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胶-凝胶-微波法制备阴阳离子同时掺杂型Li_xMn_2O_yF_z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国防 凌翠霞 +1 位作者 马淮凌 乔庆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0-164,共5页
以LNO3、L iF和MnNO3为原料,通过控制n(L i)/n(Mn)和掺F量,运用溶胶-凝胶-微波法在750℃下合成阴阳离子复合掺杂型L ixMn2OyFy电极材料。XRD和FTIR实验表明,适量的阴阳离子复合掺杂不改变材料的立方尖晶石结构;掺杂适量的锂可以改善材... 以LNO3、L iF和MnNO3为原料,通过控制n(L i)/n(Mn)和掺F量,运用溶胶-凝胶-微波法在750℃下合成阴阳离子复合掺杂型L ixMn2OyFy电极材料。XRD和FTIR实验表明,适量的阴阳离子复合掺杂不改变材料的立方尖晶石结构;掺杂适量的锂可以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而氟不但可以起到保持材料的比容量而且可以显著降低材料在高温条件使用时的容量损失;充放电和循环伏安实验均证明,L i1.06Mn2O4.034F0.10是较理想的电极材料。室温条件下,L i1.06Mn2O4.034F0.10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19mAh/g,循环20次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15mAh/g,在55℃使用时,材料20次的比容量损失率为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微波法 掺杂 尖晶石型Lix Mn2Oy Fz电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微波法制备Li_(1+x)Mn_2O_y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国防 凌翠霞 乔庆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47-350,共4页
以LiNO3和MnNO3为原料,溶胶凝胶法制备前驱体后,利用微波加热法,在750℃条件下保温20min,合成了Li1+xMn2Oy。利用XRD和FTIR分析手段,研究了锂掺杂量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利用恒电流充放电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质。XRD和FTIR实验说明,适... 以LiNO3和MnNO3为原料,溶胶凝胶法制备前驱体后,利用微波加热法,在750℃条件下保温20min,合成了Li1+xMn2Oy。利用XRD和FTIR分析手段,研究了锂掺杂量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利用恒电流充放电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质。XRD和FTIR实验说明,适量的锂离子掺杂不改变材料的立方尖晶石结构;充放电实验显示,Li1.04Mn2O4.056是比较理想的电极材料,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18.6mAh/g,5次循环后的容量损失率也仅为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Li1+XMn2O 溶胶-凝胶-微波法 掺杂 电化学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3V_2(PO_4)_3溶胶-凝胶-微波合成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张勇 吕艳 +1 位作者 王力臻 张爱勤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6,19,共4页
用溶胶-凝胶-微波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3V2(PO4)3样品,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影响样品性能的因素,分析并优化了工艺。XRD、SEM和电化学测试表明:该方法所制备的样品为单斜结构,粒径尺寸0.2~1μm,颗粒分布比较均匀。锂源为Li2CO3... 用溶胶-凝胶-微波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3V2(PO4)3样品,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影响样品性能的因素,分析并优化了工艺。XRD、SEM和电化学测试表明:该方法所制备的样品为单斜结构,粒径尺寸0.2~1μm,颗粒分布比较均匀。锂源为Li2CO3、反应物摩尔比为Li∶V=3.0∶2.0、微波时间为25 min时,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在此优化条件下,3.0~4.3 V区间内0.2 C放电比容量达到106 mAh/g,交换电流密度高达6.17×10-6 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3V2(PO4)3 锂离子电池 正交试验 溶胶-凝胶-微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Eu^(3+)共掺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被引量:2
4
作者 谭春雷 樊君 +5 位作者 姚飞 孙洋 胡晓云 魏嵩 闫森 梁旭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2,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微波法制备Fe3+、Eu3+共掺杂纳米TiO2(Fe/Eu-TiO2),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定(BET)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500℃氮气保护下退火制得的Fe/Eu... 采用溶胶-凝胶-微波法制备Fe3+、Eu3+共掺杂纳米TiO2(Fe/Eu-TiO2),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定(BET)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500℃氮气保护下退火制得的Fe/Eu-TiO2为锐钛矿相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0—50 nm;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为370—770 nm。光催化降解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多菌灵)的实验表明,Fe3+、Eu3+共掺杂对TiO2光催化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可见光下能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对多菌灵降解速率常数kapp为0.046 66 min-1,大于分别单掺Fe3+和Eu3+的TiO2纳米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微波法 二氧化钛 Fe3+、Eu3+共掺杂 光催化降解 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SiO_4的合成及其性能
5
作者 张勇 高海丽 +2 位作者 王力臻 贾晓磊 宋延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09-2111,2220,共4页
以铁源(FeC6HdD7·5H2O,FeC2O4·2H2O及FeS04·7H2O)、锂源(LiAC·2H2O,Li2CO3及LiOH·H2O)、柠檬酸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一凝胶一微波辅助法合成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并用X射... 以铁源(FeC6HdD7·5H2O,FeC2O4·2H2O及FeS04·7H2O)、锂源(LiAC·2H2O,Li2CO3及LiOH·H2O)、柠檬酸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一凝胶一微波辅助法合成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并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及电化学测试等方法,优化了铁源、锂源、微波时间等合成条件。结果表明,以FeC2O4·2H2O为铁源,LiAC·2H20为锂源,柠檬酸加入量0.0225mol,微波时间9min合成的Li2FeSiO4正极材料属于单斜晶系,粒度大小分布比较均匀,且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5~4.3V、0.1C下样品具有粒径小、交换电流密度大、电荷转移阻抗小等优点,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0mAh/g,5次循环后比容量为47mAh/g。容量保持率为7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微波辅助 激光粒度分析 LI2FESI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