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虾池混养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卢静 李德尚 董双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243-248,共6页
于1997年5~8月在山东海阳养虾场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罗非鱼—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缢蛏—对虾4种混养系统中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滤食性动物的滤食作用降低了浮游... 于1997年5~8月在山东海阳养虾场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罗非鱼—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缢蛏—对虾4种混养系统中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滤食性动物的滤食作用降低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甲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混养罗非鱼和扇贝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而混养缢蛏却使它下降;罗非鱼优先滤食大型桡足类,使小型浮游动物增加,从而提高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而扇贝则优先滤食浮游动物的小型种类;由于罗非鱼和缢蛏生态灶的互补性,罗非鱼—缢蛏—对虾混养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浮游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池 浮游生物 滤食性动物 混养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水体净化的特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文艺 张采芹 +2 位作者 占明飞 李晓霞 何业骏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926-4931,共6页
为研究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特性,选取滤食性底栖动物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河蚌(Corbicula fluminea)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以重污染河水为处理介质构建6种复合生态系... 为研究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特性,选取滤食性底栖动物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河蚌(Corbicula fluminea)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以重污染河水为处理介质构建6种复合生态系统,分别研究其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特性、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及共生菌藻的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6种复合生态系统对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氨氮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69.9%~84.9%、75.9%~87.3%、84.9%~90.5%、91.9%~96.6%。由动力学分析可知,在分别由田螺和田螺+泥鳅所构成的2种复合生态系统中COD和总磷质量浓度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总氮和氨氮质量浓度变化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随时间延续,各生态系统中的滤食性底栖动物表面及悬浮态菌胶团上聚集了多种藻类、菌类及微型后生动物,促进了水中污染物的降解。在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中,藻类是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滤食性底栖动物是主要消费者,菌、藻类微生物是主要分解者,三者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群落和营养结构,所形成的这种基于共生关系的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中的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依靠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完成,以协同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本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食性底栖动物 复合生态系统 微型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蚬的水域生态环境指示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丁立云 邓勇辉 +1 位作者 曹义虎 张桂芳 《当代水产》 2014年第1期78-79,共2页
不同水生生物对水环境有不同的指示特点,河蚬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迁移性小、容易采集,是一种滤食性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轮虫等)为食,对毒物有很高的浓缩系数,能直接反映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其它浮... 不同水生生物对水环境有不同的指示特点,河蚬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迁移性小、容易采集,是一种滤食性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轮虫等)为食,对毒物有很高的浓缩系数,能直接反映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其它浮游动植物相比,便于长时间观察其污染前后的种群差异.因此,河蚬作为指示生物,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河蚬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为我国水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生态环境 指示作用 河蚬 水体生态环境 水环境监测 污染状况 滤食性动物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浮游硅藻对氮磷的最适需求量 被引量:9
4
作者 苏建国 张玥 +1 位作者 许英 杨公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9-102,共4页
报道了淡水浮游硅藻所需的最适氮磷值 ,试验分 2个阶段。第 1阶段将氮定为 0 .5 0 μg/ g,把氮磷比设为 6 / 1,7/ 1和 8/ 1,溶于自来水进行 5 d培养后用碘液固定 ,然后稀释 10倍用浮游植物计数框记数 5 0个视野 ,根据结果进一步试验得... 报道了淡水浮游硅藻所需的最适氮磷值 ,试验分 2个阶段。第 1阶段将氮定为 0 .5 0 μg/ g,把氮磷比设为 6 / 1,7/ 1和 8/ 1,溶于自来水进行 5 d培养后用碘液固定 ,然后稀释 10倍用浮游植物计数框记数 5 0个视野 ,根据结果进一步试验得出最适的氮磷比为 7.3/ 1。第 2阶段在第 1阶段的基础上 ,首先将氮的浓度设为 0 .34 ,1.17及 2 .0 0 μg/ g,培养后固定、稀释、计数 ,根据结果进一步预试验得出氮的最适需求量在 1.5 9~ 1.80 μg/ g;氮为 1.5 9,1. 70及 1.80 μg/ g时 ,淡水浮游硅藻的数量分别为 (2 80± 9.3) ,(30 4.7± 4.8)及 (2 90 .0± 5 .6 )个 ,对照组为(188.5± 9.5 )个。结果表明 :氮为 1.70 μg/ g,磷为 0 .2 33μg/ g是淡水浮游硅藻的最适需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浮游硅藻 需求量 施肥 食性水生动物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对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魏小飞 关保华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56-60,共5页
通过设置不同生物量的背角无齿蚌,研究其对再悬浮水体总悬浮质(TSS)、叶绿素a(Chla)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角无齿蚌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2)增大背角无齿蚌生物量可加快水体总悬浮质... 通过设置不同生物量的背角无齿蚌,研究其对再悬浮水体总悬浮质(TSS)、叶绿素a(Chla)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角无齿蚌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2)增大背角无齿蚌生物量可加快水体总悬浮质(TSS)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下降速度;(3)背角无齿蚌在第2天可降低水体总氮(TN)、总磷(TP)、总溶解磷(TDP)的含量,升高总溶解氮(TDN)的含量,但试验结束时,空白组和有蚌组总氮(TN)、总溶解氮(TDN)、总磷(TP)、总溶解磷(TDP)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背角无齿蚌可在水体生态修复初期用于快速降低水体悬浮物和浮游藻类含量,但从长期看,不能明显改善水体营养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底栖动物 总悬浮质 叶绿素A 营养盐 透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淡水浮游硅藻所需的最适氮磷比 被引量:4
6
作者 苏建国 张玥 许英 《畜牧兽医杂志》 2002年第1期11-13,共3页
在以氮为 0 .5 mg· kg-1的条件下对淡水浮游硅藻的最适氮磷比进行了 3次试验。第一次N/P定为 6 /1、7/1和 8/1 ,溶于自来水进行 5 d培养后用碘液固定 ;稀释 1 0倍后用浮游植物计数框记数 5 0个视野的平均结果分别为 1 0 5 .6、1 75... 在以氮为 0 .5 mg· kg-1的条件下对淡水浮游硅藻的最适氮磷比进行了 3次试验。第一次N/P定为 6 /1、7/1和 8/1 ,溶于自来水进行 5 d培养后用碘液固定 ;稀释 1 0倍后用浮游植物计数框记数 5 0个视野的平均结果分别为 1 0 5 .6、1 75 .8和 1 2 5 .6个。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的结果 ,N/P定为 7.2∶ 1、7.4∶ 1及 7.6∶ 1 ;记数结果分别为 3 76 .5、3 93 .2及 3 5 1 .3。第三次 N/P为 7.2∶ 1、7.3∶ 1及 7.4∶ 1 ;计算结果为 2 5 8.7、2 78.7及 2 77.3。试验结果表明 :硅藻的最适氮磷比为 7.3∶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浮游硅藻 氮磷比 食性水生动物 天然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环刺螠池塘立体养殖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晓阳 《科学养鱼》 2023年第4期71-72,共2页
单环刺螠俗称“海肠子”,是辽宁地区传统的土著水产经济品种,主要生长在渤海近海滩涂中。2015年,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在大连瓦房店成功进行了单环刺螠工厂化育苗试验,为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了条件。单环刺螠为滤食性动物,以... 单环刺螠俗称“海肠子”,是辽宁地区传统的土著水产经济品种,主要生长在渤海近海滩涂中。2015年,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在大连瓦房店成功进行了单环刺螠工厂化育苗试验,为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了条件。单环刺螠为滤食性动物,以水层中悬浮性颗粒状有机物为食,并且具有代谢外源硫化物和净化水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工厂化育苗 现代农业生产 人工养殖 悬浮性 滤食性动物 服务中心 净化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海养殖体系中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的潜力
8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72,共1页
将养殖品种(如,有鳍鱼)与能摄取无机物的养殖品种(如,海藻)和摄取有机物的养殖品种(如,滤食性动物和摄食底泥动物)结合在一起养殖的陆基和近海养殖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关键词 综合养殖 养殖体系 滤食性动物 层级 营养 养殖品种 养殖系统 无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污垢的生成及其对养殖黑蝶珠母贝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9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3,共1页
在双壳类软体动物养殖中,占污着生物中的绝大多数是滤食性动物,它们与养殖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争夺食物,有时会导致养殖贝类的死亡或生长率下降.本研究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两个泻湖中调研了生物污着对养殖的黑蝶珠母贝的影响.根据定期采样计... 在双壳类软体动物养殖中,占污着生物中的绝大多数是滤食性动物,它们与养殖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争夺食物,有时会导致养殖贝类的死亡或生长率下降.本研究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两个泻湖中调研了生物污着对养殖的黑蝶珠母贝的影响.根据定期采样计划,从珍珠贝定植初期至长达20个月的生物污着积聚期内,对二龄珍珠贝的存活率,生长和繁殖进行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养殖 生物污垢 生长率 珠母贝 繁殖 滤食性动物 污着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集萃
10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生态养殖模式 海水 低碳 颗粒物质 信息 大型藻类 浮游植物 滤食性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紫贻贝和宽沟对虾的共养
11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4,共1页
使用滤食性动物吸食悬浮颗粒的共养法被应用于处理对虾养殖系统中的营养物和颗粒废物。研究调查了紫贻贝与宽沟对虾共养的不同密度对一个封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质和动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系统中的贻贝去除了大量的总氮、总悬... 使用滤食性动物吸食悬浮颗粒的共养法被应用于处理对虾养殖系统中的营养物和颗粒废物。研究调查了紫贻贝与宽沟对虾共养的不同密度对一个封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质和动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系统中的贻贝去除了大量的总氮、总悬浮固体和菌落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紫贻贝 封闭式 对虾 悬浮颗粒 滤食性动物 动物生长 菌落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