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水居民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以南京市为例
1
作者 冯海蓉 冯莉 +2 位作者 黄帆 孙嘉欣 陈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71-4183,共13页
城市蓝绿空间的协同降温效应是热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选取南京市四个典型滨水居民区,通过无人机获取研究区蓝绿空间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平均降温强度在07:00... 城市蓝绿空间的协同降温效应是热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选取南京市四个典型滨水居民区,通过无人机获取研究区蓝绿空间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平均降温强度在07:00—19:00的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在15:00左右达到峰值(1.52℃),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受来流风向影响,下风区水体及其周边降温强度高于上风区水体及其周边,水体宽度越大,水体内部降温强度越高,但水体周边降温强度与水体形状宽度相关性较小。(3)在白天,单一面状水体的降温范围最大,为95.52%;分散、复杂状水体的降温距离最大,可以延伸至248 m。四种不同水体特征的降温效果在距河岸7—32 m距离内产生较明显的降温效应。相比于白天,傍晚宽度最小的线状水体表现出更好的降温效果。研究结论可为城市滨水区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met数值模拟 滨水居民区 城市蓝绿空间 微热环境 协同降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