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同震形变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1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4 位作者 李庆 黎朕灵 叶泵 李见 张迎峰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2-1395,共14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的最大地震,对其震源破裂机理和邻区应力变化特征开展研究,可满足防范地震风险的实际需求。文中基于Sentinel-1A升、降轨卫星影像数...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的最大地震,对其震源破裂机理和邻区应力变化特征开展研究,可满足防范地震风险的实际需求。文中基于Sentinel-1A升、降轨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乌什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大致沿NE-SW向展布,均表现出北西盘较强、南东盘较弱的形变特征。升、降轨相同盘的形变量正负相同,结合其成像几何模式,认为乌什地震同震形变结果显示的形变态势以垂直形变为主,符合逆冲型地震形变的主要特征。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约为0.77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约为0.48m。2)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总体差异不大,均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上破裂的特征,断层错动以左旋逆断为主。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45km,最大破裂区偏向于震中西南侧,且主震西南侧的破裂局部区域(沿走向约55km处附近)可能破裂到了地表。升、降轨数据联合反演得到的乌什地震的矩震级约为M_(W)7.1,最大滑动量约为2.1m,位于断层面(41.25°N, 78.59°E)地下约10.3km深度处。3)乌什地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对震中附近的阔克萨勒断裂东北段、托什干断裂中段和东北段、迈丹-沙依拉姆断裂中段和西南段、温宿北(库齐)断裂中段和西南段具有显著的应力加载作用,地震形势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滑动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泸定M W6.7地震滑动模型及地震风险性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浪 陈强 +2 位作者 吴远昆 杨莹辉 赵晶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3-478,共6页
利用D-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提取2022年泸定M W6.7地震同震形变场,并联合GNSS和强震动数据反演同震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走向为164.3°、倾角为73.7°、滑动角为-3.2°,以左旋走滑为主... 利用D-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提取2022年泸定M W6.7地震同震形变场,并联合GNSS和强震动数据反演同震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走向为164.3°、倾角为73.7°、滑动角为-3.2°,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少量正断层和逆冲运动,并破裂至地表;断层滑动主要分布在0~18 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为1.67 m,位于7 km深度处。利用震间GNSS速度场估计泸定地震前磨西断裂闭锁深度为17.8 km,与同震滑动空间分布较为一致,断层长期构造滑动速率为10.8 mm/a。磨西断裂自1786年来积累的地震矩为9.52×1019 Nm,本次泸定地震释放的能量仅占积累地震矩的12.3%,因此磨西断裂的地震风险性依旧很高。安宁河断裂北段处于应力加载状态,未来发震风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联合反演 滑动模型 库仑应力 地震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级地震的同震位移估计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尝试 被引量:19
3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屠泓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示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兼有少量左旋走滑错动).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4.9 cm和4.4 cm,分别出现在51YAM台和51QLY台.两种资料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虽显示多事件特征,但主要滑动均集中在第一次事件,即初始滑动点两侧的走向长约30 km、倾向长约25 km的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内,强震和GPS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1.14m和1.09 m,较为一致.其余子事件滑动量小且分布零散,不能排除其数值效应的因素.反演矩震级均在Mw6.7左右,地表破裂应该不明显.文章还讨论了目前在我国利用近场强震动记录估计Mw6~7级地震同震位移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 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和水准数据的2013年芦山7.0级地震震源滑动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畅柳 杨博 +2 位作者 张风霜 许明元 杨国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1-571,共11页
利用GPS连续站和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得到的同震形变结果作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地表3维形变场的约束,在兼顾不同断层模型方案的基础上对地震震源参数等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以盲逆断层作为反演的断层模型优于以上边界到地表的断层作... 利用GPS连续站和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得到的同震形变结果作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地表3维形变场的约束,在兼顾不同断层模型方案的基础上对地震震源参数等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以盲逆断层作为反演的断层模型优于以上边界到地表的断层作为反演的断层模型的结果,矩形盲逆与铲状盲逆断层模型间的反演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芦山地震矩的最佳反演结果为M_W6.7,位错在断层面上的分布集中在30km×30km的范围内,以逆冲为主兼有北翼右旋,南翼左旋的特征,左旋分量大于右旋分量,是一种"楔型"形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GPS 水准 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滑动模型的裂缝性地层声波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欧伟明 王祝文 +2 位作者 宁琴琴 徐方慧 于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了研究水平裂缝对声波波形的影响规律,把裂缝当作线性滑动界面,模拟在含有裂缝的地层中全波列声波测井响应。建立柱坐标系下穿过井孔的水平单条裂缝和多条裂缝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声波的传播,记录声波波形。通过分析不同源距... 为了研究水平裂缝对声波波形的影响规律,把裂缝当作线性滑动界面,模拟在含有裂缝的地层中全波列声波测井响应。建立柱坐标系下穿过井孔的水平单条裂缝和多条裂缝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声波的传播,记录声波波形。通过分析不同源距、不同宽度裂缝和不同裂缝条数条件下透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形变化,研究裂缝对纵波、横波和斯通利波波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线性滑动模型描述的裂缝对纵波的影响很小,只有靠近裂缝的透射纵波幅度会发生改变;裂缝不仅引起横波很强的衰减和反射,而且使横波的相位发生了改变;接收器距离裂缝越远,横波的衰减越大;当裂缝延伸距离很短时,透射横波的幅度和相位随着裂缝延伸距离的改变会发生变化;裂缝也会引起斯通利波的衰减和反射,透射斯通利波对线性滑动裂缝的宽度变化不敏感,而对裂缝条数变化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滑动模型 声波测井 有限差分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良整体滑动模型的缘板干摩擦阻尼器减振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卢娜 任兴民 +3 位作者 岳聪 何尚文 邓旺群 杨永锋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63-1266,共4页
考虑了接触面间正压力过大时阻尼器将逐步失去阻尼的特性,参考实验结果将正压力过大时干摩擦力与位移简化为线性关系,对整体滑动模型进行完善。在考虑了阻尼器刚度系数、接触面正压力以及外激励幅值等的影响因素下,结合一次谐波平衡法... 考虑了接触面间正压力过大时阻尼器将逐步失去阻尼的特性,参考实验结果将正压力过大时干摩擦力与位移简化为线性关系,对整体滑动模型进行完善。在考虑了阻尼器刚度系数、接触面正压力以及外激励幅值等的影响因素下,结合一次谐波平衡法对缘板干摩擦阻尼器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该类阻尼器振动及减振特性随相关参数变化的规律。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完善后的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摩擦阻尼器 改良整体滑动模型 一次谐波平衡法 减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井两相流动生产测井解释滑动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汪中浩 吴锡令 张淑芝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276-278,共3页
在两相流动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油水两相和气液两相流动的滑脱速度的实验关系 ,进而确定垂直井两相流动生产测井解释的滑动模型。
关键词 垂直井 两相流动 生产测井解释 滑动模型 油水两相 气液两相 滑脱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动模型的车辆里程仪标度因数标定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朱立彬 王玮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8-781,共4页
为提高车载导航系统中里程仪标度因数在非匀速条件下的标定精度,建立了车辆运动的动力学简化模型,分析了车辆加、减速时轮胎相对路面滑动对里程仪测量精度的影响,推导了基于路面附着系数的相对滑动模型,利用导航初始阶段惯导精度高的特... 为提高车载导航系统中里程仪标度因数在非匀速条件下的标定精度,建立了车辆运动的动力学简化模型,分析了车辆加、减速时轮胎相对路面滑动对里程仪测量精度的影响,推导了基于路面附着系数的相对滑动模型,利用导航初始阶段惯导精度高的特点,将惯导解算位置作为基准,采用卡尔曼滤波器对里程仪标度因数进行估计。验证实验表明,经过改进的算法可以在车辆非匀速条件下对里程仪标度因数进行精确估计。相比未经滑动修正的估计值,里程仪测量精度由0.16%提高到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度因数 滑动模型 路面附着系数 里程仪 捷联惯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一滑动模型与郯城地震断层的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一冲 高维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9-82,共4页
均一滑动模型与郯城地震断层的再研究杨一冲,高维明(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一、两种断层滑动模型与活断层分段的标准活断层分段是近期来活动构造学家尤为关注的问题,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均一滑动模型与郯城地震断层的再研究杨一冲,高维明(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一、两种断层滑动模型与活断层分段的标准活断层分段是近期来活动构造学家尤为关注的问题,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活断层分段的重要地位,美国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断层 滑动模型 活动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熊本M_W7.0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明培 黎朕灵 汪荣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9-830,共12页
利用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M W7.0地震震中周围94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和新近改进的强震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尝试解算并绘制了一个内陆M7左右走滑型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全貌,并反演了其震源滑动模型.与日本国土地理院(GSI)公布的... 利用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M W7.0地震震中周围94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和新近改进的强震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尝试解算并绘制了一个内陆M7左右走滑型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全貌,并反演了其震源滑动模型.与日本国土地理院(GSI)公布的该地震57个GPS同震位移结果的比较显示,两种完全不同资料、不同解算方法给出的水平同震位移场的最大幅值均为100cm左右,均呈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部分正断分量的震源机制.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104.5cm和58.0cm,分别出现在震中东北侧的KMMH162台和KMM005台.两种资料单独以及联合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均表明,此次地震为北东侧破裂为主并呈双事件特征,且主要滑动均不在初始破裂点附近,而是集中于第二次事件周围,即距离初始破裂点东北侧约20km处的走向长约40km、倾向宽约20km的范围内.基于强震和GPS模型所得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5.10m和5.87m,量级一致,反演矩震级均为MW7.1左右;主破裂区近地表滑动量比野外调查结果略微偏大,可能与数值效应有关.此外,还利用不同方法得到的解算结果比较了熊本地震特有的12组台间距在3km以内的GPS-强震台站对各自的三分量同震位移,其结果表明对于M7左右的地震而言,SMBLOC方法解算同震位移时方向和幅值的可靠性下限约为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走滑型地震 自动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6年4月16日熊本MW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模型MPCA在非线性系统故障监测与诊断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勇 梁军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31-135,共5页
多向主元分析(MPCA)是一种应用于间歇生产过程故障监测与诊断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线性化建模特征以及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它在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应用中往往难以保证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结合MPCA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滑... 多向主元分析(MPCA)是一种应用于间歇生产过程故障监测与诊断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线性化建模特征以及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它在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应用中往往难以保证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结合MPCA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滑动模型的MPCA方法,讨论了该方法的建模及其在故障监测与诊断中的应用,并采用对称式DTW算法解决了多元轨迹同步化的问题.在实际生产设备上的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主元分析 间歇生产 滑动模型 故障诊断 动态时间错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反演及地震区域构造的大地测量约束
12
作者 邓明莉 孙和平 徐建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9-973,978,共6页
以汶川地震前后GPS观测得到的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分别反演考虑与不考虑滑脱层的最优同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正演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含滑脱层的断层滑动模型模拟的GPS台站的同震水平形变和重... 以汶川地震前后GPS观测得到的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分别反演考虑与不考虑滑脱层的最优同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正演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含滑脱层的断层滑动模型模拟的GPS台站的同震水平形变和重力台站的同震重力变化都更接近实际的观测结果,证实龙门山的中央断裂带南段存在大规模的近水平的滑脱层参与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脱层 断层滑动模型 同震形变 同震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大地震断层滑动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同震数值计算的影响-以1920年宁夏海原Ms8.5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园浩 程惠红 +2 位作者 张贝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75-987,共13页
大地震的发生会引起区域位移场和应力场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区域内及临近断层的应力状态和地震活动性.目前,研究学者可据已有的断层滑动模型来计算分析大地震同震应力变化,同时采用库仑应力触发理论来进一步分析震后余震分布和断层危险性... 大地震的发生会引起区域位移场和应力场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区域内及临近断层的应力状态和地震活动性.目前,研究学者可据已有的断层滑动模型来计算分析大地震同震应力变化,同时采用库仑应力触发理论来进一步分析震后余震分布和断层危险性.然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少大地震,例如,1920年的海原MS8.5大地震,是全球范围内少见的特大地震之一.局限于无确切的地震台站地震波等资料,前人在研究历史地震的影响时往往给出一些简单的断层滑动模型,将断层面上错动量视为均匀分布.为更准确地了解历史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和一般地震滑动形态分布规律及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以海原MS8.5大地震为例,探讨了如何建立海原大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分别搭建了简单断层滑动模型和复杂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横向不均匀并行椭球型地球模型.通过对海原MS8.5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和应力场的计算,发现采用复杂断层滑动模型比简单断层滑动模型地表位错分布更切合实际.同时,进一步计算和分析了此次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近100年历史地震和周围断层的应力触发作用,得出断层滑动模型对同震计算结果的影响集中在发震断层附近而对远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模型 海原地震 同震效应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数据离散性的混合滑动模型改进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晓丹 陶夏新 汤爱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0-514,520,共6页
介绍了用于估计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混合滑动模型方法,并针对方法中采用半经验关系式计算模型参数值的过程进行了改进.将模型参数视为正态随机变量,其均值为用半经验关系式算得的模型参数值,其方差为统计半经验关系式过程中得到的标准偏... 介绍了用于估计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混合滑动模型方法,并针对方法中采用半经验关系式计算模型参数值的过程进行了改进.将模型参数视为正态随机变量,其均值为用半经验关系式算得的模型参数值,其方差为统计半经验关系式过程中得到的标准偏差.由此,对应一给定震级,每一个模型参数均能产生若干不同参数值,可表达统计数据的离散性.着重论述了改进中对某些模型参数的特殊处理方法,并借助一具体实例展示了改进后混合滑动模型方法的应用步骤.算例结果显示,对应一目标震级,改进后的模型可生成若干尺寸和滑动分布各异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为表达未来地震震源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数据离散性 混合滑动模型 正态随机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5
15
作者 黎朕灵 金明培 缪素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中周围40 km范围内仅有的2个强震台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给出同震位移。同时分析强震和GPS资料呈现的永久位移场特征,利用快速获取的GPS同震位移场和InSAR升、降轨资料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该地震...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中周围40 km范围内仅有的2个强震台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给出同震位移。同时分析强震和GPS资料呈现的永久位移场特征,利用快速获取的GPS同震位移场和InSAR升、降轨资料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展现全空间预测位移场分布。结果表明:(1)漾濞地震水平同震位移场呈现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错动。(2)GPS和InSAR独立和联合反演所得的震源静态滑动范围基本一致,均呈现单侧破裂的总体特征,即主要滑动均发生在震中东南部。6种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0.74 m、0.66 m、0.44 m、0.45 m、0.47 m和0.47 m,反演的矩震级为MW5.9~6.3。(3)根据震源滑动模型正演所得的漾濞地震全空间预测水平同震位移场与实际观测位移场一致性较好,震中南、北两侧向内挤压,东、西两侧向外拉张,符合走滑型地震所产生的四象限位移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记录 基线校正 GPS 同震位移场 InSAR 震源滑动模型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well滑动模型的压电驱动器非对称迟滞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行刚 杨雪锋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105,109,共4页
文章主要对压电驱动器的Maxwell滑动模型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Maxwell滑动模型对压电陶瓷驱动器固有的非对称型迟滞现象进行研究。利用传统Maxwell滑动模型在不同方向的速度差异,通过一个可修改的速度阈值参数,建立不同的弹簧滑块结... 文章主要对压电驱动器的Maxwell滑动模型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Maxwell滑动模型对压电陶瓷驱动器固有的非对称型迟滞现象进行研究。利用传统Maxwell滑动模型在不同方向的速度差异,通过一个可修改的速度阈值参数,建立不同的弹簧滑块结构来描述对应的曲线,将传统的并联结构简化为串联结构,避免了在求解过程中的参数耦合问题,并且让模型有了可以描述非对称迟滞曲线的能力,同时使用该串联结构将模型参数的求解过程变为一个参数的最优化问题,简化了系统的求解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Maxwell滑动模型的输出曲线可以有效模拟压电陶瓷驱动器的响应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迟滞 Maxwell滑动模型 压电驱动器 线性递推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开发顺序的状态滑动排序模型
17
作者 杨侃 张和平 丰景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17-119,共3页
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开发顺序的状态滑动排序模型杨侃,张和平(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南京210098)(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南京210024)丰景春(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南京210098)确定水利工程的最优开发... 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开发顺序的状态滑动排序模型杨侃,张和平(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南京210098)(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南京210024)丰景春(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南京210098)确定水利工程的最优开发次序和最优开发时间是水利建设宏观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水电站 网络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滑动分布 被引量:1
18
作者 字城岱 滕兴发 +3 位作者 关舒丹 闫高翔 刘森平 白运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6 cm。断层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优发震断层走向为131.1°、倾角为85.7°,同震主滑移区分布在深度10~30 km范围内,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滑移位置位于地下约20 km深度处,滑移量为3.49 m,未破裂至地表,矩震级为M_(W)7.16。库仑应力结果显示,该区域库仑应力符合帕米尔高原已有的应力场及地质学研究结果,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范围以发震断层为中心向外扩张,且自5 km深度往下,应力加载区逐渐侵蚀应力卸载区,并开始以加载区为主,在约10 km深度处开始发生余震活动,与本次发震断层相邻的2条断层未来短时间内地震风险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模型反演 同震静态库仑应力 地震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均呈近SN向展布,同震形变均表现为拥有东、西2个明显形变区域且呈现蝴蝶状的条纹样式,升、降轨LOS向形变量分别在-0.58~0.33m和-0.80~0.66m之间。2)联合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的定日地震的矩震级为MW7.06,地震破裂过程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N拓展的单侧破裂特征,断层错动为兼具少许走滑分量的正断机制。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55km,滑动分布集中在地下0~15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4.25m,出现在地下8.6km深度处。此次地震的主要破裂区已经到达地表,位于震中以北沿走向约35~53km处,潜在地表破裂长约18km。3)定日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降低;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加载量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这些区域未来有进一步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滑动模型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场与InSAR的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形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博 张庆云 +2 位作者 李勇江 徐顺强 杨利普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49,共9页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震震前研究区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以负变化为主;地震前后1年期的重力场变化形成了“四象限”的分布特征;震后研究区重力场发生大范围的反向变化,但随着震后调整,震中区域东部的重力场变化量较西部更大,与双断层滑动模型给出的滑动量分布结果一致。玛多地震在LOS向最大位移约为1.29 m,发震断层为走滑型;通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得到双断层模型的滑动主要集中在20 km深度内,发震主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4.8 m,分支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2 m。联合InSAR形变场与2020—2021期重力场变化开展分析后发现,玛多M S7.4地震的发震构造与重力场变化一致性较好,表明重力资料与InSAR资料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大震发震构造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重力 INSAR 玛多M S7.4地震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