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小华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44,共9页
为探讨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共同影响,本文以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选取含有C-O-P键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SG-P)、6-磷酸... 为探讨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共同影响,本文以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选取含有C-O-P键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SG-P)、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G-6-P)和含有C-P键的草甘膦(Glyphosate,G-P)为不同类型的DOP,检测了4种温度条件下(20、23、26、29℃)藻细胞的生长状况以及培养液中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与藻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含有C-O-P键的ATP、SG-P和G-6-P均能较好地维持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并且升温可进一步促进各组藻细胞的生长,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达到176.7×10^4、218.8×10^4和178×10^4 cell/mL;此外升温还可加速ATP、SG-P和G-6-P组培养液中TDP浓度的下降,以及ATP组培养液中DIP浓度的升高;但各组藻细胞内AP活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均处于较低水平(<10 fmol pNP/(cell·h))。与含有C-O-P键的DOP相比,G-P组的藻细胞在各温度条件下生长密度均较低,最大藻细胞密度仅为40.7×10^4 cell/mL;但其藻细胞内AP活性显著高于ATP、SG-P和G-6-P组[最高达83 fmol pNP/(cell·h)]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DOP会显著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其中ATP、SG-P和G-6-P能更为有效地被中肋骨条藻生长所利用,并且温度升高(20~29℃)是促进3种DOP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但该效应可能并不依赖于AP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温度 生长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无机磷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常见组分对两种有机磷光解动力学影响
2
作者 赵一霖 刘敏 +2 位作者 周立敏 曹晓燕 李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62,共7页
本文以葡萄糖-6-磷酸(G-6-P)和2-氨基乙基膦酸(2-AEP)为有机磷化合物代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腐殖酸HA、Fe^(3+)、Cl^(-)、SO_(4)2-等对海水中有机磷光解过程的影响;借助自由基淬灭实验,明确·OH、^(1)O_(2)对二者在不同介质中... 本文以葡萄糖-6-磷酸(G-6-P)和2-氨基乙基膦酸(2-AEP)为有机磷化合物代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腐殖酸HA、Fe^(3+)、Cl^(-)、SO_(4)2-等对海水中有机磷光解过程的影响;借助自由基淬灭实验,明确·OH、^(1)O_(2)对二者在不同介质中光解的作用。结果表明,紫外光(700W)照射下,G-6-P和2-AEP光解速率曲线可由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纯水中G-6-P光解速率常数为0.24 h^(-1),高于2-AEP光解速率常数0.12 h^(-1),HA对G-6-P光解呈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越强,其对2-AEP的抑制作用强于对G-6-P;Fe^(3+)能显著促进G-6-P光解,但对2-AEP降解影响较小。NaCl(31.9)对G-6-P、2-AEP光解的抑制效应较强,Na_(2)SO_(4)(31.9)对G-6-P光解无明显影响。纯水介质中,·OH、^(1)O_(2)对G-6-P光解贡献率大于2-AEP,·OH、^(1)O_(2)对G-6-P在纯水中光解贡献率为90%、88%,高于天然海水中的6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磷 光化学降解 羟基自由基 葡萄糖-6-磷酸 2-氨基乙基膦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磷营养状态与浮游植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覃仙玲 陈波 +2 位作者 赖俊翔 陆家昌 许铭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6,共8页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是浮游植物在磷胁迫的情况下诱导表达的一种酶,其作用是能够将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ate,DOP)水解成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正磷酸盐形式,因此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是浮游植物在磷胁迫的情况下诱导表达的一种酶,其作用是能够将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ate,DOP)水解成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正磷酸盐形式,因此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可用来指示海区浮游植物的磷胁迫状态。本研究以2015-2016年钦州湾4个航次(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钦州湾海域表层无机及有机磷的空间分布特征、APA的分布及其与磷营养之间的调控关系。调查期间,钦州湾海域春季、夏、秋、冬的单位叶绿素APA的平均值分别为20.42±5.32 nmol/μg Chl a/h,138.17±94.32 nmol/μg Chl a/h,142.60±72.60 nmol/μg Chl a/h和29.48±18.52 nmol/μg Chl a/h。经分析,APA与无机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该海区APA可以反映钦州湾浮游植物的磷胁迫水平。海区氮磷比平均值在除春季外的三个季节均高于35,存在潜在的磷限制,浮游植物在夏季和秋季遭受较严重的磷胁迫。夏季和秋季浮游植物大量表达AP,由此推测DOP可能在钦州湾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维持甚至赤潮发生期间的磷补给上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无机磷 碱性磷酸酶活性 磷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清春 于仁诚 +3 位作者 周名江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限制条件下,加入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ATP均能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所获得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为22700、28400和27800藻细胞/ml,对数期生长速率分别为0.12/d、0.14/d和0.15/d,溶解态有机磷对藻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好于溶解态无机磷。三种含磷营养物质对毒素产生的效应没有明显差别,稳定期藻细胞毒素含量分别为22.87、23.98和21.80fmol/cell。磷限制对毒素组成的影响很大,磷限制条件下膝沟藻毒素GTX1/4的含量占绝对优势,GTX2/3含量很少。在添加含磷营养物质后,GTX1/4所占比例降低,GTX2/3比例增加,说明磷限制显著改变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素组成。对藻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磷限制组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添加有机磷化合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添加无机磷化合物的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可以利用实验中采用的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但其利用溶解态有机磷化合物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诱导合成碱性磷酸酶来水解培养基中的溶解态含磷有机物,从而释放无机磷酸盐用于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碱性磷酸桓 生长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源对砷胁迫下2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敏怡 王振红 罗专溪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8-227,共10页
选取常见淡水绿藻——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为试验藻种,通过室内培养分析其在不同磷源下(溶解性无机磷(DIP)(本研究选取磷酸氢二钾)、β-甘油磷酸钠(β-P)和腺苷-5’-三磷酸二钠盐(ATP-P))的生长差异及受砷酸盐(As(Ⅴ))的胁迫响应。... 选取常见淡水绿藻——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为试验藻种,通过室内培养分析其在不同磷源下(溶解性无机磷(DIP)(本研究选取磷酸氢二钾)、β-甘油磷酸钠(β-P)和腺苷-5’-三磷酸二钠盐(ATP-P))的生长差异及受砷酸盐(As(Ⅴ))的胁迫响应。结果表明,在给定的3种磷源下,2种绿藻经连续7 d培养均能增殖,其中,以叶绿素a(Chl a)得到的2种藻的比生长率较细胞光密度(OD)在3种磷源环境下差异更为显著,蛋白核小球藻在ATP环境下的实际光合产率(Yield)较DIP和β-P相对要低(降低约4.55%)且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斜生栅藻表现出对β-P更好的适应性,蛋白核小球藻则最适应于DIP环境。As(Ⅴ)胁迫不仅改变了不同磷源环境下藻体Yield与OD和Chl a的相关性,使其由原来的无规则相关转变为显著正相关,进而可较好响应不同磷源环境下As(Ⅴ)的胁迫,并且使2种藻体的Chl a在3种磷源环境下以及蛋白核小球藻的Yield在有机与无机磷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由OD、Chl a和Yield得出的3种磷源环境下As(Ⅴ)对斜生栅藻的96 h半数效应浓度(96 h-EC 50)均表现为β-P>DIP>ATP-P,且以OD得出的96 h-EC 50差异较为显著,分别为2.58×109、4.46×105和1.95×105μg·L-1,蛋白核小球藻为DIP>ATP-P>β-P,以Yield得出的96 h-EC 50差异显著,分别为2.95×109、1.60×106和7.52×104μg·L-1,说明As(Ⅴ)对藻的胁迫因藻种及其对磷的适应性差异而表现不同;藻对磷的较好适应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受As(Ⅴ)的胁迫。OD可较好指示A s(Ⅴ)胁迫下斜生栅藻的生长,而Yield可指示As(Ⅴ)胁迫下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不同磷源环境下砷胁迫对淡水藻体的生长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酸盐(As(Ⅴ)) 斜生栅藻 蛋白核小球藻 溶解态有机磷 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磷源的生理响应研究
6
作者 孙惠琛 徐溢波 +4 位作者 仇依琳 陈晓红 孙鹏飞 白洁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0期59-72,共14页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等甲藻已进化出通过DOP代谢适应低磷环境的生存策略,但对其磷源选择偏好与代谢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因此,本研究以太平洋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59种磷源的利用能力,系统分析了其在不同浓度有机磷(β-甘油磷酸钠,SG-P)和无机磷(NaH_(2)PO_(4))下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可利用48种磷源,其中优先利用C—O—P键和单酯类磷源,而难以利用C—P键磷源;最大藻密度与磷浓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在磷缺乏下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NaH_(2)PO_(4)相比,该藻种对SG-P有更好的亲和力。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与外界环境的磷浓度负相关,即在磷限制下碱性磷酸酶高度表达,在富磷条件下,胞内APA之间无显著差异,胞外APA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藻毒素测定结果表明,该藻株以低毒性的C1和C2为主,单细胞毒素的总含量在这两种磷源之间及不同磷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磷限制下单细胞毒素含量显著增加,且NaH_(2)PO_(4)为磷源下较SG-P为磷源更有利于产生高毒性的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由此可见,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有机磷源有独特的生理响应,使其在无机磷源缺乏的环境中能有效利用有机磷进行生长繁殖,这一进化策略使其更具有竞争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一些磷匮乏海域仍爆发有害藻华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无机磷 磷缺乏 碱性磷酸酶 毒素 有害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