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的绿茶提取物干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谱-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解析
1
作者 王逸飞 徐海洋 +1 位作者 高燕 赵渤年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8-525,共8页
目的研究绿茶提取物指纹图谱与其干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药效的谱效关系,挖掘药效物质基础,明确关键药效物质。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法建立绿茶提取物的指纹图... 目的研究绿茶提取物指纹图谱与其干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药效的谱效关系,挖掘药效物质基础,明确关键药效物质。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法建立绿茶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结合层次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探讨不同产地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以氯化钴建立斑马鱼nAMD模型,考察绿茶提取物干预nAMD的药效活性;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A)进行谱-效相关研究,综合分析绿茶干预nAMD的药效物质基础,筛选关键药效物质。结果建立了绿茶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对31种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表征,层次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将50批次绿茶样品分为2类,共筛选出15个关键差异成分;绿茶提取物能够抑制氯化钴导致的斑马鱼眼底血管异常生长;PLSR及GRA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绿茶提取物的6个成分与药效呈显著相关性且变量投影重要性较大,分别为奎尼酸、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结论本研究全面表征出绿茶31种化学成分,同时基于nAMD斑马鱼模型及谱-效相关理论,应用PLSR及GRA分析法,精准解析奎尼酸、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为绿茶干预nAMD的关键药效物质,为具有干预nAMD药效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也为建立完善的绿茶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谱-效相关 药效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翟改霞 李天贺 +1 位作者 宋文琦 王少鹏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5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60例60眼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 目的观察并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5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60例60眼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原研药(原研药组),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类似药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PRN治疗方案,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治疗前后均完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角膜内皮镜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环1 P1波振幅密度、玻璃体内注射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以及病史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均下降,CRT均变薄,PED高度均下降,而环1 P1波振幅密度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原研药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上升,类似药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而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原研药组与类似药组患者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研药组及类似药组患者病史时间与治疗后BCVA(logMA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呈正相关(r=0.901、0.905,均为P<0.0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结论阿柏西普原研药和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对湿性AMD患者的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柏西普原研药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及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甜甜 李静 田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终视力丧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是从人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证实其参与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以及SRFi形成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未来开发新型诊疗方式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区新生血管 纤维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中心凹下瘢痕化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及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背景目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较好,但对于晚期黄斑下瘢痕形成,但仍存在活动性病灶的wAMD眼是否需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黄斑中心凹下已瘢痕... 背景目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较好,但对于晚期黄斑下瘢痕形成,但仍存在活动性病灶的wAMD眼是否需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黄斑中心凹下已瘢痕化但尚存在活动性病灶的晚期wAMD患者行抗VEGF治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晚期wAMD患者89例8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治疗组,仅接受临床观察而不接受任何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未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按照玻璃体腔注射的标准方法,遵循3+prn原则进行每个月1次,连续注射3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方案,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患眼眼底表现;采用OCT检查患眼视网膜活动性病灶消退情况,包括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情况、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及黄斑中心凹下瘢痕形成情况;了解患者对视功能改善认可度的主观评价。对2个组间上述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每眼平均注射(4.1±1.2)次。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患者随访末BCVA均较初始视力明显提高,2个组间患者在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8例患者中随访末期BCVA提高者占69.1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组68眼在治疗过程中视网膜下液均逐渐消失,而未治疗组21眼中视网膜下及视网膜积液吸收者7眼,随访期间视网膜下及视网膜无变化者8眼,积液增加者6眼。治疗组患眼CRT平均厚度减少了(220.16±34.76)μm,未治疗组平均减少(101.56±31.5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组患者认为视力改善或稳定的患者占91.1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存在黄斑中心凹下瘢痕和渗出性病灶的晚期wAMD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并防止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进一步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瘢痕/手术治疗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力 玻璃体注射 回顾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ibizumab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韩菲(综述) 陈有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36-1041,共6页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升高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Ranibizumab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能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腔内注射...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升高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Ranibizumab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能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湿性AMD的疗效已得到多项临床研究的证实。此外,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的耐受性良好,眼内与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未显著增加。其主要眼内不良事件为眼部炎症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但发生率较低。主要的严重眼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Ranibizumab应用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无显著增加,采取在每月随访监测的基础上降低注射频率的方法可能得到最佳的风险获益比。就近年来湿性AMD患者应用ranibizumab治疗的临床试验为基础,从循证医学角度讨论其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RANIBIZUMAB 安全 玻璃体腔内注射 循证医学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基于房水细胞因子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玉婷 李晓洁 +2 位作者 郑香悦 俞晓艺 关国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房水细胞因子浓度的改变及房水细胞因子与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wAMD患者抗VEGF治疗敏感性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 目的通过分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房水细胞因子浓度的改变及房水细胞因子与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wAMD患者抗VEGF治疗敏感性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wAMD患者(观察组)和白内障患者(对照组)各30例(30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研究期间房水,用微球悬浮阵列技术(Luminex200TM)进行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检测。同时分析观察组患者连续2次抗VEGF(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与房水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抗VEGF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抗VEGF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房水中VEGF-A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89,P<0.001);连续2个月抗VEGF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CM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抗VEGF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房水中PDGF-BB浓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13、-0.508,均为P<0.05),治疗1个月后MCP-1、IL-6、ANGPTL4浓度与CMT均呈正相关(r=0.743、0.552、0.566,均为P<0.05)。结论房水细胞因子IL-8、MCP-1、ANGPTL4可能参与wAMD疾病的发生,抗VEGF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减轻黄斑水肿,其中视力恶化可能与房水细胞因子PDGF-BB浓度有关,而房水细胞因子MCP-1、IL-6、ANGPTL4浓度可能与黄斑水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抗VEGF治疗 房水细胞因子 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Toll样受体系统对补体系统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钱丹 代炳灵 +1 位作者 钟沐睿 彭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病人中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2、3对补体C3a、C5a的作用。方法:收集15例湿性AMD病人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目的:探讨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病人中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2、3对补体C3a、C5a的作用。方法:收集15例湿性AMD病人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将细胞分为空白组、C3a组、C5a组、TLR2作用C3a组、TLR2作用C5a组、TLR3作用C3a组、TLR3作用C5a组共7个组并分别给予对应刺激。收集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AMD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IL-17、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结果:正常人及湿性AMD病人中,TLR2作用C3a组、TLR2作用C5a组、TLR3作用C3a组、TLR3作用C5a组上清液中IL-1β、IL-6、IL-8、MCP-1的量均高于C3a组或C5a组;湿性AMD病人中,空白组、C3a组、C5a组、TLR2作用C3a组、TLR2作用C5a组、TLR3作用C3a组、TLR3作用C5a组上清液中IL-1β、IL-6、IL-8、MCP-1的量较正常人对应组明显升高。结论:Toll样受体系统对补体系统的作用有可能促进了湿性AM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补体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原铭贞 周慧颖 陈有信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9-366,共8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3次+必要时(3+PRN)方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且未...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3次+必要时(3+PRN)方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且未予治疗的湿性AMD患者8例8只眼,按照3+PRN治疗方案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0.05ml)治疗,采用OCTA 6mm×6mm范围模式扫描黄斑区视网膜,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进行规律的门诊随访,记录患者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矫正视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分型、CNV形态特征及变化、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黄斑区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结果男性4例4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70.9±10.6)岁;3只眼为Ⅰ型CNV,5只眼为Ⅱ型CNV。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55(0.33,0.87)、0.35(0.24,0.84)、0.35(0.22,0.58)、0.26(0.10,0.58)logMAR,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T分别为(271.88±91.95)、(204.00±45.78)、(196.00±31.14)、(219.25±71.32)μm,其中,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1,P=0.044);ORVD分别为(41.38±2.77)%、(41.73±3.60)%、(42.53±1.95)%、(41.40±2.33)%,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CVD分别为(64.38±2.24)%、(64.96±1.39)%、(64.16±1.39)%、(64.63±1.86)%,各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CVA与CRT(P=0.009,RR=0.457)和CCVD(P=0.001,RR=0.574)显著相关,与ORVD(P=0.093,RR=0.302)不相关。治疗前CNV形态特征,2只眼为团状,2只眼为线条样,2只眼为纠缠错乱状,1只眼为椭圆环形,1只眼为碎片样。治疗1个月,7只眼CNV形态趋于正常化,表现为CNV最大直径减小、断裂/破碎、周边毛细血管丢失、数量和密度下降、所在区域最大横截面积减小;1只眼CNV形态较前恶化,表现为CNV吻合成环、密度增加、最大血管直径增加。治疗3个月,7只眼CNV形态趋于正常化,1只眼较前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5只眼CNV趋于正常化,3只眼恶化。随访中未发现眼内感染或玻璃体内注射的其他并发症。结论利用OCTA技术观察CNV特征能够评估湿性AMD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可为湿性AMD患者的治疗与随访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雷珠单抗 随访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凉血化瘀法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晓宇 梁丽娜 +4 位作者 高云 李亚敏 黄子杨 许凯 左倩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7-100,共4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但相关研究已证实炎症反应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而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在中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但相关研究已证实炎症反应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而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在中医瘀热证中亦处于高表达状态。根据国医大师唐由之多年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验,凉血化瘀法对该病有良好的疗效,拟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影响入手,探讨凉血化瘀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可能机制,为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炎症机制 瘀热证 凉血化瘀法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层变化与视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施晨蕾 王亚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图像特征,探讨光感受器细胞层形态变化与AMD患者视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图像特征,探讨光感受器细胞层形态变化与AMD患者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4例(59眼)湿性AMD患者为AMD组及25例(35眼)为正常组,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眼底镜及SD—OCT检查,AMD组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观察正常组和AMD组黄斑区OCT图像特征;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测量中心凹向鼻侧及颞侧各500μm范围内视网膜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连接(inner/outer segments of photoreceptor,IS/OS)连续性中断的长度,并以此将AMD组分为3组,中断长度≤200μm为(+)组,200~800μm为(±)组,≥800μm为(-)组。分析OCT特征与LogMAR视力的相关性;比较AMD组与正常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分析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LogMAR视力的关系;分别比较ELM三组及IS/OS三组间LogMAR视力的差异。结果AMD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41.64±129.56)μm与正常组(199.34±13.64)v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9,P=0.039)。AMD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以199μm为分界,厚度≤199μm组与LogMAR视力呈负相关(r=-0.542,P=0.008);厚度〉199μm,与LogMAR视力呈正相关(r=0.659,P=0.000)。ELM三组间LogMAR视力均有明显差异(P=0.000、0.000、0.005)。IS/OS三组间LogMAR视力进行比较,IS/OS(-)与IS/OS(+)、IS/OS(±)纽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而IS/OS(+)与IS/O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SD—OCT能清晰显示湿性AMD的视网膜细微结构变化,ELM和IS/OS连续性可作为判断湿性AMD患者视功能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光感受器细胞层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舒(综述) 徐晓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62-966,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AMD的患病率也在升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为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分泌为其主要机制,最终可致视力减退或盲,是90%以上AMD患者视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AMD的患病率也在升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为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分泌为其主要机制,最终可致视力减退或盲,是90%以上AMD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致盲率,是湿性AMD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长期治疗后视力不能维持,频繁注射也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和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改善湿性AMD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多种新的治疗方式已经或即将迈入临床,包括通过相同或不同靶点联合治疗以增进疗效、改变或简化用药方式、抑制VEGF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等。本文就治疗湿性AMD的抗VEGF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 靶向治疗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胜群 高自清 +3 位作者 王剑锋 李娟 岳晓丽 李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9-771,共3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80例(80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共81例... 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80例(80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共81例(81眼),两组年龄和性别组成均无差异(均为P>0.05)。应用彗星试验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含量及Olive尾距(Olive tail moment,OTM),对两组间测量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50~59岁、60~69岁、70~85岁组,对3亚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百分比和OTM值分别为(21.36±0.62)%和5.89±0.5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95±0.64)%、(4.89±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3、11.96;均为P=0.00)。50~59岁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含量和OTM值分别为(20.44±0.25)%和5.10±0.26,60~69岁组为(21.27±0.21)%和5.85±0.15,70~85岁组为(21.99±0.27)%和6.39±0.19,3组间DNA含量和OT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4.73、242.41;均为P=0.00)。两两比较后发现50~59岁组与60~69岁组、50~59岁组与70~85岁组、60~69岁组与70~85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结论 DNA损伤可能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彗星试验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T和PRM技术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覃珂 刘丹宁 周希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3-480,共8页
目的研究未经诊治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泪液蛋白质组学,绘制蛋白质图谱,筛选差异表达蛋白以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 目的研究未经诊治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泪液蛋白质组学,绘制蛋白质图谱,筛选差异表达蛋白以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3例未经诊治湿性AMD(nAMD)患者和同时期及地点的30例排除眼底疾病的正常老年人泪液为对象,采用串联质谱标签法(tandem mass tag, TMT)对鉴定两组样本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定量,对所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筛选出有潜在研究前景的候选蛋白,并使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 PRM)技术靶向验证候选蛋白在人群泪液nAMD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从未经诊治的湿性AMD患者和正常老年人的泪液中共定量到3 473个蛋白质,其中包含差异表达蛋白382个(122种蛋白上调,260种蛋白下调,P<0.05),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的调节。选择MAOA、Transaldolase和LAMP-2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并通过PRM成功验证到这3个候选蛋白的表达情况与TMT定量蛋白质组结果一致。结论采用TMT相对定量结合PRM靶向验证技术能有效地筛选出湿性AMD与正常人泪液中的382个差异蛋白,并验证提供3种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泪液蛋白质组学 串联质谱标签 平行反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彦尧 彭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27-1531,共5页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是6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性眼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是6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性眼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结合,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wAMD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当前wAMD的一线治疗方式为抗VEGF治疗,但该方法存在药物浓度维持时间短,需频繁眼内注药,部分患者接受反复抗VEGF治疗后视力无法提高或提高后不能稳定维持。随着基础与临床对wAM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有关VEGFR-2的分子结构、病理生理学功能、在wAM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后黄斑区中心视野的改变 被引量:15
15
作者 胡军平 杨华 +6 位作者 李国栋 陈静 李冬莉 蔡宁 龚翊 庞文毅 袁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后患者黄斑区中心视野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湿性AMD患者26例(28眼),每例患者予以1次维...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后患者黄斑区中心视野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湿性AMD患者26例(28眼),每例患者予以1次维替泊芬联合PDT后3 d再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然后根据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Humphrey 10-2中心视野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渗漏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结果联合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湿性AMD患者的BCVA明显提高,分别为0.22±0.07、0.26±0.07、0.24±0.08(P=0.029、0.004、0.015),而治疗前BCVA为0.12±0.09;CFT显著降低,分别为(264.09±28.40)μm、(273.45±24.89)μm、(286.54±26.39)μm(均为P=0.000),而治疗前CFT为(458.27±27.38)μm;中心视野10°范围内的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增加了,分别为(24.33±3.20)dB、(24.54±3.25)dB、(26.89±3.46)dB(P=0.015、0.010、0.000),而治疗前的MS为(20.25±3.12)dB;4°范围内MS增加了,分别为(23.66±4.23)dB、(23.40±4.49)dB、(25.93±4.43)dB(P=0.024、0.034、0.001),而治疗前4°范围内MS是(19.49±4.66)dB;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降低了,分别为(-7.60±3.24)dB、(-7.72±3.51)dB、(-6.29±3.21)dB(P=0.008、0.010、0.001),而治疗前MD为(-11.98±3.18)dB。模式标准差增加了,分别是5.44±1.53、5.78±1.82、6.88±1.65(P=0.013、0.004、0.000),而治疗前模式标准差为3.34±1.04。所有的数据均提示黄斑区的功能有好转。此外,BCVA和CFT(r=-0.297,P=0.005)、CFT和中心视野10°范围内的MS(r=-0.385,P=0.000)、CFT和视野的MD(r=-0.193,P=0.033)两两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结论黄斑区中心Humphrey视野指数的改变可用于评估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后患者视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疗法 雷珠单抗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脉络膜厚度及睫状后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露 洪慧 +1 位作者 谢国丽 王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5-747,共3页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经单独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脉络膜厚度及睫状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纳入20例(20眼)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记录睫状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经单独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脉络膜厚度及睫状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纳入20例(20眼)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记录睫状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采用Spectralis OCT的EDI技术,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中心厚度。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4周视网膜中心厚度分别为(396.47±95.20)μm、(364.33±87.21)μm、(327.93±62.86)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4周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80±0.46)Log MAR、(0.56±0.27)Log MAR、(0.47±0.21)Log MA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4周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56.64±57.11)μm、(251.37±56.76)μm、(248.27±56.22)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睫状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单独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会引起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降低,但不影响睫状后动脉的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厚度 睫状后动脉 血流动力学 雷珠单抗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抗VEGF治疗无效的因素分析和视功能预后 被引量:8
17
作者 付燕 张月玲 +3 位作者 王丽英 李丽英 陈强 顾朝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和视功能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97眼)wAM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3个月、玻璃体内每个月注射1次抗VEGF治疗。观察并... 目的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和视功能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97眼)wAM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3个月、玻璃体内每个月注射1次抗VEGF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根据患者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的效果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单因素分析筛选wAMD患者抗VEGF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治疗无效患者的后续治疗和视功能预后情况。结果抗VEGF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wAMD患者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MT较治疗前均有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wAMD患者无效21眼(无效组),有效76眼(有效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32,95%CI=2.314~44.342,P=0.011)、基线BCVA(OR=8.361,95%CI=7.239~32.764,P=0.009)是抗VEGF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无效组12例(57.1%)更换抗VEGF药物治疗,33.3%患者更换抗VEGF药物后视力改善,5例(23.8%)联合PDT治疗后视力与单纯抗VEGF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及基线视力差是抗VEGF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部分治疗无效患者更换治疗药物后可改善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VEGF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8
作者 朱磊 田晓燕 刘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湿性AMD患者60例(60眼),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5...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湿性AMD患者60例(60眼),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5 mg,随访6~12(8.5±2.4)个月。对比分析患者注射前和注射后1、2、3、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ETDRS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康柏西普注射次数为1~5(2.80±0.89)次。首次注射后1、2、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TDRS视力较治疗前分别提高(14.76±5.89)、(19.88±7.13)、(24.75±6.74)、(23.94±6.15)、(22.89±8.53)个字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MT较治疗前分别降低(70.19±60.56)μm、(82.07±57.97)μm、(95.40±87.92)μm、(97.57±46.68)μm、(107.46±56.8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首次注射前CNV渗漏面积为(12.32±5.67)mm2,与首次注射后3、6个月的CNV渗漏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后仅有4例出现球结膜下点片状出血,3例患者出现轻度眼压升高,均在治疗后1周复查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眼部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CMT,封闭CNV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OCT辅助诊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算法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龚雁 顾在旺 +4 位作者 胡衍 廖燕红 叶婷 刘栋 刘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58-66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辅助诊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仅能提供有无疾病作为标记的前提下,首先基于ResNet-101深度模型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来自动判断患者是否患有wAMD疾病,其次将基...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辅助诊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仅能提供有无疾病作为标记的前提下,首先基于ResNet-101深度模型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来自动判断患者是否患有wAMD疾病,其次将基于弱监督深度学习的算法应用于OCT图像自动辅助诊断wAMD的疾病区域,同时使用热力图为医生诊断疾病区域提供依据。基于弱监督的深度学习,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算法结构应用于眼科OCT图像的疾病区域检测中,同时通过改进传统病灶区域生成方式来提高病灶热力图的准确性,通过重新组合神经网络中的权重神经元的数值生成病灶热力图,最后通过计算算法预测正确的结果占所有预测结果的比重得到最终的算法准确率。结果基于Resnet的深度学习算法对于wAMD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4.9%,远高于AlexNet的85.3%、VGG的88.7%和Google-Net的89.2%;同时热力图通过不同的颜色为医生提供更方便的辅助诊断依据。结论相比较原始的基于疾病区域标记作为经验知识的分类网络,基于弱监督学习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在无需提供疾病区域标记的前提下,不仅在眼底疾病分类上有较好的结果,还能标记潜在的病灶区域,为wAMD的诊断提供病灶区域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疾病分类 病灶区域检测 弱监督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军军 张美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药物治疗可达到提高患者视力、减少AMD致盲率的目的,目前已成为治疗湿性AMD的一线用药。但在AMD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药物治疗可达到提高患者视力、减少AMD致盲率的目的,目前已成为治疗湿性AMD的一线用药。但在AMD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复杂的、综合的病理过程,单纯的抗VEGF治疗并不能达到治愈所有湿性AMD的目的,因此对CNV形成各个信号途径的靶向治疗药物已进入各期临床试验阶段。除此之外,小干扰RNA技术、基因组学技术也被用于湿性AMD的治疗,其中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更值得关注,这些新的治疗手段无疑为湿性AM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 干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