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饱和黄土的增湿湿陷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凤玺 周志雄 邵生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6-40,共5页
在非饱和土力学的框架下对非饱和黄土的增湿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基于粒间吸应力表示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非饱和黄土增湿变形的本构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加载增湿屈服函数的积分表达式以及黄土湿陷性系数的显式计算公式... 在非饱和土力学的框架下对非饱和黄土的增湿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基于粒间吸应力表示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非饱和黄土增湿变形的本构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加载增湿屈服函数的积分表达式以及黄土湿陷性系数的显式计算公式。结合原状非饱和黄土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水力路径下的湿陷变形特性,并探讨了湿陷性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揭示非饱和黄土湿陷变形的力学机制,可为黄土增湿变形特性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变形 湿黄土 吸应力 湿陷性系数 非饱和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5
2
作者 蔡靖 罗明达 董炳寅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6,共7页
利用取自山西的湿陷性黄土,模拟动力夯实现场试验,设计不同夯击次数的模型试验,得到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样的密度、强度参数逐渐提高,湿陷性系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但当夯击次数大于8次时,土样竖向变形、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均趋... 利用取自山西的湿陷性黄土,模拟动力夯实现场试验,设计不同夯击次数的模型试验,得到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样的密度、强度参数逐渐提高,湿陷性系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但当夯击次数大于8次时,土样竖向变形、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均趋于稳定,且湿陷性系数小于0.015。另外,对不同夯击次数下的土样进行SEM(扫描电镜)微观试验,编制SEM图像分析程序,经定性分析得到: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中小孔隙含量越来越大;夯击前土样等效孔径16μm以下的孔隙占92.6%,大于16μm的大孔隙占7.4%,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66.9%。10次夯击后,土体中几乎不存在等效孔径大于16μm的大孔隙,而等效孔径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81.8%。经定量分析建立了夯击次数与平面孔隙率、平均等效孔径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建立了湿陷性系数与平面孔隙率和平均等效孔径的量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平面孔隙率 平均等效孔径 湿陷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伊犁原状黄土水力特性劣化规律与微观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业彤 杨更社 +3 位作者 叶万军 李敬娜 王根龙 王佳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1268,共8页
新疆伊犁地区冻害严重,尤以滑坡灾害最显著,主要体现在冻融作用下原状黄土的水力特性劣化方面,然而其水力特性的劣化规律和微观机制目前并不明晰,因此本文开展了冻融前后伊犁原状黄土的水力试验和微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得... 新疆伊犁地区冻害严重,尤以滑坡灾害最显著,主要体现在冻融作用下原状黄土的水力特性劣化方面,然而其水力特性的劣化规律和微观机制目前并不明晰,因此本文开展了冻融前后伊犁原状黄土的水力试验和微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得黄土内部的胶结性和结构完整性遭受破坏,在原位有效应力施加于冻融后的原状黄土,后续加上水分浸泡后,黄土会产生更大变形,因而冻融后原状黄土的自重湿陷性系数增加和孔隙比减小。冻融作用会使得原状黄土内部产生大裂缝和大孔径,渗流过程中水分会从大裂缝和大孔隙流失,因而冻融后原状黄土的渗透系数增加。冻融循环中的冻胀作用使得原状黄土内部自由水变成冰体,产生膨胀作用,其会破坏原状黄土的胶结性和结构完整性,同时产生大裂缝和大孔径,最终造成原状黄土的剪切强度和黏聚力降低。反复的冻融使得土颗粒发生破坏、移位,形成较为复杂的接触形式,从而使得内摩擦角减小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原状黄土 冻融作用 力学特 自重湿陷性系数 渗透系数 内部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