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SSR分析滇型杂交稻亲本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亚莉 马继武 +2 位作者 杨晓曦 许明辉 赵丰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7-353,共7页
以滇型杂交稻不育系4个、恢复系31个及其组配的31个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利用SSR籼粳特异引物研究亲本籼粳分化程度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8个位点上,4个不育系均以粳稻血缘为主,31个恢复系总体上偏粳,但含有不同成分的... 以滇型杂交稻不育系4个、恢复系31个及其组配的31个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利用SSR籼粳特异引物研究亲本籼粳分化程度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8个位点上,4个不育系均以粳稻血缘为主,31个恢复系总体上偏粳,但含有不同成分的籼稻血缘,其籼性比率Pi为0~27.8%。亲本SSR遗传距离、籼粳差异与杂种优势相关分析表明,亲本SSR遗传距离与小区产量超父优势等7个性状相关显著;亲本的籼粳分化差异与百粒重超父优势等4个性状显著相关;亲本SSR遗传距离、籼粳差异与小区产量竞争优势相关不显著,说明SSR遗传距离、亲本籼粳分化差异与产量竞争优势无线性关系,但籼粳分化差异适中的亲本杂交,容易得到正向优势极端组合,可从中筛选出杂种优势强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型杂交稻 籼粳分化 杂种优势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型杂交稻新组合源、库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洪汝科 段红平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75,83,共3页
通过剪叶和剪穗进行减源缩库的试验,研究了水稻新组合滇杂31号和滇杂32号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滇杂31号、滇杂32号源库关系仍然不协调,库大源显得不足。剪叶处理穗重变化趋势随着剪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叶位上表现为剑叶的光合产物对... 通过剪叶和剪穗进行减源缩库的试验,研究了水稻新组合滇杂31号和滇杂32号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滇杂31号、滇杂32号源库关系仍然不协调,库大源显得不足。剪叶处理穗重变化趋势随着剪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叶位上表现为剑叶的光合产物对穗部产量贡献最大,每片叶的贡献从上往下减少;2个组合表现为同样的趋势。剪穗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结实率,随着剪穗数量的增加,结实率提高幅度增大,但组合间有差异。如何协调源库关系是各个组合高产的关键。因此,进行了攻前期、控中期、稳后期栽培技术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型杂交稻 源库关系 穗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不同稻区滇型杂交粳稻叶片SPAD值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马亮 谭亚玲 +5 位作者 代贵金 张悦 张睿 李睿 付亮 侯守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59,共4页
将14个滇杂新组合种植在辽宁不同生态稻区,测量不同时期水稻功能叶(剑叶、倒2叶、倒3叶)的SPAD值,分析其与产量的关系。通过3个种植地点的测量,发现14个品种除个别品种外,其他品种各时期3张功能叶SPAD值总和均是庄河最高,其次是盘锦,沈... 将14个滇杂新组合种植在辽宁不同生态稻区,测量不同时期水稻功能叶(剑叶、倒2叶、倒3叶)的SPAD值,分析其与产量的关系。通过3个种植地点的测量,发现14个品种除个别品种外,其他品种各时期3张功能叶SPAD值总和均是庄河最高,其次是盘锦,沈阳的最低。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时,大多品种的剑叶(L1)SPAD值小于倒2叶(L2)和倒3叶(L3),成熟期时顺序正好相反。沈阳地区各品种产量与倒1叶(L1)显著相关,庄河和盘锦地区各品种产量与倒3叶(L3)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型杂交稻 SPAD 辽宁生态稻区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3通过审定
4
作者 陶光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2-72,共1页
滇型杂交水稻是云南农业大学独创的一种杂交稻类型.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滇型杂交稻的应用研究.继2002年"滇杂31"、"滇杂32"通过省级审定之后,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新近选育成功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滇... 滇型杂交水稻是云南农业大学独创的一种杂交稻类型.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滇型杂交稻的应用研究.继2002年"滇杂31"、"滇杂32"通过省级审定之后,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新近选育成功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3"于2004年10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农业大学 品种审定委员会 杂交粳稻 新组合 稻作 滇型杂交稻 杂31 研究所 云南 省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力科技创新 发展滇型杂交水稻
5
《云南农业》 2010年第6期60-60,共1页
滇型杂交水稻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长期坚持科技创新的成果。自李铮友教授1969年在云南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以来,滇型细胞质源的水稻不育系引入到多个省区并组配成功多个组合,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滇型杂交稻选育研究曾... 滇型杂交水稻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长期坚持科技创新的成果。自李铮友教授1969年在云南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以来,滇型细胞质源的水稻不育系引入到多个省区并组配成功多个组合,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滇型杂交稻选育研究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10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科技创新 云南农业大学 科技进步一等奖 粳稻不育系 水稻不育系 滇型杂交稻 细胞质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洪汝科 李铮友 +3 位作者 王樨 师常俊 黄大军 谭学林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76,共3页
南 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偏粳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 ,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 31和滇杂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恢复系 选育 南34品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