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流域系统水文水环境耦合模型的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弓耀奇 岳甫均 +3 位作者 刘鑫 郭田丽 王浩阳 李思亮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5,共13页
在气候变化和强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耦合影响下,活性氮输入过量,加剧了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向水生生态系统的流失,影响了流域水环境质量。识别流域内氮素来源及其转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已成为防控流失及改善环境质量的首要任务。由于氮... 在气候变化和强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耦合影响下,活性氮输入过量,加剧了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向水生生态系统的流失,影响了流域水环境质量。识别流域内氮素来源及其转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已成为防控流失及改善环境质量的首要任务。由于氮的来源多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复杂,且受到诸多因素的耦合影响,限制了对流域系统氮循环的科学认知。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模型模拟因具有灵活性高、系统性强、可多场景模拟分析等诸多优点,已成为揭示流域系统氮迁移转化及动态变化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流域水文模型及流域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氮素迁移模型的特征,对比了模型的原理、特点与研究范例。结果表明,在影响氮循环的诸多因素中,无序的强人为干扰、极端气候变化已成为扰动流域氮循环的重要因素。水文过程驱动下的水-氮耦合多过程、多机制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此构建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如CNMM-DNDC、PIHM等),已成为获取流域系统氮素时空分布规律及其预测分析的重要手段。此外,大数据与过程机理模型相结合已成为揭示氮循环过程中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诸多模型对空间格局、人为影响强度的适用性,梳理出针对受强人类干扰的滨海平原河网区氮循环适用模型,以加深对海陆交错带滨海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相互作用下的氮循环科学认知,更全面、科学地评估滨海平原河网系统水环境质量与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流域 模型 滨海流域 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滨海小流域地下水中PPCPs的分布、来源及影响因素——以珠海市唐家湾镇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梁贝竹 陈建耀 +5 位作者 杨再智 张鹏程 任坤 梁作兵 杨晨晨 吴洁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9-260,共12页
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对人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威胁的两类化学消费品。珠江三角洲流域PPCPs的检出水平总体较高,沿海地区地下水中的PPCPs污染有待进一步... 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对人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威胁的两类化学消费品。珠江三角洲流域PPCPs的检出水平总体较高,沿海地区地下水中的PPCPs污染有待进一步探究。于2021年9月在珠海市唐家湾镇采集了16个地下水样本,使用LC-MS/MS分析技术对21种PPCPs进行检测,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相关性分析对研究区地下水中PPCPs浓度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解析,并结合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统计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旨在为滨海地区地下水的PPCPs特征分析提供案例依据。研究发现,1)研究区地下水呈弱酸至弱碱性,水化学类型多属于HCO_(3)-Ca型,沿地下水流方向受人为污染的影响越来越显著。2)研究区地下水中检测到6种PPCPs,平均质量浓度和检出率分别为:磺胺甲恶唑(5.51 ng·L^(-1),81%)、磺胺甲基嘧啶(1.18 ng·L^(-1),100%)、磺胺二甲基嘧啶(0.168 ng·L^(-1),25%)、卡马西平(35.7 ng·L^(-1),94%)、咖啡因(110 ng·L^(-1),100%)、西马特罗(0.100 ng·L^(-1),6%);磺胺类化合物和卡马西平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整体污染情况加重,存在一定累积效应,而咖啡因无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将卡马西平视作研究区内PPCPs总体污染的潜在标志物。3)研究区地下水PPCPs属于农业和城镇活动的混合来源;磺胺二甲基嘧啶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代谢菌群的繁殖和吸附过程有关;磺胺甲基嘧啶和咖啡因均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化粪池污水输入有关。综上所述,研究区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程度较高,农业和城镇活动将大量PPCPs引入到地下水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PPCPS 来源 空间分布 滨海流域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滨海小流域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谢丽纯 陈建耀 +4 位作者 付丛生 黄小兰 蒋华波 董林垚 陈志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9-1267,共9页
以华南滨海小流域——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在对该流域地下水和雨水分别进行采样、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氯量平衡法(CMB)与地下水动态法计算了该流域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给水度。研究发现,试验基地地下水... 以华南滨海小流域——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在对该流域地下水和雨水分别进行采样、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氯量平衡法(CMB)与地下水动态法计算了该流域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给水度。研究发现,试验基地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地下水埋深在雨季(4—9月)、旱季(10—3月)的变动范围大致为0~1.5 m与0~0.5 m。根据CMB计算结果,补给区、中间区雨季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分别为旱季的1.3~1.6倍和1.3~2.0倍,且补给区大于中间区(M5井除外)。利用地下水动态法计算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所得雨季、旱季的均值(7.6%和4.6%)与CMB计算结果(7.7%和5.3%)较为接近。给水度、雨强与入渗补给系数均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将地下水埋深分别与降雨入渗补给量及潜水蒸发量进行多项式拟合对比,发现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最大入渗补给埋深约为2.3 m,当埋深为3.1 m时,地下水可获得最大净补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流域 氯量平衡 地下水动态法 入渗系数 给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滨海小流域水生态文明评价 被引量:25
4
作者 季晓翠 王建群 傅杰民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4-79,共6页
针对滨海小流域完整的水系特征及其洪旱灾害频繁、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突出的特点,构建了函括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6个方面、29个单项指标的滨海小流域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滨... 针对滨海小流域完整的水系特征及其洪旱灾害频繁、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突出的特点,构建了函括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6个方面、29个单项指标的滨海小流域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滨海小流域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翔鹤潭江流域进行水生态文明现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甄别滨海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滨海流域 综合评价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