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波形拟合的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下方滞留板片的形态结构研究
1
作者 苏慧 崔清辉 +2 位作者 李国辉 尹迪 周元泽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3,共17页
在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地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共同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形成复杂的双板块俯冲系统。滞留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东海陆架盆地及中国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本研究基于中国... 在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地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共同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形成复杂的双板块俯冲系统。滞留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东海陆架盆地及中国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伊豆—小笠原地区的一次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P波三重震相拟合,获得了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下方660 km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660 k倘m间瀋断面上方普沉深度为20—60 km,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速度跃变1.5%—3.0%。相较于前人基于地震活动性和层析成像的结果,本文高速异常体的存在位置要深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所能到达的地幔转换区上边界附近,因而其应为俯冲滞留的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物质,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物质无关;此外,660 km间断面较大的南北下沉深度变化应由俯冲板块带来的滞留物质及其引起的温度异常和相关的相变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板片 P波三重震相 高速异常 660 km间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板片撕裂——东亚板内岩浆作用的根本原因?
2
作者 陈立辉 周中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8,I0004,共10页
东亚地区发育大量的新生代板内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空间上与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的太平洋俯冲板片相对应。本文在梳理东亚新生代板内岩浆作用基本特征和近年来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最近... 东亚地区发育大量的新生代板内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空间上与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的太平洋俯冲板片相对应。本文在梳理东亚新生代板内岩浆作用基本特征和近年来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最近在中国东北东部的双鸭山地区开展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后提出的“滞留板片撕裂诱发地幔上涌”成因模型,并总结出该模型在解释东亚新生代板内玄武岩深部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以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裂 地幔过渡带 滞留板片 地幔上涌 内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边缘地区地幔过渡带内滞留太平洋板片上界面的三重震相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苏慧 魏荣强 +2 位作者 周元泽 崔清辉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1-2444,共14页
东北亚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与太平洋俯冲滞留板片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深部物质运移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与千岛群岛地区的两个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我们发现了与660-km间断面上方... 东北亚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与太平洋俯冲滞留板片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深部物质运移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与千岛群岛地区的两个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我们发现了与660-km间断面上方一个特殊界面有关的清晰的新P波三重震相波形;通过对观测波形进行波形拟合以及搜索分析,本文获得了东北亚边缘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附近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东北亚边缘下方的660-km间断面之上存在一高速异常层,其具有尖锐的速度异常上界面,深度介于455~510 km之间,P波速度异常达2%~4.5%;与此同时,该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整体速度跃变量较小,且存在0~15 km的下沉;660-km间断面下沉与高速层上界面的形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均表现为西浅东深、南浅北深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受日本—千岛海沟回撤速率差异的影响,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对上地幔底部间断面作用的差异是造成660-km间断面整体形态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滞留并向西展平堆积使得板片上界面西侧较东侧更浅;滞留板片上界面的速度异常特征显示,俯冲沉积物可能到达地幔过渡带且经脱水相变形成了含黄玉的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俯冲 滞留 三重震相 660-km间断面 高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拟合的中国东海地区410km间断面附近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文兰 魏荣强 +2 位作者 崔清辉 高雅健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410km间断面是地幔转换带的顶界面,对其速度结构和起伏形态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选取了由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位于琉球俯冲区的一个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三重震相波形... 410km间断面是地幔转换带的顶界面,对其速度结构和起伏形态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选取了由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位于琉球俯冲区的一个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研究了中国东海地区410km间断面附近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中国东海地区下方410km间断面整体表现为一尖锐的速度界面且有8~15km的小幅抬升;该间断面之上存在52~62km厚的低速层,其P波速度降低0.5%~1.6%;440km深度以下存在1.0%~3.0%的P波高速异常.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层析成像结果,我们推测该高速异常体与西太平洋俯冲板片在中国东海地区地幔转换带内的滞留有关;板片内水相E分解使得转换带内水含量增加,这引发了410km间断面的抬升;410km间断面之上的低速层应与含水矿物脱水导致的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0 km间断面 波形拟合 中国东海地区 低速层 滞留板片 部分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