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物极性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许航 陈卫 +2 位作者 孙敏 王维红 许旻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4-188,共5页
为研究有机物极性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用超滤膜过滤有机物含量相当,有机物极性成分不同的5种水样,基于滤饼堵塞过滤模型和中间堵塞过滤模型对试验结果拟合。研究表明,超滤膜对不同极性有机物去除率由高到低为:VHA>SHA>NEU>... 为研究有机物极性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用超滤膜过滤有机物含量相当,有机物极性成分不同的5种水样,基于滤饼堵塞过滤模型和中间堵塞过滤模型对试验结果拟合。研究表明,超滤膜对不同极性有机物去除率由高到低为:VHA>SHA>NEU>CHA,在膜的浓水、正冲水、反洗水及化学清洗废液中,疏水性有机物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疏水性有机物浓度由高到低的水样1、水样2、水样3、水样4和水样5,过滤结束时通量分别为起始通量的91%,80%,69%,56%和45%,滤饼层过滤阻力系数kp和膜孔吸附系数kc均随水样中疏水性有机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大,说明疏水性有机物在膜表面沉积和在膜孔的吸附性能都比亲水性有机物强,疏水性有机物是造成超滤膜有机污染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有机物极性 膜污染 滤饼堵塞过滤模型 中间堵塞过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CNTs预沉积耦合方法缓解膜污染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瑾 曾嘉 +4 位作者 魏娜 王宇飞 吴曜辰 刘秋杉 刘国涵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86-1500,共15页
以腐殖酸(humic acid,HA)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臭氧预氧化和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预沉积联合技术对膜污染形成过程和形成规律的影响。通过测定HA和SA物化特性的变化,结合膜滤过程中比通量变... 以腐殖酸(humic acid,HA)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臭氧预氧化和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预沉积联合技术对膜污染形成过程和形成规律的影响。通过测定HA和SA物化特性的变化,结合膜滤过程中比通量变化,辅以Hermia模型和传统滤饼过滤模型,分析了臭氧预氧化和CNTs预沉积缓解膜污染的机理。结果表明,经臭氧氧化后,HA和SA的电负性和亲水性增强,且由于发生微絮凝作用,粒径增大。臭氧预氧化对于HA造成的膜污染无明显改善作用,当氧化后HA粒径接近基膜孔径时,膜孔被完全堵塞甚至加重膜污染;臭氧破坏了SA的凝胶特性,大幅缓解了膜表面的滤饼层污染。不同孔径的基膜进行CNTs预沉积后,表面CNTs层可以拦截吸附部分HA和SA分子,从而缓解了HA和SA造成的膜污染。0.45μm PVDF基膜孔径与CNTs层的孔径相差最大,经CNTs预沉积后,在膜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过滤层,缓解膜污染的幅度最大。臭氧预氧化与CNTs预沉积联用后,在CNTs沉积量较高的情况下能够缓解HA造成的膜污染,对SA造成的膜污染也起到明显缓解作用,在有效降低膜表面滤饼形成的同时,能够延长膜孔堵塞时间或增加膜孔堵塞到滤饼的过渡阶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预氧化 碳纳米管 膜污染 Hermia模型 传统滤饼过滤模型 膜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膜的形成机理及其水处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俊 李方 +1 位作者 卓琳云 奚旦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7-842,共6页
以陶瓷管为载体,对高岭土动态膜的形成及其污水处理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实验中采用错流过滤方式涂膜,考查了跨膜压差、涂膜液浓度、错流速度及涂制时间等对动态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动态膜形成初期10~13min,... 以陶瓷管为载体,对高岭土动态膜的形成及其污水处理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实验中采用错流过滤方式涂膜,考查了跨膜压差、涂膜液浓度、错流速度及涂制时间等对动态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动态膜形成初期10~13min,膜的形成过程可用标准过滤模型描述,在此期间颗粒堵塞载体膜管孔道,致使渗透液通量急剧减小:之后,膜的形成过程符合滤饼过滤模型,这一阶段颗粒主要在载体膜管内壁面沉积,渗透液通量缓慢下降直至基本稳定。制备的动态膜可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动态膜对浊度去除率基本上为100%,对COD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流过滤 高岭土 动态膜 标准过滤模型 滤饼过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