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氡同位素示踪的洞庭湖区枯水期湖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谌宏伟 杨瑶 +6 位作者 黄荷 周慧 彭向训 于莎莎 喻娓厚 李正最 王赵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3-434,共12页
洞庭湖区水系发达,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人类活动强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变化频繁,其研究的难度以及由此造成的研究不足影响了对湖区地下水赋存和运动规律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洞庭湖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位动态分析和氡(222 Rn)同... 洞庭湖区水系发达,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人类活动强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变化频繁,其研究的难度以及由此造成的研究不足影响了对湖区地下水赋存和运动规律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洞庭湖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位动态分析和氡(222 Rn)同位素示踪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枯水期洞庭湖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关系与交互通量。枯水期洞庭湖区水位和氡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指示研究区内地下水向湖水排泄,尤以东洞庭湖最为显著。氡箱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枯水期地下水排泄222 Rn通量为455.09 Bq/(m^(2)·d),占总输入222 Rn通量的60.07%,地下水排泄总量为0.29×10^(8)m^(3)/d,平均排泄速率为56.27 mm/d,地下水排泄对湖水的贡献率为7.04%。敏感性分析表明:风速、地下水和湖水222 Rn浓度以及湖面面积等参数较为敏感,合理布置取样点并提高敏感参数测量准确度能提高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度。氡同位素示踪法物理意义明确、操作过程简便,是研究复杂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的有效方法。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洞庭湖区水量均衡的更多认识,可为洞庭湖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 水位动态 氡同位素 枯水期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湖盆滩地湖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乔晓英 江猛 马少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59,共10页
湖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对于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温度示踪的原理,采用解析法、数值法2种方法,分析了湖床底部埋深0~0.4 m湖水与浅层地下水交互关系,并与水动力学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18年5月20日至28日,湖水与... 湖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对于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温度示踪的原理,采用解析法、数值法2种方法,分析了湖床底部埋深0~0.4 m湖水与浅层地下水交互关系,并与水动力学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18年5月20日至28日,湖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垂向渗流速度为2×10^(-7)~1×10^(-6) m/s,且在埋深0.4 m时大于埋深0.2 m处。降水会对解析法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0.4 m处受到降雨影响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无降雨干扰情况下,数值法与水动力学方法估算结果较为吻合,且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处于同一数量级。同时,湖床沉积物体积热容和孔隙度2种参数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在半干旱地区湖水与地下水交互研究中,数据较完备时,数值模拟法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 温度示踪法 VFLUX2 VS2DH 毛乌素湖盆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SVR-MODIS的季节性冻土区入湖地下水排泄区识别
3
作者 苏小四 杜思楠 +3 位作者 梁海婷 郑昭贤 杨敬爽 李阳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6-280,共15页
湖泊富营养化是目前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热红外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但传统热红外遥感方法并未考虑冻结湖泊表面覆盖的积雪和冰层对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影响,限制了其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的精度和适用... 湖泊富营养化是目前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热红外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但传统热红外遥感方法并未考虑冻结湖泊表面覆盖的积雪和冰层对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影响,限制了其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的精度和适用性。基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回归(genetic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GA-SVR)模型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oradiometer,MODIS)遥感数据开展了对东北季节性冻土平原区典型湖泊查干湖湖水表面温度的反演与预测研究,识别了不同时期入湖地下水的排泄区。结果表明:GA-SVR模型可将冰封期热红外遥感法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R^(2)由0.69提高到0.95,其识别的入湖地下水排泄区与湖泊中高^(222)Rn浓度的分布区域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有效识别查干湖营养物质主要来源和查干湖水环境安全管控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区湖泊 湖水表面温度 MODIS GA-SVR模型 地下水排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氡同位素的平原湖荡枯水期湖水地下水补排通量
4
作者 卢小慧 吴潮峰 +6 位作者 龚绪龙 王梦瑶 王磊 张海涛 卫岩曈 严子豪 武鑫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9-950,共12页
水是人类生存之源,而湖荡被称为地球之“肾”,是河湖水系连接的关键缓冲节点,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长三角平原水系众多,河流纵横,天然湖泊与人工沟渠遍布,平原湖荡湖水与周边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较为频繁,而地下水对湖泊水均衡贡献... 水是人类生存之源,而湖荡被称为地球之“肾”,是河湖水系连接的关键缓冲节点,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长三角平原水系众多,河流纵横,天然湖泊与人工沟渠遍布,平原湖荡湖水与周边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较为频繁,而地下水对湖泊水均衡贡献尚不明确,对平原湖荡地下水赋存和运移规律的认识不足。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元荡湖为研究对象,选取氡同位素作为湖水和地下水水力交换过程的示踪剂,建立氡箱模型,揭示元荡湖不同区段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过程和补给关系,并通过水位动态验证分析湖水—地下水交互关系。枯水期元荡湖水位和氡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指示研究区内地下水向湖水排泄,其中以湖泊西侧较为明显,地下水入流补给的氡为7.137×10^(6)Bq/d,输入量源项占比为90%,地下水流入量为4540.801 m^(3)/d,地下水每日流入量对元荡湖水量的贡献率为2.551%。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风速与地下水^(222)Rn活度为特别敏感参数,取值差异较大时会导致计算误差急剧增大,改善测点布置和提高模型参数精度能有效提高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借助氡同位素示踪方法,建立湖泊氡箱模型,是研究平原湖荡内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平原湖荡区域水量均衡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平原湖荡水均衡和水循环机制,为平原湖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氡同位素 湖泊氡箱模型 地下水 湖水 水力交换 元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紫燕 姜光辉 +2 位作者 郭芳 苑晓雨 曾莘茹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9-667,共9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地处典型的峰林平原区,面临地下水运动破坏遗址区稳定性的问题。为掌握水塘岩溶渗漏过程特征,揭示遗址保护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保护遗址区的稳定性,分析了遗址保护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位动态特征,并根据岩... 桂林甑皮岩遗址地处典型的峰林平原区,面临地下水运动破坏遗址区稳定性的问题。为掌握水塘岩溶渗漏过程特征,揭示遗址保护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保护遗址区的稳定性,分析了遗址保护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位动态特征,并根据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的水均衡要素建立水箱模型的基本物理结构和水塘水位衰减方程,将模拟水位与实际水位对比分析,量化地表水与降雨及遗址洞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塘水位动态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存在水位高差、上升起点、衰减速度和峰值滞后的差异性,两者动态过程的差异反映遗址区岩溶介质的沟通能力较强;地表水渗漏过程主要控制因素是水塘底部的岩溶渗漏能力;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塘的方式以主径流带管道流集中补给为主。遗址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作用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模式,地下水与地表水互相转化特征显著。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有利于削弱地下水潜蚀力,缓解地下水对覆盖层的侵蚀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渗漏 地下水侵蚀 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 洞穴遗址 甑皮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岸带地下水与湖水作用关系——以鄱阳湖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李云良 赵贵章 +1 位作者 姚静 张奇 《热带地理》 2017年第4期522-529,共8页
依托野外地下水位与湖水位观测、地下水流速与流向测定、地下水与湖水水化学离子测试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了鄱阳湖湖岸带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湖岸带地下水和湖水偏弱酸性,SO_2^(4-)、Ca^(2+)和Mg^(2+)是湖水和地下水... 依托野外地下水位与湖水位观测、地下水流速与流向测定、地下水与湖水水化学离子测试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了鄱阳湖湖岸带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湖岸带地下水和湖水偏弱酸性,SO_2^(4-)、Ca^(2+)和Mg^(2+)是湖水和地下水的主要阴阳离子。此外,湖岸带地下水中出现了较多NO_3^-,可能受到当地农业施肥及化粪池泄露等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流向主要是由周边丘陵地区向下游地势相对平坦的湖区流动,该地区潜水面为由补给区向排泄区倾斜的曲面,地下水总体上向河流和湖区方向流动。监测数据表明:所测得的研究区地下水位由上游向下游地区呈减小趋势,地下水位呈明显的动态变化,但水位变幅基本<2 m。地下水流速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远离湖区和河流的上游丘陵地区,最大流速可达19.5 m/d,而下游湖区附近地下水流速较小,平均流速约5.1m/d。地下水位和流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变化基本一致,比较符合地形影响下的地下水流动规律。水化学证据指示了地下水和湖水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而地下水流场特征以及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的季节性动态水位梯度表明了地下水可能以不同的排泄强度补给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湖水 流场 补排关系 湖岸带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水湖湖水与地下水交互关系研究
7
作者 王丽娟 王哲 +2 位作者 李晓媛 吴利杰 李政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3期60-63,共4页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水化学、地下水温度场及电导率结合的方法,研究衡水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沿垂直湖岸方向,由湖岸向四周,地下水水温逐渐降低,电导率逐渐升高;湖水水化学类型为SO_(4)·...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水化学、地下水温度场及电导率结合的方法,研究衡水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沿垂直湖岸方向,由湖岸向四周,地下水水温逐渐降低,电导率逐渐升高;湖水水化学类型为SO_(4)·Cl-Na型,总溶解固体(TDS)含量为0.70~0.76 g/L;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SO_(4)·Cl-Na·Mg、Cl·SO_(4)-Na·Mg和Cl·SO_(4)-Na等为主,近湖点水化学类型与湖水相近。TDS含量普遍大于1 g/L,且近湖点含量较远湖点低;其他地表水体水化学类型为Cl·SO_(4)-Na型,TDS含量普遍大于1 g/L;地下水中稳定同位素(δD、δ^(18) O)空间差异明显,近湖点同位素富集,与湖水含量相近,远湖点贫化。该研究结果表明衡水湖湖水与地下水交互关系为湖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为进一步探究湖水循环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关系 湖水 地下水 水化学 稳定同位素 温度场 电导率 衡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地下水的交互与耦合模拟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徐力刚 张奇 左海军 《水资源保护》 CAS 2009年第5期82-85,102,共5页
在介绍"四水"转化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引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过程,归纳地表水和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系统介绍和对比国内外典型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的总体结构、特点、适用领域及模型的... 在介绍"四水"转化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引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过程,归纳地表水和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系统介绍和对比国内外典型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的总体结构、特点、适用领域及模型的局限性。对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过程及耦合模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认为集成模型应该解决时空尺度整合、参数的不确定性等关键问题,指出综合水循环和水质各组成部分的复杂系统模拟是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地下水 耦合模拟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湖水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苏小四 王小元 +1 位作者 万玉玉 曹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3-75,78,共4页
运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沙漠高原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与湖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并受到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影响;浅层地下水在大克泊湖淖四周接受降水补给,向大克泊湖淖流动,受到溶滤... 运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沙漠高原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与湖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并受到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影响;浅层地下水在大克泊湖淖四周接受降水补给,向大克泊湖淖流动,受到溶滤、蒸发、沉淀、蒸腾作用,沿地下水流方向水化学类型表现出分带性,由HCO3-Ca.Mg型水向HCO3.Cl-Na型水演化;地下水最终补给湖水,运用稳定同位素质量守恒方程估算地下水补给湖水量占总补给量的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湖水转化 水化学 同位素 大克泊湖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湿地地下水—河湖水转化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许秀丽 李云良 +1 位作者 谭志强 郭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4-1833,共10页
选取鄱阳湖典型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4~10月降水、湖水、河水和湿地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利用δ^(18)O~δD关系确定了不同水文时期湿地各类水体的转化关系,并结合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水源对湿地地下水的贡... 选取鄱阳湖典型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4~10月降水、湖水、河水和湿地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利用δ^(18)O~δD关系确定了不同水文时期湿地各类水体的转化关系,并结合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水源对湿地地下水的贡献分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δ^(18)O和δD值在6~7月份偏小,其余月份较高,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和雨量效应.河水、湖水同位素与降水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受蒸发分馏影响,重同位素更为富集,且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同位素.湿地地下水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较小,δ^(18)O、δD均值(-5.26‰,-31.1‰)高于大气降水(-6.32‰,-40.1‰)、低于湖水(-3.60‰,-26.4‰),与河水同位素(-5.09‰,-34.4‰)较为接近,表明湿地地下水受降水、湖水和河水的共同影响.涨水期(4~5月)河水的补给源为降雨和流域内地下径流,湖水主要受河水和降水共同补给,湿地地下水主要受前期降水和河水补给的滞后影响,河水的贡献比重更大.丰水期(6~8月)地下水主要接受湖水和河水共同补给,湖水的补给贡献比例超过50%,退水期(9~10月)湿地地下水向河道和湖泊等地表水体排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地下水 河水 湖水 转化关系 鄱阳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体面积变化的鄱阳湖平原区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姜文瑜 刘波 +3 位作者 邓月萍 李云良 束龙仓 王文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4,共10页
湖泊的水情变化会影响其与地下水之间的物理水文过程和生态行为,鄱阳湖独特的“河湖相”转换特征使得该地区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更加复杂。采用Visual MODFLOW构建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利用LAK3子程序模块,通过输入五河入湖以... 湖泊的水情变化会影响其与地下水之间的物理水文过程和生态行为,鄱阳湖独特的“河湖相”转换特征使得该地区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更加复杂。采用Visual MODFLOW构建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利用LAK3子程序模块,通过输入五河入湖以及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实现湖水面积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2019年湖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225 m,地下水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571 m;模型模拟鄱阳湖水面积环比变幅−41%~83%,与遥感影像结论吻合。该模型减少了湖泊作为边界条件的约束,可以有效刻画鄱阳湖频繁变化的湖水位和水体面积,准确模拟地下水流场和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对湖泊水体高度动态变化的响应。枯水期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湖水,交换量为2.03×10^(7)~10.58×10^(7) m^(3)/mon;丰水期湖水补给地下水,交换量为2.04×10^(7)~16.53×10^(7) m^(3)/mon,湖区及周边地下水水位相比枯水期平均抬升2~3 m,地下水由湖区流向周边地区。本研究为地表水体剧烈变化地区提供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平原区未来水资源管理和环境评价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湖水-地下水转换关系 数值模型 LAK3 水体面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域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云良 姚静 +1 位作者 谭志强 张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共7页
湖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对水资源调节与分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域(蚌湖和沙湖)及其洲滩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学、热力学和水动力学方法来综合分析碟形湖-地下水转化关系与交换通量。研究发现,碟形湖与洲滩地... 湖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对水资源调节与分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域(蚌湖和沙湖)及其洲滩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学、热力学和水动力学方法来综合分析碟形湖-地下水转化关系与交换通量。研究发现,碟形湖与洲滩地下水的水位变化过程呈明显季节动态性,两者水位变化在春夏季节基本保持同步,而秋冬季节地下水位变幅要明显大于碟形湖水位变化,两者水位差约1~6m;碟形湖与洲滩地下水的水温变化范围分别为3-30℃和15~18℃,两者在春夏季节水温差异可达14℃,秋冬季节可达20℃;应用VFLUX 2模型与地下水达西定律,发现碟形湖-地下水之间的垂向交换在季节尺度上存在相互转化,两种方法估算结果在量级上比较吻合,碟形湖-地下水交换通量约8.6~43.2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洪泛区 碟形湖 湖水-地下水转化 温度示踪 VFLUX 2模型 达西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尕海地下水输入及其物质通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沙占江 拉本 +7 位作者 孔凡翠 李玲琴 张凯 赵石磊 冶梅 马玉军 胡菊芳 王求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82-285,共4页
尕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36°57’10.94”N-37°3’18.60”N、100°31’21.78”E-100°36’55.47”E,位于青海湖东北岸,海拔3196.6m,湖水面积约47.5km^2,长轴走向西北,轴长约12kin,短轴最宽处约6km,从湖岸... 尕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36°57’10.94”N-37°3’18.60”N、100°31’21.78”E-100°36’55.47”E,位于青海湖东北岸,海拔3196.6m,湖水面积约47.5km^2,长轴走向西北,轴长约12kin,短轴最宽处约6km,从湖岸向湖中心400m左右就到湖底,湖水深8-9m,是青海湖的三个子湖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物质通量 青藏高原东北部 地下水 输入 湖水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典型小流域地下水储量动态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如超 向龙 +3 位作者 崔广柏 查治荣 许伟 周鹏飞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1-56,共6页
对太湖地区典型小流域的近地表地质特征进行系统野外试验,分析近地表土层土壤和岩层结构特征,初步确定了含水层计算参数;采用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概化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与验证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量约是地下水... 对太湖地区典型小流域的近地表地质特征进行系统野外试验,分析近地表土层土壤和岩层结构特征,初步确定了含水层计算参数;采用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概化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与验证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量约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总量的2倍,山溪型小流域的地表地下水交互过程趋于单向交换,即河道水补给地下水。从含水层储水量变化看,除去蒸散发,通过地下通道流失的水量占据总水量的相当比重,且地下储水的减少量主要依赖降雨入渗进行补给。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揭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量的变化过程,并定量研究流域水量平衡动态关系,可为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保护和滨湖区的地下水潜流计算研究提供预测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数值模拟 地表-地下水耦合 交互作用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修复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袁梦姣 王晓慧 +1 位作者 赵芳 辛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9-1131,共13页
主要总结了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体系修复污染地下水的作用效能与机制,介绍了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体系中零价铁的和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及特征,总结了该耦合技术对地下水中氯代烃、重金属以及硝酸盐的去除效能、作用机制以及产物,由于零价铁... 主要总结了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体系修复污染地下水的作用效能与机制,介绍了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体系中零价铁的和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及特征,总结了该耦合技术对地下水中氯代烃、重金属以及硝酸盐的去除效能、作用机制以及产物,由于零价铁与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较于单一体系,耦合体系对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耦合体系中污染物的去除产物更加无害化.此外,从材料本身与环境因子两个方面概述了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体系降解效率的影响因素,阐明了零价铁与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零价铁的毒性作用和刺激作用对微生物的生长与群落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微生物的存在影响了零价铁的电子传递与钝化产物的构成.最后,提出了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体系的未来研究需求,总结了该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该技术在地下水修复中的高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微生物 地下水修复 作用效能 去除机制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对河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影响:以奎河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源媛 黄俊霖 +2 位作者 郑明霞 苏婧 席北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75-1783,共9页
以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奎河的孙桥村断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河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变化与洪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奎河河岸带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是在河水-地下水交互过程中的混合作用、溶滤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同位... 以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奎河的孙桥村断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河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变化与洪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奎河河岸带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是在河水-地下水交互过程中的混合作用、溶滤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同位素18O示踪结果显示,洪水能显著提高河水对河岸带地下水的水量补给,且地下水的Cl-质量浓度随河水补给率增加而增加;相比于洪水前,洪水过后地下水电导率因表层土壤碳酸钙和白云石的溶解而增长20%,水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向HCO3·Cl-Ca·Mg型演化。受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影响,距离河岸25 m处的地下水NH4+-N平均质量浓度相比洪水前增加42%,超出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V类11%。有机物氧化和硝化反应导致pH值、溶解氧及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幅度较大,并由氧化环境过渡至缺氧还原环境,从而促进NO3--N的反硝化作用并导致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洪水 河岸带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洪泛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曹思佳 李云良 +4 位作者 李宁宁 陈静 宋炎炎 赵贵章 李志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8-312,共15页
受地表河湖系统水情变化干扰,高度动态和异质性的洪泛区地下水文对河湖水资源、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鄱阳湖洪泛区湿地在长江中下游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但变化环境下其水动力特征和水量交换情况等... 受地表河湖系统水情变化干扰,高度动态和异质性的洪泛区地下水文对河湖水资源、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鄱阳湖洪泛区湿地在长江中下游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但变化环境下其水动力特征和水量交换情况等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本文以鄱阳湖典型洪泛区为研究区,采用地下水流二维数值模型,开展了洪泛区地表地下水转化作用与水量变化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湖区与周边地下水之间的动态补排模式,即洪泛区地下水补给湖泊主要发生在枯水和退水时期,而湖泊补给地下水主要发生在涨水和高洪水位时期。一般情况下,整个洪泛区地下水位与湖水位的年内变化态势基本一致,主湖区附近的地下水位年内变幅较大,而大部分洪泛区的地下水位变幅相对较小。北部地下水流速明显大于南部,主湖区附近地下水流速明显大于洪泛区,地下水流速基本小于1~2 m/d。水均衡分析发现,洪泛区地下水系统以接受降雨输入(52%)和主湖区补给(39%)为主,以地下水蒸发输出(72%)和向湖排泄(24%)为主,但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而排泄则发生在秋、冬季。地形地貌对洪泛区地下水位分布以及流速场演化具有主控作用,但湖水位动态变化却是一个关键的外部驱动力,形成了地下水湖水交互过程的季节转变。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鄱阳湖洪泛区的水资源优化管理与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洪泛区 湖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数值模型 水动力场 水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氮素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健康风险
18
作者 王喜华 刘泽军 +4 位作者 王寒梅 贾顺卿 毛博洋 罗成明 戴妍 《水资源保护》 2025年第5期296-307,共12页
为探明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其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采集鄱阳湖及周边地下水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参数... 为探明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其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采集鄱阳湖及周边地下水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参数敏感性分析、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氮素浓度的影响程度及三氮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硝态氮是研究区湖水和地下水中三氮的主要成分;pH值、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总有机碳和水位差对三氮浓度影响明显,对总氮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28、-0.08、0.246、0.111、0.039、-0.118、-0.07;研究区湖水-地下水系统中成人和儿童的三氮健康风险达到不可接受水平的比例分别为0.04%~5.23%、0.42%~16.79%;三氮浓度、暴露频率对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参数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湖水-地下水交互作用 干湿交替型湖泊 迁移转化 健康风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忠宝 杨丽萍 +2 位作者 翁白莎 严登华 彭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3,共13页
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水文循环机制和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转化关系,应用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和IsoSource软件进行流域水源解析。结果表明:区域大气降水δ(^(18)O)值2—5月上升、5... 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水文循环机制和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转化关系,应用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和IsoSource软件进行流域水源解析。结果表明:区域大气降水δ(^(18)O)值2—5月上升、5—10月下降;氘盈余值冬季高夏季低;δ(^(18)O)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表现出“逆海拔效应”,区域内其他地区“海拔效应”明显。河水、湖水、地下水的平均蒸发损失量分别为20.8%、30.9%、23.6%。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沿程变化受补给水源和蒸发作用影响,降水补给使得河水δ(^(18)O)减小,重同位素相对富集的地下水补给导致河水δ(^(18)O)增大,蒸发作用使得河水δ(^(18)O)增大,蒸发效应使得湖水重同位素富集,湖水注入河道后导致河水δ(^(18)O)增大。降水是拉萨河流域的最主要补给水源,而对于疏勒河流域的补给水源来说,降水和地下水平均贡献率相近,岷江流域则以地下水补给居多。那曲河流域下游受错那湖调节,随着沿程距离的增加,湖水补给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稳定同位素 降水 河水 湖水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NO_3^-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仕明 袁存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8-90,共3页
基于NO-3 在酸性介质中被锌粉还原后 ,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将发生显著变化的原理 ,建立了测定水中NO-3浓度的还原紫外分光光度法。该方法采用的波长为 2 0 2 .0nm ,水样的 pH值控制为 7,以试样还原前后在该条件下的吸光度变化值ΔA对NO-3 ... 基于NO-3 在酸性介质中被锌粉还原后 ,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将发生显著变化的原理 ,建立了测定水中NO-3浓度的还原紫外分光光度法。该方法采用的波长为 2 0 2 .0nm ,水样的 pH值控制为 7,以试样还原前后在该条件下的吸光度变化值ΔA对NO-3 溶液的浓度进行标定。还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O-3 浓度的线性范围为 0~ 8.5mg/L ,最低检出限为 0 .0 2mg/L ,且F-、Cl-以及HCO-3 等常见离子对测定不产生干扰。地下水、自来水、雪水以及湖水等实际水样的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2 .5 % ,加标回收率在 96 .3%~10 3.1% ,相对于标准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的偏差为 - 4 .0 %~ 4 .0 %。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均较高 ,且操作简便 ,适用于饮用水以及污染较轻的湖水和地下水中NO-3 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湖水 地下水 还原-紫外分光光度法 硝酸根 浓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