、35.44%和39.22%、32.65%和34.82%,表明添加这3种改良剂对土壤的降盐效果较好,其中硫酸钙处理效果最好;第二次淋洗,硫酸铁、硫酸钙和硫酸铝处理的Na^(+)含量比CK高75.14%~347.76%。综合2次淋洗效果,表明硫酸钙处理对土壤中的Na^(+)淋洗效果更明显。与CK相比,各改良剂土壤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H降低2.23%~3.84%;不同改良剂对土壤离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添加改良剂各处理土壤中的Ca^(2+)和Mg^(2+)含量均高于CK。综合考虑到不同改良剂对土壤pH、Na^(+)和Cl-含量的影响,建议用硫酸铁和硫酸钙组合对滨海盐碱地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滨海盐碱地 改良剂 可溶性盐分 盐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蚓粪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18
作者 卢云 秦天扬 +7 位作者 陈玮峰 蔡健 许益伟 李云龙 左文刚 陈硕桐 单玉华 柏彦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825,共9页
为探讨施用蚯蚓粪后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的变化,选择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方凌垦区的滨海盐碱地,于2019年10月将蚯蚓粪以0、25、50、100、200 t/hm^(2)施用量一次性施于田间,2022年10月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 为探讨施用蚯蚓粪后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的变化,选择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方凌垦区的滨海盐碱地,于2019年10月将蚯蚓粪以0、25、50、100、200 t/hm^(2)施用量一次性施于田间,2022年10月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钙结合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态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计算碳库管理指数,并采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与不施用蚯蚓粪相比,施用超过50 t/hm^(2)的蚯蚓粪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35%~97%,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7%~104%,钙结合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9%~26%,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了6%~94%,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分别增加了14%~124%和37%~8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6%~92%;土壤中脂肪族碳与芳香族碳的比值减小,烷基碳/O-烷基碳以及疏水碳/亲水碳的比值增大,表明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稳定性有所提升。综上,施用蚯蚓粪对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且在50和100 t/hm^(2)施用量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滨海盐碱地 土壤有机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固体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粪施用对滨海盐碱地土壤质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李云龙 许益伟 +5 位作者 郁洁 仇美华 王绪奎 左文刚 单玉华 柏彦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53-2061,共9页
为探究外源有机物料施用对滨海盐碱地土壤质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蚯蚓粪作为外源有机物料,本研究设置对照(CK)、蚯蚓粪低施用量(V50)、蚯蚓粪中施用量(V100)和蚯蚓粪高施用量(V200)共4个处理,探讨施用蚯蚓粪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究外源有机物料施用对滨海盐碱地土壤质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蚯蚓粪作为外源有机物料,本研究设置对照(CK)、蚯蚓粪低施用量(V50)、蚯蚓粪中施用量(V100)和蚯蚓粪高施用量(V200)共4个处理,探讨施用蚯蚓粪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蚯蚓粪的滨海盐碱地玉米株高、生物量及产量显著提升;蚯蚓粪改良后滨海盐碱地土壤pH、盐分含量显著降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施用蚯蚓粪后土壤二乙酸荧光素水解酶、蔗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香农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显著提升,对氨基酸、酚酸、碳水化合物类能源的代谢能力显著增强。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蚯蚓粪重塑了滨海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脱硫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被孢霉属等功能微生物类群的优势地位明显提升;普鲁克分析结果显示,蚯蚓粪施用后滨海盐碱地玉米生长及产量的提升与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的改善显著相关。综上,蚯蚓粪可以通过消减土壤盐害、碱害,增加土壤有机碳固持、提升养分供应,重塑微生物群落并提升其功能多样性,从而改善滨海盐碱地土壤质量,促进玉米增产。其中,高施用量处理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及玉米产量的提升效果最佳,但单位有机物增产量有所降低。本研究结果对保障滨海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蚯蚓粪 土壤质量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灌溉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及养分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牛旭昌 董晓亮 +2 位作者 李际峰 周维芝 陈为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61,共8页
通过模拟盐碱农田灌溉洗盐过程,研究不同灌溉水量对土壤盐碱的改良效果和氮磷养分迁移规律的影响。试验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设置200 mm(S1)、300 mm(S2)、400 mm(S3)3种不同灌水量,模拟了盐碱农田种植过程中的一次性大定额灌溉洗盐... 通过模拟盐碱农田灌溉洗盐过程,研究不同灌溉水量对土壤盐碱的改良效果和氮磷养分迁移规律的影响。试验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设置200 mm(S1)、300 mm(S2)、400 mm(S3)3种不同灌水量,模拟了盐碱农田种植过程中的一次性大定额灌溉洗盐,并分析不同灌水量情况下土壤盐分和养分的迁移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灌水量处理进行灌水淋溶后,土壤中的盐分、全氮、有效磷、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均明显降低,且在灌溉后这种降低的分布规律相似。3种灌水处理中,盐分和氮磷养分的溶脱率整体表现为S3>S2>S1。底层土壤中的S1和S2处理都会导致氮磷养分截留积累,而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氮磷养分截留积累的土层深度也会逐渐加深,但在高灌水量的S3处理中,整个土层中均发生了氮磷养分淋溶现象。在3种灌水量处理中的土壤淋溶液中,其氮磷浓度在整个淋溶周期中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在整个淋溶过程中,S3处理的淋溶液中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S2、S1灌水处理(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盐分的迁移量与氮磷养分的迁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氮磷养分之间的迁移量也均呈现出显著性关系(p<0.05)。灌溉对土壤表层的盐分和养分的影响最大,在3种灌水量处理中,300 mm灌水量可以有效降低土壤表层盐分,且减少氮磷流失的风险,为试验中盐碱农田灌溉较为适宜的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灌溉水量 洗盐 土壤盐分 土壤养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