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娟 王宁 +5 位作者 宋权威 陈宏坤 杨晓晴 郑秀志 赵朝成 刘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89,共13页
研究不同材质和粒径的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以确定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300 min,椰壳制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 研究不同材质和粒径的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以确定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300 min,椰壳制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委内瑞拉原油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3.4 mg/g和26.81 mg/g,明显高于果壳和煤质制颗粒活性炭的平衡吸附量,且吸附量随颗粒活性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吸附地下水中溶解柴油和原油的40~60目椰壳活性炭投加质量分别为0.1 g和0.06 g,吸附最佳温度是25℃,吸附柴油和原油的最佳pH值分别是7和8。盐度对于颗粒活性炭吸附溶解油的影响不大,碱性环境对于活性炭吸附柴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酸性条件对于活性炭吸附原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原油的吸附分别适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即颗粒活性炭表面对溶解柴油的吸附主要是单层吸附,而对溶解原油的吸附是非均匀异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溶解油 颗粒活性炭 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计算溶解油气比的工程实用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纳 席永钊 +5 位作者 刘安琪 赵金洲 张烈辉 吕鑫 李蜀涛 赵向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5,共6页
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是评价油气溶解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工程上需查取图版而得到,结果不够准确、使用不太方便,不适于现场快速应用。为了便于在实际工程中快速准确地计算该参数,在雷萨特的模型上将美国石油协会相对密度与脱气原油摩... 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是评价油气溶解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工程上需查取图版而得到,结果不够准确、使用不太方便,不适于现场快速应用。为了便于在实际工程中快速准确地计算该参数,在雷萨特的模型上将美国石油协会相对密度与脱气原油摩尔质量的图版进行取点拟合成函数关系,结合原雷萨特关系式将其数学模型归纳推理得到一个新模型,只需要代入绝对压力、温度、脱气原油对水的相对密度以及天然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4个已知参数,通过计算机便可快速计算出溶解油气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于雷萨特相关式,新模型简化了繁琐的迭代,不仅可以一步到位计算溶解油气比,而且还可以从公式中反映出各个参数是如何影响溶解油气比的;②油气比随着绝对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脱气原油对水相对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天然气对空气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认为,新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溶解油气比,其计算结果与原雷萨特模型符合度高;新方法提高了工程上计算溶解油气比的效率及准确性,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溶解 溶解油气比 雷萨特模型 美国石油协会相对密度 脱气原油摩尔质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废水处理工艺与流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亚丹 顾超 +1 位作者 李玉宽 闫凯玲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8-I0008,共1页
石油化工、汽车生产与制造等工业生产都会产生含油污废水,这种含油废水中含有油脂、酚类、醚类、酮类等有害物质,很难降解去除。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与水平的提高,含油废水的排放量也在逐渐增加,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已成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 石油化工、汽车生产与制造等工业生产都会产生含油污废水,这种含油废水中含有油脂、酚类、醚类、酮类等有害物质,很难降解去除。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与水平的提高,含油废水的排放量也在逐渐增加,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已成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成分进行分类,工业含油废水主要分为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几种,每一油分的粒径存在很大区别,如浮油的粒径大于100μm,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油膜,分散油的粒径约为10~100μm,常以小滴形式悬浮,可能会变成浮油;乳化油粒径一般为0.1~2.0μm,呈乳液状稳定分散,很难静置分离,溶解油的粒径小于0.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废水 工业生产规模 经济与环境 浮油 乳化油 溶解油 石油化工 可持续发展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含聚污水中原油状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靖波 张健 +3 位作者 檀国荣 孟凡雪 朱玥珺 刘金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5-298,共4页
污水中原油一般分为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等形式,聚合物的存在会导致污水中乳化油含量大幅增加,污水稳定性更强。本文以海上油田含聚污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不同形式原油的比例随含聚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乳化油含量占含... 污水中原油一般分为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等形式,聚合物的存在会导致污水中乳化油含量大幅增加,污水稳定性更强。本文以海上油田含聚污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不同形式原油的比例随含聚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乳化油含量占含聚污水中稳定存在原油量的90%以上,是含聚污水处理的关键所在。而且,与不含聚合物的污水相比,当污水中聚合物浓度为50 mg/L时,乳化油含量显著增加。另外,与模拟污水相比,聚合物含量约为50mg/L的现场含聚污水样品中的乳化油含量更高,稳定性更强,处理难度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含聚污水 乳化油 溶解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复合驱油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蒋永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了探索较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采收率,提出了CO_2复合驱方式进行剩余油开采对策并在矿场先导试验井组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但对CO_2复合驱油体系微观增油机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亟需开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基于CT... 为了探索较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采收率,提出了CO_2复合驱方式进行剩余油开采对策并在矿场先导试验井组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但对CO_2复合驱油体系微观增油机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亟需开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基于CT扫描结果,结合油藏开发实际,明确了滴状和膜状剩余油为难以动用的2种剩余油类型;构建了溶解油滴模型和剥离油膜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模拟。溶解油滴模拟结果表明,CO_2扩散至油滴中,增加其体积,然后油滴分子逐渐溶解在驱油体系中;剥离油膜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CO_2在油相中先形成扩散通道,随后CO_2优先通过扩散通道至岩石表面,CO_2在表面上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油 剥离油膜 分子动力学模拟 CO2复合驱 剩余油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循环水系统的化学处理
6
作者 林树田 卢永军 +1 位作者 宁洪龙 王慧臣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747-749,共3页
分析了羰基合成脂肪醇装置真空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日常运行采取化学处理的方式,既可实现对系统的保护,又能防止非计划停车对生产的影响,同时实现对真空抽出有机油类的回收,将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是一种非... 分析了羰基合成脂肪醇装置真空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日常运行采取化学处理的方式,既可实现对系统的保护,又能防止非计划停车对生产的影响,同时实现对真空抽出有机油类的回收,将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是一种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 化学处理 溶解油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