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曹敬贺 孙金龙 +1 位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8-508,共11页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海陆地震联测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滨海断裂带及其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詹文欢 孙宗勋 +2 位作者 唐诚 朱俊江 孙龙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24,共6页
华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经历多期次活动的强活动断裂带,它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也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形成和演化。台湾海峡的滨海断裂带是华南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是影响沿海海岸工程建设最大的一条强活动断裂带。简要分析... 华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经历多期次活动的强活动断裂带,它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也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形成和演化。台湾海峡的滨海断裂带是华南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是影响沿海海岸工程建设最大的一条强活动断裂带。简要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在地球物理剖面上的反映,以及它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根据台湾海峡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应力分布特点,初步划分出该断裂带在未来100a内的6个潜在震源区,它们分别是A区(7-7.5级)、B区(5.25-6.5级)、C区(6.75-7级)、D区(5.5-6.5级)、E区(6.5-6.75级)和F区(5.5-6.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滨海断裂带 活动性 台湾海峡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重磁资料解释 被引量:6
3
作者 任镇寰 孙崇赤 +5 位作者 黄剑涛 廖桂金 刘天佑 乔计花 魏伟 刘大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66,共6页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它与NW和NE向断裂互有切割,不过,NW向断裂切割滨海断裂带和NE向断裂带的频度更高,图像更清晰。在10 km以深,NE、NW向断裂基本上消失,阻截在滨海断裂带内,某些资料认为,NE向莲花山断裂带往西南入海(本区)转为NEE走向,从重磁资料分析,这些NEE走向断裂其实是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莲花山断裂带进入本区后,仍以NE45°左右方向,经深圳、香港,至万山群岛被滨海断裂带截断,图像清楚,不存在NE向转NEE向现象。滨海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在珠江口段,强势不改,它与NW、NE向断裂交汇并相互切割,具备5级以上地震构造条件,尤其是与形成时代新、活动性较强的NW向断裂交切部位(如镇海湾、广海湾、崖门、澳门、担杆列岛地区)。但是,NW向断裂在本区较浅,不如粤闽、粤桂交界地区深(≥30 km),所以本研究区(段)地震强度应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重磁资料 珠江口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钻探选址:滨海断裂带大型海洋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晓东 张锦昌 +1 位作者 邱强 林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3-2865,共13页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今天,如果滨海断裂带再次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必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和针对古地震的钻孔沉积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滨海断裂带大地震的准确次数、空间分布和复发周期,以及中段大地震空区的主要原因(断层蠕滑或大地震周期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该断裂带的大地震破裂分段和灾害风险。本研究总结了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重点描述了3次历史大地震及引发的灾害影响,和国际上针对海底大地震的钻探研究经验。根据这些信息,本文建议在断裂带的西段、中断和东段进行大洋钻探,获取穿过断层带的关键沉积和岩石样品,利用沉积古地震方法重建滨海断裂带东段和西段的大地震历史和复发周期,研究断层带的岩石物理性质,揭示滨海断裂中段大地震空区的成因,解析断层分段式破裂的原因,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大洋钻探 断裂结构 钻孔沉积 地震 海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滨海断裂带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嘉 蔡锋 +1 位作者 许江 张异彪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本文根据2006年在福建近海开展的多道地震的勘探成果,结合该区历史沉积资料,探讨闽东滨海海底断裂构造的分布特征,推断其新近活动时期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期,并以遥感卫片为辅助手段,分析沿岸线性构造与滨海断裂之间的关系.航天遥感... 本文根据2006年在福建近海开展的多道地震的勘探成果,结合该区历史沉积资料,探讨闽东滨海海底断裂构造的分布特征,推断其新近活动时期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期,并以遥感卫片为辅助手段,分析沿岸线性构造与滨海断裂之间的关系.航天遥感技术和卫片的采用,扩大了观察地质构造的视域和深度,弥补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局限性,而物探、钻孔等工程和探测技术在本文中则为了解海底断层结构、规模提供了重要佐证,判断该断裂已达大断裂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闽东 多道地震 沿岸线性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滨海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峰 环文林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8,共10页
我国东南沿海滨海断裂带是1条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位于珠江口盆地北缘的粤东滨海断裂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确定该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位置与最新活动特征对科学评价华南沿海地区地震危险性、地震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 我国东南沿海滨海断裂带是1条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位于珠江口盆地北缘的粤东滨海断裂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确定该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位置与最新活动特征对科学评价华南沿海地区地震危险性、地震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南海东北部海域地质地貌、地震反射剖面、深部探测、地震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粤东滨海断裂带几何结构与分段活动性,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粤东沿海重大工程选址和地震区划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 滨海断裂带 活动特征 断裂几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探测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志刚 张培震 +8 位作者 惠格格 胡立天 李冠华 张逸鹏 梁浩 李琳琳 王伟涛 闫永刚 代向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2,共8页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不仅是华南次级板块和南海次级板块的分界断裂,同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域的主要控震和孕震构造,也是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控盆断裂,因此,厘清其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演化和最新活动性,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不仅是华南次级板块和南海次级板块的分界断裂,同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域的主要控震和孕震构造,也是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控盆断裂,因此,厘清其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演化和最新活动性,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和含油气盆地演化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及研究的重要性,不同学者对其开展过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对该断裂带的认识。本文总结了滨海断裂带深部结构探测、构造属性、活动性和孕震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基本认识,阐明了该断裂带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活动特征存在分段性,指出了该断裂带与NW向断裂带和上地壳低速层三者结合位置为区域强震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学环境。加强不同位置的深-浅结构和海底变形综合探测研究,结合周边区域已知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数据,解决滨海断裂带的深-浅构造耦合及其与NW向断裂带之间关系问题,探讨其最新活动性与地震-海啸灾害的关系,可能是滨海断裂带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滨海断裂带 地球物理探测 最新活动性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邓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80,共9页
为深入研究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收集、整理了台湾海峡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1)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3个关键海岛上的地质和线性构造直接反映了滨海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分段... 为深入研究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收集、整理了台湾海峡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1)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3个关键海岛上的地质和线性构造直接反映了滨海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分段分布及区域变化等特征;(2)台湾海峡西部存在3条主要断裂带,其中F1为滨海断裂带,属于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西界控凹断裂,F2断裂带为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东界控凹断裂,F3断裂带为台西盆地西界控盆断裂,3条断裂带及其内部发育的正断层组合整体组成了海峡西部断裂系,控制了台湾海峡西部区域隆、坳格局的形成;(3)滨海断裂带和海峡西部断裂系被4条NW向区域断裂带自北向南切割为5段,即平潭外海段、泉州外海段、厦门外海段、东山外海段和南澳外海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地质构造 海峡西部断裂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断裂带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未来科学钻探建议 被引量:6
9
作者 朱荣伟 杜文波 +4 位作者 熊量莉 汪俊 张伙带 姚永坚 蔡观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66-2876,共11页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大致沿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分布,并被一条近EW向断裂错开分成东西两段;该断裂带在新生代初期活动强度较大,约至中新世晚期停止活动,且断裂西段的活动强度明显要大于东段;此外,该断裂带西段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伴随发育有花状构造,这可能与该时期其西侧的红河断裂正经历快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结合南海北部区域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推测琼东南断裂带属于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而位于海南岛北侧的琼州海峡断裂是莲花山断裂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基于目前滨海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建议未来开展科学钻探试验时,选择阳江外海域滨海断裂带和琼东南断裂带为钻探靶区,并以钻取断裂两盘和断裂破碎带的岩芯为目的,可为进一步明确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方向,以及今后更加全面地开展滨海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断裂带 南海西北部 构造特征 滨海断裂带 科学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海陆地震联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敬贺 夏少红 +2 位作者 孙金龙 朱俊江 徐辉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8,共8页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对该测线采集数据的初步分析可知,此次实验数据质量较高且完善性好,多道地震探测获得了清晰的浅部结构,固定地震台、流动地震台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震相信息丰富,固定台接收气枪信号的最远接收距离约为360km,为研究该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珠江口外 潜在强震区 地壳结构 滨海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南部深地震探测剖面Pg波走时层析成像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培 张艺峰 +2 位作者 刘善虎 李普春 王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采用走时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利用2014年在台湾海峡西南部区域得到的3条海域测线的Pg波资料,获得了沿探测剖面沉积层上地壳基底的速度结构、基底形态和埋深。3条剖面基底深度为1.5~4.2km。基底埋深虽有一定变化,但仅在局部地区... 采用走时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利用2014年在台湾海峡西南部区域得到的3条海域测线的Pg波资料,获得了沿探测剖面沉积层上地壳基底的速度结构、基底形态和埋深。3条剖面基底深度为1.5~4.2km。基底埋深虽有一定变化,但仅在局部地区起伏较明显,显示了断裂或凹陷在上部地壳内的结构特征。通过和台湾海峡地质构造区划进行对比,反演得到的基底结构特征与地震剖面穿过区域的地质构造比较吻合,本次走时层析成像结果也为后续深部结构的反演提供了可靠的浅层速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走时层析成像 有限差分 滨海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迎春 李锋 +2 位作者 王俊菲 许田 王金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3-551,I0001,共10页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法计算了此次黄海地震序列中ML4.6和ML4.1地震的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参数,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8日黄海ML4.6和12日黄海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20 km和21 km,位于发震区域的脆韧转换带内;黄海ML4.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3°,74°和6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6°,33°和149°;黄海ML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7°和32°,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7°,59°和165°。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并不一致,表明此次黄海地震序列的发生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主断裂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黄海地震序列震中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由上述反演所获的两次黄海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结果推测,黄海ML4.6和ML4.1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为NW向,黄海ML4.6地震序列可能是发生在区域壳内脆韧转换带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黄海ML4.6地震 震源机制 苏北—滨海断裂带 脆韧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8年南澳地震海啸影响模拟及其警示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琳琳 李发渟 +3 位作者 邱强 李志刚 张冬丽 惠格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8,共12页
1918年2月13日发生华南沿海南澳岛附近的M;7.5级地震是南海北部少数几个伴有海啸发生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地震发生后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出现的一些海啸现象。本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前人震后调查和对该地震发生区域最新的... 1918年2月13日发生华南沿海南澳岛附近的M;7.5级地震是南海北部少数几个伴有海啸发生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地震发生后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出现的一些海啸现象。本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前人震后调查和对该地震发生区域最新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约束1918年地震参数(震中、破裂范围、断层几何等),通过对几组地震参数详细的海啸模拟,研究该地震事件引发的海啸影响及其特征。模拟结果表明,该地震事件引发的海啸向西可波及至珠江口海域的澳门、珠海,东到福建泉州,影响了直线距离接近800 km的华南沿海,距离震源最近的南澳岛南部和东部受海啸影响最大,青澳湾波高可达3~4 m,其次是福建省东山县(2~3 m)和广东省汕头一带(约1 m)。海啸正波在半小时后即可传播到南澳岛和汕头沿海,到达泉州和香港、澳门沿海的时间分别为3 h和4~5 h。通过对海啸波传播过程、波高分布和典型站点海啸波时序的波谱分析,我们指出滨海断裂带地震触发的海啸具有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危险性特征:1)海啸波在华南沿海陆架区域的超长周期振荡,南海北部宽阔的陆架和滨海断裂带与海岸线近乎平行的走向极其有效地将海啸波"捕获"在陆架区域,可产生长达48 h以上的超长时间振荡;2)由海水急剧涨落及超长时间振荡引发的海啸强流会对港口、码头、海产养殖等基础设施密集的华南沿海区域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我们对1918年地震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也表明海啸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受控于地震类型和断层几何,目前我们对滨海断裂带精细几何结构和活动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亟需开展滨海断裂带海底精细几何结构的探测和活动习性研究,为评价南海北部潜在强震和海啸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 海啸 陆架振荡 滨海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14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李亚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8,共8页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了该区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以及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而印藏碰撞产生的侧向应力传递也影响到该区,控制华南地块向SE方向运动,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NW向俯冲共同作用,使华南地块在SE向运动的同时伴有逆时针旋转。印藏碰撞的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NW向水平挤压的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以及构造应力场P轴方位角顺时针旋转。在这一背景下,区内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海岸带构造升降等新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新构造运动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性 GPS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15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1 位作者 詹文欢 曹敬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7,共8页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滨海断裂带 南海北部陆缘 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