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沙群岛海域溶解无机磷的分布
1
作者 程赛伟 林洪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7,共7页
根据"八五","九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溶解无机磷(PO3-4 P含量高于4 P)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群岛东南部海域的PO3-其它海区;PO3-4 P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 根据"八五","九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溶解无机磷(PO3-4 P含量高于4 P)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群岛东南部海域的PO3-其它海区;PO3-4 P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速率在50—100m范围内最大;周日变化随季节及站点的不同而不同。南沙群岛海域PO3-4 P含量分布是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溶解无机磷 季节分布 周日变化 生物过程 物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溶解无机磷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际标 张鹏 +2 位作者 戴培东 赖进余 陈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41-2548,共8页
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磷(DIP)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和营养盐结构,分析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并探讨了研究区域DIP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 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磷(DIP)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和营养盐结构,分析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并探讨了研究区域DIP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DIP的平均浓度为(0.008±0.006) mg/L,浓度范围为0.000~0.062mg/L,万宁小海海域是3个水季的主要污染区域;平水季研究海域DIP污染水平高于枯水季与丰水季;富营养化指数变化范围为0.00~3.94,平均为(0.21±0.46),总体上海南岛近岸表层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较低,但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磷 污染评价 富营养化 影响因素 海南岛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暴雨对厦门港湾海水溶解无机氮、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杨逸萍 郭卫东 +2 位作者 方志山 吴国琳 弓振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2-58,共7页
于1998年10号台风、2000年10号台风碧利斯和2000年6月厦门地区特大暴雨影响期间,在厦门港湾对表层海水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以及盐度、DO、Chl a等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定点连续观测。描述了台风暴雨期间和恢复期DIN、DIP的变... 于1998年10号台风、2000年10号台风碧利斯和2000年6月厦门地区特大暴雨影响期间,在厦门港湾对表层海水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以及盐度、DO、Chl a等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定点连续观测。描述了台风暴雨期间和恢复期DIN、DIP的变化特征。对水动力因素、底质再悬浮、有机物氧化降解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厦门港 湾海 溶解无机 溶解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的通量模型灵敏度分析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新艳 杨丽标 晏维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研究河流向河口及沿海海域输送的物质通量是一项国际性前沿课题.基于人类活动影响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定量分析,应用G lobal NEW S模型模拟1970-2003年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D IP)的通量,对其不同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千年生态系... 研究河流向河口及沿海海域输送的物质通量是一项国际性前沿课题.基于人类活动影响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定量分析,应用G lobal NEW S模型模拟1970-2003年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D IP)的通量,对其不同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情景,对2050年长江输出D IP的通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1970-2003年,长江输出的D IP通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达到了14.05kg/km2,比1970年(2.45kg/km2)增加了近5倍.模拟值与对应年份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模拟误差为12.29%.1993年之前,长江输出D IP的主要来源是污水,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1993年以后,以来自非点源的磷输入为主,其中以磷肥施用的贡献率最高,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增加到了50.30%;畜禽粪便磷的贡献率变化平稳,大约在22.87%.污水来源的磷的贡献率自1993年之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到2003年减少为24.81%.情景预测表明,2050年无论何种情景下,长江输出的D IP通量都将超过2000年的2倍多,但是不同情景下D IP输出通量增加的幅度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有较大差别.在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如何控制非点源的磷输入仍将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 输出通量 模型 长江 人类活动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氢)氧化物介导的溶解性有机质、无机磷的固定及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文帅龙 刘静静 +4 位作者 戴家如 黄秀琳 安世林 刘正文 杜瑛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8-1440,共13页
铁(氢)氧化物介导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无机磷(DIP)的固定在水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碳、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铁(氢)氧化物主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两种过程固定DOM和DIP,且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三者存在复杂的相互作... 铁(氢)氧化物介导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无机磷(DIP)的固定在水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碳、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铁(氢)氧化物主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两种过程固定DOM和DIP,且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三者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铁(氢)氧化物对DOM和DIP的固定,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梳理了铁(氢)氧化物、DOM和DIP在吸附和共沉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DOM的存在会通过占据铁(氢)氧化物表面吸附点位、络合、抑制铁水解沉淀等途径影响铁(氢)氧化物对DIP的固定;且不同机制与DOM的不同性质如分子大小、芳香组分、羧基官能团含量等有关.而DIP的存在会改变铁(氢)氧化物对DOM的固定分馏过程,改变溶液中DOM的组分和性质.在明晰三者相互作用基础上,探讨了铁(氢)氧化物介导的DOM和DIP的固定过程对湖泊内源磷释放和碳埋藏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氢)氧化物 溶解性有机质 溶解无机 吸附 共沉淀 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欧林坚 黄邦钦 齐雨藻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5,共5页
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的几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 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的几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比生长率远超过东海原甲藻,而成为培养体系中的绝对优势种。在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原甲藻大量死亡,可能存在亚历山大藻对原甲藻的他感作用。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藻类磷胁迫而显著升高,可能在后期种群利用代谢有机磷源时发挥重要作用,且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表现出酶活性大小及状态的差异性,该结果可能影响浮游植物对有机磷源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溶解无机磷 竞争生长 碱性酸酶 溶解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的添加对微生物磷素转化机制的影响
7
作者 潘玮涵 李佳颖 +3 位作者 刘顺莉 谢小雨 陈新平 郎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6,共15页
通过研究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关键基因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有机肥施用背景下抗生素的添加对磷循环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选取重庆市潼南区紫色土为... 通过研究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关键基因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有机肥施用背景下抗生素的添加对磷循环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选取重庆市潼南区紫色土为基质土壤,外源添加2%有机肥(鸡粪),设置3种恩诺沙星处理,分别为0 mg/kg(CK)、 0.5 mg/kg(Low-ENR)、 5 mg/kg(High-ENR),种植辣椒(辛香8号),利用基于生物有效性的(Biologically-Based Phosphorus,BBP)磷分级方法,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并结合Real-Time qPCR、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恩诺沙星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和无机磷溶解的关键基因(分别为phoD和pqqC)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抗生素的添加对氯化钙提取态磷(CaCl_(2)-P)、酶提取态磷(Enzyme-P)以及盐酸提取态磷(HCl-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第7 d Low-ENR处理下土壤中柠檬酸提取态磷(Citrate-P)的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肥施用后的恩诺沙星添加在第7d影响了土壤中含phoD和pqqC基因细菌的群落结构,但对phoD和pqqC基因丰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恩诺沙星的添加主要抑制了含phoD基因的细菌群落的网络平均度(Average Degree),Alph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为土壤含phoD和pqqC基因细菌的关键类群,均属于变形菌门,与群落的复杂度密切相关。Mantel检验结果表明:优势类群中的Pseudolabrys和Pseudonocardia分别与土壤Enzyme-P和Citrate-P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恩诺沙星处理时间的延长(第30 d),其相关性降低。恩诺沙星的添加显著抑制了辣椒植株的生长和磷吸收。一系列结果说明有机肥背景下,恩诺沙星的添加通过影响含phoD和pqqC基因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网络特征,调控了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和磷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有机矿化基因 无机溶解基因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分级方法 网络分析 群落稳定性 素转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态磷在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黄邦钦 黄世玉 +1 位作者 翁妍 洪华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5-60,共6页
在实验室批量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海洋微藻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和各形态溶解磷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批量培养过程中,APA的动态变化呈"S"形曲线,各形态溶解磷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起的调... 在实验室批量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海洋微藻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和各形态溶解磷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批量培养过程中,APA的动态变化呈"S"形曲线,各形态溶解磷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不同,介质中溶解无机磷和小分子溶解有机磷的浓度是激发APA发生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大分子溶解有机磷的浓度对APA的作用不明显,但APA的增大可加速微藻利用大分子溶解有机磷的速率.微藻的种类和丰度不影响APA的动态变化形式及其调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微藻 酸酶活力 溶解有机 溶解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小华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44,共9页
为探讨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共同影响,本文以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选取含有C-O-P键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SG-P)、6-磷酸... 为探讨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共同影响,本文以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选取含有C-O-P键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SG-P)、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G-6-P)和含有C-P键的草甘膦(Glyphosate,G-P)为不同类型的DOP,检测了4种温度条件下(20、23、26、29℃)藻细胞的生长状况以及培养液中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与藻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含有C-O-P键的ATP、SG-P和G-6-P均能较好地维持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并且升温可进一步促进各组藻细胞的生长,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达到176.7×10^4、218.8×10^4和178×10^4 cell/mL;此外升温还可加速ATP、SG-P和G-6-P组培养液中TDP浓度的下降,以及ATP组培养液中DIP浓度的升高;但各组藻细胞内AP活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均处于较低水平(<10 fmol pNP/(cell·h))。与含有C-O-P键的DOP相比,G-P组的藻细胞在各温度条件下生长密度均较低,最大藻细胞密度仅为40.7×10^4 cell/mL;但其藻细胞内AP活性显著高于ATP、SG-P和G-6-P组[最高达83 fmol pNP/(cell·h)]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DOP会显著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其中ATP、SG-P和G-6-P能更为有效地被中肋骨条藻生长所利用,并且温度升高(20~29℃)是促进3种DOP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但该效应可能并不依赖于AP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温度 生长 溶解态有机 溶解无机 碱性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分布、收支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3
10
作者 赵晨英 臧家业 +2 位作者 刘军 孙涛 冉祥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15-2127,共13页
基于在黄渤海的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结合历史数据构建了黄渤海DIN和DIP的收支模型,并分析了陆源输入变化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渤海DIN和DIP的含量受季节... 基于在黄渤海的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结合历史数据构建了黄渤海DIN和DIP的收支模型,并分析了陆源输入变化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渤海DIN和DIP的含量受季节、河流输入和沉积物界面扩散作用的影响,具有秋季高于春季和近岸高于离岸的时空分布特征.收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底界面扩散是黄渤海水体DIN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大气、周边河流、地下水和东海的输入;黄渤海水体DIN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反硝化.黄渤海水体DIP的来源主要是磷酸盐吸附解吸,占91%,底界面扩散和大气输入为其次,河流和地下水的输入贡献较小.DIP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向东海的输出.黄渤海每年有11Gmol的氮在水体积累,并导致其浓度提高约0.6μmol/(L·a).近些年来陆地向黄渤海输入氮的持续增加,加剧了氮营养盐的积累,导致非硅藻类浮游植物比例以及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显著增加,同时还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磷的埋藏量以及加剧了磷限制的趋势,并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溶解无机 溶解无机磷 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启东邻近海域氮磷营养盐分布特征、组成及营养水平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超凡 袁广旺 +1 位作者 彭模 张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基于江苏启东邻近海域2019年4月、10月海水的调查数据,探讨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氮磷营养盐的构成特点,评价该海域的营养水平,通过DIN、DIP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DIN和DIP的主要环境... 基于江苏启东邻近海域2019年4月、10月海水的调查数据,探讨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氮磷营养盐的构成特点,评价该海域的营养水平,通过DIN、DIP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DIN和DIP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各监测站位DIN、DI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55、0.005 mg/L。秋季各监测站位DIN、DI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26、0.012 mg/L。该海域春季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显著,表层DIN、DIP平面分布总体均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趋势。秋季表层DIN、DIP分布则受启东陆源径流影响较大,表现出近岸高、离岸低的特征。秋季底层DIP分布呈现与表层相反的特征,表明底层DIP可能有其他的来源。硝酸盐氮是该海域春秋季DIN的主要存在形式。春秋季各监测站位N/P(摩尔比)平均值分别为288.0、42.7,表明磷是该海域尤其是春季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该海域春秋季营养水平总体较低,但部分河口区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 溶解无机磷 分布特征 N/P 营养水平 启东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清春 于仁诚 +3 位作者 周名江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限制条件下,加入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ATP均能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所获得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为22700、28400和27800藻细胞/ml,对数期生长速率分别为0.12/d、0.14/d和0.15/d,溶解态有机磷对藻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好于溶解态无机磷。三种含磷营养物质对毒素产生的效应没有明显差别,稳定期藻细胞毒素含量分别为22.87、23.98和21.80fmol/cell。磷限制对毒素组成的影响很大,磷限制条件下膝沟藻毒素GTX1/4的含量占绝对优势,GTX2/3含量很少。在添加含磷营养物质后,GTX1/4所占比例降低,GTX2/3比例增加,说明磷限制显著改变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素组成。对藻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磷限制组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添加有机磷化合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添加无机磷化合物的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可以利用实验中采用的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但其利用溶解态有机磷化合物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诱导合成碱性磷酸酶来水解培养基中的溶解态含磷有机物,从而释放无机磷酸盐用于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碱性酸桓 生长 溶解态有机 溶解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磷营养状态与浮游植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覃仙玲 陈波 +2 位作者 赖俊翔 陆家昌 许铭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6,共8页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是浮游植物在磷胁迫的情况下诱导表达的一种酶,其作用是能够将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ate,DOP)水解成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正磷酸盐形式,因此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是浮游植物在磷胁迫的情况下诱导表达的一种酶,其作用是能够将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ate,DOP)水解成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正磷酸盐形式,因此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可用来指示海区浮游植物的磷胁迫状态。本研究以2015-2016年钦州湾4个航次(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钦州湾海域表层无机及有机磷的空间分布特征、APA的分布及其与磷营养之间的调控关系。调查期间,钦州湾海域春季、夏、秋、冬的单位叶绿素APA的平均值分别为20.42±5.32 nmol/μg Chl a/h,138.17±94.32 nmol/μg Chl a/h,142.60±72.60 nmol/μg Chl a/h和29.48±18.52 nmol/μg Chl a/h。经分析,APA与无机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该海区APA可以反映钦州湾浮游植物的磷胁迫水平。海区氮磷比平均值在除春季外的三个季节均高于35,存在潜在的磷限制,浮游植物在夏季和秋季遭受较严重的磷胁迫。夏季和秋季浮游植物大量表达AP,由此推测DOP可能在钦州湾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维持甚至赤潮发生期间的磷补给上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溶解态有机 溶解无机 碱性酸酶活性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3种优势微囊藻对不同形态磷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岳涛 张德禄 胡春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4,共6页
微囊藻(Microcystis)是最常见的淡水水华蓝藻,它们对磷营养盐的竞争力是其成为优势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太湖水华中的3种优势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材料,比较研究了... 微囊藻(Microcystis)是最常见的淡水水华蓝藻,它们对磷营养盐的竞争力是其成为优势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太湖水华中的3种优势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它们对正磷酸盐(K2HPO4)、三聚磷酸盐(Na5P3O10)、小分子溶解态有机磷(葡萄糖-6-磷酸,G-6-P)和大分子溶解态有机磷(卵磷脂)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结果发现,3种微囊藻对4种磷形态有明显的嗜好.当磷浓度为0.2 mg/L时,M.flosaquae只在正磷酸盐下生长最快,M.wesenbergii在三聚磷酸盐和大、小分子有机磷下生长最快,M.aeruginosa在所有磷形态下生长都最慢.而当磷浓度为2.0 mg/L时,M.flos-aquae在所有形态磷下生长都最快.在2种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都表现出最高的溶解态无机磷比例和光合活性Fv/Fm.以上结果说明,3种藻在磷形态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差异,即低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高磷浓度下M.flos-aquae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而不论磷浓度高低,M.aeruginosa对4种形态磷的适应性最差.由此可知,可利用磷形态的丰富性只是部分优势微囊藻的竞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形态 溶解无机 光合活性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月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分布与硅藻的生态指示 被引量:26
15
作者 胡胜华 高云霓 +3 位作者 张世羊 周巧红 徐栋 吴振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6-864,共9页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湖泊中蓝藻密度远大于硅藻密度;月湖水体中浮游植物与生境因素有着复杂的生态网络关系。月湖水体营养盐结构不合理,在硅藻消亡后,湖泊水域中的营养组合(丰富的氮与磷,但缺乏可溶硅),这种特殊生境刺激蓝藻的生长,进一步导致硅藻的减少,使月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转变成蓝藻类。可溶硅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型向蓝藻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溶硅起始浓度水平不仅决定硅藻生产量最大值的程度,而且制约着硅藻持续时间,补偿湖泊可溶硅可能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月湖 湖泊富营养化 硅藻 蓝藻 溶解无机 溶解无机磷 可溶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磷源的生理响应研究
16
作者 孙惠琛 徐溢波 +4 位作者 仇依琳 陈晓红 孙鹏飞 白洁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0期59-72,共14页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等甲藻已进化出通过DOP代谢适应低磷环境的生存策略,但对其磷源选择偏好与代谢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因此,本研究以太平洋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59种磷源的利用能力,系统分析了其在不同浓度有机磷(β-甘油磷酸钠,SG-P)和无机磷(NaH_(2)PO_(4))下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可利用48种磷源,其中优先利用C—O—P键和单酯类磷源,而难以利用C—P键磷源;最大藻密度与磷浓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在磷缺乏下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NaH_(2)PO_(4)相比,该藻种对SG-P有更好的亲和力。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与外界环境的磷浓度负相关,即在磷限制下碱性磷酸酶高度表达,在富磷条件下,胞内APA之间无显著差异,胞外APA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藻毒素测定结果表明,该藻株以低毒性的C1和C2为主,单细胞毒素的总含量在这两种磷源之间及不同磷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磷限制下单细胞毒素含量显著增加,且NaH_(2)PO_(4)为磷源下较SG-P为磷源更有利于产生高毒性的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由此可见,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有机磷源有独特的生理响应,使其在无机磷源缺乏的环境中能有效利用有机磷进行生长繁殖,这一进化策略使其更具有竞争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一些磷匮乏海域仍爆发有害藻华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 溶解态有机 溶解无机 缺乏 碱性酸酶 毒素 有害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湾水体营养盐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晓凤 段晓勇 +4 位作者 田元 曹轲 高飞 印萍 刘冬雁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6,共11页
我国沿海重点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与陆源输入和海湾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海湾特殊的弱交换水动力环境使得水体环境治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浙江省近年来实施陆域生态环境治理"千万工程"和海域"蓝色海湾整治"工程,陆域和... 我国沿海重点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与陆源输入和海湾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海湾特殊的弱交换水动力环境使得水体环境治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浙江省近年来实施陆域生态环境治理"千万工程"和海域"蓝色海湾整治"工程,陆域和海湾水环境提升显著。以浙江省第2大海湾三门湾为研究对象,对近30年三门湾海域水体营养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2019年9月在三门湾开展的流域-海域水体质量联合调查取得的54个流域水样、30个海域水样和6个雨水样的营养盐分析结果(NO_(3)^(-),NO_(2)^(-),NH_(4)^(+),PO_(4)^(3-)),分析了三门湾水体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营养盐长期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三门湾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依然突出,湾内海域DIN和DIP含量在0~439和18~59μg/L,平均值分别为233和37μg/L,河流DIN和DIP含量在77~1586和3~126μg/L,平均值分别为466和48μg/L。河流中氮、磷营养盐含量整体上呈现由上游到下游增长的趋势,其中农业生产对水体NH_(4)^(+)N、NO_(3)^(-)N影响大,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排放对水体中NH_(4)^(+)N、NO_(2)^(-)N和DIP影响大。海域中氮磷营养盐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水体交换弱的港汊顶部和河流入海处,营养盐浓度呈现由近岸高值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水养殖是近岸营养盐的主要贡献者。三门湾水体营养盐在1987-2007年中处于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后随着海陆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DIN和DIP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海湾水环境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营养盐 人类活动 土地利用 溶解无机 溶解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