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上海大莲湖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复
被引量:
18
1
作者
吴迪
岳峰
+1 位作者
罗祖奎
王天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99-3008,共10页
采用改变土地利用模式、水系改造和植被配置等技术开展了上海青浦大莲湖湿地修复示范工程。从2008年8月到2010年3月跟踪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鸟类群落、两栖爬行类、水质等多类指标来对示范工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实验区生态系统的生...
采用改变土地利用模式、水系改造和植被配置等技术开展了上海青浦大莲湖湿地修复示范工程。从2008年8月到2010年3月跟踪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鸟类群落、两栖爬行类、水质等多类指标来对示范工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实验区生态系统的生境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组成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区内土地利用由主要以人工养殖鱼塘和林地为主的人工湿地(人工鱼塘占50%,林地占25%),转变为以开放性水域和乔灌草相结合的半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湿地(明水面面积占30%,各类植被群落占50%,人工鱼塘完全消失),植被从只有片段化林地转变为乔木、灌木丛、草本植物及各类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格局;工程后鸟类种类和数量均高于工程前(新纪录到11种鸟类),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也有明显增加,其中目标鸟类———雁鸭类新增6种,种类和数量都呈显著增加;两栖爬行类种类变化不大,共记录到6科12种,但整体数量比工程前增长了59.1%;水质指标的变化也很突出,与工程前人工鱼塘相比,实验区内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总磷(TP)、叶绿素a(Chla)、高锰酸钾指数(CODMn)等主要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5),水质改善显著。由此说明,修复工程改善了大莲湖湖滨带湿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的恢复,呈现出良好的湿地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湿地
生态修复
示范工程
生物多样性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农田排灌水湖滨带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被引量:
6
2
作者
卢少勇
张彭义
+3 位作者
余刚
祝万鹏
桂萌
向长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98-1002,共5页
依据背景调查资料对滇池东岸王家庄湿地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对工程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本工程自2002年8月开始投入运行,运行效果表明,湿地对于总氮、氨氮、总磷和COD的负荷削减量分别为5.6、1.9、0.5、114.7t·hm-2·a-1。本...
依据背景调查资料对滇池东岸王家庄湿地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对工程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本工程自2002年8月开始投入运行,运行效果表明,湿地对于总氮、氨氮、总磷和COD的负荷削减量分别为5.6、1.9、0.5、114.7t·hm-2·a-1。本工程的总投资和运行费均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排灌水
湖滨带湿地
设计
运行
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滇池湖滨湿地修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3
作者
黄文
董蓉梅
+1 位作者
高超平
王荣兴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环湖路与滇池湖岸线之间的湖滨带不同地表覆盖物的斑块,统计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和转移情况;同时,使用Fragstats软件对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湿地、草地和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趋势为耕地向园地、林地、草地、湿地、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转移;草地面积明显向林地面积转移;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变成交通运输用地和林地。另外,湿地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下降的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在后续的湿地修复与建设工作中充分考虑湿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土地利用变化
滇池
湖滨带湿地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太湖湖滨带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
被引量:
17
4
作者
田自强
郑丙辉
+1 位作者
张雷
刁文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25-2632,共8页
对西太湖湖滨带部分地段受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进行修复的基础上,开展了修复后湿地和相邻受损湿地内植物生物量,湿地水体与泥积物中氮、磷含量,底泥有机质含量,底泥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底泥重金属种类和含量...
对西太湖湖滨带部分地段受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进行修复的基础上,开展了修复后湿地和相邻受损湿地内植物生物量,湿地水体与泥积物中氮、磷含量,底泥有机质含量,底泥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底泥重金属种类和含量等湿地环境功能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受损湿地内近20m宽的陆向辐射带均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以及人工种植的苏丹草、苦荚菜和黑麦草等鱼食青饲料所取代。与修复后湿地相比,每1m^2植物生物量较少了37%~60%。(2)两类湿地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沿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到陆向辐射带依次呈递增趋势,且修复后湿地内水体中的无机氮浓度分别比受损湿地增加了25.36%,89.39%和2562.30%,其中以NH4^+-N为主,反硝化作用在已修复湿地中占主导地位。(3)两种湿地内的水向辐射带和水位变幅带底泥氮、磷含量均较低,陆向辐射带内较高,磷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3.19,2.62、2.25倍和1.74倍;氮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1.84,6.08、2.09倍和2.46倍。(4)两种湿地内的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中的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恢复湿地底泥有机质含量达到4.13%-5.65%。水向辐射带含量均较低,一般在0.65%-0.8%之间。(5)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修复湿地泥积物有机质含量达到42.17%~56.5%。水向辐射带有机质含量均较低,一般在1.65%.8.03%之间;(5)受损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比反硝化细菌高3.73倍和1.73倍,水向辐射区底泥中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基本相当;在已修复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是硝化细菌数量的10.69倍和8.24倍,反硝化作用占绝对优势;在水向辐射区及开阔湖体,湖水的频繁交换作用,硝化细菌数量相对较多,硝化作用较强。(6)在湿地水位变辐区和陆向辐射区沉积物Mn含量较高,含量在800—1000mg/g之间。Cu、Zn、Pb等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分别为35.80.78.95μg/g,53.76—154.50μg/g和48.06—108.88μg/g,重金属污染对该区域水环境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湿地
环境功能
芦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滇西北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入湖泥沙截留效果研究
被引量:
17
5
作者
李卫东
刘云根
+2 位作者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643-17645,17685,共4页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各入湖河流泥沙拦截效果较好,且夏秋季节的拦截效果为冬春季节的2~4倍。同时,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通过对入湖泥沙的拦截作用能有效减少外源氯、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达到对剑湖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茭草
湿地
湖滨
带
拦截效率
氮
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巢湖湖滨带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1
6
作者
杨长明
陈霞智
+1 位作者
张一夔
范博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66-1776,共11页
为了揭示湖滨带土地利用与覆被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巢湖湖滨带(北岸)9个典型样方,分析和比较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不同采样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
为了揭示湖滨带土地利用与覆被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巢湖湖滨带(北岸)9个典型样方,分析和比较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不同采样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范围为2.88~11.2 g/kg,平均含量为9.12 g/kg,其中原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TOC含量最高(11.2 g/kg),而芦苇群落消失后形成的荒滩土壤TOC含量最低,仅为2.88 g/kg.表征湖滨带湿地缓冲性能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也以原生芦苇湿地土壤为最高,并与TOC含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湖滨带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0~370 mg/kg和1.7~5.2 g/kg,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TOC,其中DOC含量各采样点差异最为显著.除多酚氧化酶外,次生水柳林(Homonoia riparia Lour.)表层土壤几种酶的活性较原生芦苇湿地土壤皆有所上升,特别是蔗糖酶活性增加幅度最为明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湖滨绿地公园和人工草滩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酶活性普遍显著低于原生芦苇湿地.除多酚氧化酶外,土壤中几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组分EOC和DOC含量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蔗糖酶活性与DOC含量之间相关系数最高(r=0.907),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蔗糖酶可以作为表征因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导致湖滨带湿地退化以及生态恢复效果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滨带湿地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
溶解性有机碳
蔗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海大莲湖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复
被引量:
18
1
作者
吴迪
岳峰
罗祖奎
王天厚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99-3008,共10页
基金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08DZ1203200
08DZ1203202)
上海市科委临港新城滨海湿地营造关键技术研究(10DZ1211000)
文摘
采用改变土地利用模式、水系改造和植被配置等技术开展了上海青浦大莲湖湿地修复示范工程。从2008年8月到2010年3月跟踪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鸟类群落、两栖爬行类、水质等多类指标来对示范工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实验区生态系统的生境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组成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区内土地利用由主要以人工养殖鱼塘和林地为主的人工湿地(人工鱼塘占50%,林地占25%),转变为以开放性水域和乔灌草相结合的半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湿地(明水面面积占30%,各类植被群落占50%,人工鱼塘完全消失),植被从只有片段化林地转变为乔木、灌木丛、草本植物及各类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格局;工程后鸟类种类和数量均高于工程前(新纪录到11种鸟类),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也有明显增加,其中目标鸟类———雁鸭类新增6种,种类和数量都呈显著增加;两栖爬行类种类变化不大,共记录到6科12种,但整体数量比工程前增长了59.1%;水质指标的变化也很突出,与工程前人工鱼塘相比,实验区内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总磷(TP)、叶绿素a(Chla)、高锰酸钾指数(CODMn)等主要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5),水质改善显著。由此说明,修复工程改善了大莲湖湖滨带湿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的恢复,呈现出良好的湿地修复效果。
关键词
湖滨带湿地
生态修复
示范工程
生物多样性
水质
Keywords
lakeside wetlan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ilot project
biodiversity
water quality
分类号
X3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农田排灌水湖滨带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被引量:
6
2
作者
卢少勇
张彭义
余刚
祝万鹏
桂萌
向长生
机构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98-1002,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研究"(2000-03)
文摘
依据背景调查资料对滇池东岸王家庄湿地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对工程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本工程自2002年8月开始投入运行,运行效果表明,湿地对于总氮、氨氮、总磷和COD的负荷削减量分别为5.6、1.9、0.5、114.7t·hm-2·a-1。本工程的总投资和运行费均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
关键词
农田排灌水
湖滨带湿地
设计
运行
示范
Keyword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lakeside wetland
design
operation
demonstration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滇池湖滨湿地修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3
作者
黄文
董蓉梅
高超平
王荣兴
机构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基金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计划类别“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调查及监测”(2022GF258D-09)。
文摘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环湖路与滇池湖岸线之间的湖滨带不同地表覆盖物的斑块,统计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和转移情况;同时,使用Fragstats软件对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湿地、草地和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趋势为耕地向园地、林地、草地、湿地、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转移;草地面积明显向林地面积转移;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变成交通运输用地和林地。另外,湿地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下降的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在后续的湿地修复与建设工作中充分考虑湿地的连通性。
关键词
高原湖泊
土地利用变化
滇池
湖滨带湿地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Keywords
plateau lake
land use change
Dianchi Lake
lakeside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transfer matrix
分类号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太湖湖滨带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
被引量:
17
4
作者
田自强
郑丙辉
张雷
刁文彬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流与海岸带环境研究室
中国矿业大学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25-2632,共8页
基金
国家"863"资助项目(2002AA601012-06)~~
文摘
对西太湖湖滨带部分地段受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进行修复的基础上,开展了修复后湿地和相邻受损湿地内植物生物量,湿地水体与泥积物中氮、磷含量,底泥有机质含量,底泥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底泥重金属种类和含量等湿地环境功能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受损湿地内近20m宽的陆向辐射带均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以及人工种植的苏丹草、苦荚菜和黑麦草等鱼食青饲料所取代。与修复后湿地相比,每1m^2植物生物量较少了37%~60%。(2)两类湿地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沿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到陆向辐射带依次呈递增趋势,且修复后湿地内水体中的无机氮浓度分别比受损湿地增加了25.36%,89.39%和2562.30%,其中以NH4^+-N为主,反硝化作用在已修复湿地中占主导地位。(3)两种湿地内的水向辐射带和水位变幅带底泥氮、磷含量均较低,陆向辐射带内较高,磷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3.19,2.62、2.25倍和1.74倍;氮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1.84,6.08、2.09倍和2.46倍。(4)两种湿地内的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中的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恢复湿地底泥有机质含量达到4.13%-5.65%。水向辐射带含量均较低,一般在0.65%-0.8%之间。(5)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修复湿地泥积物有机质含量达到42.17%~56.5%。水向辐射带有机质含量均较低,一般在1.65%.8.03%之间;(5)受损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比反硝化细菌高3.73倍和1.73倍,水向辐射区底泥中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基本相当;在已修复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是硝化细菌数量的10.69倍和8.24倍,反硝化作用占绝对优势;在水向辐射区及开阔湖体,湖水的频繁交换作用,硝化细菌数量相对较多,硝化作用较强。(6)在湿地水位变辐区和陆向辐射区沉积物Mn含量较高,含量在800—1000mg/g之间。Cu、Zn、Pb等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分别为35.80.78.95μg/g,53.76—154.50μg/g和48.06—108.88μg/g,重金属污染对该区域水环境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湖滨带湿地
环境功能
芦苇
Keywords
lakeside wetlands
environment roles
Phraginites commurtis
分类号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滇西北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入湖泥沙截留效果研究
被引量:
17
5
作者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云南省文山州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643-17645,17685,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前期专项项目(2008CB41720)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09ZC083M)
+1 种基金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CA006)
西南林业大学面上基金项目(200804M)
文摘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各入湖河流泥沙拦截效果较好,且夏秋季节的拦截效果为冬春季节的2~4倍。同时,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通过对入湖泥沙的拦截作用能有效减少外源氯、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达到对剑湖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
剑湖
茭草
湿地
湖滨
带
拦截效率
氮
磷
Keywords
Lake Jianhu
Zizania latifolia wetland lakeside zone
Reduction efficiency
Nitrogen
Phosphorus
分类号
S15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巢湖湖滨带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1
6
作者
杨长明
陈霞智
张一夔
范博博
机构
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66-1776,共11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603003)资助。
文摘
为了揭示湖滨带土地利用与覆被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巢湖湖滨带(北岸)9个典型样方,分析和比较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不同采样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范围为2.88~11.2 g/kg,平均含量为9.12 g/kg,其中原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TOC含量最高(11.2 g/kg),而芦苇群落消失后形成的荒滩土壤TOC含量最低,仅为2.88 g/kg.表征湖滨带湿地缓冲性能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也以原生芦苇湿地土壤为最高,并与TOC含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湖滨带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0~370 mg/kg和1.7~5.2 g/kg,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TOC,其中DOC含量各采样点差异最为显著.除多酚氧化酶外,次生水柳林(Homonoia riparia Lour.)表层土壤几种酶的活性较原生芦苇湿地土壤皆有所上升,特别是蔗糖酶活性增加幅度最为明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湖滨绿地公园和人工草滩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酶活性普遍显著低于原生芦苇湿地.除多酚氧化酶外,土壤中几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组分EOC和DOC含量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蔗糖酶活性与DOC含量之间相关系数最高(r=0.907),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蔗糖酶可以作为表征因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导致湖滨带湿地退化以及生态恢复效果的敏感性指标.
关键词
巢湖
湖滨带湿地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
溶解性有机碳
蔗糖酶活性
Keywords
Lake Chaohu
lakeshore wetland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vertase activity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上海大莲湖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复
吴迪
岳峰
罗祖奎
王天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农田排灌水湖滨带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卢少勇
张彭义
余刚
祝万鹏
桂萌
向长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滇池湖滨湿地修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黄文
董蓉梅
高超平
王荣兴
《四川林业科技》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太湖湖滨带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
田自强
郑丙辉
张雷
刁文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滇西北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入湖泥沙截留效果研究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巢湖湖滨带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长明
陈霞智
张一夔
范博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