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软弱夹层岩质滑坡的滑动模式及变形规律 被引量:28
1
作者 龙建辉 任杰 +1 位作者 曾凡桂 吕义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31-3040,共10页
顺层岩质滑坡具有分布广,破坏性强,滑动机理复杂等特点,其滑动主要受软弱夹层的控制。在自然界中,顺层岩质滑坡往往受到双层或多软弱夹层的影响与控制。针对此特点,通过对山西吕梁山一带的顺层岩质滑坡发育特征与破坏规律进行总结,建立... 顺层岩质滑坡具有分布广,破坏性强,滑动机理复杂等特点,其滑动主要受软弱夹层的控制。在自然界中,顺层岩质滑坡往往受到双层或多软弱夹层的影响与控制。针对此特点,通过对山西吕梁山一带的顺层岩质滑坡发育特征与破坏规律进行总结,建立两种含双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计算模型,基于极限平衡法,考虑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在滑坡不同发育阶段的强度衰减,分析发现滑坡在不同的力学判定条件下会以不同的模式发生滑动,且不同模式下滑坡的启滑机理是不同的,模式一为上层软弱夹层软化而引起的,启滑时,上层岩层首先失稳,而下层岩层暂时保持稳定;模式二滑坡的启滑是由于下层软弱夹层软化而引起的,失稳破坏的形式是整体失稳。另外,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双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的破坏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由上层软弱夹层控制的滑坡滑动变形时,软弱夹层会在前缘发生切层现象,在中部与后缘滑坡会沿上覆岩层与软弱夹层的接触面滑动;由下层软弱夹层控制的滑坡滑动变形中,在前缘断面上层软弱夹层处会发生不连续性变化;在由上下软弱夹层共同控制下的顺层岩质滑坡中,当上层软弱夹层首先软化启滑,下层软弱夹层的软化会导致滑坡上下岩层发生分离滑动;当下层软弱夹层首先软化启滑,上层软弱夹层的软化对滑坡的整体滑动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顺层岩质滑坡 滑动模式 破坏变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梁桥竖向振动半主动滑动模式控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西 钟厉 王志坚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43-47,共5页
利用可变阻尼器对连续梁桥的竖向振动进行半主动控制,提出基于滑动模式理论的控制算法,并以实例加以说明。研究结果表明,滑动模式方法对控制系统溢出是不敏感的,具有较好的控制稳定性。通过实例仿真,这种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连续梁桥的... 利用可变阻尼器对连续梁桥的竖向振动进行半主动控制,提出基于滑动模式理论的控制算法,并以实例加以说明。研究结果表明,滑动模式方法对控制系统溢出是不敏感的,具有较好的控制稳定性。通过实例仿真,这种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连续梁桥的竖向振动,对桥梁结构的振动控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梁桥 竖向振动 可变阻尼器 滑动模式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模式对含表面修饰MoS_2纳米片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梅堂杰 郭俊德 +2 位作者 仝哲 马强 董光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31,120,共9页
为探究不同的滑动模式对含表面修饰MoS_2纳米片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将含不同质量分数KH-MoS_2的润滑油样分别在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下进行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其摩擦学性能,并建立了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下的润滑模型。首先,使用... 为探究不同的滑动模式对含表面修饰MoS_2纳米片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将含不同质量分数KH-MoS_2的润滑油样分别在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下进行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其摩擦学性能,并建立了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下的润滑模型。首先,使用超声处理硅烷偶联剂(KH570)修饰的MoS_2纳米片(KH-MoS_2)分散到石蜡油中,制备成含不同质量分数KH-MoS_2的润滑油样;然后,分别在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下,采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含不同质量分数KH-MoS_2纳米片的润滑油样的摩擦学性能;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对摩钢球的磨斑和对偶盘磨痕表面,探究了滑动模式对含有KH-MoS_2纳米片的润滑油样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根据摩擦试验结果,建立了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的润滑机理模型,研究了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下含有KH-MoS_2纳米片的润滑油样的减摩抗磨机理。结果表明,在单向和双向滑动模式下,摩擦系数均随润滑油样中KH-MoS_2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石蜡油中添加质量分数1%的KH-MoS_2时,双向滑动模式下获得最优摩擦系数可低至0.075,比同等滑动模式下使用纯石蜡油油样润滑时的摩擦系数低约53.4%,比单向滑动模式下使用同一油样润滑时的摩擦系数低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2纳米片 润滑油添加剂 滑动模式 润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时变开关平面的机器人滑动模式控制
4
作者 戴铁成 吴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83-89,共7页
为了使机器人力控制系统对接触刚度和载荷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具有鲁棒性,本文计论了滑动模式控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选择滑动开关平面的自适应算法,以加快系统轨迹的收敛速度,同时采用了近似的连续控制律来解决系统的高频... 为了使机器人力控制系统对接触刚度和载荷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具有鲁棒性,本文计论了滑动模式控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选择滑动开关平面的自适应算法,以加快系统轨迹的收敛速度,同时采用了近似的连续控制律来解决系统的高频震颤问题。实验表明,利用所提出的方法设计的机器人力控制器对接触刚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模式 时变开关平面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易贡滑坡源区坡体赋存的地质结构及其滑动模式
5
作者 辛鹏 王涛 +3 位作者 刘甲美 刘锋 杜建军 赵建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2-1023,共12页
西藏易贡滑坡源区BH01、BH02与BH03斜坡体呈不稳定状,严重威胁下游工程设施安全。为防控源区坡体再次高位滑动致灾,亟待开展斜坡赋存的地质结构及变形趋势分析。文章基于2 m精度的Pleiades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形影像,厘定了定量地貌学、地... 西藏易贡滑坡源区BH01、BH02与BH03斜坡体呈不稳定状,严重威胁下游工程设施安全。为防控源区坡体再次高位滑动致灾,亟待开展斜坡赋存的地质结构及变形趋势分析。文章基于2 m精度的Pleiades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形影像,厘定了定量地貌学、地质构造与滑坡学3方面证据,确定易贡滑坡源区具有前缘叠瓦式逆冲断裂区单面山、逆冲断裂区块体、走滑断裂区块体、走滑断裂区北东向拉裂槽4个次级斜坡单元。现场地质调查发现源区坡体内发育倾向南东、南西两组主控结构面,这两组结构面是滑坡前缘逆冲断裂、后缘走滑断裂渐进活动的结果。与山脊近直交的北东向拉裂槽可能与晚期东西伸展变形背景相关。研究认为在地质构造影响下,易贡源区斜坡沿着北东向拉裂槽下延结构面呈现多级、多期次深层滑移,具有岩质滑坡蠕滑-拉裂-剪断型滑动机制。依据源区拉裂缝扩展的深度判断,源区BH02坡体具有潜在加速滑移风险,且BH03坡体亦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贡滑坡 源区 叠瓦式推覆构造 断层 滑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SAR滑动聚束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蒋为 李敏慧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19,共3页
比较了星载SAR滑动模式与传统聚束模式的不同特点,研究了滑动聚束模式的相关系统指标,特别是天线方位扫描角,给出了该模式的实现方式,对方位多普勒解模糊、天线方位扫描角的要求和转动中心位置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并给出了相应的仿... 比较了星载SAR滑动模式与传统聚束模式的不同特点,研究了滑动聚束模式的相关系统指标,特别是天线方位扫描角,给出了该模式的实现方式,对方位多普勒解模糊、天线方位扫描角的要求和转动中心位置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可直接应用于高分辨率星载SAR系统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滑动聚束模式 方位扫描角 观测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滑动聚束模式FMCW-SAR快速回波模拟算法 被引量:6
7
作者 于彬彬 刘畅 王岩飞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79-1884,共6页
当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FMCW-SAR)工作在滑动聚束模式下,在时域和频域中都不存在一个合适的方位向窗函数,能够同时符合场景中所有点目标的回波形式。因此场景回波模拟只能采用时域算法,导致模拟回波时运算量巨大。针对这一问题,该文... 当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FMCW-SAR)工作在滑动聚束模式下,在时域和频域中都不存在一个合适的方位向窗函数,能够同时符合场景中所有点目标的回波形式。因此场景回波模拟只能采用时域算法,导致模拟回波时运算量巨大。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的距离多普勒域快速回波模拟算法。该算法在一定近似条件下,通过引入方位向线性调频信号,解决了场景回波信号方位向窗函数的构造问题,并在距离多普勒域生成回波信号的相位信息,在保持较高回波模拟精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并且场景目标点数越多时运算速度提高的倍数越大。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FMCW-SAR) 滑动聚束模式 回波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捷SAR卫星滑动聚束模式姿态控制分析
8
作者 常新亚 柳佳 +2 位作者 阎梅芝 谢斌 赵志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2-37,共6页
敏捷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卫星机动能力强、图像质量高,可以实现条带模式、滑动聚束模式、大角度侧视及大角度斜视成像。滑动聚束成像模式图像几何分辨率高、图像质量高,是敏捷SAR卫星的典型应用模式。根据滑动... 敏捷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卫星机动能力强、图像质量高,可以实现条带模式、滑动聚束模式、大角度侧视及大角度斜视成像。滑动聚束成像模式图像几何分辨率高、图像质量高,是敏捷SAR卫星的典型应用模式。根据滑动聚束模式的成像特点,本文分析了两种典型的滑动聚束成像模式姿态控制实现方式,并分别进行仿真、测试和比较分析,以支持卫星在轨滑动聚束成像模式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滑动聚束模式 姿态控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润湿固体表面的移动接触线:从吸附到滑动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怡 王意乐 +2 位作者 孙莉杰 靳亚康 陈龙泉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03-2211,共9页
液滴润湿固体表面是自然界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流体力学现象.针对液滴润湿固体表面过程中移动接触线的运动模式,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物理力学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润湿性固体表面上水滴浸润的动力学过程,展示了... 液滴润湿固体表面是自然界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流体力学现象.针对液滴润湿固体表面过程中移动接触线的运动模式,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物理力学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润湿性固体表面上水滴浸润的动力学过程,展示了全时域液滴铺展动力学行为及其相应的移动接触线标度律,并划定了液滴润湿过程的4个阶段.第1阶段中(t/τ_(i)≤0.05,其中τi为惯性-毛细特征时间),液滴与固体表面实现点接触,接触角为180°.第2阶段中(0.05﹤τ_(i)≤1),液滴动态接触角快速减小,接触半径随时间以1/2幂律关系快速增长,且不受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第3阶段中(1﹤τ_(i)≤3),液滴动态接触角继续减小,接触半径持续增长,表面亲水性越强浸润速率越快;最后进入长期弛豫阶段(t/τ_(i)> 3),疏水表面上的液滴铺展基本结束,接触半径和接触角均趋于定值,而亲水表面上液滴动态接触角的减小明显减缓,接触半径呈指数增长.进一步标定了固-液-气三相接触线的尺寸,通过深入分析位于固-液-气三相接触线处水分子在相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发现了两类接触线运动模式:吸附和滑动.具体而言,在液滴润湿固体表面的第1和第2阶段中,接触线以吸附模式产生和增长;第3阶段中吸附和滑动模式并重.第4阶段中接触线则以滑动为主.文章揭示了液滴润湿固体表面的分子级运动细节,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固-液界面微尺度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 移动接触线 吸附模式 滑动模式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椭圆轨道SAR滑动聚束模式设计及斜距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立 李财品 何明一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2-561,共10页
针对大椭圆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存在大偏心率,时变轨道高度及时变卫星速度等特性,首次开展了大椭圆轨道SAR滑动模式设计研究.对大椭圆轨道SAR滑动聚束模式设计,考虑了不同轨道位置处不同分辨率改善因子、地面波束足迹一致性、天线扫描角度... 针对大椭圆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存在大偏心率,时变轨道高度及时变卫星速度等特性,首次开展了大椭圆轨道SAR滑动模式设计研究.对大椭圆轨道SAR滑动聚束模式设计,考虑了不同轨道位置处不同分辨率改善因子、地面波束足迹一致性、天线扫描角度、天线扫描角速度等.对大椭圆轨道SAR滑动聚束模式回波斜距模型研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大椭圆轨道SAR滑动聚束模式参数需要随轨道位置变化进行调整,为了满足成像需求斜距模型需要展开到三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椭圆轨道 合成孔径雷达(SAR) 滑动聚束模式设计 斜距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聚束和滑动聚束模式下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旁瓣侦察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颖颖 贾鑫 吴彦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85-1789,共5页
聚束模式是合成孔径雷达常用的工作模式。聚束模式的精度高,在军事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滑动聚束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工作模式,它有着比条带模式分辨率高,比聚束模式成像区域大的优点,因此受到广泛的利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合成孔径... 聚束模式是合成孔径雷达常用的工作模式。聚束模式的精度高,在军事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滑动聚束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工作模式,它有着比条带模式分辨率高,比聚束模式成像区域大的优点,因此受到广泛的利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展开了对合成孔径雷达的侦察研究,并比较分析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模式的侦察,仿真实验验证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聚束模式 聚束模式 侦察 工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交流滑动弧的放电特性 被引量:23
12
作者 何立明 陈一 +3 位作者 刘兴建 吴勇 刘鹏飞 张一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1-1928,共8页
为研究不同射流体积流量和放电电压下滑动弧放电的电信号特征和电弧运动规律,对3种不同几何结构的电极进行了大气压交流滑动弧放电的电信号测量和图像拍摄。结果表明:滑动弧放电过程中存在两种滑动模式,即稳定电弧滑动(A-G)和击穿伴随滑... 为研究不同射流体积流量和放电电压下滑动弧放电的电信号特征和电弧运动规律,对3种不同几何结构的电极进行了大气压交流滑动弧放电的电信号测量和图像拍摄。结果表明:滑动弧放电过程中存在两种滑动模式,即稳定电弧滑动(A-G)和击穿伴随滑动(B-G);两者在电信号特征和电弧运动形态上存在明显不同,并受来流体积流量、放电电压、电极结构的影响;流场环境对电弧的形态及发展过程影响显著,随着射流体积流量的减小,滑动弧放电向A-G模式发展,体积流量越小,电弧滑动范围越大,周期也越大;对A型电极,当体积流量小于33.3 L/min后,A-G模式放电占比超过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弧放电 非平衡等离子体 放电特性 滑动模式 滑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旋转滑动弧的放电特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鲁娜 孙丹凤 +2 位作者 王冰 李杰 吴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30-1937,共8页
为研究交流旋转滑动弧的滑动模式、伏安特性和发光强度,对大气压交流驱动下的旋转滑动弧放电进行了电信号测量与图像采集。研究结果表明:旋转滑动弧在整个放电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滑动模式,分别为击穿伴随滑动(B-G)模式和稳定滑动(A-G... 为研究交流旋转滑动弧的滑动模式、伏安特性和发光强度,对大气压交流驱动下的旋转滑动弧放电进行了电信号测量与图像采集。研究结果表明:旋转滑动弧在整个放电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滑动模式,分别为击穿伴随滑动(B-G)模式和稳定滑动(A-G)模式,B-G模式的电流峰值在1~40 A之间变化,为安培量级,A-G模式的电流峰值在-900~900 mA之间变化,为毫安量级,并且电弧的滑动模式受电压与气流量的影响;交流旋转滑动弧放电过程中电弧从产生到熄灭满足交流电弧零休、燃弧、熄弧的整个物理过程,采用分段拟合的数学方法对伏安特性曲线进行描述,发现在放电的正半周期,电弧的零休阶段U与I满足阶跃函数特征;电弧稳定燃烧阶段中,电弧电流增加的过程U与I满足反比例函数特征;电弧电流减小的过程U与I满足一次函数特征。放电的负半周期U与I满足的数学函数特征与正半周期类似,但伏安特性曲线关于原点并不对称;电弧发光强度分布不均匀,最强的区域始终位于阴极电弧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旋转滑动 滑动模式 A-G模式 B-G模式 伏安特性 发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和NDVI监测的露天矿排土场受扰动时空演化态势研究
14
作者 臧建领 汪晶 张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9-104,共6页
时序InSAR监测技术因其高空间分辨率、全覆盖监测能力、非接触式数据获取优势,成为监测露天矿区地表沉降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露天矿受井工开采扰动的排土场区域,本文以某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基于SBAS-InSAR技术并利用22景哨兵一号(Se... 时序InSAR监测技术因其高空间分辨率、全覆盖监测能力、非接触式数据获取优势,成为监测露天矿区地表沉降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露天矿受井工开采扰动的排土场区域,本文以某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基于SBAS-InSAR技术并利用22景哨兵一号(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研究区的整体沉降分布特征,探究地下开采扰动对排土场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哨兵二号(Sentinel-2)数据,探究地下开采扰动对地表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开采煤矿区域的地表沉降主要集中在6108工作面、4104工作面和4106工作面对应的地下开采扰动区,最大沉降值达-172 mm,而内排土场东部沉降最为严重,最大沉降值达到-572 mm;沿西北-东南方向选取的四条测线,监测结果表明,各测线均呈现出漏斗式沉降特征,且内排土场中心区域沉降值较大;根据时序形变监测发现,内排土场及地下开采扰动区的沉降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再结合应力分布特征发现,地下开采对于内排土场的扰动影响随时间也愈发扩大;外排土场地下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与地表裂缝,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的水分供给与植被生长环境。地表植被生长受到影响,并且NDVI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SBAS-InSAR 露天矿 排土场边坡 滑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破碎站荷载扰动下端帮边坡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田羽 刘欣 +4 位作者 栾博钰 张佩翼 潘朝港 周志伟 张瑜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0-115,共6页
为分析破碎站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明确不同荷载分布情况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保障矿山安全开采,本文提出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坡顶均布荷载影响下边坡安全系数的表达式,揭示了破碎站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并建立了不同荷载分... 为分析破碎站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明确不同荷载分布情况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保障矿山安全开采,本文提出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坡顶均布荷载影响下边坡安全系数的表达式,揭示了破碎站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并建立了不同荷载分布的边坡数值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面向临空面的位移随着安全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当安全距离小于10 m时,荷载作用的安全距离小于等于滑体条块底斜面在水平面的投影长度,边坡受破碎站荷载影响较大,滑体后缘分布有明显的拉伸屈服区,破坏模式为“剪切-拉裂破坏”,表现为“坐落-推移式”的滑动模式。当安全距离大于10 m时,滑体后缘不再受外荷载影响,破碎站作用下岩体的位移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呈现出明显的剪切破坏特征,滑动模式也转变为“圆弧型”,表现为“圆弧状”整体滑动模式,边坡安全稳定系数几乎不受破碎站荷载影响,且满足矿山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破碎站 数值模拟 FLAC^(3D) 滑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碎裂结构岩体滑坡参数反演及边坡失稳机理研究
16
作者 臧建领 张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3-98,共6页
为了研究露天煤矿碎裂结构岩体参数确定难、边坡变形失稳频繁和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本文基于某露天煤矿北帮碎裂结构岩体的地质特征,采用滑坡参数反演确定滑坡区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参数,对滑坡区域不同变形程度A、B两剖面进行数值模拟,... 为了研究露天煤矿碎裂结构岩体参数确定难、边坡变形失稳频繁和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本文基于某露天煤矿北帮碎裂结构岩体的地质特征,采用滑坡参数反演确定滑坡区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参数,对滑坡区域不同变形程度A、B两剖面进行数值模拟,利用FLAC^(3D)软件分析了边坡失稳破坏模式下边坡变形、塑性区分布规律及边坡滑移模式,基于分析结果探讨了边坡角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北帮边坡的滑坡区域进行参数反演,得到杂色泥岩的黏聚力为32.46 kPa、内摩擦角20.29°。剖面A的最大临坡面位移达到9.3 m,最大竖直位移达到6.6 m,其拉伸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坡面中上部,剪切破坏区集中在坡脚和坡体中部,受拉剪破坏的影响较大;剖面B的最大临坡面位移达到0.017 m,最大竖直位移达到0.012 m,其拉伸破坏区较少,剪切破坏区集中在坡脚和坡体内部。确定了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沿底板泥岩的顺层剪切-拉裂破坏模式,与现场观测的滑坡失稳现象一致;随着边坡角度的减小,安全系数呈非线性上升趋势,塑性区高度显著降低。当边坡角选取为40°时,安全系数为1.23,塑性区高度为6 m,此时能够有效保证边坡的稳定性。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技术,精确反演了岩体力学参数,并揭示边坡失稳的力学机制,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边坡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岩体参数 数值模拟 FLAC^(3D) 滑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压力对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激励器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费力 张磊 +3 位作者 何立明 陈一 朱春昶 赵兵兵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7-134,共8页
在航空发动机上运用等离子体助燃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燃烧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提高燃烧效率。为了将该项技术真正应用到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搭建了三维旋转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激励器放电特性的实验平台,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航空发动机上运用等离子体助燃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燃烧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提高燃烧效率。为了将该项技术真正应用到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搭建了三维旋转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激励器放电特性的实验平台,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环境压力对三维旋转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激励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维旋转滑动弧放电过程中,电弧在击穿伴随滑动模式(B-GI)和稳定电弧滑动模式(A-G)之间还存在一种过渡模式(B-GII),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模式特征。环境压力对电弧滑动模式影响显著,当压力小于1bar(1bar=0.1MPa)时,电弧滑动模式随气压升高逐渐从B-GI模式发展为A-G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电弧击穿电压和峰—峰值电压也随之增大,但由于放电过程中的电弧滑动模式转换,击穿电压在0.5~0.7bar范围附近会有小幅度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滑动 电弧滑动模式 环境压力 放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交流旋转滑动弧的放电特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立明 雷健平 +3 位作者 陈一 刘兴建 陈高成 曾昊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61-3069,共9页
为研究气体流量和施加电压对旋转滑动弧放电的电信号与电弧运动规律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几何结构的电极分别进行了大气压交流旋转滑动弧放电实验,并记录了其电信号和放电图像。结果表明:滑动弧放电过程中存在2种滑动放电模式,即稳定滑动... 为研究气体流量和施加电压对旋转滑动弧放电的电信号与电弧运动规律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几何结构的电极分别进行了大气压交流旋转滑动弧放电实验,并记录了其电信号和放电图像。结果表明:滑动弧放电过程中存在2种滑动放电模式,即稳定滑动放电(A-G)和伴随击穿滑动放电(B-G),2者在电信号特征和电弧运动形态上存在明显不同,并受气体体积流量、施加电压等因素的影响;流场环境和施加的电压对电弧形态及发展过程影响显著,随着气体体积流量的增大,滑动弧放电由A-G模式向B-G模式发展;对于E-1型电极,当气体体积流量较大时(77 L/min),电弧滑动周期较小(9 ms),且出口截面电弧旋转速度较大(11 m/s);随着施加电压幅值的增大,电弧滑动放电模式由B-G模式向A-G模式发展,且出口截面电弧旋转速度增大。实验结果对于揭示大气压交流滑动弧放电机理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滑动 非平衡等离子体 滑动弧放电 放电特性 滑动放电模式 电弧旋转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高分辨滑动聚束SAR成像处理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娟娟 贺亚鹏 +2 位作者 张选民 党红杏 谭小敏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9-487,共9页
针对机载滑动聚束合成孔径雷达(SAR)高分辨率成像问题,在提出采用参考信号进行系统通道误差校正和高分辨滑动聚束成像运动补偿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基带方位向变标(BAS)算法,给出一种机载高分辨率滑动聚束SAR成像方法。首先,在频域推导了... 针对机载滑动聚束合成孔径雷达(SAR)高分辨率成像问题,在提出采用参考信号进行系统通道误差校正和高分辨滑动聚束成像运动补偿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基带方位向变标(BAS)算法,给出一种机载高分辨率滑动聚束SAR成像方法。首先,在频域推导了基于参考信号对回波信号进行幅度校正和相位补偿的方法;然后基于斜视成像几何模型,推导了机载滑动聚束SAR平台运动参数与多普勒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从多普勒估计参数中估计运动参数和补偿运动误差的方法。采用该成像处理方法,某型星载SAR机载试飞试验成功实现了滑动聚束模式高分辨率成像,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滑动聚束模式 通道误差校正 运动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束跃度对星载SAR滑聚模式成像影响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虹程 陈杰 +1 位作者 杨威 张豪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49-1554,共6页
针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滑动聚束模式方位向天线波束无法实现空间连续运动而引入虚假目标的问题,提出了波束跃度对成像质量影响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首先在方位向天线波束控制前提下,构建了星载SAR滑动聚束模... 针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滑动聚束模式方位向天线波束无法实现空间连续运动而引入虚假目标的问题,提出了波束跃度对成像质量影响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首先在方位向天线波束控制前提下,构建了星载SAR滑动聚束模式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成对回波理论定性与定量化分析了波束跃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尤其给出了天线最小波束跃度与虚假目标幅度和位置的定量映射关系,并讨论了不同波段下,虚假目标对分辨率、峰值旁瓣比、积分旁瓣比以及系统增益的影响,为系统顶层合理论证天线最小波束跃度指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的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滑动聚束模式 波束跃度 成对回波 虚假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