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韧性评价——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
1
作者 朱颖 周昕宇 +2 位作者 冯育青 汪辉 李欣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3,共12页
【目的】提取苏州中心城区各类湿地空间要素,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定量评价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以期为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测度及空间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基于“MSPA-Conefor-MCR-GM”模型构建水网... 【目的】提取苏州中心城区各类湿地空间要素,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定量评价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以期为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测度及空间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基于“MSPA-Conefor-MCR-GM”模型构建水网城市湿地生态网络,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从结构、功能、组分3个维度选取能够反映湿地生态网络韧性特征及水平的指标,定量测度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结果】1)苏州中心城区提取出19处生态源地、171条潜在生态廊道和28条重要生态廊道,判别出137个生态节点,形成典型的网络状多组团多节点结构特征。其中,生态源地呈现“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潜在生态廊道呈现“东北-中部密集网状、其他片区少或无”的空间分布特征,重要生态廊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局部网格状”的空间分布特点,生态节点形成“总体分散、局部紧密”的空间分布特征。2)结构韧性方面,中心城区湿地生态网络平均聚类系数为0.04,网络平均度为3.12,无标度特征明显,聚集性较弱、连通性一般,结构韧性不足。3)功能韧性方面,平均路径长度、网络效率值、节点结构孔平均值和k核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47、0.19、0.41和2.02,节点之间独立路径平均数量尚可,网络多样性较高,但受城市建设影响,斑块间生态廊道较长,传递性、稳定性不足,协作性较弱。4)组分韧性方面,节点介数中心性值为0~2837.17,平均值为365.17,边介数中心性值为1~2618.76,平均值为1469.43,斑块、廊道重要性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较强,组分韧性水平差异显著。【结论】苏州中心城区湿地生态网络韧性水平一般,结构韧性、功能韧性及组分韧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该区域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本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湿地生态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法 韧性评价 水网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高效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的湿地生态网络构建——以杭州市为例
2
作者 李俞锦 郑志 刘塨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6,共8页
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真实地表温度数据,识别分析热岛网络的关键要素,并以高效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构建湿地生态网络。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关键热岛廊道与夹点,展现热岛网络形态;其次,基... 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真实地表温度数据,识别分析热岛网络的关键要素,并以高效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构建湿地生态网络。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关键热岛廊道与夹点,展现热岛网络形态;其次,基于ArcGIS水文分析与功能湿地理论,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并结合实际建设情况,针对性地布置小微湿地,抑制热岛网络的关键廊道与夹点;最后,探讨湿地生态网络对热岛网络的消解作用。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网络越健全,热岛网络越趋于破碎化;完善的湿地生态网络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电路理论 功能湿地 热岛网络 湿地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市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许庆 田宇 +2 位作者 胡远东 刘炳熙 郭迎皓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3-160,169,共9页
【目的】阐明大庆市城市湿地景观格局状况、合理构建和优化湿地生态网络.【方法】基于2018年大庆市OLI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揭示湿地核心生态源地斑块及其总体空间的分布,以及生态源地重要程... 【目的】阐明大庆市城市湿地景观格局状况、合理构建和优化湿地生态网络.【方法】基于2018年大庆市OLI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揭示湿地核心生态源地斑块及其总体空间的分布,以及生态源地重要程度;运用最短成本路径识别方法,探讨潜在廊道分布与空间格局;最后运用重力模型计算各斑块间相互作用强度值,得到潜在廊道重要程度.【结果】大庆市市域范围内,湿地斑块总体分布格局为核心生境区域性聚集,空间分布不均匀,连接度较弱,且核心斑块缓冲区遭到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网络成"C"字形布局,"C"字两端出现次级湿地网络,二者之间的连接较差,需加强生态廊道建设.【结论】科学合理量化评价湿地斑块以及生态廊道重要程度,明确优先保护顺序,增加踏脚石斑块,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升研究区域内的湿地生态网络连接度与环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分析 景观连接度 最短路径 重力模型 湿地生态网络构建 大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PIOP方法的青岛市生态网络结构要素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傅强 顾朝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9-1739,共11页
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网络概念,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机构与学者所接受。生态网络结构要素的量化评价成为生态网络能否真正发挥在空间上调和自然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作用的关键。图形理论中相关评价指数为量化评价提供了方法。探讨如何基于... 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网络概念,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机构与学者所接受。生态网络结构要素的量化评价成为生态网络能否真正发挥在空间上调和自然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作用的关键。图形理论中相关评价指数为量化评价提供了方法。探讨如何基于图形理论中相关评价结果数据,发现对一个地区生态网络连通性有重要影响的斑块与廊道等生态网络结构要素。以青岛作为研究案例区域,使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构建了湿地和林地两种生态网络,并以一定阈值为标准对生态网络做等级划分,采用图形理论中的CL-PIOP评价方法作为基础方法,提出两种生态网络结构要素评价标准对结果数据作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等级生态网络斑块的CL-PIOP重要性频次统计可以有效的识别对网络连通性有重要作用的斑块,既涵盖了几乎所有大面积的斑块,同时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小面积斑块;CL-PIOP评价方法可在众多廊道中快速识别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廊道,且根据CL-PIOP值大小以及在各等级网络中非零CL-PIOP值的频率统计进一步确定廊道的重要程度。此外,不同等级网络中CL-PIOP值存在异常增大的斑块及其相关廊道对于网络构建与连通性增强有关键作用,这些斑块通常与面积等自身的属性无关,而与其在网络所处的位置相关。生态网络模型与图形理论相关方法结合可以快速有效的识别区域重要的生态用地,为相关规划中生态用地的保护、恢复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生态网络 湿地生态网络 相关长度 PIOP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