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污水厂尾水对文蛤微核率、溶酶体膜稳定性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崔鸿武 张倩 +2 位作者 孟范平 杜永祥 苏恩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利用天然海水将取自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稀释为不同浓度(EVR=1%、5%、10%、20%、30%、40%)的混合液,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进行15d的暴露培养,并测定血细胞中的溶酶体膜稳定性(LMS)、微核率(MNF)以及鳃和内脏中I相解毒酶(7-... 利用天然海水将取自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稀释为不同浓度(EVR=1%、5%、10%、20%、30%、40%)的混合液,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进行15d的暴露培养,并测定血细胞中的溶酶体膜稳定性(LMS)、微核率(MNF)以及鳃和内脏中I相解毒酶(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和Ⅱ相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硫酶-GST)随EVR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尾水处理组(即使EVR=1%)的血细胞LMS均明显低于对照水平(P<0.05);EVR≥20%的尾水造成血细胞MNF的显著诱导(P<0.05);然而,鳃、内脏中的EROD、GST活性仅在少数尾水处理组中被激活(P<0.05)。文蛤血细胞LMS对尾水暴露的响应敏感性及其与EVR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性(R=-0.857,P<0.05),使其适于作为纳污海域尾水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厂(MSTPs) 尾水 文蛤 解毒酶 微核率(MNF) 溶酶体稳定性(l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调控磷酸钙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2
作者 周慧晴 王艺达 +5 位作者 陈欣 郭庆 曹世琦 刘于谦 肖瑞琳 梁海霞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9-75,共7页
磷酸钙纳米材料(CaP)凭借其卓越的骨诱导性与可控降解性,在骨缺损修复与靶向治疗领域极具应用前景,但其引发的溶酶体膜透化(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LMP)导致的细胞毒性仍是临床转化的核心障碍。本工作发现:(1)CaP在溶酶... 磷酸钙纳米材料(CaP)凭借其卓越的骨诱导性与可控降解性,在骨缺损修复与靶向治疗领域极具应用前景,但其引发的溶酶体膜透化(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LMP)导致的细胞毒性仍是临床转化的核心障碍。本工作发现:(1)CaP在溶酶体酸性环境中迅速降解,释放大量Ca^(2+),导致溶酶体pH值升高和LMP增加,进而破坏溶酶体膜的稳定性;(2)有氧运动模拟剂AICAR可诱导VMA2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促进V-ATPase的V_(0)/V_(1)亚基组装,增强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抑制LMP的发生,显著减轻CaP诱导的细胞毒性;(3)在动物水平上,有氧运动通过减轻CaP诱导的多器官组织病理损伤,并恢复血清中肝肾功能损伤指标至正常水平。上述研究结果为CaP的生物安全性优化提供了“内源性防御”新策略,推动了纳米医学从“被动毒性抑制”向“运动调节干预”的范式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 有氧运动 溶酶体稳定性 溶酶体通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水溶性成分胁迫下菲律宾蛤仔溶酶体生物标志物的应答
3
作者 翁幼竹 薄军 +5 位作者 郑榕辉 张玉生 洪福坤 谢晴 方超 蒋雨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溶酶体生物标志物是环境污染引起生物效应的早期预警信号。石油类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溶酶体完整性的影响尚未研究。本研究以0号柴油的水溶性成分(WSF)为污染物,以养殖的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测试3种溶酶体生... 溶酶体生物标志物是环境污染引起生物效应的早期预警信号。石油类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溶酶体完整性的影响尚未研究。本研究以0号柴油的水溶性成分(WSF)为污染物,以养殖的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测试3种溶酶体生物标志物对柴油WSF胁迫应答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采用室内模拟暴露实验,将菲律宾蛤仔置于添加不同浓度(0.1~1.6 mg/L)柴油WSF的海水中5 d,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暴露组血细胞溶酶体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值比对照组低23.1%~48.5%(p<0.05或p<0.01)。而各浓度暴露组的鳃和内脏团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选取柴油WSF为0.8 mg/L进行污染的时间-效应实验,于第0、1、3、7、11天取样测定,结果显示:暴露组NRRT值始终低于对照组,且在第1、3天差异显著(p<0.05)。暴露组鳃和内脏团ACP活性都是先逐步升高到第7天达最大值后迅速下降,鳃ACP活性从第3天到第11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内脏团ACP活性从第7天到第11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未能获得基于N-乙酰-β-氨基己糖苷酶的组织化学染色反应上的溶酶体膜稳定性(LMS)应答。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血细胞NRRT和鳃ACP活性可作为海洋污染生物效应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菲律宾蛤仔 溶酶体 中性红保留时间 酸性磷酸酶 溶酶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双壳类动物文蛤的亚致死毒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段伟艳 杜永祥 +2 位作者 孟范平 林怡辰 周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55-2764,共10页
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 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酶体膜稳定性(LMS)等7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分析GO对双壳类的亚致死毒性机制.结果表明,GO能够诱导文蛤内脏的氧化逆境,表现为GSH含量降低、GSSG含量增加和MDA含量增加;GO产生的神经毒性较小,AChE活性仅在暴露初期与结束时短暂受抑;GO对MTs无诱导作用;GO暴露4d后即产生显著的遗传毒性和溶酶体膜失稳,MNF达到对照组的6.1~9.0倍,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降幅达到24.2%~49.2%.除AChE、MTs外,其它生化指标均适于作为指示GO亚致死毒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GO) 双壳类 氧化逆境 微核率(MNF) 溶酶体稳定性(l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