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日常世界的痛楚和等量的喜悦——蔡东小说论
被引量:3
- 1
-
-
作者
何平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1,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19ZDA277)研究成果。
-
文摘
如果2012年蔡东不以《往生》重新返场,仅在2006年第3期《人民文学》"新浪潮"栏目发表小说《嘿,天堂》的她,可能也就和众多当时比她更风光的"80后"作家一起湮没无闻了。2012年,蔡东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往生》,这成为她个人文学写作的新起点。《往生》,冷静、均衡、丝丝入扣地讲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爱和善意,以及内心微薄的喜悦和无言的痛楚。
-
关键词
《人民文学》
文学写作
小说论
普通女性
蔡东
湮没无闻
痛楚
新浪潮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积极倾听与消极倾听
- 2
-
-
作者
李政涛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
-
出处
《今日教育》
2017年第6期38-39,共2页
-
文摘
英国哲学家柏林曾经区分出两种"自由",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是指个人有干什么的自由,例如,我有追求爱情的自由,获得幸福的自由等。消极自由指的是个人不受外部力量干涉和控制的自由,例如,我有不被他人侮辱或殴打的自由。强调"积极自由"的人,
-
关键词
消极自由
外部力量
同学聚会
渡边淳一
日本作家
外科医生
观察学习
钝感
理想教育
湮没无闻
-
分类号
D08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对王洛宾歌曲创作价值的认识
- 3
-
-
作者
李玫
-
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6-18,共3页
-
文摘
二十年代初,在“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冲击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下,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成立了各种新的音乐社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它们不愧是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摇篮,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优秀代表几乎都是从这里登上乐坛的,王洛宾就是其中一份子。 王洛宾因为其传奇性的特殊经历,一直被湮没无闻,直到他的歌已被传唱五十年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个人以及他的创作成就。而且。
-
关键词
王洛宾
中国现代音乐
湮没无闻
歌曲创作
专业音乐教育
创作成就
音乐社团
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家蔡元培
萨拉姆毛主席
-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
-
题名为何千秋盛赞诸葛亮
- 4
-
-
作者
逸民
-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5期45-46,共2页
-
文摘
历史真会创造奇迹。它既能以时间的长河将众多叱咤风云于一时的英雄好汉湮没无闻,也能用时间的张力使一些风流人物长留天地之间。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多于繁星,却很少有人能像诸葛亮那样,享誉千载,历久不衰,家喻户晓,童竖皆知。
-
关键词
天地之间
湮没无闻
人能
诸葛均
敬可
罗贯中
蜀中
论前汉事
流传千古
才华出众
-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章永康的诗词
- 5
-
-
作者
黄万机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1年第4期155-160,共6页
-
文摘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出现了一位颇有才华的诗人——章水康,诗、词的造诣都很高。当时有人称他“天才绵丽,冠绝时流,有骚人之遗风焉。”黎庶昌《章子和墓志铭》引吴承修语)。他只活了三十三岁,写有大量诗文,可惜大都散失。死后三十来年,黎庶昌搜得四十余首诗和几阕词刊刻问世;直到一九三六年,后人才陆续搜得四百多首诗、一百多首词,收编入《黔南丛书》中。其诗词作品流播不广,评介者寥寥,致令湮没无闻。
-
关键词
章永康
绵丽
首词
湮没无闻
贵州文史丛刊
黎庶昌
黔南丛书
李商隐
《无题》
美人香草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王若飞与豫陕区党委
- 6
-
-
作者
贺扬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2年第2期19-27,共9页
-
文摘
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六年,以王若飞为书记的中共豫陕区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北方区委李大钊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帮助国民军第二军壮大了力量,并在国民二军占领区,大力发展了工人、学生的革命运动,使河南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革命地区。多年以来,我们对王若飞与豫陕区委的这段历史,缺乏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参加豫陕区委的老前辈相继去世,许多历史文献先后丢失,因而豫陕区委的历史功绩竟湮没无闻。近年来,为了收集王若飞同志的资料,我们多次访问了几位当年同王若飞同志一起参加豫陕区委工作的革命老人,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文献,整理出这篇文稿,作为研究豫陕区委历史的引玉之砖,希望党史界对本文提出补充和指正。
-
关键词
二军
反奉战争
党史界
中州评论
农民运动
打倒帝国主义
维峻
湮没无闻
革命运动
巩固后方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老舍关于历史剧的别一种观念——重读《张自忠》
- 7
-
-
作者
忆桥
-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3期33-34,共2页
-
文摘
《张自忠》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历史剧(1940年作)。作品发表后却倍受冷落,湮没无闻。其实,在我看来,《张自忠》的不幸,并不是老舍创作失误所致,而是由于题材的特殊和观点的大胆。因为剧本所歌颂的人物,是老舍的同时代人。为这样的人作剧,能不能称为历史剧?这样的历史剧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为了把问题说清楚。
-
关键词
张自忠
老舍创作
湮没无闻
同时代人
创作思想
主要人物形象
新编历史剧
艺术构思
现实生活
历史真实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史结合 相得益彰——评陈生玺《沧桑艳》笺释
- 8
-
-
作者
葛楚英
-
出处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18-21,共4页
-
文摘
我国古代是文史相通的,许多历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许多文学作品,也同样具有极其宝贵的史料价值。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如能以文见史,以史证文,文史结合,往往可收得相得益彰之效。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陈生玺先生新著《沧桑艳》笺释(以下简称本书),其感受如此。 《沧桑艳》原为清未丁传靖所写的传奇剧本,叙述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故事,剧中涉及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吴梅村的《圆圆曲》,一诗一剧,一前一后,两相照应。但该剧自初刊以后,几乎湮没无闻。陈生玺同志将其重新整理,并依据剧情的发展将收集的多种历史资料,一一置之有关注释中,既帮助读者理解剧情,又向学术界提供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还纠正了史学研究中某些讹误考证,可谓一举数得,别开生面。举其大者要者如下:
-
关键词
沧桑艳
笺释
圆圆曲
陈生
吴梅村
湮没无闻
以文
丁传靖
田贵妃
历史资料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N55
[自然科学总论]
-
-
题名何时才有抗战美术的视觉记忆
- 9
-
-
作者
刘新
-
出处
《美术之友》
2005年第4期1-1,共1页
-
-
关键词
抗战美术
视觉记忆
民族立场
中国抗战
中国文艺
湮没无闻
抗日战争史
太重要
周年纪念
震撼性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