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胶-共还原法制备超细Mo-Cu粉末及其烧结性能 被引量:18
1
作者 程继贵 弓艳飞 +1 位作者 宋鹏 李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2-427,共6页
以(NH4)6Mo7O24·4H2O和CuO为前驱体,采用有机物辅助的凝胶工艺制得干凝胶。干凝胶经煅烧、还原后,获得Cu含量为20%(质量分数)的Mo-Cu复合粉末。该Mo-Cu粉末模压成形后,在H2中于1050~1150℃烧结,制得Mo-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 以(NH4)6Mo7O24·4H2O和CuO为前驱体,采用有机物辅助的凝胶工艺制得干凝胶。干凝胶经煅烧、还原后,获得Cu含量为20%(质量分数)的Mo-Cu复合粉末。该Mo-Cu粉末模压成形后,在H2中于1050~1150℃烧结,制得Mo-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对干凝胶煅烧后产物及其还原后粉体的相组成、形貌和粒度等进行了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不同温度烧结所得Mo-Cu复合材料烧结体的显微结构,并对其密度、电导率和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凝胶-共还原法可以制备分散均匀、平均粒度为200nm的Mo-Cu超细粉末;该Mo-Cu粉末烧结活性高,其成形压坯在1150℃下于H2气氛中烧结90min后相对密度可达99.65%,且烧结体的晶粒细小均匀,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Cu复合粉末 超细颗粒 凝胶-还原法 烧结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喷雾干燥W-Cu前驱体粉末煅烧过程中的相变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涛 范景莲 +1 位作者 成会朝 田家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02-2206,共5页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法制备不同铜含量的W-Cu前驱体粉末,前驱体粉末分别在400、600和800℃各煅烧90min,运用XRD和SEM等手段对煅烧前后复合粉末的相组成和显微形貌进行分析,研究前驱体粉末在煅烧过程中的相变行为。结果表明:前驱体粉末在...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法制备不同铜含量的W-Cu前驱体粉末,前驱体粉末分别在400、600和800℃各煅烧90min,运用XRD和SEM等手段对煅烧前后复合粉末的相组成和显微形貌进行分析,研究前驱体粉末在煅烧过程中的相变行为。结果表明:前驱体粉末在煅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分解和化合反应,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粉末的相组成、颗粒形貌和尺寸发生明显变化,对W-30%Cu(质量分数)合金,在400℃煅烧后,复合粉末由WO3、CuO和CuWO4组成,粉末颗粒大多呈立方结构,大小为200~400nm;在600℃煅烧后,复合粉末由CuO和CuWO4组成,粉末颗粒大多呈短棒状结构,大小为400~500nm;在800℃煅烧后,复合粉末由CuO、CuWO4和Cu3WO6组成,粉末颗粒大小为3~4μm;前驱体粉末中铜含量对煅烧后复合粉末的相组成也存在较大影响,铜含量越多,越容易生成复合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m CuWO4 Cu3WO6 高温煅烧 相变 溶胶-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喷雾干燥法制备超细Al_2O_3-SiO_2二元粉体材料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清 葛山 +2 位作者 赵惠忠 张鑫 汪厚植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7-350,共4页
以硝酸铝(Al(NO3)3·9H2O)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并结合喷雾干燥(SPD)技术制得超细Al2O3-SiO2二元复合粉体材料,并分别于400℃、800℃、1000℃、1150℃和1200℃煅烧2 h;采用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隙率... 以硝酸铝(Al(NO3)3·9H2O)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并结合喷雾干燥(SPD)技术制得超细Al2O3-SiO2二元复合粉体材料,并分别于400℃、800℃、1000℃、1150℃和1200℃煅烧2 h;采用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分析仪、TEM、TG-DSC及XRD等仪器研究了热处理温度、pH值(分别为5.5、7和8)以及干燥方法对粉体材料的表面性能、显微形貌、物相组成及Al2O3-SiO2二元系晶体转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Sol-Gel-SPD制备的超细Al2O3-SiO2二元粉体材料的比表面积>448 m2·g-1,而经1200℃煅烧2 h后所得的超细莫来石的比表面积34.05m2·g-1;TG-DSC分析表明:采用Sol-Gel-SPD制得的Al2O3-SiO2二元粉体材料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500℃之前;XRD分析表明:粉体试样的开始莫来石化温度为1000℃,铝硅尖晶石(6Al2O3·SiO2)与非晶态SiO2在1150~1200℃完全转化为莫来石;比较不同pH值试样经1200℃煅烧后的TEM照片发现,当pH=7时,得到的超细莫来石粉体粒径最小,为5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喷雾干燥 AL2O3-SIO2 超细粉体 莫来石 粉体材料 二元系 超细 制备 非晶态S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制备碳化硅超细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万隆 刘元锋 +1 位作者 卢志安 陈玉娟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01年第6期44-46,共3页
以工业水玻璃和碳黑为主要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法制备了碳化硅超细粉末 ,研究了原料组成和制备工艺对超细粉末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直接制备纯度较高、颗粒直径分布范围小 ,粒径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的碳化硅超细粉末。
关键词 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法 碳化硅超细粉末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喷雾干燥法制备纳米Li_3V_2(PO_4)_3/C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唐艳 方为茂 +2 位作者 钟本和 刘恒 郭孝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5-921,共7页
本文以LiOH.H2O、NH4VO3、H3PO4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法制备Li3V2(PO4)3/C正极材料,对比了喷雾前驱体直接煅烧与机械活化后煅烧的样品的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采用XRD、SEM、BET和振实密度测试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等... 本文以LiOH.H2O、NH4VO3、H3PO4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法制备Li3V2(PO4)3/C正极材料,对比了喷雾前驱体直接煅烧与机械活化后煅烧的样品的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采用XRD、SEM、BET和振实密度测试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CV和EIS等手段考察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溶胶-喷雾干燥得到的样品为多孔球壳形,其壳体由厚度为100 nm左右的纳米片组成,经机械活化后煅烧保持保持了其纳米片结构,其结晶度与振实密度改善较明显,电化学性能较优异。0.1C放电比容量为123.6 mAh.g-1,10C和20C高倍率放电比容量还高达107.8和106.0 mAh.g-1。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由该方法制备的样品具有较小的电荷转移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3V2(PO4)3/C 正极材料 溶胶-喷雾干燥 空心球壳 纳米片 机械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碳化硅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冬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77,91,共5页
采用糠醇、正硅酸乙酯作为碳源、硅源,在溶胶-凝胶过程中加入硝酸钴为催化剂,含氢硅油为结构助剂,通过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碳化硅。采用XRD、FT-IR、SEM、HRTEM及低温氮吸附-脱附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碳化... 采用糠醇、正硅酸乙酯作为碳源、硅源,在溶胶-凝胶过程中加入硝酸钴为催化剂,含氢硅油为结构助剂,通过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碳化硅。采用XRD、FT-IR、SEM、HRTEM及低温氮吸附-脱附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碳化硅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31 m2/g;含氢硅油的特殊结构是形成多孔碳化硅的主要原因;所得碳化硅具有特殊的光致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比表面积碳化硅 溶胶-凝胶法 碳热还原法 含氢硅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W-Cu前驱体粉末煅烧和还原中的物相变化特征
7
作者 刘涛 范景莲 +1 位作者 田家敏 成会朝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86,91,共5页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氢气还原技术制备W-Cu复合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RD)对喷雾干燥前驱体粉末在煅烧和还原过程中的物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喷雾干燥W-Cu前驱体粉末煅烧后相组成转变为WO3和CuWO4;煅烧后氧化物粉末在还原...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氢气还原技术制备W-Cu复合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RD)对喷雾干燥前驱体粉末在煅烧和还原过程中的物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喷雾干燥W-Cu前驱体粉末煅烧后相组成转变为WO3和CuWO4;煅烧后氧化物粉末在还原过程中的相演变为低温下CuO相被还原、中温下WO3相还原成一系列钨的氧化物(WO2.90和WO2)以及高温下WO2相还原成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喷雾干燥-氢气还原 W—Cu粉末 煅烧 还原 相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喷雾干燥法合成Li_2FeSiO_4/C/rGO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
8
作者 廖洁 吴路晶 +3 位作者 黄小兵 周诗彪 陈远道 丁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80,共3页
以氢氧化锂、草酸亚铁、纳米二氧化硅、柠檬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石墨烯(rGO)为原料,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法制备了Li2FeSiO4/C/rGO复合正极材料。考察了rGO对Li2FeSiO4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2FeSiO4/C/rGO复合物表现... 以氢氧化锂、草酸亚铁、纳米二氧化硅、柠檬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石墨烯(rGO)为原料,采用溶胶-喷雾干燥法制备了Li2FeSiO4/C/rGO复合正极材料。考察了rGO对Li2FeSiO4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2FeSiO4/C/rGO复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5和10C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73、138、124mAh/g;5C下循环200次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溶胶-喷雾干燥 硅酸亚铁锂 石墨烯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糖共溶质对琼脂-魔芋胶共混体系溶胶-凝胶转变过程流变学性质及结构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建华 邹秀容 +2 位作者 丘秀珍 刘日斌 单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5,共9页
以琼脂-魔芋胶溶液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添加蔗糖共溶质(质量分数0%、5%、10%、15%)对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对凝胶结构平均形成速度(average structuredevelopment rate,SDRa)、即时凝胶... 以琼脂-魔芋胶溶液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添加蔗糖共溶质(质量分数0%、5%、10%、15%)对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对凝胶结构平均形成速度(average structuredevelopment rate,SDRa)、即时凝胶化速度(vg)、凝胶化加速度(αg)分析,探讨凝胶结构形成动力学。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0%~5%)蔗糖共溶质存在时可显著提高共混体系的G’、SDRa、vg及αg(P<0.05),共溶质质量分数高于5%后,此4 个特征值被降低。低质量分数蔗糖共溶质通过增加共混体系中琼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促进琼脂分子形成双螺旋结构,显著降低高温区的活化能,进而交联形成细密、平整的网络结构,改善了共混体系凝胶的流变及质构凝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 溶质 琼脂-魔芋胶混体系 溶胶-凝胶转变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K-N共掺ZnO薄膜的结构及光学特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振兴 张海军 +3 位作者 廖梦舟 周华 谢二庆 潘孝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301-3304,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Si(100)衬底上生长了K与N共掺的ZnO薄膜,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ZnO薄膜样品的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O薄膜为六方纤锌矿结构。随...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Si(100)衬底上生长了K与N共掺的ZnO薄膜,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ZnO薄膜样品的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O薄膜为六方纤锌矿结构。随着K掺杂浓度的增大,薄膜的结晶性变好,组成薄膜的颗粒变大,并表现出c轴择优生长特性,同时掺杂导致的氧空位缺陷也在增加,使得绿光发射增强,薄膜的光学带隙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K—N掺杂 光学带隙 光致发 光谱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Mg共掺杂ZnO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细妹 胡跃辉 +3 位作者 陈义川 马德福 徐斌 张志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7-290,共4页
在石英玻璃衬底上,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a-Mg共掺的ZnO薄膜,研究改变Na掺杂量对ZnO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在石英玻璃衬底上,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a-Mg共掺的ZnO薄膜,研究改变Na掺杂量对ZnO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Na掺杂增加,ZnO薄膜的结晶度提高,有利于(002)晶面择优生长,其中Na-Mg掺杂比为1:1时效果最佳,表面更平整,颗粒生长更致密,薄膜的透过率达88%,带隙宽度3.31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掺杂 ZNO薄膜 微观结构 表面形貌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Na/Mg共掺ZnO薄膜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彩珍 陈永刚 +1 位作者 刘肃 王永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共3页
利用溶胶-凝胶旋涂法制备了Na/Mg共掺ZnO薄膜。通过与未掺杂及只掺Mg的ZnO薄膜的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Na/Mg共掺ZnO薄膜的结构、光学及电学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X射线衍射(XRD)图谱、透射光谱及PL谱的分析结果表明,Na/Mg共掺... 利用溶胶-凝胶旋涂法制备了Na/Mg共掺ZnO薄膜。通过与未掺杂及只掺Mg的ZnO薄膜的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Na/Mg共掺ZnO薄膜的结构、光学及电学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X射线衍射(XRD)图谱、透射光谱及PL谱的分析结果表明,Na/Mg共掺有利于提高ZnO薄膜的结晶特性及c轴择优取向性。Na/Mg共掺会使得ZnO薄膜的禁带宽度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单独掺Mg引起的禁带宽度增加。消除氧空位缺陷后,Na/Mg共掺ZnO薄膜将是一种很好的紫外发光材料。霍尔效应分析结果表明,Na/Mg共掺杂可将ZnO薄膜导电性从N型转变为P型,且使电阻率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NA Mg 溶胶-凝胶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碳添加量对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制备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影响
13
作者 欧先国 周玉山 +3 位作者 毛文峰 顾晓瑜 长世勇 裴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8-42,共5页
本工作采用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多孔结构碳材料与磷酸钒锂通过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进行复合,研制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电极在0.5C倍率下初始比容量为111.0 mA·h·g^-1,15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9.2%。在... 本工作采用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多孔结构碳材料与磷酸钒锂通过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进行复合,研制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电极在0.5C倍率下初始比容量为111.0 mA·h·g^-1,15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9.2%。在10C倍率循环下复合正极仍有79.8 mA·h·g^-1比容量和71.9%容量保持率,展示出良好的快充/放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简单,其电化学性能优异和较高含量的磷酸钒锂(LVP)含量符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实用化的要求,该材料的研发为快充电池工业化提供了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 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 磷酸钒锂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和硼热-碳热还原合成ZrB_2空心球粉体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迎楠 王军凯 +4 位作者 张海军 李发亮 段红娟 梁峰 张少伟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了合成性能较好的Zr B2空心球粉体,以氧氯化锆(Zr Cl O2·8H2O)、硼酸(H3BO3)、葡萄糖(C6H12O6)为原料,先采用水热碳化工艺制备了碳微球,再以预合成的碳微球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硼热-碳热还原工艺合成了Zr B2超细空心球粉体... 为了合成性能较好的Zr B2空心球粉体,以氧氯化锆(Zr Cl O2·8H2O)、硼酸(H3BO3)、葡萄糖(C6H12O6)为原料,先采用水热碳化工艺制备了碳微球,再以预合成的碳微球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硼热-碳热还原工艺合成了Zr B2超细空心球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1 200、1 300、1 400和1 500℃)及碳微球的含量(n(C)n(Zr O2+B2O3)分别为5.0、5.5、6.0和6.5)对Zr B2空心球粉体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碳化工艺制备的碳微球表面较为光滑,具有良好的空心结构;过量的碳微球和较高的反应温度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Zr B2空心球粉体的合成;合成Zr B2空心球粉体的最佳反应温度为1 500℃,最佳碳微球含量为n(C)n(Zr O2+B2O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B2 硼热-碳热还原法 溶胶-凝胶法 模板法 空心球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Mg共掺ZnO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彩珍 陈永刚 +1 位作者 刘肃 王永顺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47-550,共4页
利用溶胶-凝胶旋转涂膜法在耐热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膜厚的Na/Mg共掺ZnO薄膜。重点研究了膜厚对Na/Mg共掺ZnO薄膜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和X射线衍射(XRD)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膜厚为200~500 nm时,随着膜厚的... 利用溶胶-凝胶旋转涂膜法在耐热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膜厚的Na/Mg共掺ZnO薄膜。重点研究了膜厚对Na/Mg共掺ZnO薄膜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和X射线衍射(XRD)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膜厚为200~500 nm时,随着膜厚的增加,薄膜的结晶性、致密性及c轴择优取向生长特性都呈现出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透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光率随着膜厚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实验条件下,膜厚约为300 nm的Na/Mg共掺ZnO薄膜具有优良的结构特性和透光特性。荧光光致发光(PL)谱表明该薄膜中缺陷很少,是优良的紫外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g ZnO 薄膜 溶胶-凝胶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共沸蒸馏技术制备纳米SnO_2粉体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翠红 张宝林 +2 位作者 王民生 李松杰 孙吉梅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0-143,147,共5页
以SnCl4·5H2O为原料,NH3·H2O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共沸蒸馏技术制备纳米SnO2粉体,实验考察了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终点pH值、干燥脱水方式、焙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纳米SnO2粉体粒径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SnCl... 以SnCl4·5H2O为原料,NH3·H2O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共沸蒸馏技术制备纳米SnO2粉体,实验考察了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终点pH值、干燥脱水方式、焙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纳米SnO2粉体粒径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SnCl4溶液浓度为0.2mol/L,氨水浓度控制在8%-10%,终点pH值控制2.5,反应温度65℃,温度为500℃时焙烧3h。该制备工艺分别采用醇洗和共沸蒸馏两种脱水方式,将制备得到的粉末用BET、FT-IR、TG-DSC、XRD和TEM等进行表征,采用共沸蒸馏脱水工艺所得的SnO2粉末最小平均粒径可至7.2nm,且无团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NO2 溶胶-凝胶法 沸蒸馏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溶剂对溶胶-凝胶法制备PVA/SiO_2杂化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巧明 邱泽皓 汪灵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79,共4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得了透明PVA/SiO2杂化材料,重点研究了共溶剂的选择对杂化材料相分离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对使用不同共溶剂制备PVA/SiO2杂化材料体系中产生的沉淀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溶胶-凝胶法制备... 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得了透明PVA/SiO2杂化材料,重点研究了共溶剂的选择对杂化材料相分离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对使用不同共溶剂制备PVA/SiO2杂化材料体系中产生的沉淀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溶胶-凝胶法制备PVA/SiO2杂化材料的PVA-TEOS体系中,在以乙醇、四氢呋喃和乙醛为有机共溶剂的情况下,如果pH值控制不当,溶胶过程中会有絮状沉淀物出现。不使用有机共溶剂可合成具有良好透明性、体积收缩小、没有相分离的PVA/SiO2杂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聚乙烯醇/二氧化硅杂化材料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合成镍-锰共掺杂钛酸钡纳米粉体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麦霞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3,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i-Mn共掺杂Ba Ti O3纳米粉体,同时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其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手段,分析了Ba Ti O3纳米粉体的结构和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出单纯的立方相,粒径均...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i-Mn共掺杂Ba Ti O3纳米粉体,同时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其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手段,分析了Ba Ti O3纳米粉体的结构和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出单纯的立方相,粒径均匀,颗粒大小在250 nm左右的Ba Ti O3纳米粉体,适量Ni-Mn共掺杂不仅能保持Ba Ti O3立方晶格的稳定性,还能抑制杂质Ba CO3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Ni-Mn掺杂 钛酸钡 纳米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粉体与医用聚氨酯溶胶共混-热压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
19
作者 鄢芸 陶咏真 +1 位作者 徐卫林 李利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2-175,180,共5页
采用溶胶共混-热压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丝素粉体/聚氨酯共混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动态力学分析和拉伸实验对共混膜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丝素含量对共混膜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溶胶共混-热压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丝素粉体/聚氨酯共混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动态力学分析和拉伸实验对共混膜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丝素含量对共混膜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氨酯和丝素粉体间存在一定的氢键相互作用,丝素小颗粒均匀分散在聚氨酯中,形成结构较致密的共混膜。溶胶共混-热压成膜法能够较好地提高二者的共混相容性,其工作提供了一种制备丝素粉体/聚氨酯生物医用材料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粉体 医用聚氨酯 溶胶-热压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共掺杂负载型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20
作者 苗征 朱绒霞 赵建峰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08,共5页
以钛酸丁酯为Ti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不同金属-N"共掺杂的TiO_2纳米粉体,比较了乙醇用量对酞酸四丁酯水解的影响,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和X射线衍射(XRD)对掺杂型TiO_2粉体的光催化活性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以钛酸丁酯为Ti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不同金属-N"共掺杂的TiO_2纳米粉体,比较了乙醇用量对酞酸四丁酯水解的影响,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和X射线衍射(XRD)对掺杂型TiO_2粉体的光催化活性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凝胶时间按钛酸四丁酯与无水乙醇体积比的增大依次增加;单一金属掺杂的光催化剂光活性较多种金属更强,相较Mn^(2+),Cu^(2+),Fe^(3+),Al^(3+),Ba^(2+),Co^(2+)与Fe^(3+),Co^(2+)与N共掺杂TiO_2粉体可见光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TIO2粉体 掺杂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