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解性有机碳溶液灌溉和苜蓿间作消减黄土区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研究
1
作者 代洪伟 丁艳宏 +4 位作者 高晓东 李昌见 任敏 宋小林 赵西宁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3,共13页
近年来,黄土区苹果园由于氮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将严重威胁土壤生态安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入和深根系豆科作物间作是消减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潜在可行途径,但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黄土区苹果园由于氮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将严重威胁土壤生态安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入和深根系豆科作物间作是消减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潜在可行途径,但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目前较薄弱。为此,本研究在渭北黄土区苹果园中设置了灌溉DOC溶液(D)、苜蓿间作(M)、灌溉DOC溶液+苜蓿间作(D+M)以及对照(CK)四个处理,测定0~600 cm土层硝酸盐、DO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水率及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等指标。研究表明:D和D+M处理下,0~400 cm土壤剖面硝酸盐消减比例达到50%左右,但单一的M处理消减效果不明显;D处理消耗的DOC与硝酸盐之间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5︰1,D+M处理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4.35︰1;D和D+M处理均增加了0~600 cm土层nirS、nirK和nosZ反硝化基因拷贝数,并提高了DOC、SOC和反硝化微生物对硝酸盐消减的贡献率。总体而言,D+M处理消减硝酸盐效果最好,可作为黄土区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治理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溶解性有机 硝态 反硝化功能基因 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源头典型农业小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组成、分布及来源解析
2
作者 刘世杰 杨娟 王克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82-1790,共9页
赤水河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为了更好的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探究其上游水源地区域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分特征及来源至关重要。以滇东北赤水河源头区域(镇雄段)的龙井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EEMs)和... 赤水河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为了更好的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探究其上游水源地区域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分特征及来源至关重要。以滇东北赤水河源头区域(镇雄段)的龙井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EEMs)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探讨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龙井小流域水体中DOC、CDOM和FDOM浓度在流域中从上至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DOC浓度范围在4.65~15.35 mg·L^(-1)之间,同其他类型水体相比更高。水体DOM腐殖化程度和分子量水平整体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DOM包含三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组分C1,类蛋白质组分C2,长波类腐殖质组分C3。C2在DOM组分中贡献最大,占总荧光强度的39.35%,C1、C3分别占32.17%和28.48%。水体中DOM自生源特征较强,腐殖化特征较弱,DOM来源主要以内源为主,小部分水体同时受到内外源综合负荷的影响。等高反坡阶措施下,氮磷聚集,微生物活动旺盛,促进DOM的生成,改变DOM的分子结构。C1、C3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具有同源性,TN、TP与C1、C3呈显著正相关,龙井小流域中氮、磷通常以有机氮、有机磷的形式存在,与腐殖质相结合参与DOM的外源贡献。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长江源头水域的水质情况,对保护长江水环境制定相应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源头 龙井小流域 溶解性有机质(DO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溶解性有机碳氮淋溶及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静 郭文圻 +2 位作者 杨文浩 周碧青 邢世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59,共9页
为探讨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的影响程度,阐明稻田土壤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本研究以亚热带3种典型水稻土(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 为探讨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的影响程度,阐明稻田土壤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本研究以亚热带3种典型水稻土(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等氮磷钾条件下单施化肥(CK)和紫云英配施化肥(cmv)处理对不同水稻土DOC和DON的动态变化、淋溶特性及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水稻土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有所不同。3种供试水稻土中,灰泥田水稻土DOC淋溶损失量最大,其CK处理DOC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黄泥田分别显著提高24.09%和72.15%,cmv处理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黄泥田分别显著提高16.53%和40.55%;而黄泥田水稻土DON淋溶损失量最大,其CK处理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灰泥田分别显著提高18.93%和37.01%,cmv处理3种不同类型水稻土DON淋溶损失量无显著差异。配施紫云英可显著降低水稻土DON的淋溶损失量,每季水稻中cmv处理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DON淋溶损失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24.67%、14.88%和13.54%;黄泥田cmv处理DOC较CK处理提高了19.19%,而灰黄泥田和灰泥田2种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供试稻田中DOC和DON在土层间的淋溶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且DOC的延迟时间大于DON。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土壤性质中有机质是影响水稻土DOC淋溶损失的重要因素,孔隙度是DON淋溶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水稻土DON的淋失早于DOC,且DON在黄泥田中淋溶损失较高,而DOC在灰泥田中淋溶损失较高;在等氮磷钾的条件下,配施紫云英可减少水稻土DON的淋溶损失,而低肥力水稻土DOC的淋溶损失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土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淋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季污水处理厂污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特征及其与氮素关系
4
作者 刘交 潘国强 +4 位作者 杨帆 李晓曼 谢彦杰 韦敏祥 任美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952,共12页
针对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变化及其与氮素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以西南某市旱季市政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探究DOM荧光组分随工艺单元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氮素转化的... 针对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变化及其与氮素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以西南某市旱季市政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探究DOM荧光组分随工艺单元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氮素转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市政污水处理厂水体DOM主要由4个荧光组分组成,即类蛋白质组分C1(类酪氨酸)、C2(类色氨酸)和类腐殖质组分C3、C4。污水处理厂进水以类蛋白质组分为主,该组分占总荧光强度比例的平均值为66.5%,其中C1含量较高,其荧光强度占类蛋白质组分比例的平均值为54.6%。最终出水则以类腐殖质组分为主,该组分占总荧光强度比例的平均值为71.7%,而出水的类蛋白质组分中C2含量较高,其荧光强度占类蛋白质组分比例的平均值为99.8%。2)随处理工艺流程的进行,DOM的荧光强度基本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是C1在工艺流程中荧光强度逐渐趋于0;而类腐殖质组分相对稳定,不随处理流程的进行而变化。3)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单元之后DOM的荧光指数(FI)均大于1.9,表明DOM以转化为自生源为主。4)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中NH_(4)^(+)-N和溶解性总氮(DTN)与C1组分和腐殖化指数(HIX)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方式可有效预测工艺流程中NH_(4)^(+)-N和DTN的浓度。建议污水处理厂可根据DOM光谱性质与氮素(NH_(4)^(+)-N和DTN)之间的大量数据建立普适模型,对尾水的排放和受纳水体中氮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溶解性有机质(DOM) 特征变化 溶解性(DT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力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46
5
作者 汪景宽 李丛 +1 位作者 于树 李双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165-6171,共7页
溶解性有机碳、氮在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研究利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生物降解的测定方法,分别选取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不同肥力及与定位试验地紧密相连的自然林地棕壤为研究... 溶解性有机碳、氮在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研究利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生物降解的测定方法,分别选取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不同肥力及与定位试验地紧密相连的自然林地棕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为了解溶解性有机碳、氮在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探讨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棕壤林地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含量最高,高肥处理次之,低肥处理含量最低。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与全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土壤肥力紧密相关,可以作为指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不同肥力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降解速率在培养初期较快,而后逐渐减慢,降解数据符合双指数衰变模型。棕壤溶解性有机碳分别由降解速率不同的两个库组成:周转时间在1d的易分解部分和周转时间大约为400d的难分解部分。棕壤溶解性有机氮是由周转速率大约为2d的易降解部分和周转速率在99~105d左右的难分解部分组成。经过42d的培养,浸提液中剩余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值较培养前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和砷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类成霞 陈长青 +2 位作者 蒋瑀霁 周艳丽 孙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7-164,共8页
选取有机质含量和pH不同的2种水稻土(黄泥田和红泥田),通过盆栽实验研究砷(As)污染条件下,种植9个水稻品种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分析水稻品种、As污染和土壤类型的相对影响与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水稻... 选取有机质含量和pH不同的2种水稻土(黄泥田和红泥田),通过盆栽实验研究砷(As)污染条件下,种植9个水稻品种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分析水稻品种、As污染和土壤类型的相对影响与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显著影响了土壤DOC和DON的变化,在水稻收获后,DOC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杂交稻(41.09±0.92 mg kg-1)>籼稻(38.10±1.53 mg kg-1)>粳稻(37.74±1.37 mg kg-1);DON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粳稻(2.94±0.40 mg kg-1)>杂交稻(2.61±0.42 mg kg-1)>籼稻(1.45±0.17 mg kg-1)。As污染降低了土壤DOC和DON的含量,但不同品种水稻的响应不同。与对照相比,As污染条件下,黄泥田和红泥田中DOC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14.4%和11.1%,DON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65.0%和44.7%;DOC在种植杂交稻后降幅最小,而DON在种植籼稻后降幅最小。在两种水稻土中,黄泥田的DOC和DON平均含量高于红泥田,在没有As污染条件下,分别高22.4%和45.8%,这与黄泥田有机质含量和pH高有关。水稻品种、As污染和土壤类型对DOC和DON变化的影响不同,3个因子对DOC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7%、15.5%和27.6%,对DON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4.7%、24.2%和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水稻品种 黄泥田 红泥田 砷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 被引量:18
7
作者 古励 郭显强 +2 位作者 丁昌龙 何强 单志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45-2753,共9页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全生命周期中氮的转化过程以及藻类有机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mg DON/107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mg DON/107cells;胞外...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全生命周期中氮的转化过程以及藻类有机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mg DON/107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mg DON/107cells;胞外有机物(EOM)中分子量分布在对数期和衰亡期以<1k Da和>100k Da为主,稳定期以<30k Da为主;胞内有机物(IOM)的分子量分布随藻的生长变化较小,集中在<1k Da和>100k Da范围内.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OM中荧光物质主要为类腐植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而IOM主要由类芳香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转化 溶解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污染水源中溶解性有机氮组成规律及其水处理特性 被引量:21
8
作者 朱文倩 徐斌 +2 位作者 林琳 陈英英 徐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以上海市黄浦江和青草沙长江原水为对象,研究了两大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变化、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在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并对DON与常规水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原水以DOC、DON和UV254表征的有机... 以上海市黄浦江和青草沙长江原水为对象,研究了两大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变化、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在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并对DON与常规水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原水以DOC、DON和UV254表征的有机物含量均以小分子量(<5kDa)和亲水性有机物为主;微污染黄浦江原水中同时存在外源性及内源性污染,而青草沙长江原水中内源性污染占主导地位;饮用水常规净水处理工艺对黄浦江原水中DON的去除率为40%,优于长江原水DON的去除率16.7%;黄浦江和长江原水DON浓度与DOC和UV254相关性良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2和0.74,0.51;鉴于常规处理对DON去除效果有限,而DON是导致强三致特性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总前体物,因此水厂应通过强化常规、深度处理等手段改善DON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原水 溶解性有机 分子质量分布 亲疏水性 常规净水工艺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溶解性有机氮和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丹丹 李婧 +3 位作者 郭琪 张浩伟 杨春 徐小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7-85,114,共10页
【目的】研究氮添加条件下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和pH值的变化规律,为氮沉降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庐江县洋河村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对... 【目的】研究氮添加条件下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和pH值的变化规律,为氮沉降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庐江县洋河村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对照(CK,0 kg/(hm^2·年))和氮添加(N,100 kg/(hm^2·年))处理,通过测定2013-2015年连续3年氮添加后土壤不同土层(0~10和10~30 cm)和月份的氮有效性、DON和pH值,研究氮添加条件下土壤氮有效性、DON和p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增加(P<0.05),0~10 cm土层较10~30 cm土层对氮添加的响应更为敏感,且硝态氮(NO3-N)为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主要存在形式(64.8%)。(2)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氮有效性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P<0.05),不同月份氮有效性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它们的变化幅度在不同土层存在明显差异。(3)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处理降低了土壤pH值,不同月份pH差异显著(P<0.05),pH总体上表现为1月和3月较高,7月和9月较低,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上升。(4)与土壤硝态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相比,增加相同程度的铵态氮后,土壤pH值降低的幅度更大,酸化程度更强。【结论】氮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和溶解性有机氮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且影响程度在月份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氮添加降低了土壤pH值,相较硝态氮和溶解性有机氮而言,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增加更能引起土壤的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效性 溶解性有机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特征及其与湖泊水质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文章 张莉 +5 位作者 王圣瑞 肖尚斌 李艳平 钱伟斌 李秋材 席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67-1876,共10页
研究了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及空间分布,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其结构组分特征,探讨了DON与湖泊水质间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洱海上覆水DON含量在0.08~0.33mg/L之间,全年平均为0.18mg/L,时间分布为春季〉夏季... 研究了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及空间分布,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其结构组分特征,探讨了DON与湖泊水质间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洱海上覆水DON含量在0.08~0.33mg/L之间,全年平均为0.18mg/L,时间分布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空间分布呈南部〉北部〉中部的趋势,垂向分布呈中层〉表层〉底层的趋势.洱海上覆水DON腐殖化程度较高,取代基中羰基、羧基、羟基、酯等含量较少,主要以脂肪链为主;自生源指数(BIX)在0.84~1.19之间(平均值0.94),荧光指数FI值在1.58~1.66之间(平均值为1.63),表明洱海上覆水DON受陆源输入和内源生物代谢共同影响;另外,洱海上覆水DON主要组分为腐殖质类物质(平均61.82%),且在0~2m各荧光组分转化量最大,其类蛋白成分P(I+II,n)始终小于20%.洱海上覆水DON和溶解性总氮(D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9,P〈0.01),类蛋白物质与类腐殖质比值(P_(I+II,n)/P_(III+V,n))与TN、DTN和SRP呈显著正相关(R=0.467~0.552,P〈0.05),表明上覆水DON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洱海水质状况,特别是其类蛋白物质含量能较好的指示其水质状况,即类蛋白物质含量越高,上覆水体氮磷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上覆水 溶解性有机 三维荧光 F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氮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悦文 王圣瑞 +3 位作者 张伟华 孟妍 赵海超 焦立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9-665,共7页
选取洱海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不同季节DON(溶解性有机氮)和易分解组分DFAA(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洱海沉积物中w(DON)在10.41~59.58 mgkg之间,平均值为27.43 mgkg,约占w(TDN)(溶解性总氮质量分数)的40%,w(TN)的6%... 选取洱海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不同季节DON(溶解性有机氮)和易分解组分DFAA(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洱海沉积物中w(DON)在10.41~59.58 mgkg之间,平均值为27.43 mgkg,约占w(TDN)(溶解性总氮质量分数)的40%,w(TN)的6%,其季节性变化呈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的趋势,各季节洱海不同湖区均呈南部>北部>中部的特点;②洱海沉积物中w(DFAA)在4.11~9.89 mgkg之间,平均值为5.96 mgkg,约占w(DON)的22%,占w(TDN)的9%,季节性变化呈秋季相对较高、冬春次之、夏季相对较少的趋势,区域性变化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沉积物中w(DFAA)较高;③作为沉积物活性氮重要成分,w(DON)和w(DFAA)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对湖泊氮代谢有重要影响,在水生植物旺盛区域尤为明显.在洱海富营养化治理中,除了TN,更应关注DON在湖泊氮循环及其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季节性变化 沉积物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佳宝 杨喜田 +2 位作者 徐星凯 陈家林 孔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和DOC储量(p<0.05),且不同坡向土壤中SOC、DOC和DON的影响因素不同。阳坡SOC储量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速效钾,阴坡是全氮;阳坡与阴坡土壤DOC和DON储量主要受全氮的影响。另外,土层深度亦对SOC、DOC和DON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呈表层富集的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SOC、DOC和DON储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即土壤湿度、紧实度及土壤中颗粒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OC、DOC和DON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与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组分特征及其与水体营养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钱伟斌 张莉 +5 位作者 王圣瑞 曹长春 李艳平 程杰 杨嘉春 李文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608-3614,共7页
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湖区与不同营养水平五个典型湖泊(洱海、滇池、鄱阳湖、武汉东湖、太湖)沉积物DON组分特征及其与水体营养水平间关系。结果表明:1与东部平原湖区相比... 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湖区与不同营养水平五个典型湖泊(洱海、滇池、鄱阳湖、武汉东湖、太湖)沉积物DON组分特征及其与水体营养水平间关系。结果表明:1与东部平原湖区相比,云贵高原湖泊沉积物DON结构较为稳定,生物可利用率较低;2同属云贵高原湖区,污染较严重的滇池,其沉积物DON来源和结构组分较复杂,生物可利用率较高;而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的洱海,其沉积物DON来源较简单,结构组分稳定性相对较高,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水质;3东部平原湖区中,太湖和武汉东湖营养水平接近,其沉积物DON结构组分相近且相对复杂,但芳香度较低,芳香环取代基较少,对营养盐的固持能力较弱,对水污染的贡献较大,而鄱阳湖,其沉积物DON结构组分相对简单,但对营养盐的固持能力较强,对维持良好水质起积极作用;4P_((Ⅲ+Ⅴ,n))/P_((Ⅰ+Ⅱ,n))指数(类腐殖质与类蛋白质含量的比值)依次为滇池(33.14)>洱海(21.49)>太湖(15.65)>东湖(8.49)>鄱阳湖(5.21),E_4/E_6指数(465与665nm处的吸光度比值)依次为滇池(27.00)>东湖(6.65)>鄱阳湖(5.47)>太湖(3.50)>洱海(2.31),即P_((Ⅲ+Ⅴ,n))/P_((Ⅰ+Ⅱ,n))与E_4/E_6指数对不同营养水平湖泊的区分度较好,此外,两种指数与沉积物中多种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湖泊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湖泊 溶解性有机 沉积物 营养水平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水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效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江姗 赵光影 +1 位作者 臧淑英 邵宗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1-1408,共8页
选取不同排水年限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湿地(1974年排水、1985年排水、1992年排水、2003年排水)和天然森林沼泽湿地(兴安落叶松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排水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效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天... 选取不同排水年限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湿地(1974年排水、1985年排水、1992年排水、2003年排水)和天然森林沼泽湿地(兴安落叶松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排水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效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排水后,在土壤垂直剖面上,不同排水年限的森林湿地与天然沼泽湿地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呈递减变化。与天然森林沼泽湿地相比,排水湿地各土层DOC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沼泽湿地(P<0.05)。天然森林沼泽,表层(0—10 cm)的土壤SOC含量、DOC/SOC、土壤有效氮含量均大于排水森林沼泽,但是有效磷含量却低于排水森林沼泽(P<0.05)。在土壤表层(0—10 cm),排水年限与DOC、SOC、DOC/SOC、土壤有效氮呈显著性负相关,与有效磷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天然沼泽排水后,表层(0—10 cm)土壤的DOC含量与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成正比,与有效磷含量成反比(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小兴安岭 溶解性有机 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碳的空间分布及其微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翰林 赵峥 +1 位作者 陆贻通 曹林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12,共6页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测定了稻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将原位提取的土壤溶液加入到人工土壤中,开展土壤溶液中DON、DOC的微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DON、DOC的含量分布及其微生物降...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测定了稻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将原位提取的土壤溶液加入到人工土壤中,开展土壤溶液中DON、DOC的微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DON、DOC的含量分布及其微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两种施肥处理0-10cm土壤溶液中TN、DON显著低于其他两层土壤;土壤溶液中DON占TN的比例均在62.9%-79.8%,为氮素组成的主要形式。(2)有机无机混合肥处理中DOC占TC的比例随土壤深度加大而逐渐增加,比例为21.1%-25.1%,而无机肥处理中DOC占TC比例则是逐渐下降,比例为18.9%-20.0%。(3)稻田土壤溶液中DON和DOC具有较好的微生物降解特性。降解28d后,DON占初始DON的30.1%-34.9%,而DOC占初始DOC的24.3%-2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溶液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微生物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以永安江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艳平 王圣瑞 +2 位作者 赵海超 张莉 张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9-1197,共9页
利用紫外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湖泊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浓度在0.25~1.39mg·L^(-1)之间,从河流到湖内以夏秋两季DON... 利用紫外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湖泊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浓度在0.25~1.39mg·L^(-1)之间,从河流到湖内以夏秋两季DON浓度较高;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负荷量在0.48~2.34t之间,其中以夏季DON负荷量最高,表明经由入湖河流输入洱海的DON对洱海水质影响潜在风险较大,尤其夏季明显。(2)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的DON组成主要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永安江沿程到湖内衰解特征明显且生物有效性为15.27%,而类蛋白和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则出现不同程度累积,累积率分别为42.00%和20.68%;DON组分的分子腐殖化程度经由永安江到洱海湖内呈渐降趋势且降低了14.97%。同时,分子芳香环取代基从以脂肪链为主逐渐向以羰基、羧基、羟基、酯类为主转变,尤其在夏季表现明显。(3)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组成特征参数(P_((Ⅲ+Ⅴ,n))/P_((Ⅰ+Ⅱ,n))和A_(253)/A_(203)值)与其不同形态氮含量显著相关(R^2=0.64~0.74,P<0.1,P<0.05),即永安江输入洱海DON结构影响其生物有效性;水-陆界面DON不同结构特征参数与水质呈显著正相关(R=0.82~0.96,p<0.05,p<0.01),表明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对洱海水污染有一定贡献,尤其在夏季受陆源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时,影响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洱海水-陆界面经由永安江入湖DON组成结构变化(如P_((Ⅲ+Ⅴ,n))/P_((Ⅰ+Ⅱ,n)),A_(253)/A_(203))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洱海水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水-陆界面 溶解性有机 生物有效性 荧光区域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在红壤水稻土碳氮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韩成卫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丽 车玉萍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00-1304,共5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C、N库,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水田土壤C、N转化过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观测了DOM和红壤水稻土C、N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去除DOM显著...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C、N库,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水田土壤C、N转化过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观测了DOM和红壤水稻土C、N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去除DOM显著降低了培养期间土壤有机质的累计矿化量。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累计矿化量下降了11.4%~20.8%(平均15.4%),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培养前期;土壤有机氮的累计矿化量下降了16.4~22.9%(平均19.2%)。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虽然DOM只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少一部分,但在红壤水稻土C、N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溶解性有机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沉积物不同分子量溶解性有机氮空间分布及光谱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杰 张莉 +1 位作者 王圣瑞 曹长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48-1856,共9页
利用超滤技术对洱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DON)进行分子量分级,探究了DON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总DON含量ω(DON)为23.46—61.40 mg·kg-1,平均值为37.19 ... 利用超滤技术对洱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DON)进行分子量分级,探究了DON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总DON含量ω(DON)为23.46—61.40 mg·kg-1,平均值为37.19 mg·kg-1,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部>北部>中部的趋势;分子量大于1K Da的大分子组分ω(>1KDa)占ω(DON)的比例为79.1%—93.0%,即洱海沉积物DON是以大分子为主.沉积物DON各组分的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较高,芳香环取代基中活性官能团种类较多,且南部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最高,北部芳香环取代基种类最多;大分子组分DON含有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其来源于陆源输入和微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由此可见,洱海沉积物DON主要由大分子物质组成,其腐殖化程度较高且含类富里酸荧光物质,而此类DON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较低,这可能是洱海沉积物氮含量较高而上覆水氮浓度较低的原因之一,即沉积物DON分子组成及其结构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湖泊营养水平的衡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沉积物 空间分布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口湖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氮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华飞 赵广超 +3 位作者 张靖天 昝逢宇 贾其娜 霍守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以东北典型山地湖泊山口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氨基酸的浓度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口湖沉积物DON浓度为124.41~560.17 mg/kg,平均值为304.78 mg/kg,占沉积物溶解性总氮(TDN)的45.25%,占沉积物总氮(TN)... 以东北典型山地湖泊山口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氨基酸的浓度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口湖沉积物DON浓度为124.41~560.17 mg/kg,平均值为304.78 mg/kg,占沉积物溶解性总氮(TDN)的45.25%,占沉积物总氮(TN)的5.27%;氨基酸浓度为9.21~18.53 mg/kg,平均值为12.19 mg/kg,占DON、TDN、TN的比例分别为4.35%、1.91%和0.22%。沉积物DON分子量分级结果表明,DON和SUV254分子量分布主要是小分子量(〈1 ku)为主;而大分子量(〉30 ku)的DOC占主要部分。下游2号采样点沉积物在分子量〈1 ku时DOC/DON处于中等水平,这部分有机质既有内源释放也有外源输入,而分子量〉30 ku的DOC/DON较高,说明这部分有机质主要来自外源;上游8号、13号采样点,分子量〈1ku和〉30 ku的DOC/DON很小,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自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溶解性有机 分布 分子量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系统溶解性有机态氮淋滤损失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小慧 李奇龙 乔骁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3265-3268,3275,共5页
农田土壤氮素的淋溶影响农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演变,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过程。农业系统中传统观念认为氮渗漏由硝酸盐控制。过去人们认为土壤淋失过程中,进入水中的主要是无机态氮,计算氮均衡时经常忽视有机态氮。但是近年来人们... 农田土壤氮素的淋溶影响农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演变,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过程。农业系统中传统观念认为氮渗漏由硝酸盐控制。过去人们认为土壤淋失过程中,进入水中的主要是无机态氮,计算氮均衡时经常忽视有机态氮。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土壤有机态氮淋失现象可能比无机态氮淋失更为严重,有机态氮渗漏进入河流和饮用水源地导致富营养化和酸化,对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风险。从有机态氮的分类和定义、收集溶解性有机态氮(DON)的方法及其提取方法、对农业系统有机态氮淋滤损失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进行了评述,阐明了农业系统中影响有机态氮淋滤损失的因素,以及它将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风险的程度。如何定量研究农业系统DON淋滤损失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don) 淋滤损失 农业系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