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商标恶意诉讼的司法规制优化研究——以民事抗辩权为展开进路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明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6-96,共11页
2019年《商标法》修订增设了法院对商标恶意诉讼依法处罚的新规范,但在受害人法益救济问题上,由于存在价值落差、规范缺失与程序复杂等实践困境,这一司法规制模式存在明显短板。基于事实与价值的二元构造,商标恶意诉讼的本质系商标权人... 2019年《商标法》修订增设了法院对商标恶意诉讼依法处罚的新规范,但在受害人法益救济问题上,由于存在价值落差、规范缺失与程序复杂等实践困境,这一司法规制模式存在明显短板。基于事实与价值的二元构造,商标恶意诉讼的本质系商标权人滥用其救济性请求权,因而对其设置一类民事抗辩权是优化司法规制模式的合理路径。恶意诉讼抗辩权是将司法实践中的恶意诉讼抗辩事由固定为制度规范,并因从"结果阻却"到"行为阻却"的嬗变而具有前置价值。在具体适用进路上,该抗辩权须由恶意诉讼的受害人主张,对抗对象是由恶意诉讼行为人做出的、伴随着恶意诉讼的损害行为,且行使时间须在损害完全发生之前;抗辩权的效力不仅及于对权利滥用的阻却,也应被赋予给付合理开支的救济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诉讼 抗辩 法益救济 滥用请求权 商标侵 司法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保函视域下“欺诈”概念的本土化重述
2
作者 徐冬根 白树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1,共7页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颁布的《独立保函司法解释》以“列举+概括”的方式构建了欺诈例外的规范体系。学界广泛质疑概括式兜底条款突破了独立保函欺诈的界限,或成为司法机关任意止付保函的制度漏洞。这一质疑源于兜在条款用语不当引发的...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颁布的《独立保函司法解释》以“列举+概括”的方式构建了欺诈例外的规范体系。学界广泛质疑概括式兜底条款突破了独立保函欺诈的界限,或成为司法机关任意止付保函的制度漏洞。这一质疑源于兜在条款用语不当引发的误读。不同于学界的质疑,司法实践中兜底条款在我国法院的适用方式趋于保守。解释论视角下,独立保函语境中“欺诈”的内涵特指欺诈故意,区别于民法体系下欺诈的概念。兜底条款中“权利滥用”的情形实则被纳入“欺诈”之范畴,这一逻辑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得以验证。独立担保的制度价值在国内规范层面和司法实践层面均得以维护,与国际惯例的精神相契合。从立法技术角度考量,有必要加入定义性条款释明独立保函欺诈的内涵是欺诈故意,将兜底条款中“滥用”的措辞替换为“主张”,避免用词不当引发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保函欺诈 滥用付款请求 “一带一路”倡议 涉外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