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脾清热活血类方药介导β-catenin、C-myc表达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喜周 张涛 +2 位作者 陈远能 黄适 潘怀耿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表达变化以及健脾清热活血方(救必应、白术、白芍、水蛭、三七、炙甘草)干预溃结癌变的机制。方法 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12只,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治疗...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表达变化以及健脾清热活血方(救必应、白术、白芍、水蛭、三七、炙甘草)干预溃结癌变的机制。方法 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12只,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健脾清热活血方药提取物干预20周。分别应用光镜检测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其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呈高表达特点;低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可见溃疡样改变,镜下见黏膜充血肿胀,部分腺体萎缩,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镜下见黏膜上皮脱落,充血肿胀,未见溃疡及癌变,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比较,β-catenin、C-my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可能通过介导β-catenin、C-myc表达,发挥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 Β-CATENIN C-MYC 健脾清热活血方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清热活血方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CDK1表达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涛 马媛萍 +4 位作者 黄晓燕 卓少元 宋杰 方健松 刘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4-1128,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组织形态、超微结构、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指标及CDK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140只SPF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阻断剂组...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组织形态、超微结构、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指标及CDK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140只SPF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阻断剂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除外正常组,其余各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阻断剂组予PI3K阻断剂LY294002干预,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连续干预16周。应用光镜及电镜观察溃结癌变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结肠黏膜P110、P85、P-AKT、mTOR、CDK1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见黏膜上皮脱落,溃疡形成,腺体萎缩,部分有浸润癌表现,治疗组所见黏膜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中、高剂量组结肠黏膜损伤改善情况显著,部分可见黏膜充血并肿胀,不典型增生及淋巴滤泡出现(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110、P85、CDK1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P85、CDK1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P85、P-Akt基因表达下调(P<0.05)。各组间P110、mTOR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P85、P-Akt,介导CDK1表达,诱导炎症缓解,修复肠道黏膜,发挥防治UCAC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清热活血方 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1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脾养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娄朝胜 吴贤 +2 位作者 王海波 张寅 叶乐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088-1096,共9页
目的:观察益脾养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疗效,及其对TLR4/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8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脾养胃汤高、低剂量组,每组各20只。采用AOM/DSS法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模型的制... 目的:观察益脾养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疗效,及其对TLR4/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8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脾养胃汤高、低剂量组,每组各20只。采用AOM/DSS法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模型的制备。造模后同时给予相应剂量的益脾养胃汤治疗。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结肠隐窝变化、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2的水平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IFN-γ,IL-4、IL-12及NF-κBp6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p-JNK1/2、p-p38、pERK1/2、NF-κB (p65)、p-NF-κB (p65)、PCNA、COX-2、Bcl-x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和结肠长度明显增长,结肠重量、结肠重量长度比值和结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明显降低;血清IFN-γ、IL-12水平和结肠组织中IFN-γ,IL-12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IL-4水平明显升高;结肠组织中TLR4、pJNK1/2、p-p38、p-ERK1/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和p-NF-κBp65、PCNA、COX-2、Bcl-xl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与益脾养胃汤低剂量组比较,益脾养胃汤高剂量组结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降低,各项因子水平显著优于低剂量组(P均<0. 05)。各组之间NF-κB(p65)的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益脾养胃汤可显著改善结肠黏膜的炎性损伤,减少癌瘤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APKS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 益脾养胃汤 TLR4 MAP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沙拉嗪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殷汉华 张涛 +1 位作者 李捷壮 温达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29-31,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实验研究。方法: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12只,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除外正常组,其余各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实验研究。方法: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12只,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除外正常组,其余各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治疗组分别予不同剂量美沙拉嗪干预9周。第9周末将全部小鼠脱椎处死,截取全部结肠(回盲部-肛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低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可见溃疡样改变,镜下见黏膜充血肿胀,部分腺体萎缩;中、高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镜下见黏膜上皮脱落,充血肿胀,未见溃疡及癌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具有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 美沙拉嗪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atenin、C-myc表达介导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殷汉华 张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2期285-287,共3页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表达变化,探讨β-catenin、C-myc在溃结癌变中的作用。方法: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两组,每组30只,正常组、模型组;除外正常组,模型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表达变化,探讨β-catenin、C-myc在溃结癌变中的作用。方法: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两组,每组30只,正常组、模型组;除外正常组,模型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分别应用光镜检测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其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呈高表达特点;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信号突变及下游靶基因C-myc过度转录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调控β-catenin将有望成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 Β-CATENIN C-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9细胞和Bregs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致病中的研究及其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薛小春 田尧 郑志存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6-810,共5页
目的:探讨Th9细胞和Bregs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学致病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UC患者105例作为观察对象(UC组),其中48例处于疾病缓解期(缓解期UC组),57... 目的:探讨Th9细胞和Bregs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学致病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UC患者105例作为观察对象(UC组),其中48例处于疾病缓解期(缓解期UC组),57例处于疾病活动期(活动期UC组),并根据活动期UC组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划分亚组:轻型组(n=20)、中型组(n=24)和重型组(n=13),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h9和Bregs细胞比例进行分析,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9、IL-10、IL-35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Th9、Bregs细胞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和炎症程度的相关性。结果:UC组患者Bregs细胞比例、Th9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期UC组CAI评分、Bregs细胞比例及Th9高于缓解期UC组(P<0.05)。重型活动期UC患者Th9细胞和Bregs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中型和轻型活动期UC患者,其中中型活动期组高于轻型活动期组(P<0.05)。活动期和缓解期UC组患者CRP、IL-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P<0.05);活动期和缓解期IL-10、IL-35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活动期低于缓解期(P<0.05)。重型组的CRP、IL-9水平高于轻型、中型组,其中中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IL-10及IL-35水平明显低于中型和轻型组,其中中型组低于轻型组(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Th9、Bregs细胞均与疾病活动度、CRP、IL-9水平呈正相关,与IL-10、IL-35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中Th9、Bregs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均与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辅助临床早期诊断、评估病情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9细胞 Bregs细胞 溃疡结肠炎 免疫学 疾病活动度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内酯Ⅲ介导的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抑制肠上皮间质转化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贵梅 蔡向志 +2 位作者 龙海洮 田丽霞 任燕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37-2245,共9页
目的:探寻白术内酯Ⅲ(AT-Ⅲ)的关键靶点,探究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抑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有限酶切-质谱法(lip-SMap)筛选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特征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目的:探寻白术内酯Ⅲ(AT-Ⅲ)的关键靶点,探究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抑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有限酶切-质谱法(lip-SMap)筛选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特征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确定AT-Ⅲ的关键靶点。脂多糖(LPS)与IEC-6共孵育模拟UC模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划痕实验测定IEC-6迁移速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Arp2/3含量;分子对接评估AT-Ⅲ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基于lip-SMap获得的特征蛋白参与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和紧密连接(TJ)信号通路;与对照组比较,LPS组中IL-6和TNF-α释放量升高(均P<0.05),迁移速率变快(P<0.05),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均P<0.05);与LPS组比较,LPS+CK666+AT-Ⅲ组显著降低IL-6和TNF-α含量(均P<0.01),有效逆转LPS诱导的细胞迁移变化及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均P<0.05);分子对接显示,Arp2/3与AT-Ⅲ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Arp2/3作为AT-Ⅲ的关键靶点,可通过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缓解LPS诱导的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内酯Ⅲ 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 溃疡结肠炎 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 有限酶切-质谱法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紧密连接通路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被引量:39
8
作者 刘维新 张绅 +2 位作者 任益 桑立轩 顾寿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1-234,266,共5页
目的观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ACRC)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DSS与水循环交替口服诱导反复发作的UC小鼠模型(n=23),1,2-二甲肼(DMH)/DSS联合法... 目的观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ACRC)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DSS与水循环交替口服诱导反复发作的UC小鼠模型(n=23),1,2-二甲肼(DMH)/DSS联合法建立UCACRC小鼠模型(n=23),同时设立对照组(n=20)。分时段处死小鼠,观察其结肠组织的改变,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的UC组织、UCACRC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使用DSS可建立UC小鼠模型。第9个周期末处死的小鼠中,UC组仅有15.38%(2/13)发生低度不典型增生,而加用DMH的UCACRC组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可达92.31%(12/13)。Ang-2、HIF、VEGF、Flk-1在UC组织、UCACR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均<0.05),且循环周期越多,表达水平越高;但UC组织和UCACRC组织比较,4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ng-2、HIF、VEGF、Flk-1在UC及UCACRC的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溃疡结肠炎 溃疡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肾与肠相关理论与溃疡性结肠炎抗复发治疗 被引量:13
9
作者 杜晓泉 刘力 +1 位作者 惠建萍 沈舒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158-2159,共2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疾病,以大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以及炎症引起的溃疡为主要特征。它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且每次的发作都是前次基础上的加重,在治疗上比前次时间长,取效慢,花费多。用药贵。因此对于本病抗复发的研...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疾病,以大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以及炎症引起的溃疡为主要特征。它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且每次的发作都是前次基础上的加重,在治疗上比前次时间长,取效慢,花费多。用药贵。因此对于本病抗复发的研究,会给本病的治愈带来希望。文章根据《内经》"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之说,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原因与肾虚有关,提出补肾(温肾阳与补肾阴)能改善疾病缓解期,缓解症状,并能有效防止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并以补肾可调节肠道免疫功能,而阐述了其治疗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与肠相关理论 溃疡结肠炎 抗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玮 周艳宏 +1 位作者 李夏雨 沈守荣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7-641,共5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癌变风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炎症时发挥积极的免疫作用;但在肿瘤微环境中出现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其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能促进结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癌变风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炎症时发挥积极的免疫作用;但在肿瘤微环境中出现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其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促进血管生成等。受肿瘤影响的巨噬细胞,还通过与其他炎症细胞相互作用,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形成免疫抑制。故巨噬细胞的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过程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癌变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竭制剂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方 郑楠 +4 位作者 赵亚娇 王雪明 翟俊山 朱超慧 李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复方血竭制剂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RCC)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5周龄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和高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实验中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造模1... 目的初步探讨复方血竭制剂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RCC)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5周龄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和高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实验中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造模11周后处死小鼠,取出回盲部至肛门全部结直肠,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检测各组结直肠组织β-catenin活化水平以及c-myc、PCNA基因转录、总蛋白表达量。结果模型组肉眼可见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多处息肉状隆起形成;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上皮内瘤变,散在癌变表现。两治疗组肉眼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偶见息肉状隆起;镜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少量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未见癌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两治疗组小鼠DAI评分以及结肠上皮细胞β-catenin蛋白入核量、c-myc和PCNA基因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各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β-catenin基因在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复方血竭制剂能够显著延缓实验性UCRCC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结肠组织炎症缓解以及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竭 溃疡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 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慧荣 张卫 +4 位作者 谢建群 吴焕淦 黄建锋 刘敏 张琳珊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0-570,581,F004,共3页
关键词 实验溃疡结肠炎 相关基因表达 大鼠 发病 UC 肠道炎症 易感基因 差异基因 基因芯片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7
13
作者 褚源 王巧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44-1447,共4页
目的研究活动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标本中梭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这6种菌群含量,探讨肠道膜菌群改变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5例UC患者(活动期组20例、缓解期... 目的研究活动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标本中梭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这6种菌群含量,探讨肠道膜菌群改变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5例UC患者(活动期组20例、缓解期组15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乙状结肠黏膜活检组织,提取标本细菌DNA,根据细菌的16S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活动期组的肠黏膜标本中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含量减少(P<0.05),但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缓解期组拟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减少(P<0.05),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活动期组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1,较对照组降低,而缓解期组与对照组B/E值均>1,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存在明显的菌群变化,以活动期UC更明显,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黏膜相关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IL-6/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倩 范文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1256-1257,1260,共3页
最新研究报道,慢性炎症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肠、直肠的慢性炎症导致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反复的损伤、修复、增生,最终引起癌变。因此,研究如何干预慢性炎症癌变成为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的重要方法。本文探讨马齿苋对肠道炎... 最新研究报道,慢性炎症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肠、直肠的慢性炎症导致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反复的损伤、修复、增生,最终引起癌变。因此,研究如何干预慢性炎症癌变成为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的重要方法。本文探讨马齿苋对肠道炎症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IL-6/STAT3通路的关系。为预防炎症性肠病癌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多糖 溃疡结肠炎相关结肠 IL-6 STA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柯 王一 +8 位作者 刘桂君 韩根成 王仁喜 肖鹤 侯春梅 彭晖 沈倍奋 黎燕 陈国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癌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模...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癌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脾脏、骨髓及瘤组织中髓样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的比例和MDSC中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结肠和CAC组织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以索拉菲尼(sorafenib)或VEGF单抗阻断VEGF信号后,检测小鼠结肠和CAC部位MDSC比例的变化和病理改变。结果:成功建立小鼠CAC的模型,并根据多项评价指标确定建模后1个月和3个月为CAC的早期和晚期。在CAC形成过程中,小鼠体内Gr-1+CD11b+MDSC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病灶部位MDSC的积聚尤甚,对照组为(0.30±0.18)%、CAC早期组为(1.32±0.04)%、CAC晚期组为(3.08±0.29)%(P<0.05)。这些MDSC细胞高表达Arg-1和iNOS(P<0.05),但病灶部位L-精氨酸含量显著降低[早期组为(4.22±0.17)μg/ml、晚期组为(2.95±1.08)μg/ml、对照组为(4.41±0.16)μg/ml,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CAC早期和晚期病灶组织高表达VEGF[CAC早期组为(1170±94.43)pg/ml、晚期组为(1117±71.92)pg/ml、对照组为(877.6±31.67)pg/ml,P<0.05]。索拉菲尼或VEGF抗体的治疗可显著抑制病灶部位MDSC的积聚。结论:VEGF信号在CAC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瘤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MDSC在病灶部位的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髓样来源的抑制细胞 溃疡结肠炎 肠炎相关结肠直癌 索拉菲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6
作者 吕忠霖 陈国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2-857,共6页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在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其难治性与易癌变的特性也给医学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目前的研究表明,其炎症反应在肿瘤形成的不同阶段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肿瘤的出现,生长、侵袭和转...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在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其难治性与易癌变的特性也给医学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目前的研究表明,其炎症反应在肿瘤形成的不同阶段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肿瘤的出现,生长、侵袭和转移。深入探究和揭示炎症向肿瘤转变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将为设计和开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新方案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形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 炎症相关细胞因子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rf-2在溃疡性结肠炎病灶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抗氧化酶含量、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3期1783-1786,共4页
目的:研究Nrf-2在溃疡性结肠炎病灶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抗氧化酶含量、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活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息肉的患者,分别作为UC组和对照组。采集病灶组织并检测Nrf-2、抗氧化酶... 目的:研究Nrf-2在溃疡性结肠炎病灶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抗氧化酶含量、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活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息肉的患者,分别作为UC组和对照组。采集病灶组织并检测Nrf-2、抗氧化酶、肠黏膜功能分子、肠黏膜凋亡分子的mRNA表达量以及抗氧化酶的含量。结果:UC组病灶组织中Nrf-2、SOD、GSH-Px、CAT、Fas、FasL、NF-kB、TNF-α、Bak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OD、GSH-Px、CAT的含量以及cingulin、claudin-2、galectin-1、galectin-3、galectin-9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UC组患者病灶组织中Nrf-2的mRNA表达量与SOD、GSH-Px、CAT、Fas、FasL、NF-kB、TNF-α、Bak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SOD、GSH-Px、CAT的含量以及cingulin、claudin-2、galectin-1、galectin-3、galectin-9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灶组织中Nrf-2代偿性的高表达与氧化应激反应及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抗氧化酶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线粒体结构与炎性反应因子的相关性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燕 李文静 +1 位作者 常孟然 赵程博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359-2362,2366,共5页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线粒体结构损伤与炎性反应因子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益气解毒方在UC急、慢性期2个时期的临床疗效,探讨益气解毒方对不同时期的结肠炎性反应因子与线粒体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采...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线粒体结构损伤与炎性反应因子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益气解毒方在UC急、慢性期2个时期的临床疗效,探讨益气解毒方对不同时期的结肠炎性反应因子与线粒体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家兔结肠黏膜组织致敏加TNBS-乙醇灌肠的免疫复合法造模,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益气解毒组和美沙拉嗪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给药后第2周末、给药后第6周末3个时间点取材,观察电镜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结肠线粒体Flameng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肠黏膜TNF-α、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结肠黏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持续存在于UC急性期与慢性期的整个病程中,线粒体的损伤更为严重持久。结肠黏膜的TNF-α、ICAM-1表达显著升高,随着病情的进展这2个指标均有所下降,但至慢性期仍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UC整个病变过程中,线粒体的损伤与结肠黏膜TNF-α的表达基本同步。美沙拉嗪对急性期线粒体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远期疗效不佳,慢性期其线粒体结构恢复不明显。益气解毒方可持续修复受损的线粒体,效果明显优于美沙拉嗪,至慢性期线粒体结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在调节TNF-α、ICAM-1方面,急性期美沙拉嗪下调的幅度要大于益气解毒方。至慢性期益气解毒方后来居上,其下调幅度明显大于美沙拉嗪,更接近正常值。结论:慢性期线粒体结构损伤与炎性反应因子TNF-α的持续高表达具有相关性,可能是引起UC复发与结肠黏膜损伤的潜在因素。美沙拉嗪可快速地控制炎性反应的急性发作,益气解毒方则对持续的慢性炎性反应有更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能够持续修复受损的线粒体,对慢性期抗复发更具疗效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解毒方 溃疡结肠炎 线粒体结构 反应因子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脏相关性”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22
19
作者 黎琮毅 林才志 +2 位作者 胡乃强 李桂贤 赵海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961-964,共4页
文章基于"五脏相关性"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主要遵循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强调"谨守病机,恪守辨证",认为UC的发病与"心藏神""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宣降"及"... 文章基于"五脏相关性"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主要遵循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强调"谨守病机,恪守辨证",认为UC的发病与"心藏神""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宣降"及"肾主二便"等功能失调都有密切关系,旨在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五脏相关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的临床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平田一郎 汪芳裕(编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49-450,共2页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溃疡结肠炎相关 靶向活检 内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