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鲇鱼”影响下考虑InSAR形变的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缪海波 马闯 +2 位作者 杨冰颖 崔玉龙 余学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41,共14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在预测滑坡发生和潜在风险方面至关重要,但静态易发性制图因忽略了滑坡动态演化特征而导致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受限。以2016年台风“鲇鱼”影响下的浙江省松阳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引入Sentinel-1A的SAR地表形变数据,开展滑坡... 滑坡易发性评价在预测滑坡发生和潜在风险方面至关重要,但静态易发性制图因忽略了滑坡动态演化特征而导致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受限。以2016年台风“鲇鱼”影响下的浙江省松阳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引入Sentinel-1A的SAR地表形变数据,开展滑坡动态易发性评价。首先采用D-InSAR技术获取台风前后的地表形变量,以-20 mm/a的形变速率为阈值确定新增滑坡;然后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得了2015年11月22日-2017年3月4日的研究区地表形变量;最后选取地形、地质、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9个静态评价因子以及垂直向和LOS方向的InSAR地表形变量2个动态评价因子,构建MIV-BP神经网络模型生成滑坡动态易发性图。结果表明:(1)InSAR地表形变动态因子可显著提升滑坡易发性的整体预测精度,当缺失该类因子时,预测精度由0.901下降至0.857;此外,模型对台风“鲇鱼”诱发滑坡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2)研究区内滑坡极低和低易发区基本不受台风“鲇鱼”的影响,但地形陡峭或地势较高的区域则由台风前的中高易发区升级为极高易发区,且极高易发区域的变化与InSAR地表形变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极端天气下松阳县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 动态评价 InSAR地表形变 MIV-BP神经网络 台风“鲇鱼” 浙江省松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InSAR技术的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
2
作者 陈志波 李鼎兴 +2 位作者 陈澄 黄卫 唐雪峰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5,共10页
东南山地丘陵区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质环境导致滑坡灾害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的特点。而现有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多考虑静态的评价因子,无法反映东南山地丘陵区滑坡的动态特征。因此,需结合动态因子提高评价结果的时效性。文中以东南... 东南山地丘陵区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质环境导致滑坡灾害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的特点。而现有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多考虑静态的评价因子,无法反映东南山地丘陵区滑坡的动态特征。因此,需结合动态因子提高评价结果的时效性。文中以东南山地丘陵区的大田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地表起伏度、地层岩性、归一化植被指数以及年均降雨量6个评价因子,通过信息量(information value,IV)模型与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建模并进行合理性检验与精度检验。利用SBAS-InSAR技术反演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结合滑坡易发性区划结果构建动态评价矩阵实现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最大(0.851),可用此方法进行东南山地丘陵区的滑坡易发性分区。在已知的滑坡中,13处滑坡稳定性较差,83处滑坡稳定性一般,150处滑坡较为稳定。通过绘制稳定性较差滑坡的时间序列形变曲线发现,东南山地丘陵区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季节性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东南山地丘陵区 INSAR 易发评价 机器学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相似优先比的滑坡动态易发性评价
3
作者 谢小旭 李德营 +3 位作者 许方党 王明哲 苗发盛 孙一清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2-1414,共13页
针对现有滑坡易发性数据驱动模型可解释性弱和过度依赖滑坡数据的问题,本文将模糊相似优先比法(FPR)引入到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在短期内滑坡数据更新而环境因子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动态更新;并定义了易发性分区稳定性系数(w... 针对现有滑坡易发性数据驱动模型可解释性弱和过度依赖滑坡数据的问题,本文将模糊相似优先比法(FPR)引入到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在短期内滑坡数据更新而环境因子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动态更新;并定义了易发性分区稳定性系数(w)以表征在易发性评价动态更新中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以三峡库区万州区3个乡镇为研究区,将区内113个滑坡按8︰1︰1分为3组以模拟滑坡数据动态更新,选用信息量和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对比模型,分别采用3组滑坡数据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以研究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动态更新。结果显示,在两次滑坡数据更新后,信息量和ANN评价结果中均有超过50%的斜坡单元易发性等级发生了变化,而FPR只有12%发生了变化。ANN和FPR的AUC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较对比模型,FPR模型在易发性评价动态更新中表现最好(AUC=0.8859,w=1),该方法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数学推导,可解释性强,且对样本数据的依赖性小,有效提高了滑坡空间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评价动态更新 模糊相似优先比 易发分区稳定 易发数据驱动模型 工程地质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的高山峡谷区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伟 陈宏 +8 位作者 纪成亮 杨庆义 席文勇 孙旭 张勇 于天文 倪冰冰 徐智慧 李德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近年来,反映地表变形因子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被逐渐引入到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然而这些研究未考虑SAR影像差异,特别是在高山峡谷区InSAR升、降轨成像效果差别大,对地表变形的反... 近年来,反映地表变形因子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被逐渐引入到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然而这些研究未考虑SAR影像差异,特别是在高山峡谷区InSAR升、降轨成像效果差别大,对地表变形的反映存在较大误差。为了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更加准确地使用InSAR数据,选择象鼻岭水电站库区作为研究区,经过指标因子相关性分析后,选择了和高山峡谷区滑坡发生相关的11个孕灾因子与升、降轨InSAR变形数据组合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比较是否使用变形数据和使用不同变形数据之间的结果发现,在易发性评价中补充采样点较稀疏的升轨数据反而会降低易发性评价精度,补充采样点较多的降轨数据能一定程度上提高2.7%的易发性精度(AUC=0.9248)。研究表明,InSAR变形数据作为因子引入滑坡易发性评价中会影响评价结果,在高山峡谷区选用合适的InSAR变形数据可提高易发性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评价 INSAR 升降轨数据 高山峡谷区 象鼻岭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风险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炳亮 裴超 +2 位作者 李宝泉 石慧群 林兴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滑坡是黄河黑山峡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黑山峡水利枢纽建设前期工作中开展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显得尤为必要。基于黑山峡地区地质条件、气候、人类活动等调查资料,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岩性、与断层的距离、与水系的距... 滑坡是黄河黑山峡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黑山峡水利枢纽建设前期工作中开展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显得尤为必要。基于黑山峡地区地质条件、气候、人类活动等调查资料,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岩性、与断层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NDVI(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与道路的距离、降水量9个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通过对各因子的分级权重进行计算,得到滑坡易发性信息量值;通过对滑坡易发性信息量进行叠加与分区,绘制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分区图,确定危险区域。结果表明:黑山峡地区滑坡灾害极高易发区位于东北部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部靖远县以及主要河流与道路沿线,这些地区地层岩性较软弱,大多为砂、黄土等,在河流冲积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地表斜坡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 风险评价 信息量模型 黑山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三峡库区滑坡识别与易发性评价
6
作者 夏金梧 史超 李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44,共12页
三峡库区横跨多个地质单元,地质条件特殊、复杂,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长期面临着地质安全问题,开展滑坡识别与易发性评价意义重大。以三峡库区巴东县为应用实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识别了三峡库区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基于遥感解译成果选择... 三峡库区横跨多个地质单元,地质条件特殊、复杂,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长期面临着地质安全问题,开展滑坡识别与易发性评价意义重大。以三峡库区巴东县为应用实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识别了三峡库区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基于遥感解译成果选择地层岩性、坡度、坡向、土地利用、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高程、距道路距离、地形起伏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地形曲率等11个评价因子,通过共线性诊断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独立性检验;基于信息量模型计算各评价因子的各分级信息量值,逻辑回归分析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分别构建信息量模型和信息量-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并进行结果对比分析,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模型评估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式,并通过ROC曲线验证两种模型的评价结果精度。结果显示:曲率为0、无植被生长、距河流200 m以内、坡度小于5°、坡向为平地、高程小于244 m、距道路400 m以上、土地利用为林地、坡向为东南方向、地层岩性为巴东组等因子对预测结果起主要作用。根据60%概率阈值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非滑坡和滑坡区域,按20%概率差值划分低、中低、中、中高、高易发5个等级,结果精度通过ROC曲线验证。信息量-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信息量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824,0.8641,均高于0.8;信息量-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结果精度更高,模型结果分区与滑坡范围分布更吻合,中高和高易发区面积之和占研究区面积的32.26%,其中90.29%的已有滑坡发生在中高和高易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识别 易发评价 多源遥感数据 逻辑回归模型 信息量模型 巴东县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湖南省临湘市为例
7
作者 刘晓东 肖婷 +3 位作者 王璨 王李昌 覃佐辉 黄伟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7,共14页
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是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的关键,针对目前诸多易发性研究在空间捕捉和非线性拟合的不足,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的区域滑坡易发性建模框架。以湖南省临湘市为研究对象,综合选取高程、... 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是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的关键,针对目前诸多易发性研究在空间捕捉和非线性拟合的不足,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的区域滑坡易发性建模框架。以湖南省临湘市为研究对象,综合选取高程、工程岩组等12个孕灾因子,建立GNN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并与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型的滑坡易发性结果均符合区域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极高/高易发区在研究区东部及东南部呈离散、不连续分布,该区域水系密集、斜坡结构较破碎松散。模型划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GNN模型在评价中具有最好的分区效果,AUC值(0.941)、准确率(0.744)、召回率(0.827)、F1分数(0.709)均显著高于LR和RF。这表明GNN模型能更好地捕捉滑坡的空间信息,能有效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评价 图神经网络 临湘市 随机森林 逻辑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XGBoost模型的衢州市浅层滑坡易发性评价
8
作者 王凯 邬礼扬 +3 位作者 殷坤龙 曾韬睿 谢小旭 龚泉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9,共13页
机器学习模型作为评估滑坡易发性的先进工具,其精度的提高是获得高质量易发性区划图的核心。为优化机器学习模型,克服传统模型在预测浅层滑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的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 机器学习模型作为评估滑坡易发性的先进工具,其精度的提高是获得高质量易发性区划图的核心。为优化机器学习模型,克服传统模型在预测浅层滑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的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用以评价衢州市的浅层滑坡易发性。首先,基于衢州市682处浅层滑坡的基础数据,选取坡度、坡向等10个指标构建指标因子体系;然后构建XGBoost模型,使用贝叶斯算法进行超参数优化;最后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及统计方式进行精度分析,并与其他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BO-XGBoost模型(AUC=0.874)预测精度最高,比XGBoost模型性能提升了4.17%,且根据浅层滑坡在各易发性等级的分布情况,BO-XGBoost模型在极高易发区中浅层滑坡数占比最高,为36.80%,滑坡比率最高,为3.92;②衢州市浅层滑坡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南部和中部山区的道路和水系沿线区域;③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居民点距离小于400 m、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小于150 m是衢州市浅层滑坡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的模型显著优于传统方法,提高了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为东部沿海山区的浅层滑坡易发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易发评价 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 贝叶斯优化(B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InSAR与机器学习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贾应 吴彩燕 +5 位作者 王立娟 应欣翰 蒙齐 袁怡 廖军 马世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38,共8页
综合运用InSAR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四川省金阳县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通过解译滑坡更新数据集,基于12个评价因子,在Python环境下使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3种模型进行训练,完成滑坡易发性制图,并采用ROC... 综合运用InSAR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四川省金阳县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通过解译滑坡更新数据集,基于12个评价因子,在Python环境下使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3种模型进行训练,完成滑坡易发性制图,并采用ROC曲线等验证模型预测性能。对负样本进行优化,使用机器学习得到样本优化后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并利用地表LOS向形变速率对其进行更新。结果表明,3种机器学习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分区效果,XGBoost模型制图效果最佳,样本优化后模型精度最高,AUC值达到0.95。通过SBAS-InSAR技术获取地表形变速率可以减少分区错误,同时赋予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评价 SBAS-InSAR 机器学习 样本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沅陵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云 资锋 +3 位作者 曹运江 成湘伟 韩用顺 唐龙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构建准确的滑坡预测模型和确定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对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最大熵物种分布(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因其对样本量要求低、预测精度高和可避免模型过度拟合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生态学领... 构建准确的滑坡预测模型和确定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对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最大熵物种分布(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因其对样本量要求低、预测精度高和可避免模型过度拟合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生态学领域。以沅陵县为研究区,基于342处滑坡灾害点数据和9个环境变量,分别采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模型、逻辑回归(Logistic)模型和MaxEnt模型对沅陵县进行滑坡易发性分区预测。同时采用刀切法(Jackknife)检验环境因子对预测结果的贡献程度,确定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确定性系数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MaxEnt模型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为0.827、0.803、0.911,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均较高,且MaxEnt模型精度最高,表现较好;河流是影响研究区滑坡灾害发生贡献程度最高的环境因子;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以河流为中心向外延伸100 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沅江、深溪和兰溪附近。研究能为沅陵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确定系数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MaxEnt模型 易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学统计与机器学习模型耦合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山东 李军 +2 位作者 江兴元 杨义 赵荣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7-1839,共13页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一种重要手段,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选取和优化至关重要。以思南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土地利用、年平均降雨量等16个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frequency ratio,FR)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uppo...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一种重要手段,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选取和优化至关重要。以思南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土地利用、年平均降雨量等16个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frequency ratio,FR)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相耦合,引入网格搜索方法来获取SVM模型、RF模型及其耦合模型最优参数组合并用于模型训练,最终构建SVM、RF、FR-SVM及FR-RF模型对整个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预测,并进行了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验证。结果表明:与单一机器学习模型相比,耦合机器学习有更多的滑坡灾害样本落于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有更高的准确率。单一模型中,RF模型有较多的滑坡灾害样本落于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耦合模型中,FR-RF模型有较多的滑坡灾害样本落于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且FR模型和FR-RF模型中没有滑坡灾害样本落在极低易发区,表明无论是单一模型还是耦合模型,RF模型的性能优于SVM模型。4种模型的ROC预测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16、0.8439、0.8644、0.9104,说明FR模型与RF模型结合的耦合模型有更高的准确率,该模型更适用于思南县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可为当地滑坡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评价 频率比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耦合模型 ROC曲线 思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P的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崔婷婷 安雪莲 +2 位作者 孙德亮 陈东升 朱有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72,共20页
机器学习在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中因其训练复杂且预测结果难以解释而发展受限。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各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增强模型可信度与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忠县为研究区,通过... 机器学习在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中因其训练复杂且预测结果难以解释而发展受限。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各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增强模型可信度与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忠县为研究区,通过随机森林、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以及深度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贝叶斯优化算法分别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利用混淆矩阵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开展评价精度验证;基于4种分级方法得到滑坡易发性区划图;通过SHAP分析影响滑坡发育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XGBoos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0.817)高于随机森林的AUC值(0.803)和深度随机森林的AUC值(0.806);不同分级方式下的易发性区划图分布差异很大,其中基于相等间隔法和XGBoost模型的分级效果相对更好,极高-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特别是长江及其支流两岸。SHAP图揭示各主导因子不同特征值对滑坡发育有明显差异,高程和距河流距离是研究区滑坡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贡献显著。本研究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模型可解释性强,为滑坡灾害的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深度随机森林 SHAP 三峡库区 滑坡易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InSAR形变和LightGBM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13
作者 朱颖 张强 +7 位作者 文海家 冀琴 朱星 张廷斌 孙德亮 唐云辉 赵建军 李长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1-562,共12页
采用时序InSAR(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技术获取云阳县视向形变速率,将其分解为垂直向和斜坡向形变速率作为InSAR形变因子,结合静态孕灾因子构建LightGBM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采用SHAP(SHa... 采用时序InSAR(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技术获取云阳县视向形变速率,将其分解为垂直向和斜坡向形变速率作为InSAR形变因子,结合静态孕灾因子构建LightGBM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采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算法揭示滑坡主导因素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云阳县28.15%区域为中等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支流沿岸,与历史滑坡分布吻合. SHAP算法分析显示,高程、土地利用与距河流距离是云阳县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相较于传统静态模型(AUC=0.819 5,AUC全称为area under curve),引入InSAR因子后模型的AUC提升至0.830 2,说明InSAR形变信息可有效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地表动态形变 LightGBM算法 SHAP 滑坡易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SBAS-InSAR形变与机器学习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14
作者 李文东 叶禹 +2 位作者 李霞 魏伟 辛存林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1,146,共7页
本文综合运用InSAR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甘肃省夏河县北部滑坡重点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将SBAS-InSAR获取的形变信息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参与到11个静态因子中,使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极端梯度提示(XGBoost)3种模型进行易发性评价,并... 本文综合运用InSAR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甘肃省夏河县北部滑坡重点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将SBAS-InSAR获取的形变信息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参与到11个静态因子中,使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极端梯度提示(XGBoost)3种模型进行易发性评价,并对其评价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3种评价模型中,XGBoost模型性能最佳,且加入形变量后的XGBoos模型评价精度高于仅使用静态因子的XGBoost模型,其综合性能指标AUC值达0.93,召回率、准确率、F1分数分别达0.896、0.894、0.898。因此,将SBAS-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量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可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并能增加评价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评价 机器学习 SBAS-InSAR 评价因子 夏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泄水期水电站流域滑坡灾害识别与易发性评价
15
作者 王洪明 师芸 +2 位作者 平继伟 武寅龙 李如仁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4,共10页
为分析水电站不同蓄泄水期其流域滑坡灾害形变演化和滑坡灾害易发性规律,提出水电站流域蓄泄水期滑坡灾害识别的一般性时序InSAR监测方法流程,同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光学遥感图像进行滑坡潜在区域识别。与InSAR结果对比验证,引入InSAR... 为分析水电站不同蓄泄水期其流域滑坡灾害形变演化和滑坡灾害易发性规律,提出水电站流域蓄泄水期滑坡灾害识别的一般性时序InSAR监测方法流程,同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光学遥感图像进行滑坡潜在区域识别。与InSAR结果对比验证,引入InSAR形变结果作为评价因子,同其它评价要素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三阶段蓄泄水期间水电站流域形变区域数量逐渐减少,形变量级先增大后减小,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值为-46.6~16.6 mm/a。基于U-net神经网络识别研究区滑坡潜在区域,与InSAR对比发现多数InSAR形变区域均在其识别范围内。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三阶段蓄泄水期水电站流域滑坡灾害易发性逐渐下降。研究成果可为水电站的全生命周期监测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水电站 蓄泄水期 滑坡灾害 深度学习 灾害易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法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洪洋 任晓莹 李志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为减少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基于野外调查和历史滑坡数据,将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法应用于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利用分形理论定量研究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再进一步利用信息量法得到各二级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通过综合分维... 为减少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基于野外调查和历史滑坡数据,将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法应用于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利用分形理论定量研究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再进一步利用信息量法得到各二级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通过综合分维值和信息量值得到综合信息量值,以此值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中的坡度、工程地质岩组、高程及植被等与滑坡呈二阶累计和分形分布,而其他影响因子与滑坡呈一阶累计和分形分布,通过其分维值,确定影响因子与滑坡之间的定量关系。极低、低、中、高、极高易发性区面积占比分别为5.24%、8.84%、35.06%、39.21%、11.65%,其中,年降雨量大于1600 mm、坡度20~30°和高程900~1100 m等影响因子为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信息量法 区域滑坡易发评价 分形理论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度下基于斜坡和栅格单元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研究
17
作者 吴俭俭 武震 陈安安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8,共14页
甘肃省武都区位于南北高中间低的U形断陷盆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内部分坡体发生变形和破坏,导致滑坡灾害风险增加。为系统分析该区域滑坡灾害的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栅格单元与斜坡单元在小尺度(大比例尺)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中... 甘肃省武都区位于南北高中间低的U形断陷盆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内部分坡体发生变形和破坏,导致滑坡灾害风险增加。为系统分析该区域滑坡灾害的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栅格单元与斜坡单元在小尺度(大比例尺)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差异,该文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15个影响因子,基于信息量与逻辑回归耦合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并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精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种评价单元的高易发区面积一致,斜坡单元的滑坡数量占比为91.67%,主要受坡度、高程和距道路距离影响;而栅格单元的滑坡数量占比为76.9%,主要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高程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斜坡单元的滑坡密度明显高于栅格单元。在研究区内,滑坡极高易发区集中分布在城关镇白龙江与北峪河交汇处的灰崖子和清水沟滑坡区,其中灰崖子滑坡区由于兰渝铁路及4条国道(G8513、G212、G345、G75)经过,成为滑坡数量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区域,是滑坡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ROC曲线表明,斜坡单元和栅格单元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887和0.790,说明斜坡单元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具有更高的精度,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精细化的滑坡风险预测和评价。结合实地考察结果,验证了斜坡单元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该研究为小尺度区域滑坡灾害防治与风险评估提供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小尺度 评价单元 易发评价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语义分割网络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和跨地区泛化能力研究
18
作者 谭林 张璐璐 +3 位作者 魏鑫 刘东升 杜春兰 李海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6,共14页
基于栅格评价单元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存在栅格单元空间相关性考虑欠佳、模型跨地区泛化能力弱等问题,提出基于U-Net语义分割网络的易发性评价方法。以奉节县竹园镇和青莲镇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岩性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等10项评价因... 基于栅格评价单元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存在栅格单元空间相关性考虑欠佳、模型跨地区泛化能力弱等问题,提出基于U-Net语义分割网络的易发性评价方法。以奉节县竹园镇和青莲镇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岩性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等10项评价因子,结合历史滑坡清单,构建U-Net评价模型对滑坡易发性进行空间预测,并利用模型平均法对若干预测矩阵进行加权平均,结合ROC曲线和AUC量化评价精度和不确定性。针对跨地区地层岩性不同导致模型无法应用的问题,提出了地层岩性赋分法,将模型应用于青莲镇,研究评价模型的跨地区泛化能力。结果表明:(1)U-Net模型性能可靠,可充分挖掘栅格单元的空间相关性,网络架构更优,能够完成更精准的易发性评价。竹园镇的易发性区划图与历史滑坡清单拟合好,评价结果优于青莲镇;(2)模型平均法可有效缩减预测不确定性,只需将少量评价结果平均化即可输出稳定且可靠的评价结果,不必寻求单次评价结果最优;随着参与模型平均的评价结果数量增加,其AUC呈现收敛趋势;(3)地层岩性赋分法统一了模型训练区和测试区的数据分布,结合模型平均法确保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评价 U-Net 泛化能力 模型平均法 地层岩赋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样本选择和评价模型对滑坡易发性预测不确定性的影响
19
作者 麻晟 陈剑 +2 位作者 李强 王小浩 水强强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3-1391,共19页
滑坡易发性预测(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Prediction,LSP)是滑坡风险评价与区域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但其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滑坡负样本选择和评价模型选取。为系统评估这两个因素对LSP精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瀛湖镇为... 滑坡易发性预测(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Prediction,LSP)是滑坡风险评价与区域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但其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滑坡负样本选择和评价模型选取。为系统评估这两个因素对LSP精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瀛湖镇为例,基于10项环境因子(高程、坡度、坡向等)和222处滑坡数据,分别采用随机选取法、耦合信息量法和半监督机器学习法3种负样本选择方式,并运用信息量法(Information Value,IV)、K-means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开展滑坡易发性预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耦合IV的负样本选择方法评价精度最高,优于半监督机器学习,而随机选取法性能最差。(2)监督机器学习模型(RF和LR)性能优于统计学模型(IV)和无监督机器学习模型(K-means)模型,且RF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和更合理的易发性分区效果。综合表明,采用耦合IV法选择负样本并结合RF模型进行建模,可显著提升滑坡易发性预测的精度与可靠性,结果更符合实际滑坡分布规律,为瀛湖镇及其他类似地区的滑坡风险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 负样本 评价模型 机器学习 不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样本优化与深度特征提取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20
作者 徐金鸿 李清泉 +1 位作者 韦春桃 赵芹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0,210,共12页
[目的]探究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准确的非滑坡样本采样方法和特征提取优异的评价模型,为区域滑坡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方法]在缓冲区采样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自编码器(convolutional auto-encoder,CAE)的非滑坡样... [目的]探究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准确的非滑坡样本采样方法和特征提取优异的评价模型,为区域滑坡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方法]在缓冲区采样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自编码器(convolutional auto-encoder,CAE)的非滑坡样本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学习滑坡样本的特征,利用重构误差筛选和优化非滑坡样本。在评价模型方面,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到残差网络(ResNet)中,构建ResNet-CBAM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捕捉更深层次、更复杂且更具代表性的特征。试验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高程等12个影响因子,采用SVM,DNN,CNN和ResNet-CBAM 4种模型,对缓冲区采样和基于CAE优化采样的评价精度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相同评价模型下,基于CAE优化的非滑坡样本采样策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在相同采样策略下,ResNet-CBAM模型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_(1)分数和AUC等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模型;各模型的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等植被覆盖度低、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使用了基于CAE优化采样的ResNet-CBAM模型表现出更优的预测效果,更适宜于该区域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结论]万州区滑坡易发性指数较高,区域内存在大量潜在滑坡风险区。基于CAE优化的非滑坡样本采样策略和ResNet-CBAM评价模型能有效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价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评价 滑坡样本 卷积自编码器 残差网络 卷积注意力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