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摩擦的多刚体系统碰撞问题的滑动状态步进法 被引量:6
1
作者 姚文莉 陈滨 +1 位作者 刘才山 徐鉴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48-1454,共7页
研究了含铰摩擦的多刚体系统的碰撞动力学问题.在保留了关于处理冲击问题的经典近似假定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冲击后系统广义速度的滑动模式步进算法.该算法避免了求解变尺度的微分方程的困难,同时由于考虑了切向模式的复杂性,从而使计... 研究了含铰摩擦的多刚体系统的碰撞动力学问题.在保留了关于处理冲击问题的经典近似假定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冲击后系统广义速度的滑动模式步进算法.该算法避免了求解变尺度的微分方程的困难,同时由于考虑了切向模式的复杂性,从而使计算结果避免了碰撞前后能量的不协调性.算例描述了该算法的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刚体系统 铰摩擦 滑动状态 步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拉桥基于模态分析的滑动状态减震控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克海 朱晞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17,共4页
提出了先按振型特征和振型贡献率挑选主导模态 ,再用连续的或开关的滑动状态技术进行减震控制的分析方法 ,并应用于斜拉桥结构的减震控制中。在工程中可实施的仿真控制精度和控制范围内实现了对大跨桥梁结构减震控制的仿真分析。大跨度... 提出了先按振型特征和振型贡献率挑选主导模态 ,再用连续的或开关的滑动状态技术进行减震控制的分析方法 ,并应用于斜拉桥结构的减震控制中。在工程中可实施的仿真控制精度和控制范围内实现了对大跨桥梁结构减震控制的仿真分析。大跨度斜拉桥的算例说明了这一技术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模态分析 仿真分析 滑动状态 减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轴承材料及热处理进展与展望(续完)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耀中 侯万果 +1 位作者 王玉良 钞仲凯 《轴承》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61,共8页
3表面涂覆技术表面涂覆技术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射频溅射(RF)、离子喷涂(PSC)、化学镀等,可提高轴承零件的耐磨性、接触疲劳抗力,并降低表面摩擦因数。3.1类金刚石涂层类金刚石(DLC)涂层由石墨结构和金刚石结... 3表面涂覆技术表面涂覆技术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射频溅射(RF)、离子喷涂(PSC)、化学镀等,可提高轴承零件的耐磨性、接触疲劳抗力,并降低表面摩擦因数。3.1类金刚石涂层类金刚石(DLC)涂层由石墨结构和金刚石结构的碳构成,既具有石墨的润滑及低摩擦性能,又具有金刚石的硬度(1200HV以上),在许多工业技术中得到应用,如汽车燃料喷射系统、阀门系、齿轮和滚动轴承等,这些涂层在滑动状态下通常能表现出更好的耐磨性,而在轴承类高载荷滚动和混合接触状态下则表现较差,主要因为涂层在高载荷滚动状态下应用时裂纹在涂层的柱状组织中产生并扩展,进而导致涂层成片剥落。为避免这种断裂型磨损模式,必须消除这种柱状晶组织。优化工艺参数和涂层设计可消除涂层中亚微米级别的柱状组织,大大提高涂层在高载荷滚动和混合接触状态下的持久性,对涂层进行金属掺杂,如加入W,Ti,Cr等,在涂层中形成细小碳化物也有利提高涂层强度和耐磨性。DLC涂层代表轴承硬涂层的一个发展方向,在降低摩擦磨损,减少表面损伤,提高接触疲劳寿命方面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轴承产品。近年来,涂层改性设计和实际应用成为表面涂覆的热点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组织 柱状晶组织 金刚石结构 DLC涂层 滑动状态 轴承零件 轴承产品 涂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M的列车运行控制算法仿真测试系统
4
作者 侯晓伟 汤兆全 +3 位作者 孙绪彬 蔡虎 张梦杨 董海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1-747,共7页
介绍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采用通用ARM芯片S3C2440设计了列车运行控制仿真硬件系统以及包含列车模型的PC端仿真软件.使用串口UART实现下位机控制系统硬件和上位机列车仿真模型软件之间的数据通信.最后,设计了基于滑动模... 介绍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采用通用ARM芯片S3C2440设计了列车运行控制仿真硬件系统以及包含列车模型的PC端仿真软件.使用串口UART实现下位机控制系统硬件和上位机列车仿真模型软件之间的数据通信.最后,设计了基于滑动模态状态观测器的列车控制算法,并在仿真测试系统中进行了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控制算法 列车自动驾驶 硬件在环 仿真测试 滑动模型状态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rectly searching method for slip plane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based on critical state of slope 被引量:30
5
作者 林杭 曹平 +2 位作者 宫凤强 李江腾 桂易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31-135,共5页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lip plane of slope directly b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lope stability, a nume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plane strai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lip plane of slope directly b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lope stability, a nume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plane strain mode by FLAC3D for homogeneous soil slope, whose parameters were reduced until the slope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te. Then FISH program was used to get the location data of slip plane from displacement contour lines. Furthermore,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multiple slip planes was also proposed by setting different heights of elastic area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stability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cohesion,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tensile strength.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hesion, failure mode of slope changes from shallow slipping to the deep slipping, while inclination of slip plane becomes slower and slipping volume becomes lar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friction angle, failure mode of slope changes from deep slipping to shallow slipping, while slip plane becomes steeper and upper border of slip plane comes closer to the vertex of slope; the safety factor increases little and slip plane goes far away from vertex of slope with the increase of tensile str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strength reduction slip plane STABILITY influential fact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