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循环气升式发酵罐体积溶氧系数及其应用于柠檬酸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郑裕国 汪钊 陈小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25,共4页
对10L外循环气升式发酵罐的体积溶氧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体积溶氧系数与操作条件之间的关联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柠檬酸发酵试验,并与10L机械搅拌发酵罐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外循环气升式发酵罐的发酵结果优于机械搅拌... 对10L外循环气升式发酵罐的体积溶氧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体积溶氧系数与操作条件之间的关联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柠檬酸发酵试验,并与10L机械搅拌发酵罐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外循环气升式发酵罐的发酵结果优于机械搅拌发酵罐。因此,外循环气升式发酵罐用于柠檬酸的发酵生产具有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罐 气升式 柠檬酸 发酵 体积 溶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加法测定反应器溶氧系数KLa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剑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30,共2页
应用亚硫酸盐流加法测定了机械搅拌式反应器的溶氧系数KLa,通过与Coper法及动态法比较认为,流加法可以用于机械搅拌式反应器溶氧系数KLa的测定,也适应于在真实发酵条件下机械搅拌式反应器溶氧系数KLa的测定。
关键词 亚硫酸钠流加法 溶氧系数KLa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积溶氧系数的柠檬酸清液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滕学东 戚小灵 +2 位作者 左静 徐晴 李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4,共4页
为实现柠檬酸发酵过程的节能减排、清洁化生产、清液发酵替代传统的带渣发酵工艺,以柠檬酸带渣发酵过程的体积溶氧系数(KLa)为基础,对清液发酵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发现:在相同的发酵参数下,清液发酵的KLa水平高于带渣发酵。优... 为实现柠檬酸发酵过程的节能减排、清洁化生产、清液发酵替代传统的带渣发酵工艺,以柠檬酸带渣发酵过程的体积溶氧系数(KLa)为基础,对清液发酵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发现:在相同的发酵参数下,清液发酵的KLa水平高于带渣发酵。优化后的清液发酵工艺表明:转速为800 r/min,通气量下降12.5%达到0.126 m3/h时,柠檬酸发酵终质量浓度为135 g/L,转化率达到80%,比原有清液工艺提高了4%,比带渣发酵工艺提高了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溶氧系数 柠檬酸 清液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液泵反应器溶氧传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海东 周晓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966-968,共3页
为液泵反应器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研究了20 L内循环液泵型生物反应器在不同通风比和不同循环液速下溶氧传质系数KLa的变化规律,并与Bio Flo 110型3 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作对比试验。结果找到一组能使2个反应器有相近KLa的操作条件,此时内... 为液泵反应器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研究了20 L内循环液泵型生物反应器在不同通风比和不同循环液速下溶氧传质系数KLa的变化规律,并与Bio Flo 110型3 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作对比试验。结果找到一组能使2个反应器有相近KLa的操作条件,此时内循环液泵型生物反应器较搅拌式反应器节能约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泵型生物反应器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 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器对谷氨酸菌高密度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邓毛程 王瑶 +1 位作者 冯文清 徐国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103,共3页
通过改进10m3种子罐的搅拌器,研究不同搅拌器对溶氧系数和谷氨酸高密度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六弯叶圆盘涡轮搅拌器改造为六半圆叶圆盘涡轮搅拌器后,种子罐的溶氧系数是改造前的2.36倍,使谷氨酸菌高密度培养时的最终湿菌体量达到25.4... 通过改进10m3种子罐的搅拌器,研究不同搅拌器对溶氧系数和谷氨酸高密度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六弯叶圆盘涡轮搅拌器改造为六半圆叶圆盘涡轮搅拌器后,种子罐的溶氧系数是改造前的2.36倍,使谷氨酸菌高密度培养时的最终湿菌体量达到25.42%,是改造前的2.8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器 溶氧系数 谷氨酸菌 高密度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稳态法测定生物反应器K_La值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海东 侯刚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8-31,共4页
非培养条件下用耗氧剂亚硫酸钠模拟活细胞的代谢耗氧,当连续培养达到稳态时,供氧与耗氧达到平衡,C C 值恒定,利用稳态时的有关数据能方便地计算出KLa值。与其他KLa的测定方法相比,这种模拟稳态法简便快速,易于获得大量数据,特别适用于... 非培养条件下用耗氧剂亚硫酸钠模拟活细胞的代谢耗氧,当连续培养达到稳态时,供氧与耗氧达到平衡,C C 值恒定,利用稳态时的有关数据能方便地计算出KLa值。与其他KLa的测定方法相比,这种模拟稳态法简便快速,易于获得大量数据,特别适用于研究不同操作条件下生物反应器的KLa值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稳态法 测定技术 生物反应器 KLa值 体积溶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反应器的传质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建维 崔英德 《食品与机械》 CSCD 2001年第4期33-34,共2页
利用因次分析法建立了生化反应器通风发酵罐体积溶氧系数K1α与设备参数及操作变量的关联式 ,利用亚硫酸钠氧化法测定K1α,通过所得实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K1α与各操作变量及设备参数间的关系式 。
关键词 体积溶氧系数 生化反应器 发酵罐 传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冷模特性的研究
8
作者 何静 许文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6,共4页
根据苏云金杆菌的发酵工艺要求 ,设计了 70L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并研究其冷模特性 ,得出反应器的平均循环时间是每次 1 6.62s,混合时间为 38.96s,物料混合达到均匀状态时的循环次数小于 3次 ,最大体积溶氧系数达到 1 0 1 .5 2h- 1 。体... 根据苏云金杆菌的发酵工艺要求 ,设计了 70L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并研究其冷模特性 ,得出反应器的平均循环时间是每次 1 6.62s,混合时间为 38.96s,物料混合达到均匀状态时的循环次数小于 3次 ,最大体积溶氧系数达到 1 0 1 .5 2h- 1 。体积溶氧系数与通气量的关系为KLa =- 793.2 77+ 35 2 .645Vg - 34.72 6Vg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 冷模特性 苏云金杆菌 发酵工艺 溶氧系数K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粕发酵制备氨基酸的中试初报
9
作者 曾炽 王静雅 +3 位作者 周志成 陈思洋 娄立起 吴永尧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85-87,共3页
采用实验室自行选育出的高产蛋白酶菌种,以豆粕为原料发酵制备氨基酸,采用5 L小罐探索发酵控制参数,以体积溶氧系数相等原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100 L罐放大中试,豆粕蛋白降解率达到88.57%,发酵液中氨基态氮1.05 mg/mL,可进入试生产研究。
关键词 豆粕 氨基酸 体积溶氧系数 发酵放大中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板三角瓶在好气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郝健 王昌禄 +2 位作者 顾晓波 路福平 杜连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77-179,共3页
对挡板三角瓶在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三角瓶具有较高的溶氧性能,在回转式摇瓶柜上利用冷膜法进行测定,当装液量在30~50 mL时其溶氧系数(K_(la))可达1.20~1.80 L/h,比普通三角瓶提高2倍左右。应用于好气... 对挡板三角瓶在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三角瓶具有较高的溶氧性能,在回转式摇瓶柜上利用冷膜法进行测定,当装液量在30~50 mL时其溶氧系数(K_(la))可达1.20~1.80 L/h,比普通三角瓶提高2倍左右。应用于好气性微生物培养,溶氧水平有明显提高。利用挡板三角瓶进行核糖发酵和血栓溶酶发酵实验,可分别使核糖产量和血栓溶酶效价提高1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板三角瓶 溶氧系数 好气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选择作用及K_La对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志华 赵敏 +1 位作者 贺春博 王晓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0,45,共5页
采用3个结构不同的SBR反应器R1、R2和R3,研究了旋流选择作用和体积溶解氧系数(KLa)在低负荷条件下对絮体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个反应器内的污泥颗粒化的时间与颗粒污泥的孔隙率依次为53 d、41 d、25 d和82%~95%、92%~97... 采用3个结构不同的SBR反应器R1、R2和R3,研究了旋流选择作用和体积溶解氧系数(KLa)在低负荷条件下对絮体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个反应器内的污泥颗粒化的时间与颗粒污泥的孔隙率依次为53 d、41 d、25 d和82%~95%、92%~97%、60%~75%;3个反应器的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去除率都在92%以上;R1和R2中氨氮(NH3-N)的平均去除率都在97%以上,而R3中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从反应器启动初期的99%下降到完全颗粒化后的56%。说明旋流选择作用延缓了好氧污泥颗粒化的时间并对出水水质影响不大;较高的KLa促进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并对于COD的处理基本没有影响,但对于氨氮去除效果的负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旋流选择作用 体积传递系数 处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应器模拟放大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逸文 韩飞飞 +1 位作者 靳魁奇 孙杨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构建完善的生物反应器放大模型,为反应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通过1.5,5,20,200L规模反应器的试验,对体积溶氧系数k_(L)a、混合时间t_(m)的关联式及参数进行了优化探究,建立了生物反应器模拟放大模型,通过MATLAB搭建了Scaleuper放大... 目的:构建完善的生物反应器放大模型,为反应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通过1.5,5,20,200L规模反应器的试验,对体积溶氧系数k_(L)a、混合时间t_(m)的关联式及参数进行了优化探究,建立了生物反应器模拟放大模型,通过MATLAB搭建了Scaleuper放大系统.结果:对比试验结果最终k_(L)a的模拟偏差在±15%以内,通过在t_(m)的关联式中引入临界转速的定义,对t_(m)的整体模拟偏差较原公式减少了17.4%,在±10%内,通过嵌入BP神经网络减小k_(L)a的模拟偏差,BP模型模拟k_(L)a偏差对训练数据范围最小可达0.1%.结论:基于经验关联式的反应器放大模型,在试验测得相关参数后模拟结果较优;利用神经网络对反应器模拟、放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时间 体积溶氧系数 生物反应器 神经网络 放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mmonia-water nanofluids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柳 杜垲 张小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622-1628,共7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the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process,several types of binary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Al2O3 nanoparticles with p...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the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process,several types of binary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Al2O3 nanoparticles with polyacrylic acid(PAA),TiO2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PEG 1000),and TiN,SiC,hydroxyapatite(noodle-like) with PEG 10000 to ammonia-water solution,respectively.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KD2 Pro thermal properties analyzer.The influences of surfactant and ammonia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ies of the binary nanofluid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light absorbency ratio index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content and size of nanoparticles,the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are the key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fluids.For the given nanoparticle material and the base fluid,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of the nanofluid to the ammonia-water liquid increases as the nanoparticle content and the temperature are increased,and the diameter of nanoparticle is decreased.Furthermore,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by improving the stabilities of nanofluids,which is achieved by adding surfactants or performing the proper ammonia content in the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y nanofluids AMMONIA-WATER thermal conductivity size effect dispersion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