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污染源谱库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王晨楚 王雪涵 +7 位作者 毕晓辉 王超 吴建会 戴启立 刘保双 田瑛泽 张裕芬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9-1967,共9页
为支撑我国构建适应本土大气污染源特征的“多维度、标准化、动态化、开放共享”的综合性源谱库,提升其在我国大气污染研究与防控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典型源谱库(美国SPECIATE、欧盟SPECIEUROPE)与国内代表性源谱库(SPA... 为支撑我国构建适应本土大气污染源特征的“多维度、标准化、动态化、开放共享”的综合性源谱库,提升其在我国大气污染研究与防控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典型源谱库(美国SPECIATE、欧盟SPECIEUROPE)与国内代表性源谱库(SPAP、CSPSS等)的构建现状,并围绕源谱库发展历程、内涵、架构设计及共享机制等维度,对比分析了其发展特征与区域适用性差异。结果表明:①国际源谱库起步较早,分类精细且数据规模大,如SPECIATE 5.3中的源谱细分为7个类别,整合了6895条源谱信息,但其区域代表性集中于欧美地区,中国区域数据占比不足0.06%(仅4条),对我国本土污染源解析及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的直接适用性有限。②国内源谱库虽在区域性数据整合上取得进展(如SPAP收录了我国40多个城市3494条实测源谱),但整体仍面临数据规模不足、覆盖范围有限、信息缺失等挑战,如多数源谱库仅包含数十至数百条数据,覆盖区域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城市群。③在技术标准与共享机制方面,国际源谱库构建更加规范、共享效率更高,而我国源谱库普遍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动态更新机制不健全且更新频率低。鉴于此,未来我国源谱库的构建需进一步扩展覆盖范围,增加关键组分信息,优化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化建设,提高数据更新频率,并建立高效的共享平台,以提升源谱库在污染源解析及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谱库 大气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