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2022年夏季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研究
1
作者 韩丽君 魏君 +6 位作者 刘西汉 赵怡聪 郑灵巧 程林 高翔 李磊 王毅波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近年来面临较大赤潮灾害风险。浮游植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类群,阐明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年际变化及环境驱动关系,对认识赤潮发生机制,防范生态风险具有重要...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近年来面临较大赤潮灾害风险。浮游植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类群,阐明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年际变化及环境驱动关系,对认识赤潮发生机制,防范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滦河口—北戴河海域于2021年和2022年夏季开展2个航次调查环境因子和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果表明,共鉴定得到浮游植物3门37属87种,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较少。2021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1671.16×10^(4)cells·m^(-3))较2022年(147.81×10^(4)cells·m^(-3))高一个数量级,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55)均低于2022年(分别为2.73和0.64)。2021年优势种主要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2022年主要为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等。聚类分析表明,2次调查浮游植物群落均大致以39.55°N~39.65°N为界分为北侧、南侧海域。Spearma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氮磷比、悬浮颗粒物和扇贝滤食是影响2021年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的关键因子,2022年则为盐度、磷酸盐。浮游植物丰度基本为波动年际变化,降雨、入海水量、种间竞争等是其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浮游植物优势种基本为广温广盐物种,2013年后中肋骨条藻多次成为主要优势种,可能与降雨量和入海水量增加以及氮磷比降低有关,2022年距端假管藻、大洋角管藻等暖水种成为主要优势种,与当年夏季出现海洋热浪有关。滦河口—北戴河海域赤潮监测工作宜重点关注降水、营养盐浓度及比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口—北戴河 浮游植物 空间变化 年际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