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璞珺 程日辉 +5 位作者 王洪艳 梁晓东 单玄龙 杨宝俊 孙效东 刘万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6-431,共6页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目前已发现深层和中浅层两套烃源岩:深层断陷层序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发育的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层及中浅层坳陷层序发育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暗色泥岩。该区发育有中浅层砂岩、深层砂砾岩和火山岩储集层,嫩一段、嫩二段泥岩...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目前已发现深层和中浅层两套烃源岩:深层断陷层序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发育的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层及中浅层坳陷层序发育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暗色泥岩。该区发育有中浅层砂岩、深层砂砾岩和火山岩储集层,嫩一段、嫩二段泥岩及青一段泥岩为区域性盖层。根据地层层序和构造特征分析,认为本区勘探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注重深层、兼探中浅层;②坳陷层序以找油为主,断陷层序以找气为主,断陷层序中应特别注意寻找类似于XS1井的火山岩气藏;③以滨北地区的逆断层带为线索,重点寻找前古近纪形成并保存下来的油气藏和新近纪以来形成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地层层序 构造背景 火山岩储集层 油气勘探 坳陷层序 断陷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峰 陈世悦 +3 位作者 王德海 胡光明 纪友亮 任国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滨北地区可识别出的3个超层序,研究层段属于热沉降坳陷期一级超层序的上部。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大量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浅层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 滨北地区可识别出的3个超层序,研究层段属于热沉降坳陷期一级超层序的上部。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大量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浅层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根据生储组合关系,指出滨北地区碎屑岩储集体成因类型包括曲流河河道、泛滥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浅湖滩坝等。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三角洲平原、滨浅湖滩坝砂体及河流相带。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黑鱼泡-乌裕尔凹陷、明水阶地西部及安达地区,这些储集体毗邻生油凹陷,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层序地层学 沉积相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沉积相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波 尹淑敏 +2 位作者 张顺 林春明 梁江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300,共8页
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的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研究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各亚段的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和紫红色泥岩含量等单因素图件,在此基础上... 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的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研究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各亚段的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和紫红色泥岩含量等单因素图件,在此基础上做出沉积相图,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青山口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4种沉积亚相。从研究区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类型由三角洲平原亚相渐变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由半深湖—深湖亚相逐渐变为滨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可划分为青山口组沉积早期、青山口组沉积中期和青山口组沉积晚期。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特征表现各异,从青山口组沉积早期到青山口组沉积晚期,研究区湖盆发育总体表现出规模由大到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青山口组 滨北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储层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被引量:8
4
作者 姜福杰 庞雄奇 +2 位作者 柳广弟 姜振学 姜文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2-1116,1125,共6页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但勘探方向和目标不明,亟需开展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通过对滨北地区影响油气运移方向的地质因素的分析,确定了盖层底面构造形态、砂体、断裂及水动力4种主控因素。通过对每种主控因素与油气运...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但勘探方向和目标不明,亟需开展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通过对滨北地区影响油气运移方向的地质因素的分析,确定了盖层底面构造形态、砂体、断裂及水动力4种主控因素。通过对每种主控因素与油气运移方向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采用单因素叠加和多信息叠合的方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地预测了滨北地区扶杨储层的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结果表明,滨北地区扶杨储层主要发育两个优势通道方向,分别为自三肇凹陷北端沿绥棱背斜带向东北方向和自克山—依龙背斜带南部向其东北方向。这两个优势运移通道方向所指示的区域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而通道上的圈闭则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通道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SY%R_o法在滨北地区热演化史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苏玉平 付晓飞 +2 位作者 卢双舫 吴大成 傅广(审稿)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8,12,共5页
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适合模拟中高热演化程度的盆地模型.为考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热演化历史,采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恢复了该地区的古地温场,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了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滨北地区白垩纪古地... 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适合模拟中高热演化程度的盆地模型.为考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热演化历史,采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恢复了该地区的古地温场,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了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滨北地区白垩纪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4.3~5.8℃/(100m),第三纪以来降低到3.2~3.6℃(100m);最高古地温是在白垩系末期,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期达到最高峰.自第三系开始的持续抬升剥蚀(白垩纪末至早渐新世为长期沉积间断)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致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Y%Ro法 滨北地区 古地温梯度 热演化 大地热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1 位作者 田丰华 王显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油气成藏门限 油气成藏体系 可供聚集烃量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远景预测 被引量:6
7
作者 付广 卢双舫 +1 位作者 李宏涛 许凤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5-27,共3页
从对滨北地区油气富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保存条件出发,对其扶杨油层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从盖层条件来看,杜尔伯特-大庆-安达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断层封闭性来看,大庆-安达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 从对滨北地区油气富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保存条件出发,对其扶杨油层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从盖层条件来看,杜尔伯特-大庆-安达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断层封闭性来看,大庆-安达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水动力条件来看,滨州线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研究,得到滨州线及以北地区应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远景区,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扶杨油层 油气远景 预测 盖层条件 断层封闭性 水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青一段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和层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史集建 付广 李丽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112-113,共6页
为了研究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层位,对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青一段烃源岩目前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一段烃源岩和... 为了研究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层位,对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青一段烃源岩目前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一段烃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古近纪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三肇地区14口井资料中青一段古超压同其各自油水界面深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同超压之间的拟合公式,在滨北地区青一段古近纪末期泥岩超压恢复的基础上,得到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最大距离为530m,而且在可以运移范围之内大部分地区通过扶余油层进入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油井均分布于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及附近,这表明油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及层位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形成、分布范围和层位。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应是滨北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超压 “倒灌”运移 层位 定量研究 青一段 滨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及意义——地震长剖面给出的证据 被引量:3
9
作者 于平 李瑞磊 +3 位作者 付雷 郝雪 张向军 廉国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1-615,共5页
松辽盆地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北部,其主体部分位于黑龙江板块群的中部。松辽盆地整个上部地壳所受到的挤压应力场在南北两大地区存在空间差别。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内的地震长剖面资料,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 松辽盆地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北部,其主体部分位于黑龙江板块群的中部。松辽盆地整个上部地壳所受到的挤压应力场在南北两大地区存在空间差别。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内的地震长剖面资料,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通过分析认为,滨北地区东、西部多为隆起或斜坡区,而中部多是凹陷,从南向北,地层沉积厚度逐渐变薄。早期的断层活动导致了凹陷内凹隆相间的构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 地震长剖面 地震反射层 构造格架 断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滨北地区热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继玉 姜艳春 +1 位作者 王剑峰 范秀杰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48,共6页
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视年龄、平均长度与深度关系,认为滨北地区退火带深度为1 000~2 000 m,对应古地温为70~125℃,退火带之内的平均古地温梯度应为5.5℃/100m.单颗粒年龄分析表明,在20~30 Ma和40~50 Ma经历过2次明显的冷却过程,最高... 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视年龄、平均长度与深度关系,认为滨北地区退火带深度为1 000~2 000 m,对应古地温为70~125℃,退火带之内的平均古地温梯度应为5.5℃/100m.单颗粒年龄分析表明,在20~30 Ma和40~50 Ma经历过2次明显的冷却过程,最高古地温出现在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之后开始降温.利用封闭径迹长度分布正演模拟模型(扇形模型),结合古剥蚀史和古热流史对古热史进行模拟,认为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5.5~5.7℃/100m,第三纪以来逐渐降低,到晚第三纪达到3.2~3.7℃/100m.滨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达到最高峰.早第三系之后的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滨北地区 热演化史 白垩纪末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岩性油气藏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中振 庞雄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4-47,共4页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是指松辽盆地滨州铁路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储量接替区。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层段。在沉积环境分析、砂体百分含量分布和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是指松辽盆地滨州铁路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储量接替区。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层段。在沉积环境分析、砂体百分含量分布和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的交界区为青一段岩性圈闭的有利发育区。再结合该区主力烃源岩层排烃强度、成藏体系、成藏门限以及储层物性的研究,明确指出克山依龙背斜带南部和黑鱼泡凹陷中北部为青一段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早白垩世 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 预测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趋势的预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荣 卢连生 金曙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根据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地质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及盆地流体势能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滨北地区主要排烃期至现今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油气总体运移的方向是以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为中心,向东、西两... 根据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地质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及盆地流体势能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滨北地区主要排烃期至现今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油气总体运移的方向是以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为中心,向东、西两侧运移,西部斜坡区和东部的乾元构造带、绥棱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北部不利于油气运聚,这与现今滨北北部未发现大规模的油气显示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油气二次运移 流体势 盆地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烃源岩定性评价及生油门限确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志伟 姜泽军 +1 位作者 邵明礼 薛海涛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44,共6页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勘探,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烃源岩定性评价是判断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应用大量地化分析数据,对滨北地区烃源岩进行定性分析,认为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较低.应用w(残留烃)/w(...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勘探,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烃源岩定性评价是判断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应用大量地化分析数据,对滨北地区烃源岩进行定性分析,认为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较低.应用w(残留烃)/w(总有机碳)、w(残留烃)/w(生烃势)、w(氯仿沥青"A")/w(总有机碳)、w(总烃)/w(总有机碳)等地球化学指标对研究区生油门限进行研究,认为滨北地区主力烃源岩层的生油门限为1 600 m,比从前深了400 m.由于滨北地区烃源岩埋深相对较浅,这一认识必然会使生、排油量的计算值大幅度减少.相应地,区内的主要成烃期从嫩末推迟到明末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烃源岩 岩性评价 生油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中浅层现今地温场及热演化历史 被引量:4
14
作者 蔡迎春 付晓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0,共3页
滨北地区现今为高地温场,全区地温梯度为2.3~4.8 ℃/100m,古地温比现今温度更高.白垩纪末期之前古地温梯度约为5.5 ℃/100m,白垩纪末期之后因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作用,使滨北地区自早第三纪开始降温,第三纪-第四纪古地温梯度... 滨北地区现今为高地温场,全区地温梯度为2.3~4.8 ℃/100m,古地温比现今温度更高.白垩纪末期之前古地温梯度约为5.5 ℃/100m,白垩纪末期之后因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作用,使滨北地区自早第三纪开始降温,第三纪-第四纪古地温梯度变化为5.5~3.2 ℃/100m,因此滨北地区最高古地温是在白垩纪末期达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中浅层 古地温 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源岩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估算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文广 高宁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共3页
为了评价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两套源岩天然气资源,建立了天然气扩散损失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多气源条件下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估算了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结果表明:滨北地区青山... 为了评价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两套源岩天然气资源,建立了天然气扩散损失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多气源条件下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估算了滨北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结果表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烃源岩天然气总扩散量为5.3×1011m3,嫩一、二段烃源岩天然气总扩散量为2.5×1011m3,分别占其总生气量的31.2%和32.5%,故扩散作用是滨北地区天然气损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天然气 扩散损失量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滨北地区生物气扩散散失量估算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广 康德江 刘江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4,共5页
在分析黑龙江滨北地区生物气源岩发育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气扩散散失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并确定了主要计算参数,建立了一套生物气扩散散失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滨北地区各生物气源岩的扩散散失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得... 在分析黑龙江滨北地区生物气源岩发育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气扩散散失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并确定了主要计算参数,建立了一套生物气扩散散失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滨北地区各生物气源岩的扩散散失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得到滨北地区生物气源岩生物气的总扩散量约为24.59×1012m3,占其生物气总生成量的20.89%,这表明扩散作用应是造成滨北地区生物气散失的重要原因。由天然气运聚动平衡观点可以得到青山口组一、二、三段,嫩江组一、二段和明水组一段应是最有利于生物气聚集成藏的生物气源岩,姚家组二、三段,嫩江组三段和明水组二段应是较有利于生物气聚集成藏的生物气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扩散散失 滨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岩、超压和断裂匹配预测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有利区 被引量:1
17
作者 栾海波 裴承河 姜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28,共5页
在滨北地区扶杨油层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油强度、青一段源岩超压发育及其分布和T2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配置关系及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青一段源岩、超压和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 在滨北地区扶杨油层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油强度、青一段源岩超压发育及其分布和T2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配置关系及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青一段源岩、超压和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源岩和超压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青一段源岩超压与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聚集部位和层位.在此基础上,预测黑鱼泡凹陷南部、安达地区北部、齐家凹陷北部和明水阶地西南部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扶余油层是主要的油气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扶余油层 泥岩 超压 断裂 空间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供给条件及成藏分布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孟繁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共4页
基于滨北地区青一段泥岩超压和T2断裂发育特征,研究了扶杨油层油气供给条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有青一段泥岩存在超压和T2断裂大量发育2个有利的条件,青一段源岩可以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断层向扶杨油层中供给油气.通过理论计算... 基于滨北地区青一段泥岩超压和T2断裂发育特征,研究了扶杨油层油气供给条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有青一段泥岩存在超压和T2断裂大量发育2个有利的条件,青一段源岩可以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断层向扶杨油层中供给油气.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在滨北中南部地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距离最大可达957m,最大层位不仅可以穿过扶余油层,而且大部分地区还可以到达杨大城子油层.目前滨北地区扶杨油层见到的油气显示均分布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区域内,表明青一段源岩对扶杨油层供给油气作用对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区域及附近应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扶杨油层 供给条件 超压 T2断层 成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水动力场特征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朋岩 汪晓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9-417,共9页
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及周边现今地形起伏、白垩系露头分布、地层分布、地层压力测试数据以及地层水化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回剥压实恢复方法研究了滨北地区离心流水动力特征。根据隐露头分布的时代和位置判断了不同时期大气淋滤水下渗... 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及周边现今地形起伏、白垩系露头分布、地层分布、地层压力测试数据以及地层水化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回剥压实恢复方法研究了滨北地区离心流水动力特征。根据隐露头分布的时代和位置判断了不同时期大气淋滤水下渗的位置。采用盆地水动力模拟软件Basin 2再现了滨北地区水动力场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淋滤水进入地层的强度和范围。采用流体势理论分析了滨北地区油气运聚规律,认为主体坳陷区水动力以压实水为主,油气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盆地边缘地区受淋滤水影响,局部改变油气运移方向或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场 回剥法压实恢复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滨北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北地区黑鱼泡凹陷断层封闭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鲁兵 徐可强 刘忠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9年第4期39-42,共4页
本文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黑鱼泡凹陷内的断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选择了8条有代表性的断裂,应用逻辑信息法对其封闭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凹陷内断层的封闭性程度多属中等和差级;对于T_(2-2)和T_(06)层,凹陷内断层封闭性北部比中部和南... 本文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黑鱼泡凹陷内的断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选择了8条有代表性的断裂,应用逻辑信息法对其封闭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凹陷内断层的封闭性程度多属中等和差级;对于T_(2-2)和T_(06)层,凹陷内断层封闭性北部比中部和南部要好;T_(2-2)层北部和南部比中部好;T2层北部相对好些。总体上看,北部断层的封闭性比南部的稍好,中部比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断层 封闭性 识别方法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