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12
1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3 位作者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褶皱 川东隔档式褶皱 湘鄂西隔槽褶皱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仙女山断裂构造演化及其对长阳背斜圈闭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铭哲 何登发 张煜颖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4,共8页
位于中扬子地区的湘鄂西褶皱带是我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接替区域,仙女山断裂位于湘鄂西褶皱带东北部,与褶皱带内长阳背斜成交切关系,是影响长阳背斜油气圈闭性的重要构造。受限于深部资料的缺乏,仙女山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演化历史始终未... 位于中扬子地区的湘鄂西褶皱带是我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接替区域,仙女山断裂位于湘鄂西褶皱带东北部,与褶皱带内长阳背斜成交切关系,是影响长阳背斜油气圈闭性的重要构造。受限于深部资料的缺乏,仙女山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演化历史始终未能得到准确刻画,其构造演化对油气有利保存构造的影响也尚未得到分析。通过解释仙女山断裂中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在结合浅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刻画了仙女山断裂的拟三维形态,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了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中对长阳背斜油气保存单元的影响,认为:(1)仙女山断裂带是一条北段西倾,中段、南段东倾的断裂带;(2)仙女山断裂带形成于晚侏罗世湘鄂西褶皱带向北递进变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晚白垩世的伸展作用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逆冲作用形成现今的形态;(3)仙女山断裂晚侏罗世的走滑活动有利于长阳背斜内部油气的运移,晚白垩世伸展活动则破坏了长阳背斜的构造圈闭条件,是该区油气散失的主要原因。湘鄂西地区发生过类似断裂活动的地区,其油气勘探潜力可能均受到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油气藏圈闭 仙女山断裂 湘鄂西褶皱带 中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秭归复向斜构造变形机制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邓铭哲 张伟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2-1036,共15页
为剖析大巴山构造带变形前缘与湘鄂西褶皱带变形前缘的叠加复合方式,通过分析秭归复向斜的浅部资料和深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对秭归复向斜南、北两侧的地质结构和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部构造楔的活动是促使秭归复向斜南、北两... 为剖析大巴山构造带变形前缘与湘鄂西褶皱带变形前缘的叠加复合方式,通过分析秭归复向斜的浅部资料和深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对秭归复向斜南、北两侧的地质结构和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部构造楔的活动是促使秭归复向斜南、北两翼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原因,秭归复向斜南翼构造楔以连接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滑脱层的南倾断面为底板前冲断裂,以志留系滑脱层及其上部的北倾断面为顶板反冲断裂,由志留系页岩层至震旦系顶部及其深部的一部分基底物质组成构造楔参与变形;向斜北翼深部的构造楔,以向斜北翼基底滑脱层为顶板反冲断裂,以北翼下方深部滑脱层为底板前冲断裂,构造楔整体由基底物质组成。进一步的分析认为:秭归复向斜南翼的形成受控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向北的递进构造变形,北翼及其内部次级褶皱的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晚期大巴山构造带内南大巴冲断带向南的挤压推覆;大巴山构造带早白垩世中期至晚白垩世的变形叠置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的变形之上是两构造带叠加变形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三维形态 运动学模式 秭归复向斜 大巴山构造 湘鄂西褶皱带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