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体滞留指数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金平 贾巨才 钱桂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7-458,共2页
气体滞留指数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Thedeterminationofairtrappingindex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王金平,贾巨才,钱桂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呼吸内科研究所)重... 气体滞留指数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Thedeterminationofairtrappingindex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王金平,贾巨才,钱桂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呼吸内科研究所)重庆,630037气体滞留(ai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肺功能 气体滞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承载和液体滞留性能评价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伯奎 刘远伟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6-68,74,共4页
在重新划分Abbott Firestone曲线的基础上 ,引入表面承载指数、核心区液体滞留指数和谷底液体滞留指数三个参数 ,用来评价表面承载性能和储油性能 ,同时通过试验找到三个评价指数的变化规律 ,证明比其它评价方法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
关键词 表面支承指数 液体滞留指数 承载性能 储油性能 评价指数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在上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瞿元昊 马井会 +3 位作者 许建明 余钟奇 毛卓成 周婉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4-712,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逐小时PM_2.5浓度实况数据,对上海近3年污染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导致上海重污染的天气类型主要为冷空气输送型和静稳累积型。为更好地表征及描述两种导致污染的天气类型,并在业务预报中起到指示作用,本文在反映...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逐小时PM_2.5浓度实况数据,对上海近3年污染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导致上海重污染的天气类型主要为冷空气输送型和静稳累积型。为更好地表征及描述两种导致污染的天气类型,并在业务预报中起到指示作用,本文在反映大气垂直扩散条件的通风系数和反映水平扩散条件的滞留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空气污染扩散指数,通过检验发现,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_2.5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525,并优于单一的通风系数和滞留指数对空气污染的指示作用。针对冷空气导致的区域输送型,结合历史个例分析改进了输送强度指数,将公式中排放源参数改为上游PM_2.5浓度实况,回算检验表明改进后输送强度指数和上海市PM_2.5浓度呈指数正相关,对区域输送性污染具有明显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通风系数 滞留指数 污染扩散指数 污染输送强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在成都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雨婷 向卫国 +2 位作者 钱骏 张小玲 陈军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07-214,共8页
文章利用2014-2018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种再分析资料以及空气污染资料,对成都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描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散条件的滞留指数、通风系数、综合二者构建的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以及基于后向轨迹模拟PSCF... 文章利用2014-2018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种再分析资料以及空气污染资料,对成都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描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散条件的滞留指数、通风系数、综合二者构建的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以及基于后向轨迹模拟PSCF贡献因子构建的描述污染物输送的空气污染输送指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论如下:成都冬半年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尤其在冬季的1月、2月和12月,冬半年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滞留指数、通风系数以及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2.5浓度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2.5浓度相关系数为0.3031,高于滞留指数和通风系数的相关系数。四川盆地内部的气团对成都空气污染物的贡献较大,输送指数与成都PM2.5浓度存在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对成都地区的污染预报预警业务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滞留指数 通风系数 后向轨迹模拟 污染扩散指数 污染输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价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方面的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何延辉 徐慧琴 +3 位作者 汪会 余文静 赵学峰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科近4年来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同时根据自愿原则随机选取治疗前已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于治疗2~4个疗程后再次行PET/C...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科近4年来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同时根据自愿原则随机选取治疗前已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于治疗2~4个疗程后再次行PET/CT检查。回顾性分析并比较43例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病灶(包括淋巴结病灶和结外灶)治疗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滞留指数(RI)和治疗后的SUVmax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例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治疗前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灶间平均SUVmax比较及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不同病理亚型的NHL淋巴瘤病灶平均SUVmax及RI与NHL的侵袭性呈正相关性,与淋巴瘤的分期无明显相关;治疗后43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16例,疾病稳定状态1例,复发或进展3例。治疗前后淋巴瘤病灶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平均SUVmax及RI的比较分析能有效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并为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18 F-FDG PET/CT SUVMAX 滞留指数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亚洲七个主要河口三角洲的生长极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高聪 高抒 高建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2,共12页
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及其邻近区域不断堆积而逐渐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存在地貌学意义的生长极限。针对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背景,依据概念几何模型刻画了亚洲7个主要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并探讨其滞留指数、临界输沙率和生长极限。结果表明... 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及其邻近区域不断堆积而逐渐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存在地貌学意义的生长极限。针对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背景,依据概念几何模型刻画了亚洲7个主要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并探讨其滞留指数、临界输沙率和生长极限。结果表明:河口三角洲的规模与沉积物入海通量显著正相关;全新世期间,各河流均有超过一半的泥沙向外海逃逸;目前各河流入海泥沙通量低于保持其陆上面积的临界输沙率;在无海岸防护工程前提下,未来长江、珠江、红河、湄公河和印度河的三角洲平原面积和体积都将较目前大幅度减少,而伊洛瓦底江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将增加。基于概念几何模型刻画河口三角洲的系统行为对其地貌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三角洲 概念几何模型 滞留指数 生长极限 亚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