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7
1
作者 李梁 胡小贞 +2 位作者 刘娉婷 周北海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6-51,共6页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RI)法对滇池外海22个点位20cm柱状底泥中重金属As、Hg、Cr、Cd、Pb、Zn和Cu浓度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的最高浓度达319mg/kg,9个点位超过风险评价中值或高概率效应浓度,是...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RI)法对滇池外海22个点位20cm柱状底泥中重金属As、Hg、Cr、Cd、Pb、Zn和Cu浓度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的最高浓度达319mg/kg,9个点位超过风险评价中值或高概率效应浓度,是超标最严重的重金属.各元素污染程度顺序为Pb】Cu】Hg】As】Cd】Cr】Zn.Pb、Cu、Hg的污染层为15~20cm,其余重金属污染层为10~15cm.潜在生态风险(RI)评价表明,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北部为'强'等级,潜在风险顺序为Hg】Cd】As】Pb】Cu】Cr】Zn.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起来使用.此外,滇池底泥重金属浓度与潜在生态风险表现出一致的区域性差异,即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底泥 重金属 底泥质量标准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外海蓝藻水华爆发反演及规律探讨 被引量:24
2
作者 盛虎 郭怀成 +1 位作者 刘慧 杨永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3,共8页
气象条件和营养盐浓度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蓝藻水华爆发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滇池外海Chla浓度时空分异性分析,得出晖湾中测点最易爆发蓝藻水华且爆发时间集中在每年6—9月。同时,采用基于缺失数据多重插补的EMB算法将气象条件和蓝藻水华... 气象条件和营养盐浓度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蓝藻水华爆发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滇池外海Chla浓度时空分异性分析,得出晖湾中测点最易爆发蓝藻水华且爆发时间集中在每年6—9月。同时,采用基于缺失数据多重插补的EMB算法将气象条件和蓝藻水华爆发的不完全数据集进行反演,建立了滇池外海2004—2008年4—10月完整的气象、营养盐及蓝藻爆发的基础数据集,解决了表观蓝藻水华爆发研究中观测数据缺失的问题。据此,探讨了滇池外海晖湾中测点Chla、TN和TP与蓝藻水华爆发关系,进而提出了控制滇池外海蓝藻水华的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 蓝藻水华 多重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滇池外海的水环境改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毛建忠 孙燕利 +2 位作者 贺克雕 孔桂芬 杨中兰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7-51,共5页
利用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运行前后的水质实测资料,对滇池外海的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研究。选取TP、TN、NH_3-N、COD_(Mn)、Chl-a、SD等主要水环境指标,从指标浓度变化、水质类别变化、指标向好率变化和极大值变化等方面分析牛栏江-滇池... 利用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运行前后的水质实测资料,对滇池外海的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研究。选取TP、TN、NH_3-N、COD_(Mn)、Chl-a、SD等主要水环境指标,从指标浓度变化、水质类别变化、指标向好率变化和极大值变化等方面分析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滇池外海的水环境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运行后,滇池外海各监测站点的TP、TN、NH_3-N、COD_(Mn)、Chl-a、SD及营养状态指数均优于调水前,富营养化水平明显好转,水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滇池外海 水环境 改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滇池外海水质异常下降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丙辉 彭嘉玉 +5 位作者 胡小贞 储昭升 庞燕 王丽婧 徐晓梅 何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65-472,共8页
2017年滇池外海水质由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降为劣Ⅴ类,特别是6—8月主要水质指标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及叶绿素a(Chla)浓度异常上升。引起滇池外海水质异常下降的根本原因:首先,2017年6—8月流域... 2017年滇池外海水质由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降为劣Ⅴ类,特别是6—8月主要水质指标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及叶绿素a(Chla)浓度异常上升。引起滇池外海水质异常下降的根本原因:首先,2017年6—8月流域降水量较上年同期增加81%,为1999年以来同期降水量之最,异常降水使外海北部3条主要入湖河流宝象河、盘龙江、金汁河输入TN、TP污染负荷量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50%和59%,导致外海北部水质指标异常升高。其次,因为截污体系雨季混合污水溢流严重,造成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下降,昆明市第二、第三、第四、第九污水处理厂雨季进水CODCr、TN及TP平均浓度分别比旱季降低15%、15%和20%;第十污水处理厂雨季进水CODCr、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降低16%、19%和8%。此外,2017年牛栏江补水量较上年减少50%,而补水水质NH3-N、TP、TN浓度分别上升75.2%、51.1%、40.2%,补水对外海水质改善作用降低。由此提出滇池外海水质稳定提升的对策:推进截污系统效能核查,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着力提高污水收集效率;优化流域已建调蓄池的运行,提高对雨污混合水的调蓄作用;通过优化运行、加强监管及雨季联合调度,提高污水厂处理效率,促进污染负荷削减与减排;加强牛栏江补水水源区的保护与治理,提升补水的环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 水质下降 污染成因解析 水质改善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三五”期间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国涵 解倩 +3 位作者 闫琨 李振宇 苏涛 杨耀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0-247,共8页
基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滇池外海晖湾中、罗家营、观音山东、观音山中、观音山西、白鱼口、海口西和滇池南等8个采样点位底泥中7种重金属监测值,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 基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滇池外海晖湾中、罗家营、观音山东、观音山中、观音山西、白鱼口、海口西和滇池南等8个采样点位底泥中7种重金属监测值,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Hg、Cr、Pb、Cd、Cu和Zn平均含量对比云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超标0.46,4.70,0.47,0.73,3.47,1.17,1.13倍,且时空分布存在差异性。时间变化上,As、Cd、Cu、Z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As、Hg、Cr和Pb含量高值集中在滇池外海南部水域,Cd和Cu在东部水域较高,Zn含量则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地质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8个点位中滇池南、晖湾中和观音山西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也较高,引起污染累积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的指标主要为Hg、Cd和Cu。重金属来源分析结果显示,As、Hg、Cr、Pb具有相似的污染来源,初步推断为工业污染源;Cu和Cd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底泥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外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
6
作者 王萧 于真真 +2 位作者 吕国锋 刘健 刘恩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34-1240,共7页
为探究滇池外海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d、Cu、Cr、Ni、Pb、Zn)污染状态,对13个采样点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量浓度与赋存形态进行了测定,利用污染系数(CF)、次生相污染系数(SPCF)和富集系数(EF)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沉... 为探究滇池外海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d、Cu、Cr、Ni、Pb、Zn)污染状态,对13个采样点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量浓度与赋存形态进行了测定,利用污染系数(CF)、次生相污染系数(SPCF)和富集系数(EF)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p<0.05)。As、Cr和Ni以残渣态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70%~76%);As、Cd、Pb和Zn的可提取态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6.82、1.22、38.88、104.52 mg/kg,分别占全量质量浓度的24%、94%、61%和55%,与背景沉积物相比均明显增加。CF、SPCF和EF评价结果均显示Cd、As、Pb和Zn是主要的污染元素,但基于EF估算的人为污染输入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基于CF和SPCF估算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 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现状调查研究
7
作者 孟迪 鲁露 +3 位作者 李滨 王丽霞 何锋 鲁斌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8期31-37,共7页
为摸清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通过查阅资料、卫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样品采集等方式,对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面积、水资源条件、植物资源状况、鸟类资源状况、人为干扰情况等进行了调查... 为摸清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通过查阅资料、卫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样品采集等方式,对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面积、水资源条件、植物资源状况、鸟类资源状况、人为干扰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外海环湖湿地还存在来水不足、水体交换不充分、过度强调景观化、外来入侵物种未得到有效防控、人为干扰过大、未按要求划定鸟类保育区等问题,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引水、布水系统优化提升改造,优化植物配置,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封闭部分游览道路,设立鸟类保育区等措施。研究结果能为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管理维护与优化提升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 环湖湿地 现状调查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