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祛风除湿汤治疗乳房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对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scales,DQOL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医院收治...目的探讨祛风除湿汤治疗乳房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对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scales,DQOL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医院收治的哺乳期乳房湿疹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般治疗,另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敷。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指标、EASI评分、DQOLS评分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乳头、乳晕肿胀瘙痒、潮湿渗液、皮损、胸胁疼痛、少食便溏、情志不畅以及多太息等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痊愈14例(24.14%),显效17例(29.31%),好转23例(39.66%),无效4例(6.90%),对照组痊愈10例(20.00%),显效13例(26.00%),好转16例(32.00%),无效11例(22.00%),研究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2.22%(P<0.05)。治疗前两组白介素(interleukin,IL)-2、IL-4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IL-2指标为(26.75±3.15)ng/L,低于治疗前[(60.45±6.38)ng/L](P<0.05),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0.24±4.17)ng/L](P<0.05);研究组治疗后IL-4指标为(40.12±5.63)ng/L,低于治疗前[(78.91±12.62)ng/L](P<0.05),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9.28±6.81)ng/L](P<0.05);研究组治疗后TNF-α指标为(38.16±3.97)ng/L,低于治疗前[(51.48±6.92)ng/L](P<0.05),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3.10±4.65)ng/L](P<0.05)。治疗前研究组EASI评分[(3.48±1.02)分]与对照组[(3.52±0.98)分]、DQOLS评分[(46.62±6.38)分]与对照组[(46.41±5.9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AS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0.95±0.19)分]低于对照组[(1.24±0.32)分](P<0.05)。两组DQOL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76.75±10.45)分]高于对照组[(67.28±8.17)分](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无肝肾功能异常病例出现。经过2个月的随访,研究组出现4例(6.90%)复发病例,对照组出现10例(20.00%)复发病例,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864,P=0.0432)。结论祛风除湿汤能够提高对哺乳期乳房湿疹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使EASI评分降低,DQOLS评分升高,同时保证了其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及IL-27在寻常性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54例PV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 RNA的表达,分析42例PV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GP)治疗4周后及23例患...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及IL-27在寻常性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54例PV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 RNA的表达,分析42例PV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GP)治疗4周后及23例患者治疗8周后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PV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8与IL-27的ΔCt值呈正相关(r=0.706,P<0.05)。PASI评分与IL-18 m RNA表达呈正相关(r=0.613,P<0.05),与IL-27 m 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TGP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8周后患者IL-18 m 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而IL-27 m 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SI评分降低(P<0.05)。结论:IL-18及IL-27可能与PV发病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我国银屑病患者数量庞大,约650万例,且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但目前仍缺乏对我国银屑病患者多中心的大数据研究。本研究分析了6093例银屑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银屑病特点的认识,改进治疗方案和患者管理措...目的我国银屑病患者数量庞大,约650万例,且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但目前仍缺乏对我国银屑病患者多中心的大数据研究。本研究分析了6093例银屑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银屑病特点的认识,改进治疗方案和患者管理措施。方法本研究依托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临床大数据采集平台,截至2020年12月,数据采自129家医院,总样本量6093例。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国银屑病患者人口学特征、遗传特征、个人习惯、环境因素、疾病特征以及治疗现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男性3936例,女性2157例,年龄1~95岁。男女患者的年龄分布规律相似。对19岁及以上年龄患者进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统计分析,整体患者的BMI均数为(23.66±2.92)kg/m^(2),男性患者的BMI均数略高于女性患者。7~18岁、19~44岁年龄段患者平均病程分别为1.99年和6.93年,45~60岁、61岁及以上2个年龄段患者的病程均超过10年。在19岁及以上患者中,不吸烟人数与吸烟人数之比约为7∶3。临床表现以斑块状银屑病占比最高(78.22%),其次是点滴状银屑病,占比18.70%;关节病型(3.69%)、脓疱型(局限性加泛发性,3.51%)和红皮病型(2.96%)发生率较低。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来看,中重度患者占比达75%,比例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超过85.0%的患者表现为多重部位皮损,皮损发生部位按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下肢、头皮、上肢、背部、胸部、手、足、面、颈、生殖器。接近16.79%的患者有伴发疾病,并且随年龄增长比例升高。16.05%的银屑病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88.29%)最迫切的治疗需求是快速修复皮损,其次是降低治疗费用(45.31%)、明显减少瘙痒(43.55%)、减少就医次数或缩短治疗时间(40.48%)、减少药物不良反应(37.50%)。对患者在2020年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接受过局部治疗、系统药物(非生物制剂)及光疗、生物制剂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3.56%、48.00%、7.10%,但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或满意的比例仅为34.16%。结论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在中国有庞大的患者人群,本研究患者数据显示,我国银屑病患者具有病程长、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等临床特点。然而,目前我国患者对银屑病危害认知不足,就诊习惯不佳,且对治疗满意度也不高。因此,建设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十分必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祛风除湿汤治疗乳房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对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scales,DQOL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医院收治的哺乳期乳房湿疹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般治疗,另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敷。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指标、EASI评分、DQOLS评分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乳头、乳晕肿胀瘙痒、潮湿渗液、皮损、胸胁疼痛、少食便溏、情志不畅以及多太息等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痊愈14例(24.14%),显效17例(29.31%),好转23例(39.66%),无效4例(6.90%),对照组痊愈10例(20.00%),显效13例(26.00%),好转16例(32.00%),无效11例(22.00%),研究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2.22%(P<0.05)。治疗前两组白介素(interleukin,IL)-2、IL-4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IL-2指标为(26.75±3.15)ng/L,低于治疗前[(60.45±6.38)ng/L](P<0.05),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0.24±4.17)ng/L](P<0.05);研究组治疗后IL-4指标为(40.12±5.63)ng/L,低于治疗前[(78.91±12.62)ng/L](P<0.05),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9.28±6.81)ng/L](P<0.05);研究组治疗后TNF-α指标为(38.16±3.97)ng/L,低于治疗前[(51.48±6.92)ng/L](P<0.05),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3.10±4.65)ng/L](P<0.05)。治疗前研究组EASI评分[(3.48±1.02)分]与对照组[(3.52±0.98)分]、DQOLS评分[(46.62±6.38)分]与对照组[(46.41±5.9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AS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0.95±0.19)分]低于对照组[(1.24±0.32)分](P<0.05)。两组DQOL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76.75±10.45)分]高于对照组[(67.28±8.17)分](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无肝肾功能异常病例出现。经过2个月的随访,研究组出现4例(6.90%)复发病例,对照组出现10例(20.00%)复发病例,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864,P=0.0432)。结论祛风除湿汤能够提高对哺乳期乳房湿疹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使EASI评分降低,DQOLS评分升高,同时保证了其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文摘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及IL-27在寻常性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54例PV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 RNA的表达,分析42例PV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GP)治疗4周后及23例患者治疗8周后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PV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8与IL-27的ΔCt值呈正相关(r=0.706,P<0.05)。PASI评分与IL-18 m RNA表达呈正相关(r=0.613,P<0.05),与IL-27 m 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TGP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8周后患者IL-18 m 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而IL-27 m 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SI评分降低(P<0.05)。结论:IL-18及IL-27可能与PV发病有关。
文摘目的我国银屑病患者数量庞大,约650万例,且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但目前仍缺乏对我国银屑病患者多中心的大数据研究。本研究分析了6093例银屑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银屑病特点的认识,改进治疗方案和患者管理措施。方法本研究依托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临床大数据采集平台,截至2020年12月,数据采自129家医院,总样本量6093例。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国银屑病患者人口学特征、遗传特征、个人习惯、环境因素、疾病特征以及治疗现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男性3936例,女性2157例,年龄1~95岁。男女患者的年龄分布规律相似。对19岁及以上年龄患者进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统计分析,整体患者的BMI均数为(23.66±2.92)kg/m^(2),男性患者的BMI均数略高于女性患者。7~18岁、19~44岁年龄段患者平均病程分别为1.99年和6.93年,45~60岁、61岁及以上2个年龄段患者的病程均超过10年。在19岁及以上患者中,不吸烟人数与吸烟人数之比约为7∶3。临床表现以斑块状银屑病占比最高(78.22%),其次是点滴状银屑病,占比18.70%;关节病型(3.69%)、脓疱型(局限性加泛发性,3.51%)和红皮病型(2.96%)发生率较低。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来看,中重度患者占比达75%,比例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超过85.0%的患者表现为多重部位皮损,皮损发生部位按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下肢、头皮、上肢、背部、胸部、手、足、面、颈、生殖器。接近16.79%的患者有伴发疾病,并且随年龄增长比例升高。16.05%的银屑病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88.29%)最迫切的治疗需求是快速修复皮损,其次是降低治疗费用(45.31%)、明显减少瘙痒(43.55%)、减少就医次数或缩短治疗时间(40.48%)、减少药物不良反应(37.50%)。对患者在2020年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接受过局部治疗、系统药物(非生物制剂)及光疗、生物制剂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3.56%、48.00%、7.10%,但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或满意的比例仅为34.16%。结论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在中国有庞大的患者人群,本研究患者数据显示,我国银屑病患者具有病程长、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等临床特点。然而,目前我国患者对银屑病危害认知不足,就诊习惯不佳,且对治疗满意度也不高。因此,建设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